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2019

HD

主演:吕星辰,吴晓亮,王佳佳,陈永忠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2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3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4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5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6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3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4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5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6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7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8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19日光之下20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小感

很别扭 很多人把它比作娄烨版的《燃烧》 但我想如果是娄烨或者李沧东的剧本,人物会更有自主性 比如《the Summer Palace》里的余,《燃烧》里的惠美和本。剔除阶级隐喻,这些人物首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们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终究属于自己,与他人无关。 而此片里的谷溪,她虽然也被施加了两层矛盾——兄妹情假象的幻灭与社会身份的迷失,但是蹩脚之处在于:仅此而已。 稍加思考便知,上述两种矛盾皆来自于外界——第三者的闯入和户口的缺失。而真正能够体现人物纵深的,是对外界做出反应后,产生的更加不可解的内心矛盾。比如:我真的爱我的哥哥吗,还是说我爱的只是一个假象?区区一个户口真的能够说明我的社会身份吗,我的身份焦虑是否源于更加虚无缥缈的哲学世界?这些本质的东西,女主都没有想过。 当创作者急于往剧作中塞入各种隐喻,而忘记人物原初的灵动的精神状态,那么再如何巧妙的文本也不过一则呆板的社会寓言。 说到底,人物的行为应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服务于隐喻。隐喻不是按部就班经营出来的,当所有人物的动机都无限趋近于自己的内心,当故事的讲述无限趋近于极致,隐喻自然会浮现。

 2 ) 汤旺河小城可能因为电影《日光之下》而名扬四海

    汤旺河小城可能因为电影《日光之下》而名扬四海

  我和电影日光之下,产生一段复杂的渊源,关于此,一会再说。先说说,对日光之下这部电影,我的判断。当日光之下,拿下了平遥两项大奖时,当我看到豆瓣评分6.7分时,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但未必有多好。但接下来,当它又在澳门电影节拿下最佳男主角,以及又入围鹿特丹电影节时,我觉得我判断错了。

  据我所知,中国的电影,能这样不断的拿下电影节的大节,甚至拿到国外的,并不多,而且,就算这不多中,也有好多,剧情是平庸之作,而只是靠一点无聊的艺术感觉来糊弄人的。但是日光之下的侧重剧情的,里面有悬疑成份,至少从现在了解的剧情看,我觉得是蛮新颖的。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似乎注定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初始开拍,就拿下了几个奖项。这从百度出来的新闻也可以看出。新闻即说,拿下的几项大奖,为电影的质量,做了保证。但那毕竟是电影剧本的奖,至于电影如何,编剧第一次执导电影,水平如何,却是未知数。

  然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出现了。日光之下,在变成电影后,拿奖更是拿得疯狂了。

  至于为何拿奖,我想说的是,我并没有看过电影,但是,通过各方面的侧面了解,再加上看导演的访谈,我也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的。

  从剧情而言,导演和我有一个方面,是不谋而合的。我是诗人兼写散文。我喜欢这座我出生,生长的小城。它有着迷人的味道。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它变成国内知名的风景区(它现在是黑龙江五个5A风景区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公园)以及,在这座小城,发生的一个故事,会拍成电影。这两个愿望与梦想,竟然都实现了。

  如果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城,而且是北方的冰天雪地,那么它的质感,风格,以及它的独特的抒情特质,就是已经浮现了。据我所知,在中国,或者在国际上,故事发生在一座小城的电影,并不多见。

  这里面涉及干净,喧嚣与宁静,萧瑟与繁华的事情。

  中国的电影,或者说大部分国际上的电影,故事情节,大都在一个大城市展开。大城市我不喜欢,而且,大城市里发生的情节,因为它是大城市限制,显得并不诗意,也不宁静。虽然日光之下也有争斗的成份,但这种争斗的成份,可能更是衬托了小城的宁静与美。那份独特的繁华,可能会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

  而且,从人的习惯来讲。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讨厌大城市,反而喜欢二万人口,安静,秀美的生活。从导演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导演也是这么想的。

  再说说剧情。剧情涉及一个阴谋,以及三个人的情感。以往的电影,一般很少这么切入。阴谋就是阴谋,情感就是情感。往往二者不搭边。事实上,光讲阴谋,会显得浅薄,而光讲感情,又有些腻歪。但是二者配合起来,却是相得益彰,更加明快,艳丽,更安静,更引人想像。

  我也是汤旺河人。那天,天已经挺冷了。初冬吧。夜晚我散步回来,经过繁荣商场的路口,看到好多人在聚集。原来是在烤冷面摊,拍电影日光之下。我看了那四个字,看错了,以为是月光之下。当时距离那个叫王佳佳的女演员很近,只有二米吧,看她在那说台词。我怕咳嗽导致拍摄失败,于是,躲远了。

  后来,也是烤冷面摊。那时天很冷了。那天,几个剧组的经过烤冷面摊,有人买烤冷面。我当时看见了那个女演员。这促发了我的灵感。一直写不出长篇小说的我,想像有一个女演员,与我在小城发生并肩战斗,斩妖除魔的事情。于是,我奋战两个夜晚,写出了三万五千字的电影剧本。之后,一年之内,一发不可收拾,我写出了四个电影剧本。

  至于导演梁鸣,当时,拍摄现场,我看到了我高中的女老师。我怀疑她和导演有关系。因为都是汤旺河人啊。于是回忆起多年前一幕场景。那是冬天,我高中复读,叫高四。记得那时上晚自习到六点。那时,这位女老师,经常带着她的帅气的儿子,来给我们上自习。那儿子长什么样,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他也只有,八,九岁,但依晰记得模样。和这个梁鸣的帅气,长相,倒是有点相似。

  后来了解的信息多了,果然,是他。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如此,就是我与日光之下的渊源。哈哈哈哈。人生之所以美丽,不但是因为美好,还是因为其中的错综复杂,提供了无数可能。哈哈哈哈。

  现在日光之下,可能要大火,并名扬四海了。那么,我真的希望,我热爱的这座小城,汤旺河,也能一样,随着电影,一样名扬四海。

  中国的电影,真正沉潜唯美,有沉淀的风格的,还是比较少见的。日光之下当属这种风格。所以,因为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风范,它,很可能会走得更远,成为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经典,也是有可能的。

  到那时,人们可能会感兴趣。呀,这么美的小城,在哪里,这场风雪,有什么独特的韵味呢?到那时,人们口口相传的,可能就是这座中国黑龙江最北部的小兴安岭深处的,汤旺河小城吧。嘿嘿嘿嘿。

我写的两首现代诗。

    第一场雪

  玩味沉寂的时候

  屋子一下子热烈起来

  有尖锐的东西刺进来

  却遇到了一种红色的诱惑

  玩赛车游戏 也算是一种助力

  复杂于是在增添它的魅力

  我抽丝剥茧的力量越来越强

  黑夜的窗口 飘洒的雪

  我的手摸到了墙壁 雪白的

    冬天

  想要接近玫瑰

  却发现了自已的躁动不安

  那棵树 把它的血脉传递给我

  让我发现秘密

  广袤的雪原上

  一朵朵玫瑰更加艳丽了

  这迫使我不断的用力 冲向前方

  我将在午后抵达

  并感受到太阳黯淡的光芒

  心 总归要安静下来

  而呼啸的北风

  卷来的是热烈与启示

Gy&�K

 3 ) 这片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反映出当下大陆剧情片创作最核心的困境

这片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反映出当下大陆剧情片创作最核心的困境。

剧作上呈现出一种在三幕剧和非三幕剧结构之间尴尬的摇摆。第一幕几乎占去50%,但几乎没有第二幕,最后硬拗出一个第三幕结束全片。这种残缺不全的三幕剧wannabe的剧作观感非常糟糕,感觉是一直在试图吊观众胃口,但并未奉献出任何真正能够吊起人胃口的东西。还不如像《邮差的白夜》这样完全抛弃三幕剧,直接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讲述线索。(该片最开头貌似是有一点这种意思的,但是立刻被打断了)。

但如果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的主要对象,这几个人物本身也实在是缺乏趣味,也没有神秘感。又或者说本可以极度写实,用自然主义的质感打动人。但写实这方面的失败相信也不用我多说了。表演都还是戏剧式的,口音、环境、故事逻辑上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也太多。不是说写实的东西就非得全素人去演,《邮差的白夜》最后的样貌就非常好。

人物关系的探索上也完全不如模仿对象《燃烧》。第一幕过去了50分钟,除了在男女主之外引入男二女二算是提供了新的剧作信息之外,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完全凝滞,没有任何发展变化,或者新的维度上的展现。就是不停表现女主对男主单纯的依赖关系,真是实打实的无聊。

然后就是后半段加上的完全游离在人物之外的所谓罪案线。这种生硬和做作已经非常让人出戏了。

导演的技法是没有新人(学生)的生涩感的。影像上面的确已经是相对比较好的方面了,但顶多也就是中规中矩。但是他作为编剧,对这个故事的处理就是真的什么都想来一点:三幕剧、罪案、警察、东北、农村、年代、宗教、三角关系。国产文艺片全家桶基本齐活了(就差妓女了,但是女主也算是差点被卖去当妓女)。

我们的直男创作者们总是想要在剧作中,核心表达一个非常矫揉造作的情感(通常是乡愁、对过去的怀念、或者某种针对女性的意淫);结构上一定不好好三幕剧,以标榜自己的艺术;然后再加入所谓的类型化元素(罪案、惊悚等)以试图去贴近观众。这样的影片这几年太大行其道了,然而这样创作出来的故事能好看才怪。

在我看来,三条路泾渭分明:写实、风格化和类型化。写实,就需要像国师早期的作品一样,作者得有脚踏实地真切的生活体会,放下架子去做描绘。风格化,那就不要太去强调那些通常会博得国际电影节好感的所谓中国的当地元素,而是真正在电影文本上去搭建起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方面毕赣相对已经完成得不错了)。类型化就做药神那样的东西就好了。

 4 ) 我为日光之下鸣不平,排片为什么这么少?公平吗?

日光之下,拿下二十七个奖,那又如何?影院不给排片。现在票房才三十多万。。。

我感觉和我的境遇一模一样。我写出的是院线品质的剧本,而且一写二年就是七部。可是,报备剧本,总也通不过。

上帝不公平?我觉得上帝很公平。他到底还是让那个日光之下的编剧兼导演,完成了自已首部作品。而我呢?虽然我不能一战成名。但是,我现代诗世界第一,我电影剧本,又写得那么好。哈哈。 想想别人,他们写现代诗,电影剧本,能如我写得好吗?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谁也没招。我为日光之下叫屈,同时也为自已叫屈。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么残酷。习惯了,就好。

说实话,日光之下这片子,我虽然没看过。但是他是在我的居住地,汤旺河拍的。我从小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 它能想到爱情线与犯罪线并行,再加上他的许多艺术质感,所以我相当喜欢。而且,我也因为它的一个女演员,现实中街上,见了一面,然后,我激发我两年前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 同时,我也正在写一个名叫烈日的电影剧本。也是文艺片。也是双线,一条犯罪线,一条人生线。注意,我把爱情线,变成了人生线。当然,里面不缺爱情。 我描写的人生的艰辛,焦灼,渴望,痛苦,欢乐。 现在想来,就算我写出来了,写得好,也不会有人敢拍。 拍文艺片,不管你拍得多好,影院不给你排片。唉。 说实话,当初我看到日光之下,一个奖一个奖的拿,我真是羡慕嫉妒恨。我想像着,它一战成名,票房二十亿。 可是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排片如此之少。 当然,这片子,没做任何的宣传,也败笔之一。既然拿了二十七个奖,大规模的宣传一下,岂不更妙。所以我觉得败在宣传上。 现在日光之下,票房如此惨淡,说实话,我都替日光之下鸣不平。更替导演鸣不平。导演兼编剧,是我高中老师的儿子。我上高中时,见过他。天真可爱,又帅气。、 不过,说实话,能拍出片子来,而且获奖二十七个,值了。 市场就是这样,好多好片子,因为宣传不到位,最后沦为炮灰。反而是一些极渣的片子,却得到了好的票房。这是现实。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不能要求现实适应我们。我们只能忍耐,忍耐,再忍耐。

 5 ) 雪国禁恋之下,一位青年导演的诞生

本周五“艺联专线”上映的《日光之下》,也许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中国青年导演电影之一

它曾入围过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等诸多国内外的影展影节或权威奖项,同时还曾摘得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罗伯托·罗西里尼评审荣誉和费穆荣誉最佳导演。

而与诸多奖项的加身所矛盾的,则是这部电影尚未打开的受众面。其排片与票房都在市场整体的0.2%左右徘徊,首日票房尚不足10万,如石沉水底一般。

《日光之下》实际上拥有一个颇为有趣、足以吸引观众眼球的故事。影片从少女谷溪的心理视角出发建构,她自出生起就只有哥哥一个家人,两者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兄妹关系。如今,她要一边继续寻找着社会关系来办理身份,同时又要尝试着接纳哥哥谷亮的新女友庆长。

冬日来临,谷溪、谷亮和庆长的关系变得暧昧纠结,谷溪渐渐发觉自己似乎爱上了哥哥。而此刻另一种危险正在悄然生长,一具海上浮尸,一盘神秘磁带,让她逐渐步入成长的“黑森林”,在悬疑的青春与复杂的成人世界边缘反复游走。她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失去一切。而这些惊悚事件又发生在与北朝接壤的土地上,由此生发出的枝蔓与基督教的背景,进一步将本片的暧昧气息变得芜杂难解。

风影电影的“影节前线记者”Berengaria在今年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深度采访了影片导演梁鸣、影片主演吕星辰。采访原稿长达1万5千余字,出于可读性的考虑,本文编写成梁鸣“自述”的方式,让他带领着读者进入《日光之下》的电影世界。

采访/Berengaria 编写/徐若风 自述/梁鸣

一切从“演员的职业管理”开始

创作《日光之下》这部电影的渊源,和我此前的演员身份是脱离不了的。我很多年来一直在做演员,选择写剧本,把它拍出来、跑电影节,整个过程表面上也许是“梦想成真”,但回想起来,确实会有过往的一些特别心酸的细节。

在演员这个职业上,我很难获得表达的满足,会觉得自己的内心不满足。作为一种被操控的职业身份,实际上是导演在决定你演得是不是好。大部分电影都是导演的艺术,而每一个导演的工作方式又是不同的。你作为演员,就只能去不断配合,要学会去和很多不同方式的导演合作。

这是一种演员的职业管理。

还有一点,作品本身究竟值不值得一个演员去表达,它究竟呈现在这个世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很关键。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并不是我想要去表演的,我更渴望的是去参与更厚重、更具社会性的作品,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命运紧密相关的那类作品,我希望能有这一部分的责任。

接着其实就会发现,这样的作品在市面上并不多,即便有那些角色也根本落不到你头上。这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怀疑的过程,我是那么地热爱表演。我曾经甚至梦想成为像宋康昊那样的演员,尤其是韩国还离我们那么近;当我们越来越了解韩国电影,再看看自己周遭的电影,看起来是什么都有,但其实都是泡沫,完全是“虚假繁荣”。这也促使我去走电影导演这条路。

08年的时候,参演娄烨导演的《春风沉醉的夜晚》,那对我来说犹如“认识电影”的分水岭

他给演员完全的自由,让我自己去表达对人物的理解,这种创作方式是很奇怪的。

从那时起,我第一次发觉电影是可以这么拍的,原来电影应该是这样的。过去参与的电影,甚至都“不是电影”,那些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所以娄烨导演的创作会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突然找到了自己想前进的方向。

在演《春风沉醉的夜晚》之前,我没有享受过作为演员的那种存在感,那种美妙。对我来说,那些曾经都是很虚幻的词,在娄烨的电影里成真了。你会不经意地全身心投入,然后极其相信周遭所发生的一切。

娄烨导演有一种魔力,能够让我觉得身边的所有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似乎忘掉了大部分的自己,成为了那个角色。我相信如果去找秦昊他们的访谈,他们肯定也会提到这种感受。

尽管后来在成片里就被全部剪掉,确实是猝不及防,但我也只能让人生继续往前进。实际上,这些经历对我之后的创作非常有益,而且我也特别渴望我的摄制组能拥有和娄烨导演的摄制组同样的氛围。

我曾经待过太多的不同剧组,从不同剧组的氛围当中,你会感受到哪些是舒适的,哪些是难受的。我能做的就是让那些不好的部分尽量不要出现,尽量去尊重每一个团队里的伙伴。拍电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因为热爱,我们才会面对拍电影的困难。为何不把氛围处理得融洽呢?

无法定义的情感关系

在世界首映的那一天,我当时在看的时候,就突然觉得电影里出现的这一些人,他们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我不曾创造过他们,他们完全是真实曾经存在的人,只是我捕捉到了。

那一瞬间的这种想法,让我自己有一点感动,但又觉得挺奇怪的。所以回到你刚才的问题,那就是我突然也变成一个旁观者了,再重新去看他们的关系,会觉得他们的关系非常丰富,是不能用一种、两种、甚至三种关系去准确定义的。

说起谷溪和哥哥这种“超越惯常兄妹”的人物情感关系,当中首先是陪伴,陪伴会衍生出友情,他们在扮演着家庭中缺少的、不完整的各种角色,而且这些家庭角色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样两个人,他们从小一起成长,那么孤单的成长,他们似乎成为了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已经彻底密不可分了,甚至连性别也变得不重要了。

起初,他们对我而言就像是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是非常纯净的人。但当他们逐渐长大,到了生命当中某一个年龄段,去看待周遭的刺激,才引发了他们对性别、对年龄、对情爱的一些新的敏锐的触发感。他们是被这个世界所刺激、所激发的,是被周围的一切所引领的。

而最早想到《日光之下》这个名字,也是源于《圣经》里面的那一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曾经走进教堂去了解基督教元素。那其实会对你产生很多启发,这种启发就像电影里的那张纸飞机一样,愚蠢的人是看不到神的样子的,这个神我觉得是具有普世性的。

很多我身边的朋友们,大家总是在遇到痛苦、磨难的时候,才想起去做祷告、去烧香。那么你的信仰、偶像崇拜,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本源是什么?跟你的关系是什么?我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才又回到这个片名。

我们的喜怒哀乐,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悲惨,真的往往是“并无新事”。历史在不断重演,我们从中能够借鉴什么、吸取什么,才是重点。

至于片子的英文名“智齿”,在中国我们都会说是“智慧的牙齿”,就是说长智齿了、懂事了,要长大了。这是一种成长的表象,但其实智齿是我们口腔当中多余的一个东西。多余的东西就需要去剔除掉,因为它会痛、会发炎,而这也对照着片中三人的关系。

谷溪会觉得自己好像就是那一颗智齿,本来与哥哥那样稳固的关系,演变成了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其实是舒适的,但是在那样舒适的三角关系中,她逐渐发现自己似乎被另外两个人抛弃了,另外两个人逐渐组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她似乎变成了多余的人,这也是英文名的一种隐喻。

我希望从中英文的两个片名出发,能有这样渗透人物情感关系涵义的可能性。

不只是完成表演的演员

当年在演《春风沉醉的夜晚》的时候,娄烨导演把我们所有演员都叫到一起,他看了一圈特别满意,自言自语说“挺好,你们几个都不像演员”。我觉得我的演员也应该是这样。

这次我们是在找演员的过程当中,渐渐发现谷溪这个角色在表演上有很大的难度。见了很多演员,都没办法达到我的标准。我不满足于演员仅仅是完成,完成只是刚好及格。况且我又是演员出身,就更需要在没拍电影之前,对演员部门放心。

所以我不找那种只是完成表演的演员,我要找就找能完成得很出色的,完全融入在故事里的那种演员。就应该像娄烨的电影一样,演员必须要相信自己就是这个人

女主角吕星辰是我之前做演员的时候合作过的,在《猎杀》那部电影当中我们俩有一些对手戏。我也是在那部电影当中结识她、了解她,然后再去看她过去的电影。那么小的年纪、没有学过表演的女孩,能够那么灵动,她真的是有天赋,非常适合做演员。

在《日光之下》中,我所设想的这几个人物,他们首先应该是在生活情境中特别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有距离感的、精致漂亮的那类。当然星辰和佳佳(女二号)她们都很好看,但我不希望有那种“空壳感”,而是寻求另一种质感。星辰在生活当中就是特别真实的一个人,也不会伪装自己。种种的因素组合到了一起,促成了我做了这个决定。

星辰同意之后,我们就要围绕着她来构建3个人的状态与场景是什么样的、其他的演员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和星辰说“非常信任你的直觉,不仅仅是我的直觉,你的直觉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共同去选择哥哥和姐姐”

再后来见到晓亮(男主角)的时候,我说“你得有一种感觉,会觉得自己就是哥哥。”他毫不犹豫地跟我讲,我就觉得对了,因为我也有这种感觉。

紧接着找庆长的演员,我就想到了佳佳,档期上其实冲撞了,但是我们后来一直找也找不到比她更合适的,就只能尽量去协调和她的档期。佳佳个子高,身上有那种母性的感觉,很温暖,和晓亮匹配到一起的感觉太对了。

拍电影就是一直做选择

说回创作,除了娄烨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导演,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会给我一些创作上的启发和影响。

比如锡兰,我很爱他的电影,欣赏他那种缓慢的节奏,他经常会在电影中展现一种对故土和人之间的深情,很有魅力。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是《三只猴子》,现在回看起来好像是他的电影当中剧情最抓马的一个了。

还有一些韩国电影,比如罗宏镇《黄海》的导演,当年看的时候就很震撼,叙事繁复、生猛好看,商业片的脉象下又不失作者表达。

还有李沧东,尤其是《燃烧》。他在每一个电影里都做到各方位的平衡,没有单项的跳脱,摄影、演员表演等等没有一个是“抢”的,我觉得能做到这种平衡真的很厉害。

创作对我而言就是一直在做选择,选择特别重要。尤其是真正准备融资的时候,“选择”两个大字就一直与我如影随形——选择什么样的资方,选择怎么样去跟资方打交道,怎么样去与各方合作,要到资金后又要怎么花,要挑选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演员,我们再选择拟定拍摄方式、影像风格、演员的表演状态……包括剧本上,人物的命运,他们要如何去做落位点或者拐点。这个过程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从拍摄到后期的每个细节,全都需要心力。

没有电影是拍得一帆风顺,像我们这种小成本电影,就更要靠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比如美术组,有钱的电影花个大几百万去选择道具,然后获得奖项、让大家称赞,那其实是应该的。但没有钱的话,要怎么样才能做出拥有一种独特气质的作品,这才是有挑战难度的。而这也是创作的魅力所在,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让你会产生某种期盼

而在做出这些选择的时候,我其实很少有陷入到特别艰难的纠结里。我认为总是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找到答案,如果你自己不能做决定,肯定会去寻求你的团队、制片人、剪辑师、演员,大家一起来探讨着帮助你,看能不能帮你做出决定。如果你很客观地发现,大家集体来帮忙也有两种声音或者三种声音的话,那个时候你就需要往前进了,不能停滞,必须要靠自己的直觉。

直觉对于电影创作或者艺术创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东西没法精确地像机器一样计算它。电影这种媒介载体,直觉在创作的时候非常抽象,但有的时候却能够帮助你做出最重要的决定。

之前有人问我说,你做完电影有什么遗憾吗?我说“肯定是有遗憾的,但是我怎么突然想不起来那些遗憾了,因为那些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我觉得现在这个版本,是我们经过反复尝试、不断调整修正之后,最满意的一个状态了。

《日光之下》在新一批青年导演的电影当中,算是比较接近工业化的,也相对比较适合大银幕观影。如果观众能在看电影的时候捕捉到某些元素,与自己的情感体验有关系的话,可能就会喜欢这部片子。当然也有些观众容易一上来就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影院,他们怀以“我要挖掘电影中值得我批判的点”,并且把这些点放大。

我觉得看电影其实也是在看自己,一个找寻自己的过程。

《日光之下》导演梁鸣

 6 ) 久违的东北寒冷气息很写实

这部电影在沈阳首映当天就去看了,因为之前对剧情和海报很痴迷,但是看完之后并没有看出太多门道,我现在好奇的是妹妹对哥哥的情感到底是亲情还是爱情,如果导演又可以偏向爱情部分,那这部电影在大陆上映就很踩雷,如果是我想多了,就当我在这里说废话,其实导演还是想把这个伦理道德问题抛给我们观众去解答. 电影另一个因素打动我就是导演对东北这种寒冷冬天的描述很写实。。。 妹妹 哥哥 情人 穿着高领毛衣坐在东北热炕头一起吃橘子,窗外下午5点的夕阳洒落进来,照在人脸上形成一道刺眼的橙色的余晖,,, 几个朋友在破旧的塑料棚小烧烤店吃饭喝啤酒,外边下着鹅毛大雪,,, 妹妹在午后3点昏睡起来,偌大阴暗的别墅充满未知和迷茫,极具孤独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然后突然看到自己的哥哥和别的女人在做爱,,,, 这些场景导演都刻画的很深入也很写实,都是真实放生在身边每一件不足为奇的日常。

 短评

你会发现导演采访时说的越多,实际拍出来的东西其实越少

8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还行

娄烨的气息扑面而来。除开女主引用黄碧云文字片段让我有点出戏(黄的书不好买吧,何况在那个苦寒之地,我觉得这是导演的私心),其他的我觉得是很成熟的一部电影,颇有文学质地。“嫉妒“是本片的情节推动力,就如那一颗坏牙齿一般,拔不下来,也不要命,却时不时隐隐作痛,最后牙齿掉后吃苹果的镜头特别好。现在的评分不合理,我觉得7.6分是可以的。

11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章明的缪斯,吸着娄烨的氧,可惜最后落俗了。

15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三星半,最棒的是人物,角色和故事的复杂性是平衡的。喜欢里面丰富多彩的角色结构,谷溪为寻找内心渴望而进行了一次富有洞察力的探索。前半程捕捉和放大了生活细节,可惜最后稍微有泄气。最惊喜的是每位演员的演出状态都超级好,即使是个出场只有短短几分钟的配角。尤其四人酒桌群戏拍的很有水平,点名表扬王佳佳的表演,几乎没有表演痕迹,酒桌模仿韩国长辈晚辈对话那里绝了。重看之后对谷溪的身份信息有了更深的理解。

1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年轻导演的作品更能代表我们对今日社会更真切的感受。在他们既早熟又生涩的视听语言里,有这一代人承受已久却必须亲口再说一遍的痛苦。

21分钟前
  • 57
  • 还行

PYIFF25,这部电影好勇敢,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讨厌的女性角色,一度以为她是朝鲜逃过来的黑户,跟哥哥有一腿的畸形兄妹情,这么做让这个角色变得复杂起来,也这个角色后半段彻底的崩坏,虽然这个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很失败,但同时也闪着不一样的光芒,也算另一种程度上的成功。电影的前半段生活感非常棒,特别的流畅,演员都很舒服自然,随着女主角的黑化,故事也就越来越没法看了,太容易激起观众的逆反情绪了。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C / 核心人物的状态实在是鲜活。女主的面容几乎被各种质态的光线包围着呈现出了雕塑般冷峻的、向内坍陷消融的效果;而面容之间碰撞、交织的张力也同样被熨帖的手持捕捉到。几个面容轮廓被突出、成为黑洞的时刻,也恰恰是人物的联结刹那间被嶙峋勾勒的时刻。视角编排得有点太满,试图在全知叙述下构造出青年群像,但实际上两个次要人物的描绘都还不够。这也导致结尾试图抽离人物去达到某种神明般的看视时,摄影机的扫视完全失效了。所以剧作可以更离散一点,更专注于核心人物细碎生活。另外就是声音设计似乎没有跟上剧作概念。磁带机的作用假如只是酝酿将舒未舒的转折,然后充当混沌梦境的背景音,那就太浪费了。

2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好像还真没有几部电影是在冬天背景下描写青春的失去的。刚看完脑海里想的不是《燃烧》或是娄烨的林林总总集合,而是去年甜茶的《炎夏之夜》和三宅唱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前面已经非常出彩了,寥寥几句台词就把人物间的关系道得一清二白。漏油事件、老旧的随身听、隔着衣物的亲密接触,所有暧昧的、嘴里呼出的寒气,都在空中结成了绵密的、映射着日光的白雪。后半段雪降下,三人行也渐渐变成了女主角的独角戏,杂草丛间的窥探、火锅店里的小说朗读、雪地中悲沧的哭戏、梦里响起的枪声、最后用水果刀割下的智齿……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真的让人在片中最后的两难抉择中无法自拔。缺点则是前后除了女主角的人物情感少了些变化过程的刻画、关注大背景里悬疑故事的观众可能会对后半段有些失望。但总之个人而言已经很满足了。大概是今年的《过春天》吧。

27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3rd PYIFF# 卧虎单元竞赛。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荣誉+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导演改剧本时和开拍前拉了多少遍[燃烧]啊哈哈哈哈,同时运镜和构图也真的能看出是娄烨粉。好的地方相当好,坑的地方又特别坑,录音带这个梗的可信程度基本为零吧(且不说无意间留证据那场戏了,存那么一柜子录音带明明该是富家女干的事儿才对),加上我真的好奇的是导演的人物小传是怎么写的,这哥哥怎么独自把妹妹养这么大的……后半段为了凹造型(当然很多造型确实非常漂亮值得凹)直接导致叙事崩坏。而且如果真心搞一个[燃烧]的话该黑化的难道不是富家女吗……声音做得相当不错,不过整体看来还是个超大号的北电毕联质感的片子。惊现小姑父。

3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3.5 舞厅突然朗读那场戏的尴尬和导演对整体节奏的把控都很成问题,但另一方面,这种失控又来得比预期中的那类电影好——由于导演是重型娄烨迷、轻度李沧东迷,所以进场前很怕拍成精致、老套的“模仿秀”,事实上这部电影的青年朝气还是挺足的。完全从心理叙事出发,类似“女孩步入黑森林”的情节发展趋向,畸恋/三人行的人物关系架构,以及与北朝接壤背后所架接起来的围绕地域的枝枝蔓蔓,可看的东西还是不少的。非常喜欢男女主的表演,兄妹畸恋的关系宛如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如尿如汗如熏艾草,颇具生活细节。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真是各种娄烨+《燃烧》。前半部分特别好,后面的冲突设计太多反而崩了。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谷溪的立事牙开始发炎,此前她不知石油为何泄露,江老板为何晴天打伞,宗教如何使人救赎,却随着肿痛瞬间懂事。这颗智齿如此多余,本以为长大就能嫁给哥哥,却恍然三人关系里自己才是那颗智齿。尿和汗是同样性质,恨与爱是同种缘起,磁带和奔跑可以倒行,人生却不能倒流。需要时急切地呼唤神,多愚蠢。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主体仍然是个“女孩长智齿”的故事。其实元素还挺多的,也很想要表达更多,不过后面还是有点没太协调好,其中有些部分还不错。角色之间暧昧的情感关系,也是让人浮想联翩,也将是之后讨论的重点吧,吕星辰还挺可爱的。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或许正因为另一条线索失败,反而让微观情感铺满了银幕,一部可以和日本新生代导演相提并论佳作。

4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一上来确实不错,亮眼的地方挺多,既把东北粗粝的生活质感拍了出来,同时文艺腔调也没丢,演员的状态非常到位,故事暗线拿捏恰到好处。只是以上优势未能全部保持,后半程缺乏强力转折,人物关系偏顺拐,而且不应该再次利用梦境暗示人物结局,叙事手段愈发单调稚嫩,女性视角的禁忌情感拍好难度颇大,导演尽力了,所以很可惜。吕星辰这姑娘是颗好苗子,可以保持关注。

49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华语影坛罕见的令人头皮发麻汗毛直立的恐怖片,真实的阴风阵阵。如一觉醒来发现有人占据了你的身体全世界没有人再认得你,在失声中求救,等来的是身后灵耳旁咒,荒芜的室外空间与压迫的室内景别,一半是放逐一半是囚禁。

5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唯一的亮点就是出现国产片少有的基督教堂了,而不是公共澡堂搓个澡就开始的关键剧情的巧合硬编,人物关系和变化恕我也完全不能接受。亲友场观影过程一大片亮屏还有打电话的,我旁边和前排全程低头玩手机聊天,然后一结束疯狂拍片尾字幕,主创上台后又夸张带头鼓掌,点名的嘉宾业内人士起立尬吹,没人提电影本身,全是拉关系盘道各种不容易,这些都比看片有趣多了。

57分钟前
  • seabisuit
  • 较差

前半段文艺片气质还可以,东北冬天小县城,一场石油泄露给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带来的命运改变。后半段全盘崩坏,微妙的兄妹情瞬间转为狗血的乱伦情,为凶杀而凶杀,智齿终于拔掉,结尾字幕居然落到上户口上??剧本到底想讲啥?这片的唯一价值就是把吕星辰天真小女孩的一面拍得挺美的吧(虽然演员年龄比角色大了一些),导演表演系的基础还在,导演掌控力尚欠缺。还有,片方能不能别请这么多全程都在玩手机的傻逼“亲友”观众?是觉得她们的商业尬夸比观众真实感受重要?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爱情的牙齿🦷 吕星辰对标颜丙燕。导演还是模拟了好多名导名片的意思。我一度以为女主是北逃黑户。前半优于后半段。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三人行处理得很好,够暧昧,暧昧到我以为感情戏还会有百合反转,几个演员非常棒,青春成长和犯罪元素糅合也不生硬,影展惊喜了

1小时前
  • Ameli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