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特之宴

HD中字

主演:斯特凡·奥德朗,博迪尔·谢尔,比吉特·菲德斯皮尔,亚尔·库勒,让-菲利普·拉丰,毕比·安德松,格茜塔·诺比,阿丝塔·埃斯佩尔·哈根·安德森,托马斯·安东尼,格特·巴斯蒂安,维戈·本特松,薇比珂·哈斯特伦,Therese Højgaard Christensen,波尔·克恩,凯·克里斯蒂安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2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3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4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5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6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3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4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5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6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7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8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19巴贝特之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贝特之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比尔吉特·费德施皮尔 Birgitte Federspiel 饰)和菲丽帕(博迪尔·吉尔 Bodil Kjer 饰)平日里深居简出,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引导下,不惜牺牲爱情,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斯蒂芬妮·奥德安 Stéphane Audran 饰)。身世神秘的巴贝特原来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  本片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而成,荣获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大奖,并获得1987年第40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奖,以及1989年第4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人人都恨克里斯 第二季婚事(番外篇)乔拉姆紧急救命特别篇另一个战场我的樱花恋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苏菲的抉择桂花巷2002无限之住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拆弹专家2粤语篮球兄弟第五季Inang急速出口裸婚时代2011你医我,我便依你极限特工2过激恋黏着兽~因为想成为网络配信者的女朋友~毒家新闻S'parta绝命圣诞夜下众之爱夺命凶灵3:午夜魔瞳两世奇人灵异实录误入军统的女人玫瑰人生决战发财日宇宙与人徒有其表大步向前走第一季广东十虎黄澄可之荆天棘地鬼娘子1992度假伙伴尖头外星族清风碑四十不惑89分之一的凶手危情杀机蝴蝶结奇门遁甲1982(国语版)夜店女王速度与激情7(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An artist is never poor.

丹麦第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7)。
丹麦导演Gabriel Axel在Karen Blixen(笔名Isak Dinesen)的一则故事的基础上自编自导。一个偏远狭隘的村落,一群清贫淳朴的村民,一对虔诚禁欲的姐妹,那样平静安详、却也了无生气。法国女仆Babette的到来为小村生活激起一泛涟漪,而高潮无疑是那顿饕餮的法国大餐——原来日子还可以这么过。
本片有着浓重的宗教情结,告诉人们物质的享受和内心的信仰未必会冲突,两者甚至可以相辅相成。但如果抛开宗教的范畴,单看物质基础与(更宽泛的)精神追求的关系,也是成立的。姐妹俩在爸爸的教诲下拒绝了求爱者,放弃了天赋,但面对教会内日益显著的不和谐之音无能为力;她们清心寡欲,视感官刺激为洪水猛兽,却没想到最终让大家豁然开朗的正是Babette精心准备的奢华晚宴。电影一边用两位男士回首往事的口吻指出名利的浮华和虚幻,一边又表现葡萄美酒对人思想升华的积极作用,综合来看,其实是想强调禁欲主义(Asceticism)与享乐主义(Hedonism)的折中和和谐——不做物质的奴隶,也不拒绝享受生活。
影片的前15分钟几乎都在用旁白的形式娓娓道来,好像在诉说一个古老的传说;在留下一个法国女仆的悬念后,35年后,Babette在第30分钟时登场;转眼又是14年过去了,影片(名副其实的)用整整后半段时间都在表现Babette晚宴的准备和享用过程。且不说客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逐渐丢弃教条的有趣转变,单是那对一道道珍馐佳肴的制作工艺不厌其烦的记录,就堪称一个完美的法国烹饪宣传片。最后,Babette的真实身份、她倾囊奉献的举措和决定留下的消息,都令观众会心一笑的走出影院。
本片获得1987年奥斯卡和BAFTA双料最佳外语片。不过由于金球奖颁奖较早,本片是入选了次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结果输给了另一部丹麦电影《征服者佩尔》(《Pelle the Conqueror》)。值得一提的是,后者还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使丹麦首次获奖就两连庄。在丹麦国内,本片也轻松拿下Bodil奖和Robert奖的最佳影片。

 2 ) 笔记

菜谱,来源(//tastespirit.com/p/475.html

第一道:前汤-绿海龟汤(Soupe de tortue géante) 佐餐饮料:阿芒提拉多雪利酒(Xérès Amontillado)

第二道:前菜-德米多夫比利尼饼(Blinis Demidoff) 佐餐饮料:1860年份的凯歌香槟(Champagne Veuve Clicquot 1860)

第三道:主菜-千层面盒烤鹌鹑填佩里格酱(Caille en Sarcophage avec Sauce Perigourdine) 佐餐饮料:勃艮第红酒 伏旧园(Clos-Vougeot) 1846

第四道:生菜沙拉Salade de crudités 家常的生菜沙拉,放在主菜之后有利于消解油腻,为后面的奶酪和甜点预备清爽的胃口。

第五道:各式奶酪(fromages)

第六道:甜点-朗姆巴巴(Baba au Rhum)

第七道:时鲜水果-无花果,葡萄,菠萝,木瓜,椰枣… 佐餐饮料:水

餐后:咖啡+消化酒 陈年香槟白兰地 (Vieux Marc Fine Champagne)

 3 ) “美与享受”

北欧海岛村庄封闭环境下宗教长期压制的苦行生活,最后用象征着人类灵与肉欲望的法式盛宴,对几十年来饮食男女禁锢和精神追求束缚的解脱,也拯救了牧师父亲去世多年后岌岌可危的信仰。—“将宴会变成似爱欲的能力,一种结合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的快感”,“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瘠”;(同《乡村牧师日记》里牧师自我禁欲修行,《圣经》里的红酒干面包隐喻。)

老姐妹和信徒们终将认识到上帝的仁慈是无限的,心怀感恩期待坦然接受曾经拒绝的一切,还有矛盾的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色彩在屋内暖和明亮与室外清冷肃穆之间转换,这种外部环境和强调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父女姐妹俩、邻居信徒间)的对碰潜移默化地在视觉上构建冲突和情感表达,尤其最后剧情达高潮的烛火宴会上玻璃银器、美食佳肴画面也将气氛烘托至温暖之境;

构图、静物的特写似古典油画美学,克制极简的叙事剪辑联想到同来自丹麦德莱叶的黑白影像,而对宗教和信徒的戏谑轻讽想起布努埃尔的《维莉蒂安娜》,有趣的是饰演其中一位老姐妹和巴贝特的女演员,分别主演过德莱叶的《词语》和布努埃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通俗的故事,以小见大,结局高光时刻我愿称之为在宗教电影中的“神迹”,CC收录的海报非常美丽。“追求美与享受”,目前最爱的宗教电影。

 4 ) 无论多艰难的路,命运都有它的馈赠——摘自卫西谛微信公众号

美食,除了让我们果腹、让我们打开味蕾、让我们欣赏到色、香、味俱全,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之美好。人生之美好,听起来是一个十分平庸的感悟。可是当这种美好,并非停留在眼睛看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的层面,而是让我们从心底生出一种感念来。

蔡澜先生曾讲一件妙事。说他曾在印度山上拍戏,每日吃鸡,问烧饭的婆婆有无鱼,对方摇头没听说过鱼这样东西。蔡先生说不吃鱼,是人生憾事。婆婆回答:“不知道的,不成憾事。”我记得这件事,大概是这里头有一些关于生命经验的道理。终年住在山上,是这位婆婆不可变更的命运;不知道鱼味,不觉得遗憾,是她的一种自足与达观。而生命经验这件事,不同的人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不能说我吃过鱼,你没有吃过,就指对方的人生有所欠缺。事实上任何一种生活,都有它的所得与所失。

蔡澜先生曾是大制片人,又是大美食家。当然有人问他“美食电影”里有哪些最好。他答说拍的最好的是丹麦片《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接下去有法国片《巴黎春梦》(Vatel)、日本片《蒲公英》、以及华语片《饮食男女》。后来,我就去找来《芭比的盛宴》看,温和的故事,宁静的色调,沉思的人物,看起来波澜不惊,却在内里富含生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也是透过食物,来谈生命经验的道理。

《芭比的盛宴》为什么是最佳“美食电影”?因为没有一部电影,像它那般讲出了美食的终极意义。

美食,除了让我们果腹、让我们打开味蕾、让我们欣赏到色、香、味俱全,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之美好。人生之美好,听起来是一个十分平庸的感悟。可是当这种美好,并非停留在眼睛看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的层面,而是让我们从心底生出一种感念来。这种感念就是,通过这种食物的美妙,不仅满足我们的欲望、慰寄我们的心灵,进而完善我们的人生经验。

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丹麦的偏远村庄,位于日德兰半岛的海边,民众过着凄苦的日子。那种日子有多么清贫呢?他们长期食用的只是咸鱼汤和面包糊两样东西。一位笃信路德教的牧师照顾着整个村庄。牧师有两个女儿玛蒂娜和菲丽帕,都貌美而坚贞,可说是不食人间烟火。姐妹俩吸引着远近男子的追求。这里有两件事差点使她们奉献教会的信念产生动摇。一件是姐姐遭遇了一个青年有位的军官的热烈追求;另一件是一位歌唱大师想带妹妹去巴黎、培养她成为万人敬仰的歌手。最终,姐妹俩都战胜了诱惑,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而是顺从父亲的意愿,守护着这个村庄。

看到这里,你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所以作为基督徒的评论家们,都将这则故事视为一则寓言,赞美它为“奇异的恩典”。这种恩典来自上帝。对于世俗之人,又完全可以将上帝视为命运,那么这部电影也是讲每个人的命运自有其恩典。

这部电影就是将这份恩典或说馈赠给予具象化。化作了一个叫做芭比的法国女人所做出来的法式大餐。

故事的真正开始是三十五年之后。步入晚年的玛蒂娜和菲丽帕姐妹俩收留了一位由巴黎避乱而来的神秘女子芭比。芭比的丈夫与儿子丧身于革命,经从前那位歌唱大师的介绍,从法国偷渡而来。于是芭比就栖身在姐妹俩家中,成了她们的女仆。过了许多年,芭比好运中了一张巨额彩票,一万法郎。她请求在姐妹俩的父亲百年诞辰时,为村民们做一次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芭比的盛宴》里的所有人物、故事、细节线索,全都是为这场大餐做出铺垫。

姐妹俩答应芭比的请求之后,却骇然发现她从海上运来了海龟、蟾蜍、鹌鹑等各种她们闻所未闻的食材。姐妹俩在心里认定这是不正当的诱惑。她们事先请参加宴会的村民们对餐桌上的食物保持沉默。这些从未踏出过日德兰半岛的村民们则保证说,“吃的时候会像舌尖失去知觉一样”。

当欲望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想判断这是魔鬼的考验、还是上帝的恩赐,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世间超出我们的人生经验范畴的事是不可数的。当我们不了解某种欲望究竟意味着什么时,往往想当然地以为那是洪水猛兽。但是欲望有时就是以这种方式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

在姐妹俩的餐桌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就是几十年前追求过姐姐的那位军官,如今已经是位高权重的将军了。他来参加这场晚宴唯一的目的,是想回头检视自己当初毅然离开村庄、走上仕途的人生选择是否正确。而芭比的盛宴,通过豪华美味的食物来告诉这位将军、告诉坚贞的姐妹俩、告诉在座每位村民、也告诉我们这些观众,这个答案。

这场晚餐是严格按照法式大餐的流程来走,最好的食材、最好的酒、以及最精湛的厨艺。摄影师参考了大量文艺复兴之后的静物画,来拍摄厨房内的食材与与餐桌上菜肴,使得观看的人在视觉上也有极大的满足。而村民们自然不了解其中奥妙。而见多识广的将军道出了每道菜、每瓶酒的奥妙之处。当那道主菜——填有鹅肝酱和松露酱的酥皮鹌鹑——上桌之后,将军断定这是他在巴黎最好的餐厅里吃过的一道名菜。那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是法国统帅请的客,却没想到在这个小村子里能再次品尝到。

对于那些村民的生命经验而言,咸鱼汤和面包糊是他们每日的餐食,他们一辈子都不知法式大餐之味,当然也并不以为憾。但是即使笃守信仰、即使安于清贫,这个世界丑与恶仍是无处不在。物质的匮乏寡淡,并不能把人变得更好。村民们之间也有冲突、彼此欺诈、相互抱怨。可是,当他们开始享用芭比的盛宴时,当美酒与美食进入嘴巴,却开始相互赞美,充满愉悦,真正的感恩起生活来。

餐后,将军说了一段感言,这是美食给他的启示。他说,“缺陷和短视的人类相信自己必须在此生作出抉择,并为承担的风险而战栗。”但事实上,“我们的选择并不重要。”因为他发现,当初他或她所选择的、以及他和她当初所拒绝的,都以奇异的方式,回到他们身边。这听起来非常劝世。就像那位歌唱大师晚年的感悟,他给当初拒绝到巴黎去的妹妹写信,“你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什么叫做名声,那不过是等待我们大家的坟墓……”。

即使我们不持信仰,但这部电影仍是具有启迪性的。面对名利和爱欲,有人接受、有人拒绝。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前感到疑惑,之后又或许感到失落或感到悔恨。但是命运自有它的轨迹。无论我们走上多艰难的道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命运都有它给予的馈赠。

当然,那位流亡至此的芭比,正是那位巴黎最有名的餐厅的大厨。她为这场法国大餐花掉了她的所有奖金,一笔在当地被视为天文数字的巨款。她并不需要这些存款,也不想再回到巴黎,而是心无挂碍地在日德兰的这所村庄里生活下去。姐妹俩含泪说,那你的后半生是真正的穷人了。芭比则回答:艺术家不会穷。我们相信,此后她的内心都将是富有的。

在1988年的4月,就在《芭比的盛宴》的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塞尔70岁生日前,他凭借这部电影走上台,领取了最佳外语片奖。这位丹麦导演在台上引用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今天晚上,我已经学到了,在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这不也就是那些一贫如洗的日德兰村民们,坐在玛蒂娜和菲丽帕姐妹俩的餐桌前、将芭比的美食送入嘴巴时所想的吗?

当我们真正感受到“人生真是奇妙”的时刻,也就我们确认自己活着的意义的时刻。

 5 ) 一桌150年前的法国年夜饭

最初发表于 知味葡萄酒杂志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跟美食美酒有关的电影,切入点虽然都是饮食之事,但作为人之大欲,往往伴随着或悲或喜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或是曲折婉转的心路历程。无论是搞怪的《食神》,温情的《饮食男女》,花样纷呈的《满汉全席》,还是笑语欢声的《茱莉和茱莉亚》(Julie and Julia),令人发怔怅然若失的《杯酒人生》(Sideways),杯盘碟盏间,悲欢离合世间万象也像是蘸了调料一般,品得出味道。

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长片奖的丹麦电影《芭贝特的盛宴》便是这么一部让人忍不住要认真推荐一下的片子。 《芭贝特的盛宴》改编自丹麦女作家Karen Blixen(笔名Isak Dinesen)短篇小说。没错,就是写《走出非洲》的那位。坚强独立却又不失温柔的女性笔触,上帝视角般的旁白式叙事,都是她作品的突出特点。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享有先知声誉的路德宗牧师有两个女儿,一个体贴可人,心思缜密,另一个歌喉婉转,音乐天分极高。这姐妹俩在如花似玉的年纪都分别遇上了心上人:一个是胸怀大志的年青军人,一个是盛名巡游的法国歌剧歌唱家。可是为了追随父亲的信仰,姐妹两人都选择了放弃世俗的情感,拒绝了心上人的追求,和父亲的追随者们一起过着粗茶淡饭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复一日任青春流逝。

芭贝特,一个在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失去了亲人逃难出来的巴黎女人,拿着妹妹往昔恋人歌手的推荐信前来投靠,做了姐妹俩的管家,悉心料理她们的饮食起居。 转眼十四年过去,死水一般的生活,让教友们的信仰渐渐动摇,猜忌和争吵不时发生,姐妹俩为此而忧心忡忡。突然奇迹般地,芭贝特让法国的朋友每年帮她买的彩票竟然中了一万法郎。姐妹俩都以为她获得了这笔不小的财富,应该要返回法国了。可是芭贝特却恳请在牧师一百周年诞辰的聚会上,用自己的钱为教友们准备一顿真正的法式大餐,了却她多年的心愿。获得同意之后,芭贝特专程返回法国采购了准备这顿晚餐需要的所有餐具,食物和美酒,为教友们呈现了一桌令人大开眼界的盛宴。就连已经是将军的姐姐当年的追求者,也为这顿晚餐的丰盛和精细惊叹不已。美食和美酒起到了神奇的作用,教友们在享用这顿美餐的过程中,回忆往昔牧师的教诲,彼此冰释前嫌,团结友爱如初。

影片的最后,芭贝特向姐妹俩吐明真相。她曾经是巴黎最受欢迎的餐馆英国咖啡馆(Café Anglais)的当家大厨,而为了准备这顿法国盛宴,她花掉了彩票赢来的每一个法郎。芭贝特的原话:“在Café Anglais为十二个人准备的法国大餐本来就价值一万法郎。” 自从19世纪初法国菜开始采用俄国菜的分道上菜方式以来,一顿奢华的法国大餐可以极为丰富,法国名厨Jules Gouffé1867年出版的巨著《厨艺书》(Le Livre de Cuisine)中例举的经典法国餐可以有24道之多。但是芭贝特的这顿晚餐并没有那么繁复,整体结构接近今天的法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四步式:前菜,主菜,甜点/奶酪/水果,咖啡。前三道每一道都配有不同的佐餐酒水,最后喝咖啡的时候有可能再来一点消化酒。但精妙之处就在于用料和制作的讲究和佐餐酒的精心搭配,很有点香港菜血燕汤,石斑鱼的意思。

第一道:前汤-绿海龟汤(Soupe de tortue géante) 佐餐饮料:阿芒提拉多雪利酒(Xérès Amontillado)

绿海龟汤曾经是19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社交宴会或是宫廷的外交餐会最为时髦的一道菜肴之一,选料必须用大型的绿海龟。因为太过珍贵,后来流行用小牛肉汤(consommé de veau)来作为替代品。 与之相配的阿蒙提亚多雪利酒是一种深琥珀色雪利酒,有坚果的香气。通常是由陈年的菲诺雪利酒(Fino)出发,除去了发酵桶内上层起保护作用的酵母,让酒体氧化的更充分,颜色因此也更深一些。阿蒙提亚多雪利酒特别适合搭配清汤和肉汤,以及禽肉,生鲜的鱼类和重味奶酪,通常在13 et 14 °C的温度下饮用,比红酒的适饮温度稍低。

第二道:前菜-德米多夫比利尼饼(Blinis Demidoff) 佐餐饮料:1860年份的凯歌香槟(Champagne Veuve Clicquot 1860)

比利尼饼(Blinis)是一种比较厚的小型煎饼,是斯拉夫民族的传统食物,通常在冬天结束的时候吃来庆祝太阳的重生。德米多夫(Demidoff)则是俄国一个富有显赫家族的姓氏。堪称开胃菜中的极品的鱼子酱,通常直接单独食用,即使搭配也是配上味道比较简单的食物。这道德米多夫比利尼饼覆盖着鱼子酱,同时配上鲜奶油,份量虽然不大,但是肯定能充分调动起食客的食欲。 佐餐的开胃香槟是现在已经在LVMH集团下的凯歌香槟,法语直接翻译应该是凯歌寡妇香槟。这家位于兰斯历史悠久的香槟酒厂,在19世纪初的时候由前厂主的遗孀的彭莎登夫人(Nicole-Barbe Ponsardin)执掌。这位彭莎登夫人是香槟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她发明了一种更加经济和高效的摇瓶除渣的技术,来除去瓶中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死酵母,以保证香槟的澄清。有趣的是,香槟酒历史上的很多发展和进步都跟寡妇有关,首席法兰西香槟(Bollinger),Veuve Fourny et Fils,Veuve Maurice Lepitre,这些都是现在仍然很有影响力的寡妇香槟。可以读读这篇简单的介绍:传奇:香槟里行走的悲情寡妇。

第三道:主菜-千层面盒烤鹌鹑填佩里格酱(Caille en Sarcophage avec Sauce Perigourdine) 佐餐饮料:勃艮第红酒 伏旧园(Clos-Vougeot) 1846

终于轮到主菜了。菜名很长,里面的sarcophage法语的意思是石棺,实际上是烤制的圆盒状的千层面。将鹌鹑填入肥鹅肝黑松露片配成的佩里格酱,用线绑紧。然后在黄油锅里把表面煎熟,再放到烤箱中烘烤。最后鹌鹑放入烤脆的千层面盒,一起短时间烘制,最后再浇上干邑,黄油和蘑菇为主料烧制的酱汁上桌。片中的将军兴致勃勃的说,这道鹌鹑可是英国咖啡馆(Café Anglais)的大厨独创的名菜。 作为配酒的伏旧园(Clos-Vougeot) 1846产自勃艮第最富盛名的Clos-de-Vougeot,是位于著名的勃艮第红酒至尊之地夜坡(Côte de Nuits)的特级园(Grand Cru),有近900年的酿酒历史。

第四道:生菜沙拉Salade de crudités 家常的生菜沙拉,放在主菜之后有利于消解油腻,为后面的奶酪和甜点预备清爽的胃口。 第五道:各式奶酪(fromages)

奶酪法国人的传统食品,通常放在饭后。品酒的时候搭配奶酪也往往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第六道:甜点-朗姆巴巴(Baba au Rhum)

这也算是一款经典的蛋糕了,通常做法是先烤好发酵松软的蛋糕,然后放置冷却。配上奶油和果脯之后,再在中心浇上糖浆让蛋糕吸饱,最后再撒上一些上好的朗姆酒。和糖浆配起来,朗姆酒会给人香醇甜美的口感,也是制作甜点时候的常用原料。

第七道:时鲜水果-无花果,葡萄,菠萝,木瓜,椰枣… 佐餐饮料:水

咖啡+消化酒 陈年香槟白兰地 (Vieux Marc Fine Champagne)

香槟白兰地又叫香槟玛克酒,是用压榨过程中留下来的香槟葡萄的皮,籽和茎梗发酵蒸馏得到的白兰地葡萄酒,度数一般比较高,果味很明显,所以后劲很足啊。很适合做餐后消化酒。 菜单看完,或许我们会觉得芭贝特的盛宴其实并不极致,但在19世纪以来的新式法餐中算是很有代表性的。如果你周末有空,不妨看看这部电影,除了精神的洗礼,或许还可以为家宴找到一些灵感。 如果你对芭贝特在巴黎工作过的英国咖啡馆的传奇故事感兴趣,可以再读读我另外一篇文章《这家餐厅征服过三位皇帝》

 6 ) 一个吓人的开头和简单的故事

它的主题便是说,因为宗教或者任何意识形态的要求而禁欲,放弃俗世的快乐(earthy happiness)是不好的,食物的美,光线变换的美(the changes of lights show our way to heaven)都是上帝的恩赐。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很大原因,在于它映射了XX主义运动。当教士还活着的时候,小镇的居民因为宗教热情而看似团结,教士的两个女儿也为了上帝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教士死后便分崩离析,巴贝特通过美食这种艺术解放了小镇的人,最后大家围着井唱歌,唱的自然是抒情的俗世歌曲。

这岂不是在说,苏俄或者其他地方的人,因为某种热情而看似幸福,这种意识形态轰然倒塌之后,他们陷入了问题,而西方的文学电影音乐消费品来拯救他们,让他们正视了人的欲望,从而走向了幸福吗?

这样一个文艺复兴的老旧主题,脸谱化的人物构建,如果不是因为符合了意识形态要求,放在今天怎么会值得注意呢?恐怕拍成动画短片更合适吧。

不过让我愤怒是它一开头用了许多不和谐音,摆开了架势让人以为要讲什么塔可夫斯基一般的事情,可实际上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

 短评

美食都把人吃出感恩的心来了,好吃的东西真是启民智呐。将美食的极致与心灵的醒悟对应,很好的体验。前面是枯燥清冷的铺垫,于是到了影片的最后一部分,观众的情绪变化和享受与片中人物是等同的。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仁者见仁,虔诚者见神。我,一坚信人性兽性不可分、灭人欲等于反人类的功利主义者,看到的,通篇皆是讽刺。我不信写《走出非洲》的凯瑞布里克森会虔诚相信上帝。专门找出小说,一对比踏实了,果然。不是美食的“黄金锁骨菩萨”,是褒奖美(贬低人的意识形态毫无意义),剧本身100分,改编极佳

11分钟前
  • is4dog
  • 力荐

我相信在故事之下的真相更为残酷,结合洛伦斯的回忆和歌唱家的来信,杀害巴贝特丈夫孩子的将军,和迷恋英格兰咖啡馆主厨的将军是同一人,不难猜出将军是出于倾慕巴贝特而杀害了他的家人,她的厨艺,是艺术也更是一种诅咒,这可能就是在村中多年,巴贝特从未施展她手艺的原因。另一方面看,晚宴令村民之间产生爱,也让巴贝特与其自身和解。

14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EUFF. 设定在19世纪中后叶,《巴》探讨的实际上是后达尔文时代的宗教如何寻找其现代性。既然恩典与真理相遇,那么公义也应与极乐互吻。宗教得以抛弃表面的经文而揭露其本质,它实际上是那种支撑起人们对生活的信仰的东西:不怕做出选择,接受别人的付出,大胆地去感觉这个世界。结尾的处理又将我们的这种思考延伸,将艺术放置于神的宝座之上未免过于抒情,但当那个姐妹拥抱巴贝特重复当年自己收到的期许,还是不禁泪目——我最终没有成为上帝的模样,可是我庆幸,你成为了。

17分钟前
  • Navetek
  • 力荐

Hallelujah,感谢祢付出一切来先爱我。从此令我懂得爱是那么美好,我永远不必畏惧它。

2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可贵就在于它没有把精美的晚宴借助色彩与光线拍摄表达出来,片子整幅下来,都是人物语言创造美丽,包括对食物的赞美,对家族的信仰,对命终的慷慨

2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故事隐含的复线不错,把角色和盛宴铺垫的更加丰富,也整个故事变得耐人寻味,各种纯正的法式大餐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深夜看这个,好饿。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苦行僧不一定上天堂,饕餮客并非纵欲犯。

32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在宗教光芒之外开辟出人性的暧昧地带,同时也是关于人生遗憾美学的。两姐妹年轻之际回避世俗诱惑,服膺神性,如此深居简出三十年。巴贝特以法式大餐歆享列位基督徒,主祷文所言“赐给我们今日的饮食”弥合着罅隙,引导着他们感恩向上,伴随口腹饕餮之欲,也捎来久远的青春往事,让那颗肃穆冷寂的心如旌旗般摇曳着。结尾寒夜的星空下,聚会散场,如同张枣诗“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得之意境。

37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还是看了影评才看懂。无欲无求并不是神的旨意,之所以存在着爱和欲,就是让人去享受并感悟生活的美好。影片中清贫的地方,饮食也是单调乏味,人们无法将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就只好互相指责;在最后一顿盛宴里,由于美食,人们却开始感恩。

41分钟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推荐

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应该还是得益于其宗教性,很好的表现了它的两面,既能让小镇居民安心一辈子都过着那样朴素的生活,也能压抑禁锢掉人类对精神和物质的欲望,还能看出丹麦的拉斯冯提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变成那样的。平常吃惯了啤酒煮面包食物的老人面对垂涎欲滴的法式大餐戏剧冲突的高潮群戏,从音乐到美食感官到触觉的巨大文化冲击,最后还能如此的平静甚至收留从发达国家逃离之人的心灵,还是夸的信仰吧。百老汇欧盟影展修复版。

46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A / 在北欧电影里看出日本电影的韵致(或许更接近法国与意大利的杂合体?),从日常中缓缓展开神性与世俗的跨文化交融,妙不可言。摆脱了任何一个可以被归纳的类型,而以一种坚韧丰实的生活感贯穿始终。以行为、距离、事件勾勒人物关系,拒绝执着于聚焦式叙事的立体感,仿佛画卷般平摊而开。用一个无“言”的仪式消解万千禁忌,却也不多做评判,让影像中人物的状态互相挑逗甚至产生骚动。某种程度上比《饮食男女》还要好。

4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口腹之欲和精神之欲相交融,把一顿晚宴做成一场恋爱…艺术家是不会贫穷的” 视角切入之小,甚至担心电影故事讲不完整,但实属想多了。剧情抽丝剥茧、以小见大,超简单的故事线看的引人入胜。生活里存在一切可能,美食让情绪和误会得以化解。“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最渴求独处…我害怕我的愉悦”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清教徒禁欲那一套还真是彻底的反人性,巴贝特这样坚定善良热爱生活的人确实连天使都要被迷倒。电影是温馨有趣的好电影,就是观影体验很奇幻,左边的妹妹全程狂笑到让我不得不怀疑我和她看的究竟是不是一部电影,且每到类似拔鹌鹑毛的镜头都要伴随着一声极响的嘤咛声扑进男朋友怀里,仿佛在用全身演绎兔兔这么可爱怎么能吃兔兔;右边的姐们虽然我不知道她是何职业,但从她为大部分有眼睛都能看懂的镜头配上的直白复述来看,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好解说。

50分钟前
  • 黑猫白猫
  • 力荐

真正的古典之作,人物与情节看似极其简单的,而所有的情感与嗟叹都蕴含在这简单中。本作关于虔诚与欲望,丹麦小城的的居民们看似都是一群死脑筋的禁欲主义者,需要隐居的大厨和将军来发现尘世的乐趣。然而这两位选择把一生都耗费在这流放之地的大厨和将军,岂非是更极端的禁欲的圣徒?

52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电影想要探讨的主题不少,灵与肉、爱情、宗教信仰,可惜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过至少让观众细致地了解到一顿正宗的法餐的流程和讲究。

53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还行

陆老师说,这是他一直藏在心底的、最喜欢的电影。他想要的东西,这里面都有了。【无须拒绝享受,只是不要为享受所支配;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因为它和长久的穷奢极侈一样会蒙蔽人们的心智,孳生抱怨、不睦。】艺术家从不会贫穷。

57分钟前
  • Grey灰
  • 推荐

新教倡导禁欲苦行,信奉于此的人必须将身体与精神的欲望二分,警惕感官欲望,比如,小女儿和来自天主教的音乐家练习歌曲,因为会联想到情爱而必须拒斥。电影也花了较多笔墨描绘包括两姐妹在内的信徒们是如何克制感官愉悦(清炖干鱼加酒面包为标配)继而内部生出嫌隙的。巴贝特,作为来自天主教法国的隐世大厨,用一顿法式大餐便弥合了中间的缝隙。她更是一位通过烹饪为所有人(信徒或将军)制造感官愉悦的艺术家,其之所以不会贫困,是因为推崇味蕾享受消解苦闷、解放心灵的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让“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了。电影对她制作大餐过程、购买食材、在外漫步的描写,就像是对海德格尔解读农鞋文字部分的再现。巴贝特之宴是巴贝特的世界,是在世存有,所有人带着曾在,通过品尝食物和饮品让世界的真理不断敞开、澄明。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力荐

非常美丽的一部电影,通过三个女性之间深刻的情感羁绊来表现出人性特别是女性精神的博爱与伟大,同时电影也通过美味的法国大餐来对人性对于自由与美的追求进行了讴歌,一部看过之后倍感温暖的电影。

1小时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我疯掉了,这是哪位清教徒投资的电影吗,清教徒的生活真恐怖,有个让女儿过这种生活的牧师父亲更是恐怖中的恐怖。巴贝特第一次见识她们晚餐的时候,我笑死了,仿佛感受到了一位广东名厨来到北京后的愤怒。

1小时前
  • 芜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