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正片

主演:乔·阿尔文,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范·迪塞尔,李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2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7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8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19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双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 Joe Alwyn 饰)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范·迪塞尔 Vin Diesel 饰)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安葬班长,B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机缘回归普通生活。而周围的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战争、卫国、士兵有着各种各样想当然的理解。球场上的庆典盛大开幕,林恩和战友们的心却愈加沉重与焦躁……下流之宴贾希大人不气馁周六夜现场第四十三季海之魂伪叛国者狼毒花暴君画家的情人红花之歌海之谣璀璨帝国第三季梅林传奇第一季假面骑士亚极陀爱你,维克托第一季走向共和鼹鼠人别来敲门疾走斗士月光1982所以,我就推你了沙海狂鲨翻滚吧!阿信奔向所有时空的你跨代同居红花遍地开飞黄腾达 第八季白玫瑰会长是女仆灵案神捕之东瀛魅影恐龙宝贝亚当的超狂工作室你和我XXX色情之后3萌族酷狗侦探第一季职场心计文学梦假面复仇侯爵1989筋肉人THELOSTLEGEND快把我哥带走曾舜晞版精灵宝可梦:破坏之茧与蒂安希

 长篇影评

 1 ) Billy Lynn:一次技术探索,一次心灵冲击

写在前面:首先说明一下本人业余影迷一枚,观点不一定有参考价值,且全文先抑后扬,不乐意看全了的请不要以偏概全评估电影好与坏。总结一句话,这部电影值得每位爱电影或懂点电影的人去支持,爱看商业爆米花的可能不一定对你的路,不过不管怎么说李安大导首位尝试如此高速摄影,能看得出他压力还是相当大的,我是一定会支持还准备二刷了,谢谢。。。

以下正文:

NYFF观影归来,还意外收获了李安大导开映前讲一段体会,简直超值hhh。感觉有好多感想要说好多槽要吐,随便写写自己的看法吧。

看Billy Lynn之前,头场媒体评论场已经结束了该有评论po出,手贱搜了搜critics,综合一下,为公允起见统计多数,得到两个信息:一、看这部电影就像看HDTV;二、the best word of reviews is “mixed”。
我很惊讶,也很迷惑:这是出了什么问题?以及真的出问题了吗?
然而看完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确实没有比这更一语中的的评价了。因为我个人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这两点。只是有一点我误判了,那就是这两条评价其实并不表明这电影拍砸了。或者说,很难评判这部电影好与不好,它有惊人的缺陷,同时也有惊人的优点,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其实是两者巨大的冲突产生的冲击感。而这可能也正是大部分初次对新技术进行尝试作品的共性:不成熟的探索之中,第一被注意到的必然是缺陷,而后才能够探讨运用的技术有没有前景,是否有必要继续实验下去,假如有潜力其余各部门要如何配合着革新,这技术选择怎样的情境来运用更为恰当。

我整个观影过程的感受其实分为两个阶段,以Lynn的half time walk为分界。

第一阶段,以Lynn前线回来被邀请去football game一路上publicity活动中所见所闻为主,中间穿插战地训练过程、回来后家庭生活几个回忆片段。
从第一个镜头起,就有一种感觉:哪里不对劲。想想看,确实是看HDTV的那种感觉:你说不出来哪里不太对,但是的确,镜头所见,和平时眼中熟悉的场景并不一样。为了确认这个事实,我还在人物做动作的时候和前面观众的小动作对比了一下。。。真的明显不同。的确是所谓的hyperreal:每个细节都非常清晰,清晰到背后的背景演员一举一动也能够看得一清二楚,仿佛焦距这种东西不存在,演员即使快速动作也不存在模糊的情况。但是,这恰恰是致命的缺陷:我们眼力所见,本来就不是这样。让眼睛的能力大大提高,结果就是带来无数distraction:注意力都被与平时不同的那些地方所吸引,导致真正应该被注意的主体剧情反而被分去了焦点。附带一提:当眼前buffet出来的那一刻,已经不是distraction,我简直是被吃的深深attract完全没在注意主线在干嘛了= =
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体验,就是一旦镜头运动,我必然意识到:这是在通过镜头看世界。直观来说,就是仿佛眼前套了一个方形的黑筒,这一点让我始终无法进入剧情。后来分析了一下,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人眼所见,边缘范围是模糊的。而120fps摄影导致整个画面无比清晰,边缘处的对比就被无限放大了。平时眼睛运动的时候就是主体变模糊边缘物体逐渐清晰的一个变化过程,所以镜头不动还好,一动注意力就全被这之中的“不合理”吸引了。而且镜头快速转动的时候,我还会晕车。。。

上面这些发现导致我思考起来两个问题:其一,演员在这种拍摄方式下,应该怎样表演。我忍不住注意到,在这样的拍法之下,镜头中不同的演员动作“真实性”差异很大。有的演员肢体动作看起来非常之假,怎么说呢,就是blooper视角看表演。。。而有的演员看起来和正常电影相差不大,还可以接受。还有的演员,竟然让我看出了演技,对,我说的就是Kristen Stewart。。。KStew粉不要打我。。。开个玩笑,其实KStew还是有演技的啦,只是我一直觉得她的表演方式有点过于“收”(这个也许带了个人偏好滤镜)。可是在这部电影的镜头之下,KStew的表演非常真实动人,尤其是和其余演员的对比之下更加明显。我想也许是在高速摄影下动作会产生“放大感”,于是本来夸张系的演员肢体语言显得更加夸张,产生造作感,而动作内敛略显平板的却会放大到刚刚好的地步。再联想一下,可能类似于舞台->电视->电影这样镜头视角一步步放大的关系,只不过这个链条现在最后一环是120fps电影。假如真的运用这种拍摄手法,是不是相应地演员的表演习惯也要改变?或者说,是不是要去寻找具有适合的表演方式的演员?
其二,镜头“黑洞”的问题。。。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就在想,假如这部电影不是平幕,而是弧形巨幕的话,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弧形幕一个特点就是边缘之处人眼会自带模糊效果,估计效果会更近似真实。而且有环绕感再加上眼前巨清晰的场景,估计效果会无比震撼。好吧其实就是VR视效啦。。。

回过头来再说说前半段,感觉我是没有办法合理评价剧情了。在这些分神点之中,剧情看似fall flat,但就没法知道是剧情确实平板了点呢?还是只是我没入戏导致这么觉得的呢?也许换成平常的拍摄方式剧情看起来也还不错。所以这点就不谈了。

想起来再补充一点:好多切镜的地方简直是坑爹啊!尤其有几个淡出的,仿佛PPT换页,我真是印象深刻。。。想想为什么,好像也是影像太清晰的锅,画面不够模糊导致人脸都淡化没了轮廓还清晰地映在屏幕上,简直吐槽不能。看的时候还气愤地想怎么不踢了摄影剪辑换个人,后来仔细一想,谁都不熟悉新技术,这些问题都难免。

总结一下第一阶段基本就是:脑海里不断飞吐槽弹幕,同时还在努力集中注意力看剧情。。。简直要了亲命。

下半段第二阶段。看完这部分,我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也和前面半段完全不同了。对,就是完全不同了。这部分我个人认为,才是重点,重中之重那种重。

我对电影观感的改变从Lynn走下台阶那一刻开始。一段交叉剪辑,烟花错乱到战场硝烟,混乱的鼓点声穿插枪声,欢呼的观众人声鼎沸混杂战场上的吼叫,我整个人都呆在当场了。说实话我已经记不全也记不清具体中间是穿插了哪些具象或抽象的场景,可是我真切地记得那种被眼前突然涌入的各种声光信息灌满,以至于反应过来时发现自己和主角一样,手在发抖的恐慌感和无力感。拿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被水淹没,不知所措。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将PTSD具象化,能让没有经历过的人体验到这种感受。李安做到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也不知道这种感受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感受至少一段时间内我是忘不了的。

后面一段战场交火完完全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120fps摄影令人震惊的优势。这是我认为的整部电影的高潮所在。甚至我想,很可能就是为了这一段,李安拍了这部电影。在杂乱的、快速运动的场景中,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变得触手可及。在徒手搏斗杀死敌人的那一段,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看电影,我就是在眼睁睁的,目睹了一场谋杀。尤其是从生到死过程中,两个人那面部表情逐渐的变化,我觉得我这辈子大概也难忘如此清晰,如此冷酷地赤裸裸地展示的(虽然是演的)生和死一步之遥的距离,以及一个人在那短暂的几分钟内心理所承受的如此剧烈的冲击。有的评论说这部电影看起来distant而不像之前宣传的intimate,我不这么认为。我以为,李安所追求的恰恰是在这清晰精确到使人产生距离感的短暂时空之内,在这几分钟里,在这一段水泥管中,在两个人撕扯扭打的过程看得清清楚楚的情形下,让你隔着这荒谬感的距离来体验心理上能够体验的最大冲击。这才是所谓的intimate,不是有距离感,而是有冲击感。这一下由远及近,把之前可笑的世界冲击得粉碎,突然之间你暴露在这个无比真实的世界中,无处藏身,也无处可去。我是真的shock到了。联系到之前的部分,我忽然就觉得之前那些荒谬感,那些可笑感,那些无法与世界产生联结的感觉,其实就是主角Lynn返回到“正常”世界的感受吧。说不出是有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看似是电影缺陷的部分却恰恰为我提供了切合剧情的情感体验。在那么一段时间里,我能够体会为什么Lynn想要回到战场。不是因为这些那些,只是因为,只有在战场上他能感受到真实,感受到生命的恐惧脆弱无助神秘和可贵,只有在战场上,在战友中,在生死之间产生的情感结界里,他才能与这个世界相连。当我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做到了其他电影没有做到的事情:身临其境,心感其情。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又或者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看了一些评论,觉得似乎没有人和我感受类似,都是在说这只是一次技术的尝试,而非一部成功的作品。我不知道是不是东方人会来得更敏感些,更能体验到内里的情感变化。很难说是歪打正着,技术带来的冲击契合了电影想要表达的情感主题,还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带来了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但是恰好证明一点,那就是对电影的品味和感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看完电影,有所收获,带着新的思考走出影院大门,我觉得就值回票价了。

总之看完了电影,的的确确是五味杂陈。如果单说前半截,我会把这部电影打在实验电影+商业烂片行列,但是看完后半段,这部电影加进了我不仅观影体验最独特,也是身体和情感体验最独特的电影行列。作为不专业的影迷,我没法预估120fps是否是又一次技术革命,还是仅仅是一次新鲜但不实用的尝试,然而漫漫电影路上,那么多新老交替,浮浮沉沉,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题外话再多嘴一段,看完电影,我想高速摄影来拍些战争纪录片、歌舞剧、运动片一类的绝对光华灿烂。再就是多拍特写,展现的面部变化细节摄人心魄(虽然镜头也非常unmerciful就对了。。。李安自己都说演员化妆不易啊)。再有就是,高速摄影莫非看起来费眼,回家路上我眼皮一直在跳跳跳跳跳。。。。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根本是不专业影迷一枚,胡说八道然而又觉得自己讲得很有道理。。。好想和李安大导探讨探讨是不是这些问题怎么改进,然而导演开场前讲了段话就回家睡觉了,有没有人能把这些问题po给Lee导看看。。。怎么说呢,看电影带来点启发总是好的。不管见解正确与否,自己思维得到锻炼,我就很满意了-。-

================================
又看了点review,再补充点想法:其实李安的许多电影都有个致命的缺陷,剧情不够抓人。也就是叙事节奏问题吧。断背山被深厚的情感盖过去了,少年派被瑰丽的视效盖过去了,到了Billy Lynn,一旦没有了其他出彩的点,这个缺陷就变得无比明显。其实我最爱的是喜宴,在我的认知里李安最适合这种风格和题材。但是作为一个导演,不突破自己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所以。。。还是希望李导能够抓到自己薄弱的点吧。虽说要求新,没短板也很重要呀。

================================
10/17更新:
首先纠正一个前面影评里的记忆错误:大量交叉剪辑出现在接近影片末尾的时候,而不在中间。Half time walk虽然也有秀场和战场的montage,但没有结尾处数量多时间长。

今天去二刷,最明显的感受是有点适应了镜头,能够入戏了。入戏的基础上剧情看得清楚多了,所以下面再说说剧情吧。

个人看法,整个电影都在表达一个有点cynical,有点反主旋律的主题:对于“战争英雄”“Bravo”八人组来说,真正的战场在Texas橄榄球赛的一片小社会中,而回到远在伊拉克的战场却像是回家。Under the scrutinizing eyes of the public, they need to fight against everyone, struggle through everything back home, yet in Iraq they got each other's back as an unbreakable team when they are forced to face the looming death.
而这个主题的展示,也就在对于每个代表群体的刻画之中展开。

首先是Billy Lynn的家人。一段饭桌上的争吵展现了家庭中的矛盾:不仅仅是政治观点的冲突,也是各个家庭成员对Billy的情感的矛盾 —— 一个“英雄”的标签打破了家中的平衡。尽管家人都深爱Billy,然而基于平等基础上的亲近感不再存在了。与之后Billy和姐姐Kathryn的对话相对比,这一点更加突出。
而后是普通民众。在球场看台上,观众们一个个来向Billy表达自己的自豪、崇敬或者是感激。镜头反打,Billy礼貌而茫然的脸映在屏幕上。对于民众来说,这些士兵就是英雄的象征,他们的祝贺也是出于善意和真心。然而这一切对Billy来说太过遥远:他并不了解这些陌生人,他们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这些陌生人除了媒体描绘出的一个抽象的符号之外,也不了解他。
还有一群football players,各家媒体,以及一队cheerleaders。在locker room里,几个运动员半好奇半窥探地问起Billy杀人是什么样的感受。在媒体采访时,Billy脑补战友用上不了台面的真实答案而不是不痛不痒的官话来回答问题。Billy一见钟情的Faison似乎只是把Billy作为一个trophy boyfriend,尽管她的确关心Billy,在士兵们和场地管理人员发生冲突时挺身而出维护他们的尊严,但也仅限于此。当影片末尾Billy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咱俩私奔吧怎么样时,Faison一脸你不是认真的吧的表情,我想她心中的Billy大概是为国家奉献牺牲的英雄好汉,而她自己和英雄互相倾慕、为了英雄能继续奉献国家甘愿牺牲爱情。
比起这些没有恶意的角色,后面还有看起来更为冷漠无情的:一家新能源公司的老板,在午宴上虚情假意地来试探局势如何借以推测商业信息;中场秀的组织人员把他们作为吸引眼球的吉祥物来摆布驱使;一个小哥把军队当成a big fat saucy gay joke来看待;球队老板为了利益最大化压低改编电影合约价钱。在这些人眼中,他们是不是一队真实有血肉的人无关紧要,只要从中有利可图。
看起来似乎只有Billy的姐姐Kathryn真正关心他,了解他的需求。除了他的战友们,Kathryn是唯一一个在她面前Billy可以be inappropriate的人。也只有她看到了Billy的经历背后隐藏的问题,提出让他不要回到战场。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很难想象Billy Lynn会与社会没有疏离感: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知道战争真实面貌是什么样的。战争被商业化了,战士作为最接近战争的渠道也被商业化了。人人都想接近他,希望获取到新鲜的信息,或者从他身上得到些利益。在这片“战场”之上,Billy要面对窥探着他内心外表各个部分,来自四面八方的无数双眼睛。他暴露在公众视线的聚光灯下,但同时又没有任何一部分真实的自我被理解被接受。球队老板说得很对:过不了多久,公众就会失去对“Bravo”的兴趣。他们在这个社会里的价值不过就是这些,利用完就没有存身之处了。而Sergeant Dime说的话则更为无奈,没有什么是对的,也没有什么是错的。社会本来就如此,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他的立场和想法,前面所有的人处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理所应当会做出那些举动。而这些士兵在这社会中也不过是几个小人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未来还是要被上层人士的决策所操纵。所以说到底,在影片末尾Billy的选择并不真正能称为选择: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他的位置,除了战场,他无处可去。

但Billy回到战场的选择并不是无奈之举。Billy说我们在伊拉克建学校,修排水系统,但伊拉克人只是恨我们。到头来除了活命,别无其他要求。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神圣的理由:Billy去打仗不是为了国家无私奉献,只是因为毁了姐姐jerk未婚夫的车,为了不去坐牢不得不入伍;Billy能在枪林弹雨里抢出战友也不是什么英雄神威,只是平时训练出来,自然而然下意识的操作;Billy在搏斗中杀死了对手不是为了国家大义,甚至也不是为了为战友报仇,而是因为敌人就这样扑过来,不下手,早就没命了。再看看那伊拉克人一家,因为一串不幸的巧合,安稳过日子就再也没可能了。Everything is insane. 战场上的一切所见所闻对亲历者来说,是一场漫长的nerve wracking nightmare,是一出everything went wrong之后没人有能力扭转的悲剧。在战场上,一切都是down to earth的:八个人的性命就在彼此手里。承担一个人的死亡已经过于沉重,不能再承担更多。Billy的战友们最需要他,只有回到战场,和战友们一起面对生死毫厘,才是能让他安心的正确选择。

所以最终当战友说出“Before they kill us, take us someplace safe. Take us back to the war.”的时候,当Billy Lynn说出“I love you”战友们一个个回答“I love you”的时候,其实应该有的comical tone不见了。替代的是经过一场漫长中场秀之后,一群生死边缘徘徊的人之间共享的真诚。

看清楚剧情之后,我发现了之前理解肤浅时犯的错误:有些评论说到这部电影看起来“distant”,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我会换个词:“convincing”。上述所有内容,要想转换成令人信服打动人心的电影语言,要在很多细节上打磨好。而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到。总有一种哪里都有点意思,但哪里都没表达尽意的感觉。这个问题一半可以归到画面上,但还有一半是叙事剪辑的问题。我想电影可能照搬了小说的模式,然而小说就算结构平坦,语言魅力还会填饱空缺,换到电影,细节不够丰满,这主题就撑不起来了。

不过就像李安导演说的,give it a chance。这个机会可以给新的拍摄方式留着,叙事上的问题就不能多恕了。

 2 ) 实拍也有“恐怖谷”——《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观感

实拍也有“恐怖谷”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观感

2016年11月13日

本文也就简单讲讲120帧技术,不谈故事。观影地点是上海影城。

首先要感谢李安,“山就在那里”的精神,让我们有幸看到传说中的120帧画面。《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阿凡达》、《地心引力》之后,又一部能让人在电影原教旨主义上有所启发和思考的电影。不过,李安做得不像卡神和卡小神(阿方索卡隆)那般,在电影3D上有非常成熟的实验和思考,继而在电影表现中显得圆滑和保守;而是勇敢地把120帧的优点和短板都一一露出,反而给人一种“你们观望吧,我先冲了”的生猛劲儿,非常像罗伯特泽米吉斯的《贝奥武夫》和《极地特快》在CG人物和动作捕捉技术上的探索,元气淋漓,但是可以认为是失败了。

《贝奥武甫》和《极地特快》,包括最早的《最终幻想》,都证明了一点:现在的技术还无法真正突破CG人物的“恐怖谷”效应。之后的《阿凡达》、《猩球崛起》,都理性地往后退了一步而获得成功。接下来的《创战纪》、《速度与激情7》、《本杰明巴顿奇事》、《终结者4、5》让老人变年轻、让死人复活,也都是浅尝即止,不敢大肆张扬。今年的《圆梦巨人》又在他们的基础上小心翼翼地往前踏了一步,做得更像人了,但是巨人的脸还是没有完成对“恐怖谷”的跨越,毕竟巨人就是巨人,还不是本金斯利。

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证明了另一点:人的肉眼所接受的视觉信息与大脑对这些信息的解读之间,的确还有我们没有研究透的领域。120帧的特性,我觉得是在帧数上“粗暴”地达到人的肉眼真正无法察觉的密度,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影像接受习惯,从而强化真实感。然而我们肉眼看到的画面,并不是只有高帧数这一个特性,其他形式的特性如果没有配套上,真实感和不真实感之间会形成矛盾,从而产生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异感。

也就是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我们看明白了一点:实拍也有“恐怖谷”。如果说它在影史能留下痕迹的话,这就是它最大的意义。

现在我简要总结一下《比利林恩》120帧观看效果如何:

1.3D的亮度足够了(不过这个在传统IMAX3D中也能达到,可能跟120帧没有什么关系)。

2.3D场景下,“摇”、“移”、“转”这三种拍摄手法可以不再让人头晕,真正达到了流畅,仿佛我们真的在扫视现场(记者会场景尤其突出)。可以说李安在本片中对“摇”的使用简直肆无忌惮,玩得很HIGH,效果超越一切以往的3D电影。《阿凡达》都不敢这么玩。

3.人物脸部的细节实在是非常清楚和真实。这可能导致两点变化:一是演员很细微的表情都能被捕捉到(比利林恩紧张时的眼袋在抖动),二是如同几年前《霍比特人》48帧的恶评一样,太流畅了,感觉太真实了,如果演员化妆了,那就是能看出来化妆了,可能会让人产生离间感。这个到底能不能用灯光和调色来弥补,我不知道。李安并没有在这方面很极限的探索。

4.浅景深造成人物与背景严重脱离,某些镜头甚至感觉像看皮影戏。因为在帧数上达到了真实,我们的肉眼渴望在景深和景别上达到相同的真实度,但是大部分镜头没有达到。很多画面李安还是按照传统的镜头语汇去表达,甚至有快速变焦。这些镜头尤其让人感到别扭。

5.大景深画面,让人产生了在看电视纪录片的怪异感。这个与我们初次在小屏幕上看高清电影的感受是一样的,不过现在大家都看习惯了,所以我默认将来我们会失去对大景深120帧的敏感。

6.大动态场面,120帧效果无人能敌。如果就看普通版本,本片的战争场面其实很平庸。但是换上120帧,我滴乖乖,一颗子弹就会让你吓一跳。这时我会突然感慨,下一个尝试120帧的应该是卖拷贝和保罗格林格拉斯。他们的3D电影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我们的视觉产生了恶意。不过如果换上120帧,无论快速剪辑还是手持摄影,3D电影的短板都能被补上。

7.继承了第6条,我再发散一下。本来通过《阿凡达》、《地心引力》、《云中行走》,我总结出来好的3D电影的准则:完全尊重和模仿人的肉眼视觉,应该是大广角、大景深、长镜头,运动镜头应该稳重。不符合这三点的3D电影妥妥地应该打回2D原型。现在根正一下:结合高帧技术的话,快切和运动镜头是可以被引进3D语汇了,当然大广角和大景深不变。让观众的肉眼自行在画面中寻找焦点。

总结一下,现在很多人唱衰120帧,我觉得唱不衰。李安的尝试不能说圆满,但是及其有价值。如同战场上第一个被狙击的战士,他倒下了,但是他为我们指出对面狙击手的大致方向。

有完美体验的120帧电影一定会出现。到那时,我们再看电影产业和院线行当的又一次血雨腥风。

为李安的勇气点赞。

有你是影迷之福。

 3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

如果有人问光棍节这一天什么最抢手,多数人大概会掏出手机翻翻购物车;但如果有人问光棍节这一天什么东西想抢也抢不到,想看也看不着,那必定只有一样东西——就是以4K、3D、120帧标榜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在此之前,技术问题一直是受到谈论最多的话题,各种技术分析帖也是满天飞。但事实上,从个人的观感和体验来看,技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并没有造成障碍,甚至并不是很容易察觉。初次能够察觉到的,只是更接近人眼的观感,视觉效果得到了显著增强。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李安虽则激进,但并没有革掉电影的命,120帧、4K、3D……暂时抛开这些技术名词不谈(如果可以的话),对普通观众而言,《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绝对是一部可看性极强的电影,实验性可以忽略不计。

    更深一步挖掘则会发现,120/4/3这三个数字到底能够带来多少商业价值实在存疑,而它们所带来的技术革新确实切切实实的。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观众最惊讶的地方和最反常的体验莫过于会看到各种脸红眼睛红、景深控制、快速摇镜,这些想必都是李安为了突出真实感精心设计的机巧。几处黑白也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结尾减色所暗示的故事氛围(同样让人联想起《少年派》的还有“蘑菇”对印度宗教的提及,让人隐约能够捕捉到李安的兴趣所在和创作心路)。李安很敏锐地发现了交叉的双线故事虽然在内容上大相径庭,但却都可以用超高帧率、三维和超清三种方式综合提高真实度和临场感,从而间接操控观众情感,而这对于以前动辄就以纪录式风格体现真实的手法而言,的确是完全不同、另辟蹊径了,因此也无疑是对电影语言的再造和颠覆。

    从故事本身来讲,《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仍旧是一部极为精巧的水准之作。故事背景设置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故事的主人公比利·林恩在战场上救下了自己的班长,并和敌人进行了肉搏。拜媒体所赐,林恩从伊拉克战场回归之后便成为了全国熟知的英雄人物,整个故事便是通过林恩对伊拉克战场的回忆和美式足球联赛中场表演双线并进的方式讲述出来。在这之中,比利·林恩一生中“最惨烈的时刻”与碧昂斯的表演同时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编剧可谓颇富匠心,节奏上也可谓严丝合缝。

    李安的电影,从来不是难于理解的类型。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有些时候甚至是显得过于“肤浅”了。比如比利·林恩在经过艰难抉择之后最终选择归队,很多人就认为仅仅是“兄弟义气”,或者是“美式主旋律”的体现,其实不然,甚至恰好相反。影片结尾,林恩在与姐姐的对话中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我多想让你为我感到骄傲。”“为我感到骄傲”(be proud of me),这句话在英语中简直不能再常用,然而在这里,作者实际是在暗示他在且仅在部队里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那么,作者也无疑暗示了一层潜台词,向观众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林恩在德州时为什么只是个“小混混”?为什么在美国本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关于这一点,电影中并没有透露太多,对于比利·林恩的生存环境也并没有太多交代,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极少的描述勾勒出他的家庭情况:他政治上极度保守的父亲,被豪车撞伤却无钱医治的姐姐……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显得有些落魄和贫穷的家庭(用林恩姐姐的话说,“这个家真是糟透了”)。正是在这样看似极简的交代当中,我们可以一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社会状况,可以料想美国底层民众生存的窘况,甚至可以看到新总统特朗普胜选的民意基础和潜在必然。从这个角度上讲,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美国近十年来的政治社会状况都有着惊人的前瞻和深刻的认知。

    “隔阂”是这部影片的又一大主题,但却也不是通过惯常的方式展现的。片中,比利·林恩的创伤性回忆很多都起到了结构性作用,另一些则具有高度的讽刺意味,比如碧昂斯中场表演的高潮时,银幕上迎面飞过两颗绘有国旗的炸弹,随后化作了美丽的焰火。反观此时120帧的比利·林恩,脸上是一脸惊恐,心里是万马奔腾。正如林恩所说,“一生中最惨的一天给人庆祝,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美国社会与战场士兵的真正隔阂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商人的压榨、观众的打趣、赛场人员动手伤人……隔阂、不解、无知、亵渎,无处不在。归根结底,比利·林恩等一干士兵的真正悲剧不在于经历过悲欢离合、生死考验,而在于英雄不再是人物,而成为了国家符号,英雄的事迹不再是真实,而成为了量贩商品。他们不得不在社会对他们的“功绩”的反复提及和褒扬中咀嚼一生中最悲惨的时刻,无限接近“他人即地狱”的哲学悲剧。至于爱情的火花,无非就是一个修饰的音符,为故事增添了一抹浪漫而伤感色彩。

    几乎可以料想,《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全球范围内并不会获得一片赞誉一声。对一些观众来说,它的技术太激进了;对美国观众来说,它的批判太尖刻了;而对中国观众来说,它的表达又太温吞了。不过,这也正是李安的优势所在。他似乎完全不在意讨好某一批观众,只是“一意孤行”地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他能够游刃于当代政治社会文化之中,面满笑容下藏着几颗让人心悸的獠牙。其实,李安到底还是那个李安。

 4 ) 记录一个史上最丧观影体验

【这不是一篇有任何技术见解的影评 这是一篇写得比较乱的观影随笔 从头剧透到尾 还没看的朋友最好不要往下看了?】
“You risked your lif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How many people can say that? Maybe you didn’t understand why we were at war. Maybe you never will. But it doesn’t matter. You held your hand up and said, ‘I’m willing to die for these worthless civilians.’”
—Phil Klay, Redeployment
我出了电影院,挤上地铁,感觉路人的一颦一笑都非常不真实。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我被色彩极其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挤压,幻象好像都变成了真的——这是一个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感性观众对120帧技术最直观的感受。我在看完第一时间给好朋友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大型PTSD VR体验。我跟着男主角在礼炮轰响的一瞬间回到伊拉克的战壕里,跟着他死死扼住死敌的咽喉,跟着他抱住牺牲的上级掉眼泪。最后等我回到真实的纽约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虚幻了:Grocery shopping? Who goes grocery when your fellow Americans are giving their lives away for the greed of those handful of privileged individuals? 完全像一个刚离开战场的老兵一样审视这个庸常得吓人的世界。很久以前看的《拆弹部队》里,男主角站在超市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物质丰盈不知所措,我估计我走在大街上也是带了一副和他一样苍白可怕的表情。
这是一个十九岁的男孩的故事。因为家庭的变故需要穿上军装,他去到陌生的国家,听着长官的指令,把枪指向那些陌生的阿拉伯面孔,男人咆哮,女人哭喊,孩子吓得跑开,他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因为一个偶然的镜头成了国家的英雄,在那同时,他曾经最信任的人正在他怀里慢慢死去。他看到手上的鲜血,有战友的,有敌人的。他那么年轻,却已经饱经风霜。
家人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参军的意义,他们还在把他当做孩子一样保护。只有姐姐说,别卖命了,回家吧。
可是回家了能怎么样呢?去汉堡王打工?去社区学院读书?缴税,付保险费和医药账单,谈恋爱,结婚,带小孩,看着他长成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大人……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面对他无法挣脱的平庸和窘困,面对失望,面对悲伤,面对无能为力……
起码在扣动扳机的时候,他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曾经的上级说过,他们所为之奉献的,不一定是国家,不一定是上帝,是任何大于自身的东西。
在达拉斯的体育场,在那个本应让他光芒四射的半场秀上,他看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是捧着热狗汉堡的肥胖男人,是喜欢挑衅的保安,是被训练着快乐或悲伤的拉拉队员,是在国家主义的宣传下已经充盈在了每个人心中的荣誉。国歌响起,他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观众们热泪盈眶,可是一切粉饰太平的喧嚣都让神经已经极其脆弱的他想到战场,想到他即将回去面对的死亡。
这是你的国家,把你像木偶一样随意操纵的权力机构。这个充满了虚假的感动,繁华浮夸到化成半场秀的烟花猛一下炸裂的地方,你把它的标志印在胸前,为它出生入死,你甚至没办法轻声表达自己对它的不满,尽管你知道从小的教育都让你学会了要一心为它好。
这是你的人民,他们为了私欲四处奔忙。假装理解你的人,讥诮你为政治工具的人,说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只是因为你身上制服和胸前奖章的人。
所以你说,你还要为它付出一切吗?
他说是的。对他来说,现在他的一切就是部队了。他选择爱他的战友,选择把枪口对准可能是平民的异国男人,与此同时他选择离开蔓延到家庭晚餐桌上的政治争端,离开因为一场意外摇摇欲坠的家,离开平凡生活里所有琐碎的失败的可能。没有人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也没有人是完全自私的。他的选择或许二者兼有,可是谁能指责他呢。
毕竟他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孩子,一个为了保护姐姐参军的孩子,一个甚至没到年龄在自己国家合法饮酒的孩子啊。他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他将为他早已认识到的无意义付出全部的青春。他以后的人生里,每一刻都无法逃离爆炸,硝烟和鲜血。他会去屠杀,并在之后无数次的自我审视里回忆起那些消失在他手上的生命。
然而他认了命。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了就必须继续面对的人生。
没有人可以逃脱生活。我们只能回到生活中去。

一些小数据:
美国17%的流浪人口是退役军人。
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160万退役军人中,有45%正在申请残疾补助。33%已确认具有和役期相关的残疾。
这些军人里,20%左右被确诊患有PTSD或抑郁症,剩下的80%里有许多人不愿意进医院,不愿意看心理医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我查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此时此刻和我看着同样的一个google文本框,敲下同样的字,为了确认自己有没有病,为了看一看自己还是不是一个正常人。
一位生活在俄国和苏联的交叉口的诗人说过, “We must love this poor earth, for we have seen no other.” 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明天早上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美好一点?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告诉我,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5 ) 革新,还是倒退?

虽然60帧/120帧比24帧显著增大了影像的清晰度,但两者以相同的摄制方式完成:剪辑。镜头清晰度的增加使得观众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画面细节,这样也就导致了前者的剪辑以更加断裂的形态呈现。这不是剪辑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分列于这个间隙两侧的镜头形成了落差。就好比原本观众在两个镜头间只要以惯常的步伐便可轻松跨过,而现在得以一种蹦跳的方式完成。

这便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产生观影不适的原因。尤其是李安仍然用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也即依赖蒙太奇讲故事),更加放大了这种不适。如果李安能够提前发现帧数变化随身带来的这个陷阱,那么他很可以借某些方式(比如减少剪辑频率)掩盖这一缺陷。但事实是,为了突出高帧技术能够带来的观影革命,李安非但没有让剪辑的频率降低,反而增多了。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要让观众更清晰地观察到画面的全部细节,全景与远景便失去了实际的效用,近景与特写应当尽可能地多一些。因而,我们看到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从头至尾展示的脸部特写,再加之场景对话以直接又机械的正反打完成,便产生了一种时间的停滞感跟场景的平面化,而这与电影本身追求的叙事性和3D影像的立体感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观众停滞于每一个镜头中,总是不经意地被人物脸部的细微表情所吸引,但还没等他们适度地沉浸其中,便立马被快速的剪辑运动推入下一组镜头。这种被卷入、抛出,再次卷入、抛出的反复遭遇构成了观众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中获得的观影体验。与此同时,近景和特写不断瓦解了对话的场景感,变成平面化的呈示,这与影片所采用的3D拍摄理念背道而驰。

这是整部电影的两个内在矛盾,来自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新技术提出的要求。为了保护高帧技术带来的清晰优势,李安按着时间线亦步亦趋地安排整个故事的讲述,然后在关键节点通过闪回不断回溯。这不是电影的未来,反而有一种退化在其中。闪回这种极为机械的叙述方式虽然是默片惯常采用的手法,但出现在这两类电影中有本质区别。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特写 /表情未能产生《圣女贞德蒙难记》中特写 /表情具有的动情力量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的影像以现实为衡量准则,而后者通过一种表现的方式获致更高级的真实。

但同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似乎也以一个反面教训为我们指出了电影的某条未来之路。高帧技术当然值得称颂,不应当放弃任何技术变化可能对观影体验带来的革命。但它似乎更加适用于一种长镜头的塑造,而不是蒙太奇的讲诉。长镜头保证了影像时间的绵延,这样能更强力地为观影给予浸透式体验,同时长镜头的使用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削减剪辑的频率与数量,这样便能让高帧技术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剪辑断裂不那么明显地被感知到。

更清晰并不意味着更真实,艺术的真实总是重构的。正如佩索阿所言:“诗人是造假者/假造得如此彻底/以致能假造/真切感受到的痛/那些读他作品的人/充分感受到的痛/不是他有过的两种痛/而仅是他们所没有的”。这里的诗人同样可以是其他艺术家:虚假往往比照搬现实能产生更大的强力。

 6 ) 用120帧靠近角色的灵魂

星级:★★★★

我并没有感觉到4K 120帧3D版本和普通的24帧2D版本在本质上有太大的不一样,我前后看过这两版,真正让我记住的都只是故事本身。

对于120帧的版本,眼睛所能察觉到的不一样,只是它更亮,更立体,多了一层泛蓝的光(应该是特制眼镜的缘故吧)。反正第一感觉是一切从未如此清晰过,眼睛很快适应了之后,看电影就像你以前看过了DVD,一下子给你换上了蓝光碟,可以看到了更多的细节,眼睛也不累了。从观看的角度,它是有益的,但不会给你一种从未见过的奇观式的差异,你甚至最后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

李安导演一直在提这个120帧的新技术,新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了这个新技术,他在电影拍摄上的调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的优点和缺点都要靠李安自己探索。

这不是《阿凡达》《奇异博士》那类奇观式的电影,我们不知道它拍起大片是什么感觉,不过这项技术让银幕上的细节异常清晰,演员脸上的毛孔、斑点,眼睛里的血丝都看的清清楚楚。从细节来讲,那些烧钱做特效的片子,很难想象真做120帧时需要多花多少钱。像DC的《蝙蝠侠大战超人》那类黑漆漆的电影,电影高潮时的夜戏大战根本就看不到细节,省不少钱。

因为120帧的画面实在太清晰,所以演员基本上就是素颜,因为皮肤的一丁点瑕疵都会被镜头捕捉放大。所以片中的灯光都尽可能的模拟自然光,看不到具有电影感的打光,整个画面非常的明亮,这让一切显得异常真实,不知道用这样的技术,打很戏剧化的光,片子的观感会不会变得很假。

不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灯光足以提名奥斯卡,它的难度就像格斯·范·桑特当年拍《哈维·米克》,看着没有打光,其实大家都知道,真正到了片场,实际的光都不能用,都需要模拟自然光,看着还要像没打光。

有些人可能觉得不打光的问题就是容易感觉像纪录片,缺少所谓的电影感,像高清电视,其实这个观点纯粹是瞎扯淡。

为了这项新技术,片子用了很多固定镜头,就连阿富汗战场也是很稳定很流畅的摄影,没有手提或者肩扛镜头。120帧的流畅画面,眼睛已经察觉不到脱帧和卡顿的现象,这时候太晃动的画面容易让人产生眩晕的感觉。

想象一下,你在万里无云的大白天,乘坐电梯快速爬升到828米的迪拜的哈利法塔顶端,如果你的眼睛从透明玻璃往外看,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双腿发软。当电影清晰逼真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摄影上还用了大量的近景和特效镜头,画面的景深很深,可能是为了画面足够的曝光,摄影机的光圈开的太大。这也是所谓电影感变弱的原因,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相应的技术调整都不是问题,这样一个中场表演的故事,就是一场大型的直播秀,120帧的画面刚好足够有现场感,让人有如临现场的感觉,和全景VR直播有的一拼。

用3D 120帧拍演员的表演,就像把你放到一个话剧表演的舞台上,你隐形于演员之间,他们在卖力的表演,你可以近距离,甚至趴到他们脸上观看。对于表演,这样的距离有点近的可怕,想象一把刀子刺入一个人的脖子,你看到他在挣扎,看到的眼睛圆睁,白眼球在慢慢充血,一丝丝的从白变红。

这样的技术一旦遇到坏品味的导演,绝对可以让人做恶梦。好在李安在新技术面前相对保守,选择了很安全的做法,它在细节的呈现和临场感上逼真到可怕。

这个新技术之外,这是一部非常李安化的电影,以前你可能觉得李安并没有鲜明的作者化的导演风格。直到这一部,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李安的导演风格不像其他人一样,在灯光、美术、摄影或者音乐上辨识度很高,李安的风格在于他看待故事的方式。比如片子的配乐用了云淡风轻感的吉他,配乐非常的克制,和《断背山》如出一辙。

以前大家开玩笑套用李安那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青冥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绿巨人”等等,其实这就是李安的执迷和套路,他每次讲故事的套路。就连他在文化上融汇东方和西方,会在表达上如何走钢丝,满足东西方观众,都是同一种套路。

如今这些在《比利·林恩》之后,你突然能摸清李安的套路了,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之后,李安也是我心目中作者化风格极强的大师了。李安讲故事,每次都是个体的选择,也不是理智上最正确的选择,每个故事到了李安那里,都有他看待世界,都有他思考的方式。

李安对这个故事的看法还是他那套要靠个人去领悟的讲法,他用120帧的新技术,让你离男主角比利·林恩足够的近,让你尽可能的去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它提到牛仔、石油、战争、反恐、爱国和个人自由,但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反战电影,更不是《美国狙击手》《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那类的美式主旋律。它对美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提出了质疑,但并没有给出答案,最后他聪明的选择回归到比利·林恩这个个体,给这个普通的个体指出方向,但当个体的悟性扩大到群体,你会发现方向好像就不管用了。所以李安这次的钢丝走的不够稳,美国主流观众可能不太买账,但对反恐战争没什么经验的海外观众,特别是东方观众应该更很容易接受。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比利·林恩最后终于主动选择了,但战争和爱国这事,终究还是属于大众的。身为士兵,他只能回到战场,拿起枪,去尽自己的职责。在这个故事里,比利·林恩周围的人不能了解他,他的家人不能,一见钟情的拉拉队女孩不能,他最亲密的姐姐也不能。人们对待战争,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一次李安用120帧的高清画面让你近距离的观看战争,认识比利·林恩,你也同样很难理解战争是什么,只有像比利·林恩一样,亲自上了战争,你才能真正明白,这就是电影真正想说的。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用去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的时间,看这个男孩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学会主动的选择,走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其中透着的不是爱国,不是军人的职责,不是英雄主义,是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美国小镇青年在生活面前的无奈。他需要归宿感,他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比自我更大的东西,最后他觉得他找到了。

 短评

这部电影让我想在结束前冲出影院大哭一场,很久没看到这么沉重的电影了。那场show里的真命天女组合从头到尾都是背影,主角站在大屏幕前,头脑里浮现出伊拉克的战争画面,而此时此刻,周围是明星、焰火、欢呼的美国人,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场。李安把人更深的孤独(想不出更好的词)拍得那么好!

9分钟前
  • 席幕瞳
  • 力荐

看到中间差点悲愤得夺门而出。有人为了6000刀的补贴赌上性命奔赴沙场,有人随便花几万刀就为了抢一场球赛的前排座位。军人在战场每日面对生死和炸弹,而你所保卫的国家的人,他们只关心你们是不是搞同性恋。

12分钟前
  • 卡卡森
  • 力荐

时间会证明这是电影史的一座里程碑。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人们忘性大,在好莱坞过两周就像过了两年” 120帧初体验,文戏部分无直观差别,每个人的脸都清晰如潮红,纤毫毕现,太挑战演员的皮肤。最明显的是5分钟战场戏,枪林弹雨,身临其境,但太短了…开头战争时间“2004.10.23”植入了安叔生日,儿子李淳相对酱油。“我的每一刻都是你的”

2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不管技术怎么样,李安始终是李安,除了几个太过于匠气的镜头,故事全程平滑流利又抓人耳目。中场表演那一段戏真是震撼到头皮发麻,几场文戏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女孩爱的不是男孩,只是英雄,群众爱英雄,然而只是自我满足的爱慕,他确实没得选择,人间地狱好像才是容身之处。

21分钟前
  • 夏目的丑猫猫
  • 力荐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林恩对拉拉队女孩只透露出一点离开军队的念头,女孩就瞬间变脸,全然不似刚才甜美的模样。我想起大学时我最喜欢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绝症后用难以听清的口音艰难说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24分钟前
  • 天腐之国🌈
  • 力荐

比利林恩们的痛苦被大众无耻无情地消费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还有各种猥琐的讥讽和挑衅 就连喜欢的姑娘也只是爱自己英雄的头衔 没人在乎他们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再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只是孤独的煎熬 一旦入了军营 就再也出不来了 也许只有战死才是归宿 感谢安叔亲身经历般的120帧4K体验 电影的未来

29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2.5。安叔也有能力拍奥运开幕式。像第一次看真人秀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高帧率的愿望也许是身临其境却依然用浅景深拍摄。清晰的前景与虚化的背景让高清画面显得更假。技术更新了新的电影语言也应该配套升级。探索可敬余勇可贾。

33分钟前
  • 好样的
  • 较差

开场前李安一直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反倒觉得,技术已经够好了,情节反而大大削弱。

34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120帧+4K+3D,摄影机每秒都很诚实,1秒120次。剧情和技术是交互的,拍法有代入,主观镜头和碎碎念不像电影,更像一种生活体验。两个空间的平行剪辑,混淆了战场与生活,大众看到的战争不过是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战争的真正意义。相比中场,战场似乎更安全,很讽刺。

3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4K 120帧 RealD3D 将观众瞬间拉近电影里 开启电影的新纪元 字符子弹烟花全都飞出屏幕 浮现在眼前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 更是一个男孩在地球另一侧的成长 短暂的中场休息 却让他意识到更为远大的人生和目标 这才是其真正的含义吧

40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很多人说李安是用东方人的情感,表达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术,拍东方人的哲学。其实在人性深处,哪有什么东方西方,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愤怒,以及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痛苦是个人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

4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3D电影的未来一定是高帧数的天下。这部电影就算没打开未来的大门,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48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倒退,当年批判越战的电影可不是这样。一边回放残酷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一边又和战友们打趣说笑,“战友情义”就能让一切的怀疑消解吗?那怀疑的意义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说服,反正我没有。另外一味批评高帧率有什么意义,换成正常帧率内容也不变啊

5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一种慢慢浸透的真实感,在战争戏和Half time show这种需要现场感的场景非常有效。李安说自己抛砖引玉,每次看李安的电影都是种享受,不论从拍摄方面还是人生方面都会学到很多。能看这种导演的电影实在是荣幸

53分钟前
  • 引歌
  • 力荐

李安要说的一直以来都是选择!高伟同选择顺从父母,还是举行了喜宴;王佳芝选择还是放走了易先生;比利·林恩选择依旧回到伊拉克……其实李安一直想说的是人生的别无选择啊!我想,没有比天秤座更知道选择的重要,和选择的痛苦,以及选择的无奈了。#可能因为我不是技术控,120帧不影响我的观感。#

54分钟前
  • 惘然
  • 力荐

都嗷嗷什么鬼120帧啊,有几个真的在看电影啊,为毛没人说这个电影就是没什么故事,或者说讲了个特别土的故事,从事件人物到价值观都土,李安以往最会的那种,在有限的电影空间里传达无限暧昧可能性的神手笔几乎没用上。四星给稳定的制作水平和眼珠子美得想攒在手里偷走的鲜肉男主

5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都能看到演员眼睛里的血丝,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战片,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学会主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对于战争的看法,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士兵们的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三星半,120帧的确是非常不同,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过,我的问题还是无法入戏,过度关注视觉,而在情感共鸣不多。反而是看24帧的渣版,在剧情和情绪有了更多收获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晕帧

1小时前
  • 陀思妥曼妥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