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召见

已完结

主演:海伦·米伦,保罗·里特,爱德华·福克斯,理查德·麦凯布,杰弗里·比弗斯,内尔·威廉姆斯,内森奈尔·帕克,迈克尔·埃尔文,海顿·格温,鲁弗斯·赖特,乔纳森·库提,夏洛特·穆尔

类型:综艺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王召见 剧照 NO.1女王召见 剧照 NO.2女王召见 剧照 NO.3女王召见 剧照 NO.4女王召见 剧照 NO.5女王召见 剧照 NO.6女王召见 剧照 NO.13女王召见 剧照 NO.14女王召见 剧照 NO.15女王召见 剧照 NO.16女王召见 剧照 NO.17女王召见 剧照 NO.18女王召见 剧照 NO.19女王召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王召见综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温斯顿·丘吉尔、哈罗德·威尔逊、玛格丽特·撒切尔、约翰·梅杰、大卫·卡梅伦……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英国首相的名字,在60年来不断更迭,而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始终在端坐在他们背后。人们不知道的是,60年来,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的一个被称作“相约星期二”的密谈中跟12位首相进行过会面。与其他英国公共生活的会晤不同,这是女王与她的首相进行的私人会晤。关于每一次会晤的内容,谈话双方一直保持着心照不宣的共识:永不复述谈话内容给别人,甚至包括他们的家人和配偶。  然而,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呈现的《女王召见》却打破了这个沉默公约,并想象了一系列唐宁街官员和女王之间的重要会晤。从丘吉尔到卡梅伦,每个首相都曾用这些私下谈话作为传声筒和忏悔录——时而亲密,时而具有火药味。  曾经在2006年的电影《女王》中因扮演伊丽莎白二世而斩获奥斯卡奖的影后海伦·米伦,此次“驾临”伦敦西区,领衔主演剧场大作《女王召见》。从年轻的母亲到祖母,这些私人谈话记录了伊丽莎白二世时代的弧线——政客们穿过选举政治的旋转门来来去去,而只有她依然如故,等着迎接她的下一个首相。  剧作家彼得·摩根与海伦·米伦在奥斯卡影片《女王》的合作之后再次在这部西区热门剧作中聚首。而这部戏的导演由曾获奥斯卡提名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舞动人生(Billy  Elliot)》、《时时刻刻》)担当,其精彩程度获得了多重保障。《泰晤士报》评价其观演感受时说:“有趣、真实、善良、跌宕起伏,并充满惊喜。我爱这部剧里的每一分钟。”一个人的课堂听见歌 再唱神犬小七 第二季相思误固守沉默权力的游戏第四季断案吧!寇准假面骑士平成世代煮面男决杀令话匣子和歌子酒第4季同舟共济性和死亡101奇怪的儿媳狼牙关天才女医生第一季死亡照相术海猿2爱探险的朵拉 第三季巨鳄(原声版)你是好孩子命中注定我爱你寄生异种邻家美男团捅马蜂窝的女孩超能小队花月佳期男花匠与女经理三朵金花地球百子第五季高地人3:终极次元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夜童克隆丈夫报告老板 番外篇战旗飘飘英雄光荣绽放——杨靖宇肌肤 Pieles大撒把河边的错误我们的四十年(2019)将军愿安洁丽卡表妹老友有喜

 长篇影评

 1 ) 我将始终支持我的首相

5月8日在NT live 剧场看的官方录播,稍微有点小失望。

倒不是说剧不好,而是可以看出来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剧。可惜我不懂英国历史,认不出大部分出场的首相是谁(特别是他们还不是按上任的时间顺序出场的)。因此录播的现场观众笑得哈哈拼命鼓掌的时候,我们的影院里一片沉默。这就跟我们听美国人的脱口秀一样,完全get不到笑点和梗在哪里。

实际上就算是最著名的几个首相,例如丘吉尔,撒切尔,以及最近的布莱尔和卡梅伦,也看不出来到底人家演得像不像,口音学得好不好,因为不熟悉。我想如果演的是我们自己的元首,比如让人学毛爷爷,邓爷爷,还有最近的江和胡,那才能让大家笑出来。这部剧就只能是英国人自己看得懂,是潜移默化的,就算美国人也肯定一头雾水。

However, 抛开这些不熟悉的元素,我还是觉得这部剧是天才之作。出场的这么多首相,每个人都性格不同,每个人经历的事件也不同,反衬出女王的性格和态度,还能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然后还分了主次。除了女王是绝对的主角,首相里面最多戏份的是女王最爱的威尔逊,然后是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等。我做为第一遍看的人,还记住了考试有三个不及格的首相,以及报告查尔斯戴安娜离婚的首相。他们有的人对女王非常恭敬,有的有点敷衍,还有的简直是忽视(比如丘吉尔)。我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只是在看到女王每次说,我会始终支持我的首相,就会深深感受到女王的自尊,以及无奈。

再吐槽一下翻译和时间轴。有的地方翻译欠妥,例如把Princess of Wales, 翻译成威尔士公主,但其实这里应该做威尔士王妃,不然大家要反应一下才知道是戴安娜。有一些双关和比较微妙的台词没有翻出来。另外经常还不等人物把话说完,就把下一句话都显示出来了,好剧透的。

 2 ) 背景知识小结

拖延症患者一周后凭借零星记忆补上知识漏洞,简直要感动死自己了……

首先,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于1952年2月6日登基的,而直到16个月后的1953年6月2日才进行的加冕仪式,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题外话说一句,她的父亲就是《国王的演讲》里科林费斯所扮演的口吃君主乔治六世。

好了,下面就要来说一说女王在位期间的12任首相了:

第一任:温斯顿·丘吉尔(1940-1945;1951-1955)
(其实丘吉尔第一次当首相的时候,女王还没有登基,那会儿是她父亲在位。)
<图片1>
<图片2>
二战英雄丘吉尔本身就是女王父母的好朋友,所以历史上两个人也一直相处愉快,女王还到唐宁街10号吃过晚餐(剧中也稍有提及)。不过没想到的是,在女王加冕问题上,丘吉尔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正因为此,加冕仪式才拖延了16个月之久。

第二任:罗伯特·道格拉斯·艾登 (1955-1957)
<图片3>
<图片4>
剧中主要表现的是艾登在位期间,即便关于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处理很是另女王不满,但是女王也只能表示“我一直支持内阁决议”。
(另外,这次危机导致了艾登的辞职,而他的接任者哈罗德·麦克米伦 其实是当时财政大臣,也是苏伊士运河危机的一位策划人。)

第三任:哈罗德·麦克米伦 (1957-1963)
<图片5>
可能他就是最后女王忘记数的那个吧……不记得了

第四任:道格拉斯·霍姆 (1963-1964)

最后一位出身上议院的首相,也是最后一位由君主指定出任首相的人。

第五任:哈罗德·威尔逊 (1964-1970/1974-1979)


算是整部剧除了女王以外戏份最重的人了吧。
被邀请到巴尔莫勒尔(苏格兰),展现了自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事,也看得出来和女王私交不错,剧里后来也说,威尔逊是女王最喜欢的首相。
最后因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而辞职。

第六任:爱德华·希思 (2070-1974)
<图片9>
平民首相,看他在女王面前用小夹子夹放糖都不利索的样子,也是滑稽。
一出场就是向女王鞠躬表示对于换下了她最爱的威尔逊感到抱歉。

第七任:詹姆斯·卡拉汉 (1976-1979)
<图片10>

第八任:玛格丽特·撒切尔 (1979-1990)
<图片11>
(饰演撒切尔的演员远不及本人漂亮呢)

据了解,撒切尔夫人对女王极为尊敬,每次会面都要提前15分钟到场,以确保绝不迟到。除此以外每次屈膝行礼时,也都比任何人还要低。但即便如此,女王对撒切尔仍是不大满意,认为其过于严肃。
剧中节选的会谈内容是关于女王“公开”发表对撒切尔夫人的意见,且见诸报端。撒切尔夫人前来询问,而女王也颇有点儿尴尬神情。就像是“背地里说的坏话却被当事人知晓”了一样。

第九任:约翰·梅杰 (1990-1997)
<图片13>
<图片14>
剧中借梅杰之口说出了戴安娜王妃对于女王和其所代表的英国政治制度的质疑。毫无疑问,这引得女王极为反感。
好像在剧中,他一直给女王带来坏消息 XD

第十任:托尼·布莱尔(1997-2007)
<图片15>
说实话,看到这张照片我才想起布莱尔长什么样子,但明明应该是童年回忆之一……
言归正传,布莱尔在任10年按说应该戏份比较重,但其实剧中涉及很少,主要还是和女王在讨论G8峰会时不同鱼的叫法问题。囧。

第十一任:戈登·布朗(2007-2010)
<图片16>
<图片17>
现实中没什么印象的一届首相,剧中一直在向女王抱怨“奥巴马只在厨房和我见面!Oh, it's not in the kitchen, it's through the kitchen.”

第十二任:大卫·卡梅伦(2011至今)
这是卡梅伦本人(剧中托尼·布莱尔和大卫·卡梅伦是由同一人饰演

后续采访中,女王的扮演者表示每次演出都会对卡梅伦的台词做出一些调整,以确保紧跟时代,从而能让观众更加感受到“在历史中”的参与感。
女王在卡梅伦说话的时候睡着了,也真的是让人不禁莞尔。怎么说,女王也是80多的老奶奶了啊XD
据说卡梅伦自己在看这部剧的时候,说:“我不是那么走路的!”但是他夫人表示:“你就是那么走路的。”

 3 ) 女王,支持任何一任首相

2017年4月3日,北京剧空间剧场,观看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放映的《女王召见》(The Audience)。

听不懂英国政治的梗,也感受不到君主立宪制的利弊,那这部剧还有什么值得给出五星?女王陛下的秒速变装秀呀!

超长待机的女王陛下已经经历了12任首相,这部剧并没有按时间顺序讲述女王的心路历程,只是挑选了7位首相陆续登场。每次一见面会谈,都是一次穿越,服饰,发型妆容,体态,语调,都在一分钟内完美切换。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员,还有各个都能独当一面的服装道具化妆组人员。

可惜影像尽量避免女王换装的镜头出现,但是不间断的表演时间差和每一次女王新装束出现时现场收音收到的掌声,都能让人感叹哇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这个身份,是世袭的,是不经当事人允许的终生制职务。女王,在每个星期二的会客厅里,她作为一个倾听者,听取在任首相的工作烦恼,用她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用她一生经历的人生经验,用幽默和尊严鼓励着他们。正如那句台词,女王的工作就是用一个不变的倾听者身份,让他们倾诉并审视自己。她不能表现出政治偏向,没有实际的权力,只能过问,并且支持任何一任首相的决定。这,与个人意愿毫无关系。

关于女王,希望以后能看到关于她与丈夫的爱情故事。

 4 ) «女王召见»:历史流变里,留给她的不只有失落

英国时间,2022年9月8日中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走完了她超长待机的96载,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众所周知,英国在1688年经历“光荣革命”后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至此,君主专制成为永远的过去,宪政的虚君制度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无论是此前颇多比较的维多利亚女王,还是已经溘然长逝的伊丽莎白二世,都是虚君制度下凭借个人魅力赢得了世界上人民尊重的现代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的魅力来源于何处,是一直平和、友善略带神秘的公众形象还是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观众想了解到的程度,远超电视转播和八卦小报。 如果你真的想要深入了解伊丽莎白二世的私人形象,把她作为人来了解,那么我不得不提到英国剧作家彼得·摩根早在9年前(2013年)为英国国家剧院创作的戏剧作品《女王召见》。该剧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仅仅只是把场景设置在了白金汉宫一层私人会客厅的一隅,放上两只具有年代感的椅子,编剧便可以展开想象女王与每一位首相之间的精妙对谈。 或许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观众会认为这样的设置特别像心理医生与病患之间,这也是编剧彼得·摩根所认同的,在他看来,他正是把这一次次的会面当成心理医生的病号室来写的,多数时候女王充当了烦躁且焦虑的首相们的心理医生,但在某些时刻,首相们也会反客为主成为心焦的女王的心理医生。无论是丘吉尔会见女王时,以长辈的身份要求女王请教问题需要向她的父亲那样做笔记,还是上世纪90年代约翰·梅杰担任首相时,帮女王调查戴妃与查尔斯失败的婚姻线索以及当时民调显示二分之一的民众认为皇室不该存在。这些情况,都是女王面对首相,少有的紧张与愤慨。 这出时长接近2小时(不含中场休息)的戏剧作品中大多数时候,女王接受男首相们的吐槽,颇有戏曲里插科打诨之感。与其说是插科打诨,倒不如说是对首相们性格的展示。焦虑不堪,没有辉煌过去和政绩且出身平民的梅杰,严肃严谨,到老都高标准、严要求的丘吉尔,比任何一位首相都更要自尊的木工之子爱德华·希斯,吐槽奥巴马又嘲笑布莱尔的布朗……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打上了历史烙印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性格印象。 若说女王对男首相的安抚、劝慰以及嘲讽,体现的都是在这个男权社会与宪法的双重压力下女王的智慧。那么当她面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我则看到了一个女人的一体两面,女王始终以柔克刚,很好地与撒切尔夫人就事论事的为英国的未来寻找新的出路。强硬且理性的撒切尔夫人敢于从国家角度(经济发展、国家立场)出发为英国谋出路,而女王也敢于从人性的同情与关怀角度出发为不同人群去考虑。这场戏中,两位女性平分秋色,此时的英国正是因为有她们而得以看见复兴的荣光。 这出戏中,除了首相们与女王的精彩演出,还有一位讲述人,他讲述着时代的变迁,他老态龙钟,慢条斯理地念着句子的样子,让人感到时光如水,容易流逝。与他相对的,是少女伊丽莎白二世,她的不服管教、不习惯白金汉宫的冷清、讨厌成为“标本”都是一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这也似伊丽莎白二世心中的两个声音,一个属于历史,一个属于自我。 剧中的女王与时俱进,时尚的服装、音乐以及玩梗。但同时她又是古旧的,她热爱英联邦国家,不希望交遗产税、向民众开放皇室活动,参观对自己有着特殊意义的邮轮……她相信自己生来与众不同。 老实讲,这部作品我看过两遍。一次是在校读研时,一次是现在。在学校的那次,我只是发现这部戏打破了我一以贯之的想法,发现大英女王也是个时髦有趣的老太太,而现在,我却发现,女王的性格矛盾,既是历史赋予的,也是多年的约束与管教赋予的。 9月的互联网,因为女王去世而热闹纷繁。其中,我很喜欢一句这样评价女王的句子:“我们怀念她,并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而正是因为那些她没做的。”她在位的70年又214天里,她从未逾越雷池一步,走到宪法的顶端,也从未表露出对任何人事物都喜怒哀乐之情。人们只能从小报轶事里去揣测她的情感。她似乎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小妇人和老太太,只是她深深明白这种“任人打扮”属于民众的意志。正是因为她符合了历史前进的车轮,英国王室才得以在一轮又一轮的民调中坚挺地存活下来。这是截至2013年她所历经的12位首相不可能做到的,也不需要做到的。 英国国家剧院从21世纪开始致力于发展NTLive的戏剧电影,使观众可以不到现场,也能观看英国国家剧院的戏剧作品。这也是我得以与本片结缘的重要原因。比起9月宣布的百老汇《歌剧魅影》将于2023年2月无限期停演,NTLive无疑在抢占市场先机上拔得头筹。当戏剧不再写一些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不再关乎当下人们的生活,也不善于利用新技术,那么等待它一定是一片死寂。我希望,戏剧艺术也能如《女王召见》一般,在漫长的戏剧历史里,永不停止的脚步走过一程又一程。(本文来自于本人公众号冬瓜懒得写剧评)

 5 ) Helen Mirren是国家宝藏吧

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一部戏哈哈哈!看介绍是女王和首相的秘密谈话,以为会是严肃的政治戏,在女王和首相的博弈中展现英国政治的复杂性blablabla...结果没想到是轻松幽默版的王冠(?),像Helen Mirren说的,在这部戏里她想展现女王人性的、有感情的、脆弱的一面。

我对英国政治历史了解不是很深,所有出现的首相里面我只认识丘吉尔、撒切尔和卡梅伦...其实很多梗和背景知识我都不知道,但我依然觉得这部剧有很多幽默可爱的地方,大多数笑点在女王的毒舌和小表情,现场笑声几乎和放映是同步的。特别是开场女王安慰自己的首相,在他哽咽流泪的时候主动从自己的小包里面掏出自己的手绢,当首相用完想还回来的时候她厌恶的小表情,真的太可爱了!!还有对每个首相栩栩如生的刻画,尤其是卡梅伦的走路姿势哈哈哈!

感觉这部戏的主题并没有很深。我一直都觉得女王应该是很可爱的人,在皇家权威的外表之下,她跟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你可以看到她回怼首相、跟他们一起开玩笑,给首相做“心理辅导”(导演原话“therapy”),在首相的决定和自己的良心之间挣扎,以及面对一切变动的淡然。我很喜欢女王在剧最后的几段台词,在这纷乱多变的世界里,她一直都安然地存在着,做着自己份内的所有事情,可能是对英国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种安心吧。剧里也表现了女王没有选择权,甚至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the Prime Minister always has my support”,哪怕她并不同意。我们并不知道她是如何度过这几十年,也不知道她确切的心理想法。只有通过这些世人的臆想,我们才能如管中窥豹一样了解她,敬佩她,尊敬她。当其中一个首相问她有没有最喜欢的一任时,她回答自己不能透露。但其实下一个小片段就是关于她和自己最欣赏的首相。由于他有了阿兹海默症的症状不得不离任,女王和首相的惜别也感人至深。说到底她也还是一个人,有自己感情的人啊。

我很喜欢这部戏的一点是时间结构,也是亮点所在。女王在不同的年龄和年代之间来回跳换,与不同的首相见面分别是独立的小故事。与此同时转换的还有女王的衣着,发型,体态和口音语调。每次女王在短短几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在舞台上换了一套全新的衣服的时候,我真的都会不自觉地哇出声来。服饰和发型的神奇转化要感谢剧组,但随年龄而无缝转换的口音和体态还是要归功于Helen Mirren。她的演技和情感的表达实在是令人感叹。另一个是每一次会面之后都会出现的一个小女孩。一开始我以为那是女王的女儿,但到后面你会发现,不,那就是她自己。那个任性直率的小女孩,会毫无顾虑地说出心中所想,表达自己的喜恶。大家都心照不宣,小女孩的想法就是女王的想法,但由于她种种顾及和责任,她依然只能面带微笑,点头同意。

 6 ) 一个简单的repo

非常有意思的政治喜剧,将女王和她的十二位英国首相“请”上舞台,展现了一段另类的英国历史。剧情展现了一个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女王,一个改变了但也没有改变的女王,舞台上的小姑娘是她内心从未消失的对传统的反思、身居高位的寂寞、对责任的坚持和对英联邦的热爱。但是她也并不是“圣王”,她有她不合时宜的小脾气。女王与十二位大臣之间的对话,在调侃了近代英国政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近代英帝国“日落”的思考:如何面对英国衰落的现状,如何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英联邦将何去何从,君主立宪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调和?

这在当下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正如演后谈所言,舞台上的卡梅伦提醒观众每个人都处在历史进程中,今天女王面对的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必然是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很荣幸,作为一个足够年轻的观众,我有充足的时间等待加入讨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一直跟着笑,但是不得不说这部戏的门槛有点高,十二位首相乱序上台,对英国近代政治史了解不足的时候很难完全将人与政策对上,有时屏幕里传来伦敦观众的笑声,而放映现场一片沉默,这种跟不上笑点的感觉还是挺难受的。

吹爆海伦米伦,神仙演技,仙女下凡。舞台上的现场换装也很棒,可惜因为是NTL,部分没有被镜头照顾到。

 短评

题材关系本以为乏味,没想到却是横贯沧海、兼顾幽默的典型英式深情厚谊的作品;虽没有明说12位首相中女王最喜欢谁,但想必每个看过的人都知道,实在太明显了,多年休戚相关风雨共舟,最后只能汇聚成一句百感交集的“请我到唐宁街吃午饭”,之前累积的眼泪齐齐夺眶而出;映后对谈也是有料又风趣

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经典的题材写成,导成,演成经典,惊喜这种质感还存在于这个时代。一套精工缝制的厚厚的淑女装,看完戏后就如同将它穿在身上,心里有底气。

10分钟前
  • Coco
  • 力荐

感动到泪目 不知道为什么同类题材我给分都会这么高……其实想想这部倒是非常传统的古典三一律作品 要入戏反而非常容易

14分钟前
  • 寒莓根
  • 力荐

柯基可爱!!!想被柯基扑倒!

18分钟前
  • 生煎馄饨秃子
  • 力荐

非常精彩,并且还有狗。

21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正所谓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这个浅显如朋友圈推送文章一般的主题就是[接见]这出无头苍蝇乱转圈且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剧唯一的精神。英国人的自我吹捧在这出剧里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殊不知这与剩下的世界几乎毫无关系。失去的是摩根前作[女王]里复杂的人物塑造,最终只剩下走马灯一般的廉价八卦堆砌。

2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较差

你们这个字幕翻译水平,在我们组,是要被打不及格劝退的。

24分钟前
  • Moony
  • 推荐

高难度的观剧体验。剧本出色,虽然台词是非常通俗的写法,但结构上,每位首相乱序登场,时间线如细碎的拼图。这种史观的呈现面向是优秀的,只有在纷乱、非线性中,才能把握到各个不同时代历史情境的迥异与相似。不过,的确造成了比较高的门槛,对英国很了解的人(或英国人)肯定能看得尽兴,但如我一般对英国近百年政治史不够关注的人就很难对接上所有的梗(最多也就看懂了一半吧)。海伦·米伦的魅力太强了。

2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 要是对英国政治理解的更多一些就好了。2. 没有字幕看的,应该有好多损失吧。3. 好羡慕有王室、有贵族的社会,这样一些好的东西可以不流血的传承下来。

2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太好看了!剧后采访也良心!字幕做得太差,就不指望能做点必要的背景介绍,起码把台词翻译对吧,错误百出。像这样还不如给英文字幕了

31分钟前
  • 会飞的石头
  • 力荐

再一次演女王,那种君王气质真是浑然天成。半个多世纪春秋,与每一任首相的私人会晤被想象出种种气压,如她对自己的定位,就像是一个恒量般的镜子,让每个人在谈话间,审阅自己,调整自己。有那么多人际、国际关系在这客厅里转化气候,每一次应对都自有生色。最爱威尔逊的几段,克制之下真性情的流露,到最末格外有共情。而在内心深处,少女时的自己也是一个永远鲜活的灵魂。米伦演技太出彩,腔调与情绪的变化拿捏自如,而极其考究的服饰如虎添翼,台上迅疾的换装易容,让几十年历史随之瞬息万变,厉害。看到柯基太惊喜,幕后采访也很有趣。@国际戏剧影像展

3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服饰让人目不暇接,换装简直像变魔术。台词写得好机智,大神级的演技令我已词穷。女王最后与威尔逊那一幕非常动人,12位首相最后一同亮相,这便是舞台得天独厚的震撼力。

36分钟前
  • 37°2
  • 力荐

2016/7/19

37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McCabe真是太棒了,三次会面的微妙情绪演变把握相当精准。非线性叙事结构在保持每个段落相对独立的同时以几不可见的细微线索贯穿,让Helen Mirren在漫漫时间中收放自如的穿梭回溯显得毫不混乱,对于女王人性面(大型段子手)的刻画(或者说脑补)有血有肉极其动人。舞台设计和服装更是没话说。

42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幽默,机智,舞台场面和内核没有那么神,但是也足以让观众(尤其是英国观众)感动。其实总得来说,跟Bennett的剧都是说的这个“英国性”吧,女王就是那个最英国的英国人,那种只有本民族人民才懂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无关政治。

45分钟前
  • 冥王星的灯笼裤
  • 力荐

Helen Mirren版。服装造型非常精致用心 打乱时代顺序(穿插Wilson多次出场)的手法也十分精妙 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对英国历史、历代政治家的了解还是太少 这就造成了只有在卡梅伦出场那段笑点get到最多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倒是也可以自我安慰了【1. 已被Richard McCabe实力圈粉 2. 柯基萌cry

50分钟前
  • ピー助
  • 力荐

这部戏真是等了好几年。演后谈Mirren说起与画家或摄影师去为女王画像或拍摄相比,在舞台上的演绎也是一面mirror,是自己眼中的女王啊。放映结束,下了一天的雨仿佛也终于止住了,心情大好。

51分钟前
  • vivi
  • 力荐

编剧私货太多了吧,对于女王过度美化。

5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这是日不落帝国版孤城闭,影子在女王脚下,首相在女王心里,他们都被困住了。

5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女王的少女心,bling bling | 有些人明明处于另一个世界,却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如果取消他们的存在,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政治真是奇怪的存在,他们越是一本正经,我们越是发笑。不过好像很多事都是如此,所谓隔行如隔山,兴趣爱好也是很难跨越的鸿沟,重要的是守自己的秩序,别互相干扰。

56分钟前
  • Mumu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