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赤焰万里情

HD中字

主演:沃伦·比蒂,黛安·基顿,杰克·尼科尔森,爱德华·赫曼,玛伦·斯塔普莱顿,吉恩·哈克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2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3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4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5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6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3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4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5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6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7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8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19烽火赤焰万里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烽火赤焰万里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十年代初期,响往共产主义的美国名记者约翰·雷德千方百计跑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体验生活,追求理想的政治国度,并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导文学《震动世界的十天》。然而,他最后对共产主义彻底失望,重回自由世界。  电影摘要:   第一幕:雷德和露易丝·布莱恩特在波特兰相遇。   第二幕:20世纪10年代在格林威治村的知识分子生活。雷德和露易丝被尤金·奥尼尔和艾玛·高曼等思想家吸引。   第三幕:雷德和露易丝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第四幕:雷德试图在美国建立共产党。   第五幕:雷德来到俄国接受布尔什维克的帮助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雷德去世,年仅32岁。   五个部分充满了乱糟糟的争吵,换句话说,这很难让你对这段历史激起足够的兴趣。在第一部分,观众必须容忍长时间谄媚性的诱导。在这之后,则是雷德和露易丝一段奇怪的爱情:当他们彼此凝视,伴随着革命的高潮和八十年庸俗的音乐,这对恋人的爱情似乎也达到了顶点。第二部分似乎值得一看,事实上,如果影片在这个间断之前结束的话,会比现在这个版本好的多,因为工人运动造成的气氛足以充实这部电影。也许沃伦·比蒂想得太多了,而且多是西方社会对苏联幻觉式的认知,所以才造就了这只嘈杂的万花筒。女王进行时第二季乘客2023三个男人故事女生部里的秘密代号021人生的重量勇闯龙潭13 13 The Musical那些特立独行的猪恶魔的印迹从姑获鸟开始之龙城风云那个重逢的夜晚孤国春秋 第三季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英语地缚少年花子君小可爱2004人人都爱雷蒙德 第一季世界十大经典战役耐莉现场清理人第四季情与法夜之女王在异世界迷宫开后宫麻辣开锁王 THE MOVIE绝命鳄口逐星女第二季心灵厨房当尼采哭泣鹿鼎记[2020]猎捕爱豆计划端溪奇案花环夫人约堡黄金大劫案春季露营雪行者挑战吧!大神血爱成河春日郊遊积极地生活吧艾瓦由:前一天还是不能结婚的男人

 长篇影评

 1 ) 赤色分子——理想主义的死亡。

“四百万人民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无法起效的制度。”怀揣热情,想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最终变成了一个囚徒,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而这一切,由不得自己做选择。“你杀死了异议,你就扼杀了革命。”革命就是异议,是让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现实的破灭,他只想回家,然而结局只有死。
令人难忘只有的爱情,她在他不在的时候爱上别人,当他发现时,她跟他吵架,她离开他。她对他的态度有时候十分刻薄,可是他还是爱她。他奋不顾身的前往苏联,被关在异国的监狱,她不顾一切,偷渡时间用了六个月在这非常时期要找到他,带他回家。然而最后当他们相见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快要殆尽了,这所有的热情全部被现实的残酷扼杀了。他的社会主义梦,希望人人平等,工人农民不再受到剥削的梦想早已破灭,他也明白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那就是政府比资本家更加残酷和有效的去扼杀和操控人民。

 2 ) 理想在别处

一个在俄罗斯见证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的美国人,感觉这是David Lean最喜欢的题材,英雄在异乡的传奇经历,然而Warren并没有选择宏大的历史背景作为切入点,而是以John和Louise的爱情作为主线,这就决定了出现在银幕上的John更像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印象中最经典的台词是John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缺陷:If you seperate a man from what he loves the most, what you do is purge what's unique in him. When you purge what's unique in him, you purge dissent. And when you purge dissent, you kill the revolution. Revolution is dissent! 不幸的是,John醒悟得太晚,面对破碎的理想,身心俱疲的他已无力回天。不久之后,高扬着共产主义大旗的火车势不可挡的冲过了资本主义的壁垒,却在欢呼与狂喜中浩浩荡荡的堕入了极权主义的深渊。

 3 ) 《烽火赤焰万里情(Reds)》:为理想而奋斗(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89927028.html

Reds (1981)

看完了IMDB250、AFI100系列,该看奥斯卡系列了。先看这一部很少有人关注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作品,获奖者是Warren Beatty。

电影讲述美国记者John Reed追寻理想的生活。在波特兰,男主角John Reed认识了漂亮的有妇之夫Louise Bryan,两人发生了关系。John Reed让Louise Bryan跟随自己去纽约,一段时间后,Louise Bryan就来到纽约与John Reed同住。在这段期间,John Reed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使得他经常离开,这让Louise Bryan很生气。在John Reed离开期间,Louise Bryan就Eugene O'Neill发生了私情。John Reed在回来后,发现他们两人的私情,于是就提出了结婚,Louise Bryan痛快的答应了。John Reed与Louise Bryan离开了纽约,两个人生活起来。随后,John Reed继续参与政治活动,Louise Bryan继续生他的气。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Louise Bryan离开了John Reed,来到了巴黎。1917年,俄国爆发了革命,John Reed找到Louise Bryan,想带着她去俄国。就这样,两人在俄国生活起来,并在这个时期亲历了十月革命。两人回到美国后,John Reed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Louise Bryan则四处演讲在俄国的经历。同时,John Reed加入了政党,并打算去苏联让政党得到共产国际的承认。Louise Bryan依然不想让John Reed离开,但John Reed还是走了。John Reed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被包围的苏联,可是目的没有达成。John Reed在离开的途中,被芬兰人发现关了起来。Louise Bryan得知这个消息后,四处寻求帮助,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自己前往苏联。John Reed被关押一段时间后,被释放了。随后,John Reed加入了共产国际,在苏联人的领导下四处宣扬革命。事后,John Reed知道他的演讲已经被篡改,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讲出。同时,Louise Bryan在苏联遇到了John Reed的朋友,她知道了John Reed的行踪。最后,John Reed与Louise Bryan终于在苏联见面了,可是John Reed在几天后就因病死在了医院中。

本片既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那么我的关注点也在于此。不过从我的感受来说,本片的叙事方式与结构并没有独特之处,平铺直叙的方式,没有倒叙、没有插叙。电影的节奏也很传统,按部就班的讲述着John Reed的生平。唯一稍显特别的是影片插入了一些真实人物的访谈,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访谈交待故事的过程。这样的设置,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虽然这样的方式很新颖,可是电影中即没有访谈人物介绍、也没有访谈内容提要,使得影片看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总是要思考这些访谈内容与剧情的关系。这不是加大了理解电影的难度吗?其实,根本不必如此,这样的叙事方式纯属多此一举。

影片的主题是比较深刻的,它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理想破灭。这里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单纯的指那些抱着天真的理想,完全不顾现实而去实现它的那些人们,这些人们与其他范畴内定义的理想主义者是不同的。本片的理想主义者自然是男主角John Reed,他一心想要为工人谋求权利,当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很兴奋,认为理想终于实现了。可是,当他所在的政党不被共产国际承认时、当苏联渐渐变成中央集权时、当共产国际篡改他的发言时,John Reed知道一切都已经变质了。John Reed在片中说了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话:革命就是允许有反对意见!确实如此,当不能发表反对意见时,就没有了变革,更谈不上革命了。所以,社会主义才会在苏联完蛋。总之,本片在政治方面还是颇有见地的。

电影的缺点也有很多。本片最明显的缺点是剧情很琐碎,而主要的故事情节则是John Reed与Louise Bryan频繁的争吵,使得电影非常乏味。从婚前吵到婚后,从波特兰吵到纽约再吵到俄国,他们两人几乎争吵了一辈子。影片给人的直观感觉,Louise Bryan总有着很多不满,不满意这个、不满意那个,总是不想让John Reed离开。在我来看,Louise Bryan就是一个怨妇,而且如同胶皮糖一样死死地黏在了John Reed身上,走到哪里跟到哪里。真的搞不懂,影片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人物?难道是要凸显John Reed坚持自己理想的决心?除了这个缺点之外,影片还有诸如情节不吸引人、影片时间过长等缺点。总之,本片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部非常难看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也用了三天时间分成三次才看完。

最后说说影片的拍摄。本片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故事发生时间在二十年代,可是电影中却感受不到时代特色。最典型的是人物的服装,它们根本就不像上个世纪前二十年的样子,倒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模样。这一点让我很费解,难道搞社会主义的革命人士,衣服与穿着都特立独行?此外,本片的场景还特别的小,大部分都是室内戏,很少看到室外大规模的场景,感觉本片没有那种历史题材电影的大气。总而言之,本片在画面上感觉很像一部小成本电影,布景、服装、道具都很简陋,很难想像这竟然是一部反映十月革命的传记片。

本片演员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几位大牌都很尽职。男主角Warren Beatty演绎的男主角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一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而且他对于感情戏的处理也很到位,让人们对他塑造的男主角很信服。女主角Diane Keaton同样出色,她在几场与男主角的争吵戏中很抢眼,非常具有气势,尤其是眼神。这部电影,让我对Diane Keaton的感觉有了很大转变。Jack Nicholson扮演的角色出场不多,但是儒雅迷人的样子确实很讨人喜欢,女主角喜欢她不是偶然。Jack Nicholson果然是演技派。Gene Hackman在片中跑了一次龙套,但依然抢眼,给人印象深刻。其他人不说了,都是龙套。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时长达到194分钟却很不吸引人的传记片,没有太大缺点,但也没有明显缺点,是一部不功不过的电影作品。不过,本片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名不副实,因为它整体过于平庸了。当然,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拍摄一部反映共产主义革命的电影,而且还能获得奥斯卡的肯定,还是让人惊讶的,Warren Beatty也是很有勇气的。

序列:0706

Reds.1981.BluRay.720p.AC3.x264-CHD

2012-02-01

 4 ) 我为何而生

    列农的Imagine里唱“我幻想有一天人们无需为什么去杀人获去死”
  但人又为何而生呢?
  钱?权力?爱?
  何谓人生?何谓事业?我该用什么样的事情去耗尽我的一生二死而无憾?这是个太难的问题。自以为是是幸福的,但那些不幸被挤入歧途的人又如何呢?不知道,没有答案。也许答案在混乱无序中,直至癫狂。

 5 ) 布尔什维克的堕落

我这阵子极为巧合地连续看了:《赤色分子》、《烈日灼人》和《卡廷森林》。
**二十年代前后
《赤色分子》(1986年/沃伦·比蒂)是美国著名记者John Reed(以亲身经历著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震动世界的十天》)的传记电影。评论倾向于将该片定位爱情片,而在我看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幻灭——社会主义者John Reed以生命枯竭为代价追随理想,而当他日渐发现了布尔什维克扼杀异见的冷酷后,他累了,他走到了32岁生命的尽头。
**三十年代
《烈日灼人》(199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由真实事件改编,反应1936年斯大林清党前夕的苏联,战斗英雄柯托夫被他自己参与缔造的红色权威绞杀,而柯托夫深信他和他的战友们建立起了一个更美好的国家。
**四十年代前后以及苏治下的波兰
《卡廷森林》(2007年/安杰伊·瓦依达)直接描写波兰卡廷惨案以及这一真相被反复利用、篡改和捍卫的故事。此时,斯大林治下的国家机器已与纳粹无异,影片以它那足可以载入影史的开篇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这样的三部片子看完,还需再说什么呢?
多余的话,我觉得这样的影片引领我们的历史观,那些事实发生着、发生过并不取决某人和我们自己的态度,那些事实就在某处,它们决定着我们的来处和去处。

 6 ) 洗脑

简体中文名: 烽火赤焰万里情
英文名:reds
这部片子在开始到约十分钟的时候有一段精彩的对白,
就是女主角由采访被被访者角色转化为了灌输对象的一段。
我倒不特别想评论这段不断出现到咖啡镜头的电影手法本身,
我由此联想到的是洗脑这个词。

价值观如同一团颜色气体悬浮在我们每个人的头上,一般来说它会随着人的行走江湖;见识经历多多少少地被影响一些---有些以前肯定的被否定了;有些以前认同的、慢慢苟同了...

但是所谓的洗脑,形象地说就是这团气体的某一块,仿佛被人齐刷刷地切了一刀一般, 突然改变了原来的形状。

洗脑完全是个中性动词---比如你大量背诵单词,提高知识也算洗脑。
不惑之年开始, 人不容易被洗脑了。当然、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慢了。
所以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一个人如果到了不惑之年还不懂事---之后的正确的价值观基本上就没缘分接触到了。

活着都是昏昏然,死了也是白死---枉然这一辈子。

洗脑的环境融合了主观和客观因素, 内因和外部因素。有求知欲望的人容易被洗脑; 有人格魅力哪怕单纯的形体魅力的,也比较容易洗别人的脑。内容固然重要,还要看受体的吸收意愿和吸收能力。

我倒不是想教授别人洗脑或者催眠的办法, 正相反, 想告诫很多朋友的事,不要很容易就被忽悠。当然也别很容易就有戒心,听不进去,看无反应。

 短评

还是叫《赤色分子》为好。三个多小时,视线始终无法离开。男主角从作家到活动家,女主角从反叛家庭到政治觉醒,每一步都清晰可见。一大特色是谁的单句越长谁的觉悟越高。

5分钟前
  • arapallas
  • 力荐

(豆瓣简介写的啥玩意)7.8/10。1910s左右:共产主义活动家男主为推广(真正的)共产主义迎难而上奋斗一生的理想主义,以及他与逐渐觉醒成女权主义者的女主充满争吵与出轨但依然相爱的复杂爱情。影片剪辑精准娴熟,高水平的摄影美术颇有种史诗的厚重感,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较淡(也与不少破坏浸入的访谈(影片的历史与角色是真实情况改编)片段有关)+较拖,合起来扣1分。

1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reds 和 the end of the affair 连续看,才会觉得同样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同样是偷男作家的汉,女愤青和女文青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15分钟前
  • 土蜂
  • 推荐

集体大合唱国际歌那段可以拍的更有感染力。

17分钟前
  • 力荐

Warren Beatty的角色叫Jack,真正的Jack Nicholson和Diane Keaton原来三十年前就情怨难了。

21分钟前
  •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 推荐

理想出于真诚,令人尊敬,值得同情。

2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四百万人民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无法起效的制度。”怀揣热情,想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最终变成了一个囚徒,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而这一切,由不得自己做选择。“你杀死了异议,你就扼杀了革命。”革命就是异议,是让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现实的破灭,他只想回家,然而结局只有死

28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还行

人物大于历史的传记片,哀怨纠缠过多了些,这就是美国人不能红化的根源罢。

31分钟前
  • 无趣
  • 还行

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严酷无情的现实最终给理想主义者约翰·里德的一生都烙上了悲剧性的阴影。片子比较长,各部分的衔接也较差,但总体而言很感人,沃伦·比蒂非常卖力,为了这部电影瘦了30磅并患病,不过1982年的奥斯卡小金人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了。杰克·尼克尔森戏份不算多但绝不比比蒂差。

32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不是在微博上吐个槽发个嗲就叫激进派的,真正的激进派都是不要命的疯子.里根遇刺的同年,保守的会员们当然是投票给又挺犹又挺新教徒的<火战车>了,和去年<国王演讲>大胜一个理.哪部更经得住时间之沙,都用不着30年吧

3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感情部分很可爱 一个女人只是想做个人 和男人一样就是女权主义者了?大变革中的激情只是一瞬 理想主义的梦只是梦 梦也只是一瞬 然后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you don’t think a man can be an individual and be true to the collective,or speak for his own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at the same time,or love his wife and still be faithful to the revolution you don’t have a self to give -what as?-comrades不知怎突然想到你可以爱整个人类而不爱一个个具体的人 人永远不会只有一面

39分钟前
  • Sydney
  • 推荐

实在太长……然后导致非常流水账……好像这类“史诗”电影也是流行过一阵的

41分钟前
  • 寒冰魔孤
  • 还行

中文名翻译的真猛啊

43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着实考验观众耐心的电影!任何爱情在革命背景的衬托下都会显得格外伟大!三个小时,好累啊!节奏缓慢了点!

4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Revolution~只要一听到这个字,老子斗象打了鸡血一样激动,靠,必须是病啊!

50分钟前
  • 搞不醒豁
  • 还行

双 2.06G

52分钟前
  • 南团
  • 还行

第五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54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简介是乱写的

58分钟前
  • Eowyn
  • 推荐

“杰克,出租车在等你。”一个个人可能不是自私的,但是一个群体一定是自私的。我想理想主义者就是被利用的吧!

1小时前
  • 一代名伶
  • 推荐

1981 was not such a great year for movies. This one should have won the Oscar for Best Picture. I love Diane Keaton.

1小时前
  • 吐=槽。呢=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