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

HD中字

主演:杨雁雁,许家乐,李铭顺,杨世彬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热带雨 剧照 NO.1热带雨 剧照 NO.2热带雨 剧照 NO.3热带雨 剧照 NO.4热带雨 剧照 NO.5热带雨 剧照 NO.6热带雨 剧照 NO.13热带雨 剧照 NO.14热带雨 剧照 NO.15热带雨 剧照 NO.16热带雨 剧照 NO.17热带雨 剧照 NO.18热带雨 剧照 NO.19热带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热带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阿玲在一间高中担任中文老师。她的家庭生活让她倍感沮丧:公公因为瘫痪无法说话,丈夫对她也日趋冷淡。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尝试怀孕,但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好转,丈夫的不闻不问更让她感到孤独。伟伦是阿玲的一位学生,他通过中文课对老师产生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愫,两人的关系随着阿玲给伟伦的课外辅导产生了变化……全面失控:1999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恐怖情人节第八天之夜9局下2出局黑钱第二季佐佐木与文鸟小哔三个臭皮匠嗨翻姐妹行闹鬼的约柜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魔偶奇谭5 邪神复苏春之樱:吟子和她的弟弟不可遗忘第五季绝望之桥犯罪现场调查:纽约第四季极乐女忍者青年映像计划 第一季阳光姐妹淘2021布衣天子费马大定理废墟守护者杀死恶龙有顶天家族第一季湖之琴少奇同志在东北高俅斯和鹈鹕公社霸道娘子请指教河内,河内厨房噩梦第八季同一片蓝天2008自然城市泰王纳黎萱4让我再爱你一次快乐的一天绝园的暴风雨盲证2023好想做一次第四季假面骑士时王 日语版港女野人

 长篇影评

 1 ) 《热带雨》:新加坡的隐喻

在我看来,《热带雨》是赤裸裸的对代表传统、温情的马来中华文化和代表现代、冷酷的新加坡文化的隐喻,我觉得导演也并不讳言这一点。

《热带雨》的故事很简单:中年华语女教师从马来嫁到新加坡,多年未育,辛苦做IVF,任劳任怨照顾瘫痪的公公,谁知丈夫在外面早已有人,只等公公去世一脚把她踢出门;这边学校里也不重视中文,学生觉得老师好欺负,事业步履维艰;结果阴差阳错和一个男生越走越近,在新加坡冬季的瓢泼大雨中展开了一段不伦之恋……

导演这部电影拍得完全女性视角,其实就是马来视角。新加坡是强大的、现代的,同时也是冷酷无情的,就像剧里的丈夫一样;妻子则有全部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贤良温柔,任劳任怨,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公仁至义尽……拍的是一个家庭,写的是两个国家。

剧里到处都是隐喻。新加坡的阴霾密布和马来西亚的阳光明媚,比喻活出自己生活的畅快;梦里新生的婴儿和梦醒后的瓢泼大雨,代表生命的轮回;而最让我喜欢的是公公对来自己家里补习的男生手臂上写的那一个“帮”字,令人惊异老一辈新加坡人也是有中文功底的,这还体现在电视上播放着的胡金铨的《侠女》上,和老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爱好上。

但讽刺的是,会中文的人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而年轻人说着怪异的Singlish,连最亲密的话语也要夹杂着中英文:“我想hug你”。在夹缝中成长的新加坡,对西方生活水平的向往颠覆了温情脉脉的中国家庭生活方式;这种向往体现在对英文的重视和中文的轻视上,哪怕他们说的并不是与英美完全相同的英文——这不光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校长、丈夫都是西式教育的代表,而学生代表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新加坡华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导演在影片末尾应该已经给了答案了。

整部电影里,老人演得最好。不明一言,演出了瘫痪老人的无奈;不着一字,演出了对生活的向往、对中国文化的追溯。儿子进老人房间的那一场戏,通篇只有一个字:“爸。”而后父子相对无言,在昏暗的房间中,无言相对,但明了、无奈,都在其中了。

 2 ) 陈哲艺的无脚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巢

——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腹部,是什么样的感觉?

——亲手将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自己腹部,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连续8到10天,每天亲手将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自己腹部,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每个月都有8到10天,需要亲手重复以上这一步骤,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想,即便是没有「尖锐恐惧症」的人,细想之下,可能都难以支撑着忍受到第四句描绘的情境。但《热带雨》中的女主角,中文教师阿玲,却在日复一日地忍受着这样的自我折磨。

为什么非得受这样的罪?

滂沱大雨中缓缓升起的新加坡国旗,给了我们一个暧昧的回答。

新加坡,东南亚最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共同相处。尽管时至今日,华人依旧保持着77%以上的人口比例,可出于历史原因,在英语被作为官方行政语言的新加坡,中文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正因时代的发展而日渐式微。

但凡当老师,都难免会因为遇上不求上进的学生而产生职业价值上的挫败感。在中文使用率本就不高的新加坡,学生乏善可陈的积极度则使这种挫败感更加突出:

「为什么不写中文名字?」

「忘了嘛~~~」

Peter Chan流利却吊儿郎当的答复,实在很难让人判断,他究竟是真的忘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还是明知中文名,却根本不愿填在试卷上。虽然自此之后,陈哲艺没有再费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去呈现Peter Chan这一角色,但年轻一代华人对中文怀揣的态度,却已经不言而喻。

这种古怪的疏离感不仅来自于学生,甚至在日常和年纪相仿同事的寒暄中,也有着掩饰不住的吊诡。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瞳孔、同样的黑头发,却操着完全不同的语言,看似可以互相理解,但从来没有相互体会,表面上越是亲热,背地里越是陌生。

只是单纯地因为在新加坡国际化的发展中,中文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阶级和更大收益的追求,便遭到了华人乃至教育部门的冷落与抛弃。而作为中文老师,原本担负的使命——延续华语族群的传统意识,在新加坡愈发现代化的浪潮与资本主义汹涌的逐利惯性中,似乎被异化成了某种不合时宜的原罪,并被温吞而果决地孤立——不信你看,胡金铨的武侠片,似乎只剩下阿玲瘫痪的公公一个观众;就连硕果仅存的武术比赛,在海报和记分牌上,也满满都是英文——明明置身于满是华人面孔的象牙塔,阿玲却仿佛一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并且,纵观整座学校,似乎没有哪个人能同她一道分担这份落寞。

死气沉沉的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失落感,往往需要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庭才能填补。

然而回到家,只有瘫痪在床的公公等着她照顾。不对,还有按部就班的阿姨在等着她付钱。偶尔,还需要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杯水车薪,接济身在马来西亚、并不成器的弟弟。原本应当承担,或者至少一同分担的另一半在这个时候仿佛人间蒸发,甚至一丝存在的痕迹都难以寻觅:不论是衣架上的一件外套,还是书桌前的一张合照。

如果是一个人独身也好,哪怕失落,至少能安然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真正可怕的是,一边机械地重复着毫无认同感的工作,另一边还要负荷自己生活之外大量的日常琐碎,长此以往,只会将一个人彻底掏空。而更让人细思恐极的在于,B超检查的医生轻描淡写的两句话:

「我那个也一样,整天找不到人的」

「我家小孩也是整天讲English,华语也是很差的」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疲惫而疏离的生活,并不是只有阿玲一个人在过。

看到这里,突然就不难理解阿玲,为什么能够一次次地忍受催卵针扎进自己身体的痛楚了。当一个人的A面和B面分别被失落与疲惫填满时,似乎只有一个婴儿的诞生,才能盘活这死水一潭般的生活。或者,至少短暂地激活一下迟钝的肌体与麻木的感官。只是,这样的日子要到哪一天才是个头?

稍微有一些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女性一生能生产的卵子数量是有限的。催卵针的作用,与其说是促进女性卵子成熟,不如说是为了当下受孕的小概率可能,而提前透支一个女性成为母亲的未来。

或许是为了拯救失败的婚姻,也或许是为了堵上亲戚的闲言碎语,抑或是母性本能的驱使,一针针地扎下去,付出的代价是巨大而不可逆的。但当晚归的丈夫冷淡地甩开阿玲的手臂,一个人走进浴室后,一切转机的可能其实已经趋近于零。

当感情和血脉走到只能依靠冰冷的试管和药剂才能勉强维系的时候,就像华语文化在新加坡的尴尬处境一样,其实已经没有继续延续和挽回的必要了。当年迈的公公终于在睡梦中溘然长逝,三兄妹立即因为财产的分配而争执不休——这一幕在影视作品中或许太过常见,但恰好将两个问题集中在一起暴露了出来——传统的伦理与传承早已藕断丝连,所有的鸿沟早已深深筑下,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利益的合谋与算计。阿玲的丈夫及姐妹是如此;她那打着培养学生的旗号,实则只在意自己仕途的校长亦是如此。之前的一切委屈、煎熬与无可奈何,不过是礼崩乐坏之前的序章。区别只是,道貌岸然的遮掩与否,以及扯没扯下那一块最后的遮羞布。

郭伟伦的介入,在我看来不过是一段精彩却无关痛痒的插曲。他更像是阿玲的一个影子:同样孤独、同样寂寞,同样地对没落的中华文化及人情冷暖怀抱有一丝微不足道的希望。甚至他们即便发生了关系,也难以用恋情和爱人去界定彼此。只是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在对方的身上嗅到了一丝同类的气息,从而不自觉地想要在对方身上取得一丝抚慰和依靠罢了。但一方面,作为对传统伦理的恪守者,阿玲无法因外界的道德坍塌,便随波逐流地踏入礼崩乐坏的漩涡;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代的继承者,郭伟伦的力量也不足以改变社会大众对现行规则的臣服。他像一剂猛烈的催化剂,加速了漩涡中阿玲的觉醒;同时,亦扮演了礼崩乐坏的当代社会里,一丝不太和谐的杂音。

103分钟的时间里,陈哲艺赤裸而从容地将社会层面的政局动荡、性别刻板观念;文化层面的语言冲突、文化传承;还有个人层面的婚姻危机、空巢家庭乃至师生恋问题,圆润地整合到了一起。野心极大,也的确顺畅地实现了不同话语的叙述和讨论,但过于丰富的指涉,难免容易让人分不清他想要传递的核心态度——直到阿玲乘坐大巴回到阔别已久的马来西亚时,镜头给到路边层峦叠嶂般密密麻麻的棕榈树林,我的记忆突然如触电一般被唤醒,与《阿飞正传》开场中同样的那片墨绿森林发生了重叠。「无脚鸟」三个字,就像纪念张国荣和愚人节早已被雷打不动地捆绑在一起一样,在我的脑海里,被牢牢地和这部电影、和陈哲艺锁在一起,成为整整弥漫了103分钟的抑郁情绪的最佳注解。

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相比辽阔的中国本土,地缘上都是孤悬于海外的一畦弹丸之地。而三者也因为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历史,以及同处不同庞大势力博弈之下,拥有着「身不由己」的共同经验。那是徘徊在风雨之中飘摇无依的惶恐,也是对远方故国难舍难分又近乡情怯的乡愁。只不过,这份相似的乡愁,在80年代的罗大佑口中,是「亚细亚的孤儿」;在90年代的王家卫笔下,是飞翔终身的「无脚鸟」;而在21世纪的陈哲艺的镜头前,化作了漫天连绵又瓢泼不止的热带雨。

不同的是,云开雾散后,陈哲艺的无脚鸟,最终在落后却相对完整保留了华人文化的马来西亚,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3 ) 转载:新马通关,1公里长堤为何仍是“遥远的距离”?

原文刊于澎湃新闻网:

在2019年上映的新加坡华语电影《热带雨》结尾,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师阿玲越过新柔长堤,重返在马来半岛南部的家乡。这座1公里长的长堤连接着新加坡和大马(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该国的简称,下文同)柔佛州,由大马演员杨雁雁饰演的阿玲在电影中于新加坡历经婚变和工作变动,最终在家乡的祖屋里见到了仍在操持家务的妈妈,似乎终于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2020年3月之前,像阿玲一样穿梭于新马之间,是两国间再平常不过的景象。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发展迅猛,如今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更明显优于大马。因此不少大马人,尤其是华裔,选择到新加坡工作,赚取更高薪资。

但疫情改变了这幅景象。针对新冠疫情,大马当局于2020年3月18日起决定实行“行动管制令”(MCO),新加坡则于同年4月7日起实行“阻断措施”,两国实际上彼此关闭边境。这让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陷入了两难:究竟是留在房租高昂、却有稳定高薪工作的新加坡,还是回到有稳定住所、但缺乏令人满意的工作机会的家乡?

“就地过年”的大马人在新加坡寻找年味。 采访对象小樱 供图

如今,近两年过去,在新的大马人迎来疫情中的第二个春节,却仍有许多人“有家难回”。尽管新马两国间去年11月底启动了疫苗接种者旅行走廊计划(VTL),但因一票难求、隔离周期长、手续繁琐等因素,许多马来西亚人仍无法在春节实现一家团圆,新柔长堤也未恢复曾经繁荣的景象。

“2020年3月18日到现在,新马还是没有完全通关。即使有VTL,我也抢不到票。过年不能回家,我苦不堪言,真的很心酸,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恢复正常生活。”在新加坡已经打工23年的大马人李大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就地过年”的大马人在新加坡寻找年味。 采访对象小樱 供图

被“切割”的两年

李大顺回忆起自己的新加坡工作与生活,既有心酸,也有满足感。“23年前,为了三餐、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我选择来新加坡打工。”李大顺说。

疫情暴发前,他每天往返于新柔两地,白天在新加坡打工,晚上则驱车回到距离新加坡只需要45分钟车程的住处。

大马新山市与新加坡“一桥之隔”,许多居民白天坐车前往新加坡上班,晚上则跨境回到房价更为低廉的新山。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前,每日通勤于新马两国的“越堤族”可能有30万人之多,新柔长堤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繁忙的陆路关卡之一。新加坡民间历史作者李国樑形容称,新柔长堤塞车是正常的,空荡荡才是新闻。

新冠疫情所带来的边境管控几乎影响了所有“越堤族”。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作者、来自大马的Hannah Teh当时写道,2020年3月17日前后,新柔长堤上出现车龙,人流多、耗时久。许多大马人思考再三,决心回到新加坡工作,因此纷纷踏上车程,让新柔长堤的车流和人流量堪比疫情前的春节,堵得水泄不通。

李大顺也是选择留在新加坡的大马人之一。疫情暴发后,他无法回归每日通勤两国的生活,不得不为在新加坡居住增添一份花销。

护士陈静怡和其丈夫都是大马人,两人都在新加坡工作。她的丈夫不像她一样获得新加坡公司安排住宿,因此在疫情前也是每日往返两国的“越堤族”,疫情后夫妻二人不得不在新加坡寻找住处。

陈静怡向澎湃新闻算了一笔账:“新加坡租房预算在新元600至1100(约合人民币2800元至5165元)间,而大马租金预算是林吉特500至800(约合人民币760元至1215元)。”显然,在新加坡租房意味着更高的花费。

疫情前,陈静怡和丈夫每个周末都会回到大马,以探望父母和陪伴子女,但疫情让这种定期的团聚不再可能。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阿文。他来自大马柔佛州,为继承父亲在新加坡的建筑工程生意,已在新加坡工作17年。“我的老婆和孩子都在大马,疫情暴发后整整两年都没有回去见过他们了。”阿文接受澎湃新闻电话采访时无奈地说,“我有两个儿子,我每天晚上都会和他们视频聊天。感谢太太理解我的工作,也一直在开导儿子们。”

对阿文等大马人来说,即使有了VTL等返乡渠道,跨越国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他们工作上所“不可承受之重”。“我和父亲是小本经营,如果我抽身几天,就有可能有客户因为找不到我而流失他处。工人还能以无薪年假的方式为返乡留出充裕时间,管理层的职责却让我抽不开身。”阿文说道。

阿文发来的工作场景。他说,春节“返乡潮”让新加坡建筑业人手紧缺,这让他的订单压力增多。 阿文 供图

在新加坡的中学担任华文教师的小樱用“被切割的两年”来形容在新大马人这两年的集体经验。“这种地理上的切割,迫使我们每个人都重新思考,自己究竟应该在新加坡如何生活,又是否需要在某一天回到大马的家园。”小樱向澎湃新闻说。

星国梦

新马两国仅一水之隔。实际上,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之前更长期被视为泛“马来亚”(Malaya)地区的一部分;“分家”许多年后,因文化相近、族群构成相似、经济往来密切,新马两国仍关系紧密。

对大马人而言,新加坡是“淘金”之地,是实现“星国(新加坡别称)梦”的地方;对新加坡人来说,大马则是食品、水源等生活物资的主要供给国,也是休闲娱乐上最近、最方便的乐土,来自大马的数十万劳工更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Hannah Teh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仍说,新马称得上是“血脉相连”,有着独特的联系。

几乎所有前往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都会提到“1:3”的汇率。这也就是说,他们在新加坡赚到的“1元钱”,可以在马来西亚当“3元钱”来花。“我总是担心留在新加坡钱会不够用,压力也很大,一度有冲动的想法,想要放弃工作回家和家人团聚。但马来西亚的薪水不够我养活家人,因此我选择了放弃回家。只能安慰自己,希望病毒快快离去,我能早日回家。”李大顺说。

风靡新马两国的新加坡情景喜剧《鬼马家族》的大马番外篇中,分别来自新马的两位喜剧明星比对着两国的异同。“我们有了总理,你们也要有个总理。”马来西亚演员Harith Iskander台词说。

在新加坡1965年刚独立时,两国货币的汇率是1:1。半个世纪过后,两国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差距。对许多大马人而言,在新加坡工作或生活,不仅是出于经济的考量,也是对马来西亚政府失望的结果。“你懂得啦,新马政府相比,‘一个天,一个地’。”阿文向澎湃新闻直言,他还带着马来西亚人常见的幽默感自嘲说,“你们记者天天都会看到马来西亚新闻,当然明白我在说什么啦。”

2020年3月,马来西亚发生“喜来登行动”,于2018年取代长期执政的国民阵线政府的希望联盟政府垮台。许多媒体分析指出,马来西亚疫情之所以于2020年初陷入大规模暴发,正是由政府垮台所引致的混乱造成的。

希望联盟政府上台时承载着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期望,承诺要在根除腐败、发展经济、改变族群不平等议题上取得突破。然而,希盟政府不到两年便陷入垮台,2020年3月上台的国民联盟政府及2021年8月重新上台的国民阵线政府更呈现出“马来人大团结”的族群政治局面,曾经深陷“一马弊案”丑闻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重返政府权力核心,这让倾向于支持希望联盟的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倍感失望。

小樱是吉隆坡华人,中学毕业后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就读,并于2017年毕业,此后一直在新加坡工作,疫情前往往会在大学假期时返乡。小樱分享说,马来西亚有着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系统,但大马官方并不看重她热爱的中文研究和华文教育,因此她在本国获得奖学金的几率不大,新加坡华文教师的薪水也让她更感心动,所以她选择前往新加坡学习和工作。

2021年11月底,新马两国间启动VTL,小樱感到便利,终于踏上了因疫情而久违的返乡路。很不巧,小樱使用VTL重回新加坡时,马来半岛暴发了大规模洪灾。据新加坡《海峡时报》12月20日报道,大马官员称这场洪灾“百年一遇”。围绕着灾情应对滞后、救灾不力、政客“作秀”等问题,马来西亚各族群社会都再度兴起了不满政府的“吐槽”声。

就在不久前,12月9日,新总理伊斯迈尔当局决定举行纪念上台执政百天的“大马一家”4日系列活动。大马医药协会(MMA)负责人等专业人士和媒体人对此批评道,疫情期间政府主导这种千人规模的活动,似乎是在执意增加新冠病例。这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广泛批评。

“避开”了水灾的小樱对大马政局感到十分无奈。在她看来,马来西亚民众早就练就了“互助”的习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报道,面对严峻的疫情,许多马来西亚人经济压力激增,有网民为此发起“举白旗运动”,呼吁有能力的人向在家挂出“白旗”的人施加援手。

根据小樱的讲述,大马互帮互助、人心善良的人情味背后,其实是政府的失职。她向澎湃新闻做了更具体的描绘。“在新加坡,每人只戴一层口罩;在大马,许多人会戴两层口罩。”小樱分享道,“武断地说,之所以新加坡人没有大马人那么夸张,是因为他们更能信赖政府。而大马人在心态上就比较无奈,总想着办法来保护自己。”

“我们不能靠政府呀,总是朝令夕改。像是水灾上,大马应急设施做得很糟糕,政府工作也很差。回家比较后,更能认识到新加坡的效率。在大马,总是要‘自己想办法’。哪怕是新冠检测,马来西亚都常出现安排不当、指示缺失的问题,让人很烦恼。”小樱说。

阿文在新加坡住处附近的虎年装饰,除夕夜他会和表姐吃年夜饭,休息两天,年初三就要开工了。 阿文 供图

归向何处?

一如小樱所说,疫情迫使许多大马人长期滞留在新加坡。久而久之,这些大马人开始考虑是否要申请新加坡永居权,甚至入籍当地,进一步告别马来西亚。

“我本来就主要在学校里工作和生活,和家人可以通过视频电话拉近距离,疫情对我日常生活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但硬生生地被切割了两年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如何,甚至在考虑争取入籍新加坡。”小樱说,“我原以为家乡不会改变很多,去年11月返乡时却有物是人非之感。也许,地理的切割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心态上的切割。已经两年了,那未来会如何呢?”

阿文、陈静怡也在考虑争取新加坡久居权。对阿文来说,新加坡意味着更好的教育和未来,他希望尽快把老婆和孩子接到新加坡。这样不仅可以一家团圆,也可以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不过,对陈静怡而言,在新加坡久居和保持马来西亚国籍并不矛盾。对她而言,申请新加坡永居是方便工作的安排,但她仍然想要在未来回到马来西亚。“我还是更喜欢马来西亚的生活。从小在大马长大,生活步伐较慢,食物好,人也不一样。新加坡是很好的地方,可还是觉得家里更好。”

尽管新加坡经济发展成绩优异,但这也意味着社会竞争压力极大。新加坡社会中流行的闽南语词汇“惊(怕)输”(kiasu)形象地展现了新加坡竞争激烈的状况。

对小樱来说,这种“效率至上”的倾向也十分清晰地体现在新加坡的语言学习上。新加坡社会的主要教学和交际用语是英语,但政府也支持保护各族群母语的“双语教学”,因此华语往往是华族学生的必修课(马来文、泰米尔文对应马来族和印度裔新加坡人)。但在效率至上的影响下,许多新加坡华族学生将华语教学的目标局限在“和中国做生意”上,这让小樱感到十分可惜。

“虽然新加坡和大马不同,华族是最多人口的族群,但整个社会完全以英语为主。而华人和华文文化是我的归属感所在,这让在情感上对何去何从十分纠结。”小樱说,“希望和中国商机对接肯定不算错,但文化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呀。”

在不断往返新马两地的过程中,小樱反而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每次回到大马,我就发现这里文化不仅多元,而且每种文化都保存的很好,包括马来文化、华人文化、印度文化。在华人文化中,潮州话、福建话(即闽南话)、广东话、客家话等各种语言都十分活跃。只要我打开电视机,很容易就看到诸如醒狮等传统华人文化的节目。这都是让我向往的多元文化和华人文化环境。”小樱向澎湃新闻感慨道,“这种亲切感,只有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可以带给我。”

尽管疫情局势仍然复杂,奥密克戎毒株更为新马两国防控带来新的难题,但在星国寻梦的大马人还是希望能早日回国和家人团聚。去年11月底,新马两国建立起VTL通道后,有关机票和车票均迅速一抢而空。

但李大顺和陈静怡都没有那么幸运。更何况,生活不只有“单程票”,返乡的大马人还要考虑回程新加坡的事宜。李大顺梳理说:“快速方便的VTL一票难求,那也可以走落地隔离五天的另一种方式,可这种渠道的票我也还是抢不到。假如我真的回到了大马,再回到新加坡的车票仍是一票难求。更何况,如果两趟都要住酒店隔离,那花费就更是高昂了。我们年假有限,只好选择年后才回,真的很不容易。”

李大顺期望,新马两国政府能在新柔长堤这条路上增开巴士班次,让在新加坡被称为“马劳”的大量马籍劳工早日回家团圆。据《联合早报》等两国媒体报道,两国政府已在考虑加开VTL的航线和班车,并将入境地点开拓到马来西亚的槟城、沙巴、沙劳越等其他地方。

1月31日,华人春节的除夕之夜。陈静怡、阿文、小樱不约而同地选择和其他同样留在新加坡的亲朋好友吃团圆饭,并和远在大马的其他亲戚视频连线,恭贺新年。“家人肯定会发团圆照来诱惑我,我们就线上和家人截屏合照咯。”小樱笑言。 面对疫情,新加坡和大马等东南亚国家已转向“与病毒共存”的策略。尽管如此,政府仍无法保证所有民众都免于感染新冠的恐惧,国家间的边境政策仍比较严格。 面向未来,李大顺仍然乐观。“新、马政府都承认,新冠病毒在短期内不可能消失。我们只有自己保护自己,注意卫生,少去人多的地方。我们要听新加坡政府的话,学会怎么和病毒共存。” 阿文仍在坚持他口中“有苦有乐”的工作。据他形容,他在新加坡基本上是早上睁开眼就要去赚钱。“不像在大马,睁开眼后还是很轻松啦,只要不花大钱,都没有关系。”阿文说。 “其实就是没办法。我个人认为,不要想太多,就当着是新的环境去面对。如果要回去疫情前的生活环境是不可能的。面对新的环境,尝试面对即可。”阿文坚定地说道。 (根据受访者要求,小樱和阿文是化名。实习生袁明晰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文链接://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546449

 4 ) 跨國心戀曲

作為一部東南亞華語片 五星滿星包含我的私心 一段禁忌的關係被導演處理得讓觀眾不覺得齷鹺 而故事成功的鋪墊讓觀眾不會怪為人師表的老師 也不會苛責那情竇初開的男孩 出生於馬來西亞落戶於新加坡 這國與國的關係比cn和tw要更微妙 縱使這是部新加坡中文電影 然而馬來西亞元素隨處可見 馬來西亞新聞 馬來童謠 還有馬來西亞籍女主角雁雁 前馬來西亞籍男配角銘順 側面表現了新加坡離不開馬來西亞 雁雁的金馬女主 實至名歸 把老師 老婆 媳婦 面對的丈夫出軌 學生的純愛 丈人的照看 演得行雲流水 自然流暢 最後 關於這段不倫之戀 从發生 到經過 到結束 把“師生”替換成“同性” 我的觀影代入感超強烈 突然就發生了關係 在電梯在巴士的牽手場景 像極了那些年的少男時代 如果說李安心裡有座斷背山 那麼陳哲藝的山藏得不顯山露水

 5 ) 见证一个女人的成长

女人四十,会是什么样子?

有些人会成为人生赢家,事业生活两得意。

更多的人,要承受家庭压力、工作压力、婚姻、孩子……简单的字眼背后,是沉甸甸的真相。

2019年平遥电影节上的爆款——新加坡电影《热带雨》,就向我们讲述一类中年女性的困境。

故事中,迈入40岁的女教师阿玲快被压垮了,工作不被认可、家庭责任大、不孕、丈夫出轨、师生恋……

0 1生活,很糟糕

阿玲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和一个新加坡人结婚多年却无法生育。

为了要孩子,经常要自己朝肚子上打催卵针,定期去医院检查。

原本是夫妻一起努力的事,但几年过后,丈夫渐渐灰心、放弃。

丈夫对阿玲越来越冷淡,甚至连人工授精手术都让她一个人去做。

除了生育任务,阿玲还得负责照顾瘫痪的公公,喂饭、穿衣服、更换尿不湿……

阿玲承担起“妻子”的所有责任,丈夫基本上是甩手掌柜,整天“加班”,实则早已出轨。

导演陈哲艺说,婚姻里,女人选择担当,男人则倾向逃避。

最“爆裂”的场景出现在公公的葬礼上,丈夫的情人和小孩公然现身,他们三人有说有笑,和谐得像一家人。

丈夫没有给阿玲任何解释;第三者无半点愧疚、尴尬,很坦然;其他家人也似乎见怪不怪。

那一刻,阿玲,彻底成了局外人。

不,也许更像是一个免费保姆,负责照顾老人,维护家庭关系。而现在,她应该“功成身退”了。

阿玲的温顺与包容,阿玲的责任感,没有换来公平对待。

这段婚姻里,她没有得到半点尊重。

被背叛、耻辱……在纸钱燃烧的熊熊火焰前,阿玲几近崩溃,但,她最激烈的举动也不过是一股脑儿把纸钱倒进火炉里。

她,依然是隐忍的。——说到底,爆发又有什么用?大概只会换来更多的冷眼和嘲笑。

0 2

工作,也很糟糕

阿玲的职业是中文老师。

在学校里,她没什么存在感。

无论校长、其他老师,还是学生都不重视中文,“不就是中文课嘛”。

阿玲很落寞。

效率至上的国际大都市新加坡,英语才是通向成功的象征。

而在阿玲的老家马来西亚,保留着更多“传统”的华人社区,中文的应用更广泛。

中文,是她的职业,也是她身份的象征,孤独的源头。

导演陈哲艺对“中文”元素的运用太巧妙。

透过中英两种语言的对立,我们不仅看到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偏好,也看到“传统女性”阿玲在面对现代社会时分裂的内心世界。

中文,在新加坡教育体系里“流浪”;阿玲,在现实世界中漂泊,被边缘化。

某种程度上,阿玲,就像是我们,不少奔赴北上广深的三四五六七八线女孩。

曾经也满怀希望,曾经觉得可以征服、融入大城市,最终却被现实狠狠教训。

我们身体上成了大城市梦想的建设者,心灵上却是大城市角落里的孤独灵魂。

0 3希望

只有和学生伟伦在一起的时候,阿玲才轻松自在。

父母在外、独自生活的伟伦,也是唯一认真对待阿玲中文补习课的学生。

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回家,吃饭,吃禁忌意味十足的榴莲……

她需要丈夫缺席的情感寄托,他需要弥补父母不在场的缺憾。

爱情,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手段。

两颗孤独的心,彼此成全。

师生恋,自然为社会、道德所不容。

但从剧情来说,欲望、禁忌之间的摇摆,正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人性的复杂和挣扎。

某种程度上,彻底的沉沦,也拯救了绝望的人生。

最后,阿玲坚决终止了一切。

他们的感情,就像热带的雨,来得猛烈,去得突然。

影片结尾,离婚后的阿玲只身回到马来西亚老家,阴霾灰暗的画面变得阳光明媚。

回到了老家,找到了“根”,阿玲的脸上也终于露出轻松的笑容。

导演陈哲艺在采访中道出了这个笑容的含义:

“于我而言,《热带雨》就像是一位女性的精致画像,描绘了一位在事业和婚姻上都不被认可的女性如何在路途中发现自己、定义自己。主人公玲不是宿命的受害者,面对这场"战役“,她带着尊严,优雅地展现了沉默有力的韧性。”

《热带雨》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观看的电影,平静的画面,克制的表演,缓缓流淌的东方故事让你不难想到李安和侯孝贤。

而我最喜欢陈哲艺导演对台词的构思,词非常非常少,但却用很巧妙很细微的动作、画面、雨声诠释出了人物关系的变化。

影片最温馨的一幕是,一天,因为保姆提前离开,阿玲急匆匆带着伟伦回到自己家,边照顾公公,边给伟伦补习——这个时候,阿玲和伟伦还是纯粹的师生关系。

家里突然来了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久病的公公也被激发出久违的活力。

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温馨得好像一家人。

在这一刻,他们拯救又被拯救,互相给予又收获温暖,暂时从各自的困境中解脱。

生活再难,总会有这样的时刻。

 6 ) CineCina专访陈哲艺&杨雁雁:人性还是要秉持着一种希望

CineCina:我是昨天看的《热带雨》,之前也看过您和杨雁雁合作的《爸妈不在家》(Ilo Ilo)。其实我感觉二位合作过的这两部电影间是有一个连贯性的,但就是从母子关系变成了一个师生关系。我想先问一个有关剧本的问题,那(剧本)最早这个雏形,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已经有了吗,还是有其他的设想?因为也在说一个母亲。

陈哲艺:对,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其实讲的是这个女人的心路历程,多过于她跟学生的这一段。其实我在发起剧本的时候,就一直想要写一个关于快要步入或已经步入40岁的一个女人,她怎么去面对,不管是婚姻啊,家庭啊,然后事业上的一种挫折或瓶颈。特别是,在华人社会或亚洲社会,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你都需要说你结婚了,结婚之后那一定要有小孩;或者说你一定要满足社会上对你的一种“expectation(期待)”。所以其实主要的是这个东西,后面才会把学生、老师跟学生的这一块写进来。但我觉得其实我不会完全把它看成一种所谓的师生恋,我觉得,人性嘛,人本身…其实你心灵上需要安慰的时候,谁伸出援手,然后给你那样的温暖,我们都会跟他有一种情感上的交错。

《爸妈不在家》

CineCina:两部电影我们如果放在一起看的话,家庭都是故事的核心。那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应该是您所熟悉的,或者说整个大环境中您了解到的一些生活经历?

陈哲艺:也不会说完全熟悉,但是我觉得我对家庭这个东西,或者说我对我们华人社会还有家庭里的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跟关系其实是蛮敏感的。因为我本身长大的时候,我两边的爷爷都已经过世了,所以我其实没有家里有老人一起居住的那样的一个环境。但是我不需要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历,我不管是去朋友的家,或者在公车上面,都会有这样的观察。

CineCina:那我有个问题问雁雁,二位也合作好多次了。因为之前您在演《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是真的怀孕了,那这次您是怎么准备这个角色的?

杨雁雁:这是我第三次跟他合作,第一次是一个短片,第二次就是《爸妈不在家》。这次准备的时间很短,大概就一个月的时间。第一个最大的准备就是怎么样把我从一个这辈子都留着短发的女人变成长头发的。(笑)

陈哲艺:你看她头发就很短,所以其实在电影里面她一直是戴假发的。

CineCina:那长发这个设定是您一定要求的?

陈哲艺:对。

CineCina:因为《爸妈不在家》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走的时候他(男主角,亦由许家乐饰演)剪了一段头发下来…

杨雁雁:但是剪的是Angeli Bayani的(陈哲艺:那个菲佣的)。

CineCina:那头发这个是…

陈哲艺:其实我对人的一种触觉嘛,我觉得是蛮深的,所以我电影里面,不管是《爸妈不在家》,还是这一部电影,不管是对他们的谈吐或者说外形,都有一种感觉,这个感觉是我一直在电影里要捕捉的。不管是里面的老人啊,里面的校长啊,那个样子或姿态,或者社会阶层的那个背景啊身份什么的,这个东西我是一直有很深的一种印象的,所以其实我想做的就是这个(去捕捉这个感觉)。

杨雁雁:这个头发啊,还有妆,这个方面其实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我们开拍之前,我们特地去网罗我们的化妆师、发型师。

陈哲艺:你看我们的化妆师在后面,她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很多不同的test,因为其实她的问题就在于,电影里面我要的——

杨雁雁:我的问题…(笑)

陈哲艺:没有,我说电影里面我要求的东西又很赤裸,所以我要的感觉是没有画过浓妆,很素颜,但又要有一种气质出来,所以其实我们在这个方面做足了功夫。

杨雁雁:我想在这里我也证明了,作为一个演员,真的是可以把气质完全给改掉的。我们真的就是一只变色龙。平常我是什么样子,跟我在拍摄的时候不同的样子,它需要经历过一些“transformation(改变)”。“transformation”之后呢,我相信演员都能去做到这一部分,就是让那个角色真正的“embodied(具体、具象)”。也就是在银幕面前更加需要变成是,每一件事情就像每一天我都在做的,我的每一瞥每一笑都是平常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作为一个演员我非常清楚,我平时不是这个样子的。(笑)

《爸妈不在家》

CineCina:许家乐(《热带雨》主演)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还是小孩,那现在已经长大了…

陈哲艺:对长大了,我们拍的时候他17岁,他现在已经18了。

CineCina: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热带雨》中的)许家乐之后会感觉是熟悉的人突然变了一种关系。

陈哲艺:但其实很多人如果不知道的话,可能也不知道他是家乐。

CineCina:对,其实像杨雁雁您这两个形象也很不一样,之前怀孕的形象和这个老师,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看出来是同一个人,需要很仔细才能看出来。(杨雁雁:是。)那么家乐在这两部电影之间,还有参与过其他表演吗?

陈哲艺:他好像之前有拍一个电视剧,我自己也没看,然后他跟我说,“很差,请你不要去看。”(笑)

杨雁雁:其实那段时间他是专门在念书,因为他在跟我们拍摄《爸妈不在家》的时候他才9岁。

陈哲艺:没有,他11岁。

杨雁雁:11岁第二年他就得要准备很大的一个考试,然后进入中学。所以他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念书。在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小孩演员本身就有一个很好的直觉,他有一种很纯、很直接的直觉。一直到了现在拍《热带雨》,他竟然还保持着这种纯真的直觉。

陈哲艺:其实我们还蛮意外的。

CineCina:我感觉性格上是连贯的,就是感觉的确是同一个人长大,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就是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话…

陈哲艺:我觉得说话他口条方面其实是没有改的…

CineCina:或许是有一些莽撞的那种感觉?

陈哲艺:可能有一点点。但是我感觉,我们自己看到的是,家乐是一个不用看剧本的演员。就是大家可能还在这边死背台词,而他可能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来不带剧本来,非常懒惰,然后只要是有片刻他就会在旁边睡觉,非常懒惰的一个人。但是当你把他叫出来,你也不用跟他复习,所有的台词都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了。

杨雁雁:所有的感受都在那边。

陈哲艺:对,他有一种…我也不知道,他真的是有一种天分。我们从《爸妈不在家》到现在,也从来没有演过戏,六年多了,这个东西,通常很多年轻人都会被抹掉,但是他还保持着这个东西。我们看他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种很单纯的东西,这个纯他还是有保留到的。而且这个在新加坡是很罕见的,因为新加坡小孩很多是很早就成熟了,很早就被迫说,“我问你一个问题,那你必须要答怎样的答案才是标准的答案。”但是反而他永远就有这样的一种童真在。我觉得这个东西,他如果一直保留的话,可能他还可以继续演戏。

CineCina:这两部电影的发展都是从一个单纯的关系慢慢地,也不一定是变质,也可以说是升华,变成了更复杂的东西,但都还是很善良的感觉…

陈哲艺:应该说,我觉得我的电影都很儒家。像台湾的一些朋友,他可能看了我的剧本或者看了我的片子,都会说,“很奇怪,你在新加坡长大,但是你的东西感觉比我们还更华人。”

CineCina:很传统?

陈哲艺: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新加坡从小就受的是很西方的一种教育,然后我们也是前英国殖民地。从小都是讲英语,在家里也是看英文报,也没有看华文报,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我自己潜在的一些价值观还是非常的传统,非常的华人,非常的儒家。就好像我拍的电影,最后虽然是碰及了一些道德的禁忌什么的,但还是会非常的中庸。

《热带雨》

CineCina:那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传统”,您选择让主人公做一个中文老师,您的电影也在做一种评论,就是学中文和学英文?

陈哲艺:我觉得这个是我对新加坡现下的年轻人或者这一代的华人,对现在的环境的一种表态。其实我觉得蛮可悲的,就是现在很多,像电影里面你看的很多学生,不管是中小学生,哪怕是近几年从中国移民到新加坡的新移民的一些小孩子,他完全在新加坡就只讲英语,有点排斥讲中文,或者对中文书、中文的一些文化就是感兴趣(而已)。我真的觉得人没有根是没有存在感的。我对这个东西是蛮担忧的,在新加坡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

CineCina:那在《热带雨》中老师最后回到了马来西亚,而在《爸妈不在家》里菲佣也是回家了。我的理解是,也有种异乡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在新加坡工作也好,居住也好,但是最后好像都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

陈哲艺:你这样举例其实也成立,但我觉得对新马的观众来说,它讲述的是一个新加坡跟马来西亚那么多年来特别微妙(杨雁雁:纠结的)的一种关系。其实很多马来西亚人都会来新加坡工作,但是你会发现很多马来西亚人也不会把国籍换成新加坡的。虽然你在这边生活,虽然你在这边赚钱,虽然你在这边成家,但是家乡或者家的感觉,你可能是在新加坡找不到的。

杨雁雁:应该是有“根”的感觉,不是“家”的感觉…就是一种家“乡”的感觉。

陈哲艺:对,是家“乡”的感觉。但是那么多年来我的观察是,很多马来西亚人,包括我另外一个制片,他也是在新加坡工作了大概将近25年,但是他们还是对“马来西亚人”的这个身份,它还是很个人的一个东西。它是很微妙的一个关系。我觉得这一块,可能新马的观众看了会更有情怀。

CineCina:《热带雨》里面有一个让人印象很深的段落,那个梦境,就是她(女主角)醒来之后,走到她公公的房间,发现那边有一个小孩。您能不能说一下这一段的设计?因为我是看到它一开始就换成了手持,所以整个摄影的感觉可能也不一样。

陈哲艺:对,因为它就是梦境嘛。而且我觉得它代表着这个女人一直想要的一个东西,她想要抓住的一种希望。但最后她经历那么多,最后还是得到了嘛。那个梦境对我来讲,就电影语言方面,我觉得它必须有一个变化。这个东西是我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有跟摄影师有讨论过的。

CineCina:这是电影里面一个比较超现实的部分。它也像一个循环,因为后面老人就去世了。

陈哲艺:对的。

CineCina:那我想问一下雁雁,有没有哪几场戏让您印象深刻的?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在学生家里那一场。还有一个是烧纸钱那场,有一个情绪上的很明显的外露。

杨雁雁:对,出口,像是突然有一个爆发点。所以这个戏拍得蛮辛苦的,因为从来就没有办法发泄那个情绪。

陈哲艺:因为很压抑。

杨雁雁:对!(笑)

陈哲艺:搞不好这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拍过最压抑的角色。

杨雁雁:拍完这个戏之后,就想要拍那种很外放、把情感都宣泄出来的角色。在拍的时候…在我的公公过世的那场戏,我自己感觉是很深的。

陈哲艺:是在梦境之后。

CineCina:您只是通过叫他…

陈哲艺:对,完全是拉背拍的。而且那场戏一开始设计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说一镜到底,然后——

杨雁雁:其实我不知道最后他剪掉多少,我还没看过电影呢。

陈哲艺:她今天第一次看这个电影。

杨雁雁:对,可以说拍摄的时候基本上是每一天就好像站在悬崖边。我已经不知道我这20年来自己的一些信念、一些底线到底去了哪里了,到底我自己在干什么,以前自己很肯定、很有把握的事情,到底都到哪儿去了?这是我拍摄《热带雨》的那一段期间最痛苦的一件事情。

陈哲艺:而且这部片子其实对女主角来说其实真的很吃力。我们拍了40天,每天每场戏都有她。很多时候排通告就是说,来半天再回家休息,或者说放几天假不用拍,其他的演员,像公公、老公、小孩,可能是这个样子。但是对她来说,就是每天12个小时每场戏,而且每场戏都非常内敛,每场戏情绪上都需要…虽然压抑,但里面有很多东西在打滚,所以我觉得应该会拍到蛮吃力的。

CineCina:也有很多独处的戏,她在车里打针也好,在家里照顾完老人,她也是一个人,因为丈夫没有回来。其实是非常考验女主角的表演的。

杨雁雁:谢谢。(笑)

CineCina:我觉得这个人物是成立的,可以理解她为什么后面会有这样那样的决定。还有一个问题,是有关电影里面的武侠元素。有一种的呼应,小孩是练武术的,公公在家里看胡金铨(的影片)——

陈哲艺:这个决定来自两个地方,第一就是我选择用家乐的时候,家乐从小学大概八岁就开始练武术了,后来这几年他没有练得那么频繁。我们剧组也会叫他去训练,因为在片子里面有一场比赛,他又拿了金牌,所以必须要让他继续练到可以得奖(的水平)。

CineCina:那这是在剧本里原来就有的,还是按照他个人改的呢?

陈哲艺:对,剧本本身就没有把武术这个东西写进去。但后来写进去之后,我自己又想要在片子里面对华语电影做一种象征性的致敬吧。所以为什么会选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和《侠女》,因为我觉得他就是华人电影、武侠电影之最嘛,是巅峰。所以我其实就是用这个东西来呼应武术这一块。然后当然你看到的就是一个老爷爷,老爷爷他完全就是不能动的,但是他看的东西就一直可以动。他跟这个小孩又有连接,也发生了一种情感,犹如爷爷跟孙子的一种情感。那么一个不能动的老年人,其实一直想要动,他看的东西是武打片,而这个小孩又很好动很爱打,他的介入给这个老人带来了一种新的动力。

《热带雨》

CineCina:还有一场戏是靠近结尾的地方,当这个老师她去用最后一个验孕棒的时候,她笑了一声,但是以留白的方式,就是你看不到她人,只看到一个门,我不知道您有没有一个答案,或者表演的时候有没有怎么要求,要呈现出怎么一个效果。

陈哲艺:我记得我们在剧本里面写的是“哭笑不得”——“哭笑不得,老天爷给她开了那么一个大的玩笑”——剧本上面就是这样写,所以她真的是很难演,因为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那我希望最后的感觉是…

杨雁雁:你要不要说这场戏拍了几天。(笑)

陈哲艺:拍了很久!然后对,因为她又要有笑的感觉,又有喜悦,又有一种惊讶,就是在这种压抑里面,又有一种同情自己的悲哀,又喜又悲真的很难。真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多我喜欢的电影,好的电影,其实它的情感没有那么的单一,它一定是很多层的,或者它是模棱两可的一种感觉。我希望电影,不管是所谓的结尾,或者说里面每一步的桥段,它都有这样的东西出来,而不是说很直白的那种,“这就是电影的的情感,我要你感觉的、我要你feel的就是这个东西。”我最近偶尔会去电影学校教课,最近我常教的一场课其实就是两个字,“留白”。而且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或者华人其实那么多年来、千年来就有的一种氛围或者一种气质——留白,就好像你看水墨画,或者说你看书法,它永远都有一个空间,就是给观众、给看的人、给读者留下东西给它填空…我对当下的很多华人电影最大的意见就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是用影像讲故事的,它是给很多空间给观众去发想或者思考,或者是去互动的。但是现在的,特别是在亚洲或者在华人电影,它不是“留白”,它是“直白”,什么东西都是很直接的,就是用对白啊交代啊把它讲出来。所以我还是希望说,我还是在电影里面,不管是在画面或者表演,还是有留白这个东西。留白对我来说真的是千年来我们文化里面的一种精髓。

CineCina:那表演上其实也有,应该不是“留白”,而是“隐藏”。

陈哲艺:嗯应该说是一种克制,一种委婉,而且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片子对表演的要求真的很细致。

CineCina:那您有什么例子可以分享一下吗?

陈哲艺:就像雁雁刚刚举的例子那场戏嘛,她整场戏其实完全只有一个身影,一个背影就带过的。但是这个背影,通过她哽咽里面的情绪,她的哭声,就是她淡淡的那种,她叫“公公”的感觉,就很感人。我不用一个大特写,我也不用一定要看到她泪流满面什么的…对我来讲,这个片子里面很多想要做到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杨雁雁:反而在那场戏,我觉得…我还没看嘛,但是拍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种小津的电影的感觉。“哭”就是一种不需要正面(描述)的东西,它就是一种影射,而不是直接地跟你说。所以当他叫我完全转身的时候,其实我是挺失望的。(笑)

陈哲艺:我们这部片子其实每个镜头都是拍了好多条的。

杨雁雁:最高纪录是多少条?

陈哲艺:33条。

杨雁雁:本来是32就拿到了,第33颗是拿来玩的。

陈哲艺:我们最后用的是第30条。

CineCina:是哪一段戏?

陈哲艺:最后一场戏,最后一个镜头,她的笑容。就是那么简单也没有对白的一个笑容我们拍了33条。

CineCina:最后一个问题和片名有关,就是这个《热带雨》。整个电影的色调是很冷的,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

陈哲艺:但最后还是有阳光。

CineCina:对,最后就是阳光,那就是说,这个结尾其实也是一个“留白”,她到底有没有小孩是留给观众去想,阳光其实也是一种希望。

陈哲艺:对,我希望我的电影最后还是会有希望的。我还是一个乐观者,不是一个悲观者。所以我不管是在生活上经历了多少,我觉得人性还是要秉着一种希望。它虽然不是很澎湃的、很“happy ending”的那种东西,但是我还是希望我的片子最后还是有阳光跟希望的。那如果你讲到“下雨”这个东西,我觉得可以用两个方式去看它,它可以代表是这个女人的一种心境。当然,从更宏观的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它代表着我对现在新加坡的一种感觉。

CineCina:他们拥抱的那场戏之后是镜头拉远,观众能看到后面的天际线。

陈哲艺:对,我觉得新加坡现在给我的感觉有一点紧张,冷冷冰冰。因为我现在都不住在新加坡,都住在国外,在英国。我觉得这几年特别是这十年来,新加坡给我的感觉是它越来越不温暖。那我希望,我也期待新加坡越来越温暖。反而我觉得马来西亚是更加温暖的。(笑)

CineCina:很高兴能和两位交流,也预祝今晚的首映一切顺利。谢谢两位!

2019年9月 于多伦多

 短评

陈哲艺像是把“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各取了一点点。在华人社会当女性太难了,每一个身份都是画地为牢的按部就班,能被一场痛快淋漓的热带雨掀翻的只能是少数。大马和新加坡,中文和英文,榴莲和禁恋,在对照中拆解家庭。两个主角在“爸妈不在家”还是母子啊如今竟然演情侣了,我打了个冷战~~~~~~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外显为女性和婚姻困境,实则是华语困境,也是华人困境。陈哲艺把一篇抒情散文写给中文。热带雨季不见晴天,在潮湿的新加坡社会,一场文化撕扯像暗流,在代际之间涌动,人们习惯了讲英文,不想讲华语。师生之间的越矩关系背后,是女主破裂的婚姻,是华语难以挽回的失势,你所执着的中文课,不过是对方的人生第一次。陈哲艺成了对华语仍有留恋的人。很多细节都可以带入,仿佛似曾相识、不够新鲜。可是剧本真是太好,足够吸引我走入那场雨,从头至尾甘心被淋湿。这种好体现在实笔虚写上:实写的是痛苦的妻子,全篇都是她,虚写的是,知道一切选择逃避并把压力全抛给妻子的丈夫,寥寥数笔处处到位。尽管人人都在讲英文,华人特有的家庭弊病仍旧顽固,构建在婚姻背后的“生育”,成为离间这对夫妻关系的真凶。于是当父亲去世,这个家庭最后一根纽带断了。

1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虽然我觉得陈哲艺属于最高只能拍到八分的那类导演,但不可否认这是非常稳健的出手,平遥两个竞赛单元的其他华语片被一部新加坡电影吊打,是不是接下来要输马来西亚输缅甸了,脸都不要了。

13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所以不能生育的人其实不是阿玲,而是丈夫?那丈夫和小三的孩子是谁的?是“小三”和“小三的小三”的?

1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片名里的“带”字,更适合当作动词?

15分钟前
  • ____anybody
  • 力荐

平遥场观众不止爆满,还把台阶挤满、坐满和占满,可竟然做到没一个人受不了提前离场,说明电影很抓人,从质感到剧情到将两者巧妙关联起来的节奏都非常不错。新加坡学校里不重要的中文课,或许也就像女主角在家庭中变得无足轻重,再进一步过渡到这个还没入籍的马来西亚福建女性在新加坡社会中的无足轻重,工作和家庭中的不起眼,让师生恋的建立有了压抑的合适空间,爆发起来也就不足为奇。尺度呢,几乎如拨开的榴莲那般大了。

2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老在看武侠片的爷爷,在习武的高中生手臂上,写了一个“帮”字,文化传承的力量喷薄而出。太喜欢看陈哲艺处理这种人和人之间那层微妙又深刻的情感和关系,尤其留白部分,看似轻触一笔,但又力道十足,回味无穷。PS:许家乐屁股好翘…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平遥电影节展映】很遗憾展映的是删了一分钟的版本,聊胜于无。女主的情绪几乎压抑到底,只有烧纸、激情、大雨三场戏得以小小释放。杨雁雁演技太好了。相比前作,陈哲艺更加成熟。除了致敬胡金铨杨德昌,甚至像李安一样在婚外恋师生恋故事表象内埋下诸多暗喻。以榴莲吮指、红墨晕染与满地雨水暗示情欲与生产。以武侠片与武术的翻腾动作对应公公的瘫痪,英文与中文的割裂对应族群世代及上下级的关系。一“帮”一“笑”二字精准概括公媳、师生的三人情谊。新加坡阴云笼罩国旗无法飘扬,热带雨让人压抑透不过气,马拉西亚经历动荡则雨过天晴。只有沉稳内敛,浑然一体,毫无狗血做作。只是有些像“礼义廉耻”的符号过于明显。四星半//于金马影展二刷,并于澳门专访了杨雁雁。收获很大。

2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任何删减都可以致命,结果就是有人觉得那场水到渠成的情欲戏是强奸…中国导演实苦,来中国展映的有苦说不出

29分钟前
  • Amelie
  • 推荐

公公和学生这组人物关系意味深长,爱武侠却失语的老人和华文差却喜欢成龙的少年,几场戏就将文化的困境与传承主题揉进了你心里。相比之下女主角马来西亚移民身份和政治状况的背景表达显得就生硬了,不如《爸妈不在家》融合得自然。视听方面没什么可挑的,但情绪上还是差了几口气,后半段散掉,把握一个四十岁女人的状态导演已经尽力了,多亏了杨雁雁(有些瞬间好像俞飞鸿啊!)

34分钟前
  • 琼斯黄
  • 还行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场婚姻危机与一段师生恋,导演试图将背景拉升至新马关系以及新加坡在中美间斡旋的处境。想法是好的,但文本结合太浅,只是浅尝辄止。影片更多探讨的,还是一个中年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处境。最大亮点,是低机位摄影,刚好是一个坐着的人看到的世界,视觉中心区域是女性的胸部到大腿之间。那是学生看老师的角度,也是瘫痪老人看儿媳的角度,背后的寓意不言自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沦为性符号与生育工具。影片是非常克制地表现这种伤害的。那种轻描淡写,甚至会让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小清新的师生恋。但不是的,这段师生恋并没有那么清新。而我恰恰喜欢导演的处理,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情绪渲染,就把它拍成了一种日常,把哭泣拍成连绵不绝的雨水。

37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3.5;雨的降落时刻以及最后的雨过天晴成为起承转合的标识,过于呼应主题而略显匠气刻意且仍有稚拙感。一个中年女性面临情感/职业困境的选择,社会/家庭对女性的低宽忍度(开车、生育),整个社会大生态呈现的并置与杂糅(语言环境、政局趋向),三条线的糅合颇有立意;全片最动人的当属女主/阿公/学生三人同框的场景,阿公替代孩子成为联结分崩家庭的纽带,而学生则替代丈夫施以情感抚慰,他们才构成「家庭」,经由他们的在场,女主才能走出旧我,告别热带雨。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后半段的伟伦就像发情期的公狗……不靠谱的男人和不成熟的男孩真的都很可怕。

45分钟前
  • 江林
  • 推荐

女人就应该为自己而活,你看,离开了丈夫,甩掉了情人,没有了家庭,一切都雨过天晴了!这才是真正的女权电影!ps:立一个flag,杨雁雁今年11月一定能拿影后!

50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其实为人师表,林老师怎么也比八卦市侩的周老师要对路。情之所动,越是所谓的禁忌,越有繁多的负面情绪做正面养料。他们在写着“礼义廉耻”的文件夹下牵手,又任鼓乐队喧天的声浪做那咫尺天涯的背景。到底小孩心性,可莽撞也有莽撞的好处,讲究争分夺秒与写满疲倦劳损的成人世界里,哪还有这大块大块的红与黄?她想着还没有过“一起”的概念,他已经被“分手”的想法揉碎。热带雨是这一夏的症候,是马来与新加坡的凌乱,是他与她最出格又最合拍的心动。演员都很有戏感,许家乐太可爱了,盯着榴莲看的神态,超像卡咪龟。我该补6年前就标记想看的《爸妈不在家》了,这一回,爸妈依然不在家。删掉一分钟的大仇我可是记住了。@平遥

5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新加坡独特的语言环境,给本片一种独特的冲击感,作为华语环境长大的观众,是一种惊喜。但不得不说,本片给“强奸”披上了一种奇怪的保护伞,而且并没有很自然的自圆其说。在这个大环境下,觉得有失偏颇。成长话题老生常谈,但是导演的切入点实在不讨人喜欢了。题外话,男女主在导演首部电影中饰演母子,凭添一种incestuous的诡异感...

56分钟前
  • 逢澶Ty
  • 较差

陈哲艺的这一部还是很厉害啊。延续了上一部《爸妈不在家》他最擅长的家庭与情感关系,同时,又往前迈了一步。表面上是一个很容易狗血的感情故事,但是,却又总是在即将狗血的时候,以巧妙的情节处理让剧情走回微妙的合理。而且在各种细节铺垫上很有心思,仅是不同语种切换就很有意思了。而在内里又有新马华人对于本土华人文化的关切和担忧,由之可以引申出很多更深的内容的。最后,杨雁雁和许家乐都很出色,不错。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想要写出的字,阿公在手臂颤巍巍描了个帮。想要牵住的手,她遮盖的文件夹写着礼义廉耻。想拥有的未来,没有精子在子宫里成活。想拥有的爱情,只有雨水在热带里见证。你的婚姻成了报废的车,我的爱慕却是换错的道。这是我的第一次分手,像新闻里的吉隆坡暴动,学校里的中文课,热带突至的雨,转瞬即逝。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杨雁雁的身上有张艾嘉+俞飞鸿的气味,那种只属于她们才有的,像热带雨包裹着靡糜的柔韧气味。

1小时前
  • 不良生
  • 还行

后半段掉的很厉害,从公公过世,到两人别扭时还要被乐队穿过,再到最后的验孕,都因为这些意外是被设计好的而有些扫兴。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电影,阿公在伟伦的手臂上写下“帮”字,看比赛时轻轻的拍手(空气),让难过的阿玲望向那个笑字,我喜欢阿公的设计,摆脱了一般类似角色失去行动能力同时也失智的俗套设计,阿公很聪明,也很达观,他只是动不了。我觉得“动不了”就是我在陈哲艺的家庭电影中得到的感受,他不同于许鞍华的静水流深,也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圆融恬淡,他就是委屈,伟伦、阿玲、公公都是委屈,我们活着,就是委身于困顿。我喜欢看阿玲送伟伦回家,那个镜头从来都是在车内,阿玲一拐方向盘,就把学生送到家了,好几次,我都看不见这座大楼的样子,没有远景,没有全景,只有阿玲从车窗内看见的未知全貌,我觉得这就是委屈。

1小时前
  • Morn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