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HD国语

主演:胡杨,李自超,栗军,王陵志,殷成翔,周勇,张晓龙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7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8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9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1年7月23日,由南京开往上海的京沪铁路线上的火车包厢内,坐着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300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北站,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疏通“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日本“魔法军人”田中隆吉勾结上海黑帮势力,即将在这里上演一幕惊天血案。枪声响起,人群惊散。然而,中弹倒地的却是另一位穿戴同款衣帽的年轻男子。原本射向宋子文和重光葵的子弹,为何最终会落到别人身上?案发前,响彻北站上空的两声神秘枪响,究竟是何人所为?错综复杂的血案背后,究竟有何玄机呢?不思异:电台反贪风暴4(粤语版)八子三角迷踪变身小姐老友记 第七季老广的味道第四季死神来了3英语节哀顺变 第一季X档案第三季利刃出鞘(国语版)相思债有朋自远方来第二季新宿事件国语空中火灾一个人的冬天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国语版)对的时间,对的人第二季绝鳄之境第一季从蓝色房间开始的一天极地反击终极格斗(粤语版)我爱唐人街(粤语版)韭菜花开比翼双飞的爱情故事杀毒软件之父迈克菲:心魔、逃亡与疯狂人生守护者2017杀无赦第二季潜艇总动员5:时光宝盒异教峰 第二季王者归来黄飞鸿雨中花珠光幻影超人与蝙蝠侠:启示录空中浩劫第八季朝鲜名侦探:高山乌头彩虹男圣人莫德撤退水落石出3六耳猕猴访客

 长篇影评

 1 )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

旗袍、风衣、西装、公文包、蒸汽火车都是民国深入人心的元素。民国的红颜与知己、才子与佳人、学者与大师,也是至今传唱的故事,民国是特别适合电影的年代。

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映片单里,《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是少有的民国题材。这是以情景再现的手法拍摄的一部纪录电影,1931年7月22日,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搭乘京沪铁路列车南京开往上海,列车将于次日清晨到站。然而,300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北站,杀手四伏,危机重重。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疏通“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要刺杀宋子文,以给蒋介石一记重击;日本“魔法军人”田中隆吉勾结上海黑帮势力,打算暗杀重光葵,并嫁祸给中国人。这两伙人不约而同地策划并准备这场刺杀,1931年7月23日在上海北站上演一幕惊天血案。

谁打响了第一枪?宋子文和重光葵被暗杀了?两伙杀手有没有什么故事?有没有剧情反转?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这确实一个解谜之作;熟悉民国历史知识系统的人,或许早已知晓这个“谜”,那这部电影又一个什么样的“底”呢?

不论熟悉与否,且看看最能体现影片的魅力与意义的独白:

如果他成功了,那么历史就将改写了”

如果田中隆吉成功了,那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就很可能是“七·二三”,而不是“九·一八”。如果战争提前爆发了,那么中日战争的局面是怎么样?今天又是怎么样?

如果王亚樵成功了,那么国民党内部阵营将有什么变化?中共之间又有什么影响?

如果唐腴胪……不禁揣度他究竟是更愿意自己舍生取义的结局;还是在惊天动地的局势中,享受温存的天伦之乐。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尘沙”

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些政坛风云人物、上海滩商界大户,已经带上了很重的历史光环,于他们而言,他们也只是做着自己本职的尘沙。本片好玩的点更在于以唐腴胪的口吻为第一人称,讲述1931年刺杀宋子文先生的故事。于我们而言,他是何等的青年才干、翩翩公子、民国财长宋先生的机要秘书!于他,是这部影片娓娓道来的讲述者,在历史的巧合里,替人受过,为友就义。

“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尘沙”这句话也总让人思考当下。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长河,生命无论长短,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会成云,人生之道,从容与豁达也。

看似风平浪静的大时代里,埋着风云暗涌的故事,数以亿计的尘沙,卷起的风暴,贸易战、外交战、文化战……这历史更迭的惊涛骇浪,我们是怎样的尘沙?

 2 ) 杨晓林-《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亡灵讲国史,偶然更吊诡

新历史主义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杨晓林-原载《中外军事影视》2019年第8期。

历史本来是静止的,是冰冷的,对其探究、解剖、诊断、解读,无不加入了解读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解读者因经历、学养、立场、感情不同,所处时代、环境有异,从而使得解读不可能完全客观。因此,无论是历史学家推崇的秉笔直书,还是文学家钟爱的放飞想象,主观偏向性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历史获得了无数种被讲的可能,从而充满着诱惑和迷魅,历久弥新。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是“讲史”方式创新的一次大胆实践。 影片将自《公民凯恩》(1940)《罗生门》(1950)直至《罗拉快跑》(1998)《英雄》(2002)《源代码》(2011)等悬疑电影表现手法,与纪录片的形式结合了起来,特别是以当事人——被误杀的唐腴庐亡灵的视觉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刺杀对象、杀手、相关人员,以及刺杀过程及结果等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这种极具创意的表现手法,综合电影和记录片之长而蹊径独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讲史”方法。既兼顾了教材和史书中的既定观点和材料,又设身处地地揣测小人物在大时代所思所感,对历史偶然性所衍生的传奇性和荒诞性,做了独特地影像化评述。 偶然性是《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叙事的戏眼,也是本片的重点和看点。 所有偶然的集结,促成了制造历史事件的惊天图谋竹篮打水一场空。日本公使重光葵被睡眼惺忪的列车员失误叫醒,大光其火地提早下车躲过一劫,导致“魔法军人”田中隆吉枉费心机。而穿同款服装的助理唐腴庐被误杀,导致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逃出生天。斧头帮小喽啰“小泥鳅”与军师郑抱真想救人却误打误撞地引发了枪杀,而无名小卒唐腴庐莫名其妙地李代桃僵成了替死鬼。此前,“暗杀大王”王亚樵派手下庐山行刺蒋介石,却被包裹手枪的火腿纸包泄露天机,功败垂成。其后,郑保真于次年在淞沪抗战策划轰炸日军旗舰,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被炸死,而重光葵则被炸断了一条腿。大难不死的重光葵历任日本驻中国大使、伪满洲国副总理、驻苏联、英国大使、外务大臣,被称“跛子外长”,还在1945年9月2日代表日本政府与梅津美治郎签署投降书。命大者还有宋子文,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民国历史的掌舵人之一…… 历史本来不应该是那样的,但是无数的偶然却使其成为那样,历史显得那么吊诡和不可捉摸,冥冥中似乎一切早已安排,因为人算不如天算。 在“刺宋事件”中,仁人志士以弄潮儿自潮头立的姿势力图为国家命运掌舵,政客军人如巨礁和险滩一样的筹划惊天阴谋意欲改变历史航向,而小人物则如浮萍一样漂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挟裹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年弹指间转瞬即逝,曾经纵横捭阖的枭雄,和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小民一样,都已变成尘埃。读史可以使人明志,看史亦常使人茫然。个人之于历史,都被“偶然”这种一如天命的东西掌管者,“偶然”充满着戏剧性,顽皮而不听调教和指挥,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亦如空穴来风,来无影去无踪,玄之又玄,好似众妙之门,让以求真为天职的史学家劳心伤神,惶惑不已,给以想象为使命的故事家平增无限的欢喜和乐趣,也给后人的街谈巷议留下了无穷的谈资。《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得其三味,拎出“偶然”作为戏眼,结构故事,致敬了《罗拉快跑》,使纪录片与后现代叙事相粘连,使非虚构叙事变得亦真亦幻,在影院电影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唐腴庐的爱妻望夫不归,佳人肠断,侠肝义胆的刺客王亚樵给她送去慰问金壹仟元致以歉意。而唐腴庐的妹妹——和陆小曼并称为“北陆南唐”的唐瑛与宋子文姻缘亦就此止步,小人物的小幸福和小快乐被大时代的狂飙突进强势碾压,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未能如唐传奇和明清戏曲那般好事多磨,结局美满。家国一体,处乱世,个人的幸与不幸也是偶然,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就如此以“偶然”的方式连结。 僵冷的历史一经个人叙述便就有了生命和温度,变得鲜活。特别是以被偶然卷入,遭受无妄之灾,成为历史祭品的唐腴庐亡灵的视觉来讲述——这种来自《罗生门》创意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阿加莎式的悬疑推理叙述手法,使画面如《源代码》一样一次次后退,一次次重新来过。这种叙事的推演,使尘封于档案馆里的历史谜案,变成了一个扣人心弦的侦探故事,烧脑而又奇趣盎然。艺术贵在创新,《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叙事手段不落窠臼,画外音对芜杂历史背景的条分细缕,充满象征隐喻的画面和景象,导演的入画,学者和史学家的访谈,诸多教科书照片的搬移和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现场的搬演和还原,使得本片叙事枝繁叶茂而个性张扬。 总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探骊得珠,充满了温度和机趣,充满了感性和哲思,为纪录片讲史拓出了一条新路,谨祝导演后续的“刺杀系列”创作花生满路,佳构连连。

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19/0530/c134768-32995668.html

 3 ) 一部“刺杀”电影为何让情感指数爆表?

说起纪录片,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作品。作为一名纪录片爱好者,我个人涉猎的纪录片范围相对要更广一些。但是,韩晶导演即将上映的电影《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还是给我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体验。

韩晶导演一直以来坚持以情景重现手法,向观众真切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缘由、经过和结果。大型纪录片《科举》、《大辛亥》、《金融风波1948》等作品,都具有其一贯的风格烙印。

事实上,纪录片业界乃至影视圈内,对于韩导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都存有争议。支持者认为,纪录片引入情景重现,能细致刻画事件始末,设置悬念,增加张力,一改传统纪录片沉闷乏味的感觉,给观者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但批评者则认为,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表演进行重现,这和一部剧情片又有什么区别呢?

经过几年的蛰伏,韩导带着她的新片《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来对她的拥趸和异议者进行了一次集体回应。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讲述的是1931年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但侥幸逃过一劫的历史事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竟然别出心裁,从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角度——整起刺杀事件中被忽略的一名亲历者的主观口吻,完成了全片的叙述。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亲历者唐秘书,以全知者视角,冷静而不无感触地回忆了整起刺杀案的来龙去脉,以及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死。通过亲历者的口吻,刻画一起事关自身的暗杀,更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观影体验。

除了亲历者唐秘书的回忆,导演本人在电影中的探寻,也使影片从单一维度的历史叙事,走向了更深沉的多维度感怀。

在观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之后,我斗胆揣测,韩导的艺术论敌们会提出更加强烈的抗议。但我却不吝为影片和韩导的艺术追求,提供一点我自己的辩护。

严格地来说,《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电影。所谓“纪录电影”,重点在于“纪录”,追求的是“真实”。“直接电影”,算是将这一理念推到极致的流派;而比“直接电影”稍微温和一点的“真实电影”,虽然也会人为“促成”某些事件,但对“真实”的追求依然苛刻。

而与之相反的“剧情电影”,则完全仰赖创作者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想象,来展开剧情。

如果要给这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一个恰当的位置,它应该是介于“真实电影”和“剧情电影”之间的一个跨界作品。韩导定义它为“非虚构电影”,并非没有道理。“非虚构电影”的外延要比纪实片宽泛,只对事件的真实性有要求,对表现手法则无限制。像《国王的演讲》、《血战钢锯岭》,包括最近热映的《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可归类为非虚构电影。

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把《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称为“回忆电影”。之所以称之为“回忆电影”,一来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二来“回忆”和“纪录”不同,“回忆”必然夹杂个人的情感。

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中,情感的倾注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其一,是故事叙述者个人的情感倾注。影片非常注重宋子文的身边红人唐秘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态度,比如对宋子文的尊重,对新婚爱人的难舍,对田中隆吉的鄙夷等等。或许有人会质疑,影片的表达是否过于情绪化?但从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真情流露,反而让事件和人物更显丰满。

其二,导演本人的情感倾注,也让《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成为一部风格鲜明的大银幕作品。影片大致分为四个章节,有节奏地呈现事件全貌。每个章节之间,韩导通过真切的感怀,将一位女性导演的所思所想所执所念,全然倾注到作品中,其能量密度之大,情感指数之高,是一般纪录电影所不具备的。如果把传统纪录电影比作学术论文,那么《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就是交响诗。

韩导并非拍不出充斥着历史学家娓娓道来的纪录电影,但她选择在形式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她甚至把宋子文的外孙冯英翰、王亚樵的嫡孙王家柱饱含情感的追述,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的论述,放在了电影片尾的彩蛋部分,而并没有去铺张运用这些珍贵资源,充分彰显了创作者冷静而克制的内心定力。

总之,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期待韩晶导演在“回忆电影”的道路上,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也为中国的纪录片界再输新血!

2019年5月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4 ) “我看到了更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看到了更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纪录片《刺杀宋子文》漫谈 汤惟杰 “死去的人,是我”—— 纪录片《刺杀宋子文》的叙述语调颇为奇异,在这场谋杀案中饮弹殒命的唐腴庐,宋子文的机要秘书,如同向导,引领80多年之后的我们——当代观众——穿越时间的屏障,重新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之前,我们也许知道,在1931年的中国政治天平上,T. V. Soong(宋子文),是南京蒋介石的“财神”,作为财政部长,他为蒋的政治军事布局谋划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 我们当然也知道宋氏家族特有的影响力,宋子文和他大名鼎鼎的姐夫和妹夫们共同书写了半部中国现代史。 然而,可能至此我们方才知道,1931年7月23日早晨7点08分在上海北站响起的那一阵密集的枪声,源自三个方向:在行刺的广东反蒋势力和“斧头帮”王亚樵组合,以及作为刺杀目标的宋子文及背后的南京蒋介石政府之外,原来还有来自日本军部的一方和它在上海的代表——特工首领田中隆吉,他们意欲驱遣上海帮会的常玉清刺杀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为其侵华行动制造借口。 我们更难知晓,在这一系列惊天密谋的棋局上,曾经有过几个棋子,甚至道具,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王亚樵手下的“小泥鳅”发现了常玉清也向日本人买过烟幕弹,南京—上海夜车上唤醒重光葵的列车员,列车到站后突然打不开的车厢门锁,以及,“我”——唐腴庐那天身着的白色上装。 这片中,诸多碎片化的“偶然”叫人牵肠挂肚,“就差那一点点”——是的,就是那一点点,原本历史的车辙可能就会拐向另一条轨迹。 显然,导演在片种上玩起了“脱轨”花样,跟制式化的“记录电影”不同,《刺杀宋子文》大量使用扮演式情景再现,甚而被误伤致死的机要秘书唐腴庐成了聚焦叙述者,现实与可能的事态互相穿插,导演本人作为另一个声音也参与了叙述…… 无疑,《刺杀宋子文》采取了一种颇为后设的历史视野,那就是,承认作为本片主题的“历史”只有借助叙述才能接触;我们关于历史的经验与关于它的叙述密不可分;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只有被叙述才能被领会。因而,叙述人“我”——死者唐腴庐,不过是这重历史理解的极致化的表达。“我看到了更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作为观者,我感兴趣的是,由死者/幽灵引领我们进入历史的场景,这个《神曲》或《埃涅阿斯纪》式的设置,体现的是“诗(此刻电影是它的样式)”和“史”之间的辩证,最终,导向了如何追求“真”这一纷争已久的主题。 历史地描绘过去并不意味着“照它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而是意味着捕获一种记忆,本雅明在他的《历史哲学论纲》中这样说到。而《刺杀宋子文》的有意思之点就在于,它并不急于、甚至不意图去建立一个随时被“偶然”的小石子击垮的因果链叙述,它颇为享受对这些“偶然”小石子的摆布,在蒸汽车头前行和后退的牵扯中,在子弹壳落下和弹起的反复中,在被刺者倒地/定格/倒带/再倒地的循环里,1931年7月23日上午北站的“刺杀”被镜头悬置为一个结构,一个结晶体,它名叫“历史”。

 5 ) 比教科书好看

以一个“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灵魂”来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揭露真相,角度是新了,但因为不合理而反而显得失真,让人出戏。假如用秘书的遗孀来讲述显然更适合。然后这个片子还跳出来用一个后人女孩来讲述,来了段“讲述中的讲述”,实在是多此一举。

以“真人演绎”还原历史真相,比之只有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的记录整理好看很多。《玄奘大师》等都是这样做的。

当年历史书没有提及重光葵因为亲华而被日本鹰派找汉奸常玉清执行刺杀。两股杀手针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不同目标,这个设定很有意思,最近的国产片《最长一枪》很明显就参考借用了这个案例。

庐山暗杀老蒋,因为胡乱丢弃的火腿失败,如果成功了,中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6 ) 不好看

导演花了很多力气但是力气用错了地方,纪录片的独特魅力是什么?全程豪华情景再现配旁白的操作,把戏剧片和纪录片两种魅力特性都抹杀了。还有自己出镜徜徉在各种老建筑凹造型是什么习惯?在深厚的历史面前,谁要听你的Yy,片尾花絮宋子文后人那段采访明明很精彩,我预测实际采访大约一个小时。她竟然删到半分钟用在彩蛋我勒个去!

 短评

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另外,毕志飞不是一个人,导演硬是给自己加了太多镜头。国产谍战片质感,非要包装成纪录片,失望。真的不是放几张旧照片就叫做纪录片。

8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很差

T.V.宋真是惨啊。

13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认真讲故事的纪录片,胜过很多故事片电影

16分钟前
  • 必须的毕
  • 力荐

emmmmm......哇 这纪录片真难看啊

20分钟前
  • 泡菜
  • 较差

念在唐腴胪当了双重替死鬼的份上,就原谅了你80分钟的唠叨。要把纪录片艺术化就去看看《大师》系列怎么拍的,要把故事讲好就认真拍电影。相对主义的历史故事还不如去复旦听一节邓杰的历史课。不过铁路博物馆看起来很不错,值得一去。

24分钟前
  • decca
  • 较差

电影风格的纪录片,会比较好看点,但是也造成了不伦不类的感觉。历史细节上做的还不错,史料真实。

28分钟前
  • 还行

有意思的,纪录片式的故事

32分钟前
  • 何许人本尊
  • 力荐

读白方式讲述4章故事,说明白了当时王子文刺杀的来龙去脉。有趣的是快结束,自己被刺死了还讲述后来的故事,有点跑偏了,是记录片还是惊悚片啊。。结束片花几位教授说的好,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33分钟前
  • zorro628
  • 还行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气质相同的作品,美剧切尔诺贝利和此片。我还是很能接受这种能客观讲述历史,呈现方式的体验感又很好的影片

35分钟前
  • 食肉小野马
  • 推荐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混搭,观影效果实在很一般

38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算不上是好电影,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纪录片

39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还行

走近科学特别加长版……剧本写的太做作 夹杂了太多的多余的元素 说教性太强 而且音乐设计比较简单 细节也不是很考究甚至有词语错用 就电影来说用功不够 就算作为科教片来说也太拖沓了…不过对于历史的探究可以鼓励 需要更多这种类型的影视

40分钟前
  • 名字長了有好處
  • 较差

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43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推荐

一直叨逼叨烦死了。这是啥?讲解ppt吗?说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一堆自以为幽默的不合时宜的打趣屁话,充斥了大量极为主观且不合历史yy出来的独白。说是故事片呢,通篇都是旁白在bb。旁白超过三分之一我就会默认导演应该改行了。哗众取宠啥玩意儿啊。

46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太好看了,演员都长的很像

47分钟前
  • 东门吹雨
  • 力荐

有幸在学校看了这部纪录片,叙事视角独特,留有悬念,将清洁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其中,不乏民国意象的交叠。

49分钟前
  • 孤鸿寡鹄
  • 力荐

事件是好素材,拍得风格太混搭了

50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较差

在剧情片都开始流水账的时代,一部纪录片还在讲故事。

54分钟前
  • 阿佛
  • 力荐

2.5星,电影结束后的真人访谈还不错,其他几乎没法看。。。PS:“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

56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故事整体画风是幽灵告诉你脸盲不要去玩什么刺杀……老北站那条线可能在凑时间。bgm和镜头剪切完全负分滚出。

1小时前
  • アキラ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