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向的家

HD

主演:鲍勃·迪伦,琼·贝兹,Allen Ginsberg,B.J. Rolfzen,Dick Kangas,连姆·克兰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2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3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4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5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6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3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4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5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6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7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8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19没有方向的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没有方向的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用长达约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鲍勃·迪伦,这位美国民谣大师的传奇音乐生涯。鲍勃·迪伦,这位堪称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传奇歌手,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从他深刻寓意的歌词中可见一斑。影片聚焦鲍勃·迪伦在六十年代初期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叙述,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首次真实地披露很多他鲜为人知的画面,记录下这位历久弥新的音乐大师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的传奇历程。  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首部人物传记长片《没有家的方向》,荣获2006年第58届黄金时段艾美奖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混音、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导演提名、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剪辑提名等多项大奖。祖母2021奇谋妙计五福星粤语版只要你说你爱我爱小孩第四季任长霞2005电器少女交换学校:阶级分化太空人芸芸众生婚姻诊断麻辣教师SP3水面之下的真相古堡幽灵(国语版)海猿2202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金爵盛典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五季警探奈特3:独立淡蓝琥珀(无障碍解说版)桥第一季牺牲1986天大地大致命追踪圣域 第一季风月俏佳人(粤语版)布尔什维克兄弟山里山外虫师2006爱情配角麦克白1979消失的王子人人都爱雷蒙德 第四季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光明行僵尸和魔鬼列车谎言真相借眼小好,小麻,佐和子手枪第一季邪咒小女花不弃大脚马皇后唯一宝贝长征潮爆说唱恋爱的温度

 长篇影评

 1 ) 鲍勃迪伦简史

马丁斯科塞斯的第一部人物纪录片,碰上了鲍勃迪伦,一个60年代起站上时代风口浪尖的文化符号。影片200多分钟,比寻常纪录片要长很多,但呈现的内容仅限在鲍勃迪伦小时候到1966年出车祸后短暂归隐的25年左右的时间。200多分钟说长不长,因为鲍勃迪伦值得展示、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就像迪伦所说,过去并不重要,当下所思所做的才重要。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电影本身,一切都在电影里。

·反抗

故事从老年迪伦口述寻家之旅开始,自然展开迪伦小时候生长的故乡,明尼苏达一个无聊、平庸的矿业小镇,迪伦自己口中想要反抗什么都提不起劲、没有目标和方向的地方。任何一个年轻人自然都要逃离这样的地方,更别提迪伦这样被两个女孩唤醒了自身诗意的艺术家。无聊和平庸对于艺术家来说似乎更难以接受。

反抗的本能几乎贯彻了迪伦的一生。从离开家乡小镇开始,到拒绝成为民主运动的代言人,后来拿起电吉他,拥抱当时还属小众的摇滚乐,甚至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电影制作完成时还没发生),迪伦甚至都没有亲自去领奖。

看到粉丝以各种攻击性的词语咒骂迪伦时,不禁莞尔,摇滚乐所代表的反抗、反权威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大众的喜好和品味真是令人无法捉摸,谁也说不清当下什么是主流,未来又会有什么新事物走上风口浪尖。

·野心

“我看到的杰出艺人,让我想起而效之的演出者,他们都有个共通点,就是他们的眼神。他们的眼神仿佛在说“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我想成为那样的表演者。”——鲍勃迪伦

迪伦到纽约格林威治村加入到民谣歌手的圈子里时,还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人,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优秀歌手的特质。

在短短几个月内,迪伦掌握了极高的吉他弹奏技术,没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大家只能归咎于音乐圈最神秘的传说,在一个十字路口和魔鬼做了交易,以某些宝贵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寿命,迪伦不是)换取了高超的吉他弹奏技巧。迪伦自己当然不会说,这是他的秘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事情。

跟哥伦比亚公司签约,出版唱片,跟赫赫有名的制作人合作,迪伦获取现实世界成功的野心暴露无遗,同时,在商业领域里取得如此的成功还能保持自身的独立与从容退出的轻巧姿态,迪伦对于人际关系、利益翰旋的把控力绝对是顶尖水平。当然,这些并不是迪伦引以为傲的能力。只有独身踏入他人未曾涉足过的空白世界,使用自己的语言创作出自己的声音,才是迪伦作为一个诗人、艺术家、创作歌手所汲汲追求的。

·思索

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关系,可能是有的人注定会走在人群的前面。

传唱至今的《Blowin' In The Wind》是年仅21岁的迪伦写出来的,无法解释为何这样年轻的人拥有这样惊人的才华和创作力,至少,年轻迪伦对周遭世界的洞察力和深刻思索,绝对不容小觑。

20出头的迪伦获得了无尽的声誉、金钱、影响力,站在了世界的巅峰。这是那个年代的奇迹,也是音乐圈的小范围普遍情况。音乐就是有这样的能力,所以美国大多还在上学的小伙子都想成为摇滚明星。披头士4个小伙子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就跟迪伦站在了同等的地位,甚至还要更压迪伦一头。某一刻迪伦遇到记者的诘问时,忍不住反问“你怎么敢问我这种问题,你敢去问披头士吗?”作为影响了披头士歌词创作方向的老师,迪伦自己对披头士攻占美国的现象内心多少也会有点不平吧。

影片里,诗人艾伦·金斯堡提起过,他因为迪伦的关系第一次见到披头士,在那个房间里的某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这群站在世界巅峰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内心和所表达的充满了不确信。老年迪伦也说,艺术家不能让自己处于一种完成的状态,而应该始终接受变化,自身也随之变化。几十年过去之后,我看到老年迪伦的内心似乎依然有很多的不确定。

面对记者对唱片封面是否有特殊意义的询问,迪伦说只是随意的选择。曾经和马丁路德金一起站在广场向世界传达声音的迪伦,站在世界巅峰的迪伦,面对时代和世界的混乱和无序,也许更能体会到自身能够改变的东西太少太少,个人终究只是时代海洋的一滴水。他更想大家单纯地以一个创作歌手的身份被接受,不想承载太多的身份和责任,或许如他所说,政治并不重要,他不看重。

·年轻人迪伦

部分采访者回顾迪伦年轻时候的经历时,有的说迪伦偷了人20多张稀有唱片,还有的说借了人400多张唱片没还,琼贝兹埋怨迪伦后来没有邀请她一起在舞台上表演,他只想自己独占整个舞台。这些应该都是发生过的事,也是少见的会暴露迪伦这个符号还是一个人的证据。

我最喜欢也最觉得好笑的一个场景,是影片接近结尾时,迪伦坐在车里跟车窗外的凶恶小粉丝斗嘴,死活就是不给签名。在被当作偶像之前,他首先应该被当作一个人来礼貌对待。

另外,影片里没提到迪伦对一些药物的使用,在那个时代创作者依赖药物来进入某种神秘的境界,取得灵感,似乎是普遍状况。当然,作为公之于众的纪录片,这也是不合时宜的。

最后,关于电影的名字,我觉得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老马对于迪伦这一符号的思索和总结:迪伦不是人,地球不是他的家,这辈子就是在路上的命。

作为一个乐迷、影迷、粉丝,我非常感谢迪伦与老马创作了这么精彩、引发思索的艺术作品,让我得到享受和抚慰的同时,他们自身的思索和选择,也为我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2 ) no direction home

下午重看了没有方向的家,时光将Dylan的脸削瘦,刻上纹理,将他的嗓子磨砂,熏黄牙。第一次听说Dylan时,总以为他已在那场车祸中死掉了,不知道他自己是不是也这样期盼过,然而,他活着,现在不停的巡演,继续让他的歌词音乐流传。
马丁西科塞斯的纪录片只拍了他成名到车祸前的这段时光,Dylan也是在这段时光中成长变老隐退,阶段性的完成了自己的寻找之路。那段岁月让我神往。
几天前看i'm not there,看到凯特布兰切特女扮男装后的Dylan在回答记者问题,模仿Dylan演唱ballad of a thin man的动作,让我掉了一地鸡皮疙瘩。电影的描述远没有现实的影像有说服力。
没有方向的家(no direction home)取自Bob那首在当时毁誉参半的like a rolling stone,贯穿了整个记录片,它讥讽了很多人同时也怜悯着Dylan自己。

 3 ) Bob Dylan , 家归何处

Martin Scorsese执导,2005新鲜发行的Bob Dylan记录片, 足足3个半小时看下来,眼睛真的会发酸。Scorsese拍的音乐记录片这早已不是第一部,应该说Scorsese搜集史料的功夫绝对是一流的,基本上Dylan提到的任何名字都可以找到非常吻合其语境的图像资料,这不光是一部Dylan记录片,因为Dylan在访谈中提到了太多影响了他的前辈民歌乐手,这部片子又完全可以当作一部美国民歌简史来看。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不是关于Dylan自己,而是Dylan提及Joan Baez,说她“kind of hit my world from a different angle”,配的那段Joan Baez边弹边唱的影像简直动人到无法抵挡。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4 ) 回忆与纪念

一位曾经的风云人物,一个行将老去的伟大名字,他从来都被认为是音乐天才,把民族传统和诗意完美地混合在一起的艺术家,对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即使他所属的年代早已远去,他仍然是那一代人最有代表性的发言人。这就是BOB DYLAN。
  
最早接触BOB DYLAN的歌还是在97年的时候,一次上听力课,老师在临下课前放了那首经典的BLOWING IN THE WIND,从此开始留意这个可以称为民谣摇滚之父的人。
  
不可否认,这么多年之后,已经65岁高龄的Bob Dylan不再像当年那样引起轰动,那样受众人追捧。
  
当一切都不在前进的时候,回忆和纪念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5 ) 说说Bob Dylan

早就想说说鲍勃·戴伦(Bob Dylan)了,从他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具体。 以民谣艺术家和摇滚歌手的身份,凭借独特精炼的歌词创作和对摇滚乐以及民谣的影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这也是诺贝尔自开奖以来破天荒的事情吧。乘着这几期马世芳的《听说》都在说鲍勃·戴伦,我也来凑凑热闹。 我的第一次知道戴伦,应该是日本电影《20世纪少年》里的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这首歌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听懂,第一次听的时候还觉得好吵,但是看戴伦的演奏视频,手上抱着一把吉他,脖子上架着一个口风琴,一边弹吉他一边吹口琴,像个游吟歌手一般,酷到没朋友。而且歌曲高潮的部分特别符合我当时的状态,"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l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这滋味如何?这滋味如何?一直孑然一身,身心无所依归,默默无闻,像一块在路上的石头。)" 记得我那时有个BBK的手机,放音乐时外音巨响,有一阵我每天吃饭时都放这首歌,弄得有个大姐有一次忍不住埋怨:你这放的什么东西啊,吵死了。后来就换成了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此后大家相安无事。"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人要经历多少的路程,才能真正成为人?)"诗一般的语言。 2011年我在广州花都区,我所在的是一个地处乡村的地方,那时节经常下雨,还热。雨后路上往往摊着好些被汽车压扁的癞蛤蟆。经过几日的太阳曝晒,全变成干枯的壳。我走在路上,耳机里听着Dylan的Sara,脚下不时会踢到这蛤蟆的壳,这壳于是飘起来滑到一边,现在想来真是诡异的一幕,但是当时就是这样的场景。"Sara.Sara.so easy to look at,so hard to define.(莎拉,莎拉,端详起来如此的恰到好处,却如此的难于形容。)" 后来在一家旧书店里看到一本戴伦的回忆录《像一块滚石》,翻译烂的让人不忍卒睹,我怀疑翻译的人自己是否有看懂。 戴伦的歌,我听得比较多的就是以上三首。说实话,我不是太喜欢迪伦的风格,因为旋律基本上差不多,比较单调。很多歌词又比较晦涩。年前看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拍摄的关于戴伦的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里面受Dylan影响和影响Dylan的,都是比较牛的民谣或摇滚乐手。可见天才之出,必有云龙雷电之际会。而今,Dylan已经更多的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不随大流,我行我素, A fighter against society.

 6 ) Bob Dylan:当这个社会将自身的问题开始转接到“摇滚”身上,我选择背离人群


有时候,大众的喜好就是一种法西斯主义。
当一群人以同样的仰望的角度在看着你如何成长时,都在你的不知不觉之间,被划上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强制的、盖帽的以及形而上的皇权——你的一切都必须满足他们对于你的期待,那些标签、特征以及特性。
成名是尤其悲观的经历,对于大多数的成功艺术家来说,都经历过成功后的迷失。John Lennon在影响力和名气之中死在了刺杀的枪声中,Joe Strummer几乎在反抗中被愤怒所毁灭,毁灭了自由之梦,Bono在巨大的商业浪潮和政治力量中,将音乐和斗争划出了明显的界限,并且从此戴上了面具一般的墨镜,将U2推上了商业的舞台。
在我的概念中,艺术与艺术家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却在死亡层面有了个奇妙的结合点,一个是艺术家已经自然死亡,而在精神影响和艺术作品的流传中,却又是永生的;另一个是绝对性质的死,他们的艺术态度和理念在时间的冲刷中遭到了彻底的毁灭以及根除,而自然生命却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有幸Bob Dylan属于还生存健在的艺术家,他的音乐和诗歌也一样。

我必须得承认,《I'm Not There》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艰难的电影之一,因为将Bob Dylan解剖成四个人,又分别将这四个人独立角色化以及共同强调与放大。四个人的思想和生活轨迹同时存在,就难免会重心模糊,让人看到一半的时候也摸不着头脑。所以必须在看过Bob的传记以及生平的纪录片之后,了解到他一生的大事记,才能够在《I'm Not There》中寻找到一些Dylan在现实生活中四种不同精神状态共同伸展,诗人、预言家、表演者、猎人四种符号代表的不同维度的思想价值。
我必须要先知道《No Direcation Home》中Martin Scorsese对于Bob的全新解读,电影中那个具有先验性质的,无声静默的,叛逆的,纯粹跟随自己感觉的Bob Dylan以及《I'm Not There》中的复杂与纵横交错联系在一起,以及在我以往阅读过的文本中,努力的回忆与Bob有关的一切,才能够了解他在坚硬如石头一般的似乎难以穿越的现实世界,如何去强化自己的内在,如何用一种纯粹的没有杂质的意念努力的往下走。

我跟电影圈的朋友们说,了解Bob的一生给我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震动,很多人问我,是什么样的震动?我的全部意义在于,我自己的内在世界尚未建构完成,而Bob的叛逆和义无反顾,对于我来说,在某些方面填补了我尚在犹疑不定的世界观的建构,甚至填补了我在面对生活中大部分的空虚的无所适从感。
没有家的方向,听起来绝望和扭曲后的仿佛立体声从背后扩散一般的窒息与预言,仿佛是在内心中掏出了一块巨大的空隙,严重的情感与精神上的匮乏,以及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彻底否定。当我们如Bob一样迷失的时候,当我们也同样寻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去重新架构起,不再是像生命轮回一般的精神世界?

面对这一点,Bob Dylan是善变的,我们无法否认。


选一条离开之路,还是回家之路?

家,也是一种扭曲的符号。这种恐怖的现实对于Bob来说,是真实存在的。对于自己的家乡,他总是言之过少。当然家不是一个地方,更不是单一的情感。但是任何试图去定义家的意义的行为,似乎都显得苍白,和真正的每个人的不同感受,相去甚远。
纪录片《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Like A Rolling Stone这首意义非常的歌曲开场的,而电影《I am not there》中,则在这部纪录片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艺术化处理,将一个人的人性分别拆分成不同的角色性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清楚,Bob复杂和诡奇的一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在《I am not there》的开篇,一个苍老的旁白在说:“饥渴的大众,现在终于能够分享他的病情,以及他的私人电话了。他就躺在那里,诗人,预言家,法外之徒,虚构的偶像,摇滚明星,暴露在大众面前,如被偷窥一般,很快就将被发现。”
Bob的自我主宰意识似乎在Todd Haynes的镜头下面变成六个甚至更多相当大的匮乏,从而在这六个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流动,彼此之间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命题——孤独。而这种孤独的情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又很难保持同样的一种姿态。所以Todd Haynes才能够在不同角色的空隙中,灌输进如此丰满的诗意与浪漫。

所以当你看到,Bob Dylan幻化成自己的偶像Woody跳上火车,逃离囚笼一般的小镇,努力切断自己与囚禁之间的仅有联系,他深层的对抗性质的不同个体就已经在被不知不觉中建构:Jack Rollins在事业的高峰期抛开一切出走,幻化的是Bob逐渐被标签为抗议歌手后,逐渐产生的自我否定性。Robbi在婚姻危机中对于性以及自由的重新思考和转向,是Bob生命中有且仅有的一次爱情故事,Rimbaud从诗人的符号性解读Bob的歌词以及世界的黑暗与恶灵的感受幻化的是在每首歌的创作过程中,就像创作一首与世界接触的灵媒一般。Jude在舞台上的彻底叛逆以及在媒体面前的入侵性特质幻化的是Bob在转型之后走向摇滚之路的“背叛”。

当这些比较超现实性质的个人特质全部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Bob在选择路途的时候,Bod的一生中光明和黑暗的永恒对抗,并不仅仅是时代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而是他渴望成为他想要成为的样子。
人,或者明星以及艺术,都不全部是由环境造成,而是先天的永恒的“自我“的组成部分。
在电影开始交代的答案之中,Bob的人生之路就已经做了选择,离开家,离开的越远越好。

我不是时事歌曲创作者

在电影《《No Direcation Home》中是以Bob Dylan改变一生的歌曲—— “Like a rolling stone”开场的。
这首歌是Dylan转场的标志,承载了很多他生命中的努力尝试:在他接近30岁的时候,努力冲破无法被超越的现实世界——所有的听众都在迷恋病态的民谣,借用纯粹性去嫁接反抗的特性,音乐丧失了应该有的本质,成了政治的附庸工具。
印象深刻的是两部电影中同时放大的Bod Dyl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强调,“我不是时事歌曲创作者。”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didn't you?
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
You used to laugh about
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
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
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
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for your next m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 Miss Lonely
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 it
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
And now you find out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
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
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
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es
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
And ask him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 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
When they all come down and did tricks for you
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
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
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
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
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
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
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
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
Exchang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gifts and things
But you'd better lift your diamond ring, you'd better pawn it babe
You used to be so amused
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 he used
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中文歌词大意:
有那么个时候, 你曾经衣着光鲜
你那么优越, 给那些要饭的扔钢嘣儿玩儿, 有那么回事儿吧?
人家跟你说, "嘿, 小妞儿, 你早晚会栽跟头的"
你以为他们都是跟你开玩笑
对那些在街上无所事事的人
你一贯一笑置之
现在呢, 现在你说话不那么大声了吧?
现在你不再那么傲慢地笑话
那些沿街行乞, 为了下一顿饭挣扎的人们了吧?
没家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一无牵挂、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没错,寂寞小姐,你上的是最好的学校
但是知道吗,那段时间你只是在享受
却没人教你真正的东西,怎么在社会上混
可是你现在明白了,你得自己学着应付了
你曾经说过,跟陌生的流浪汉
你决不妥协
但是现在,你意识到了吧?
那家伙用不着找任何借口
当你盯着他空虚冷漠的眼睛
问他,要做个交易吗?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你从来没有注意到,那些小丑来逗你玩儿来搞笑的时候
他们背后的苦恼和挣扎
你从没意识到,这背后有什么问题
是他们在帮你承受,而你呢,你实在不该那样
你曾跨在镀得锃亮的摩托上,和你的情圣一起
那家伙,肩膀上还卧着一只暹罗猫
你还不明白吗
他已经心不在焉了
当他把你掏空了,把你身上能偷的都偷光了的时候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高傲的王子,和所有那些漂亮的人们
他们都喝着酒,琢磨着
怎么能淘换到更值钱的玩意儿
但是你呢,你得把你的钻戒举起来,把它当了
人都有倒霉的时候,看着戏里走背字儿的拿破仑
你不是曾经还挺得意吗?
现在轮到你了,拿破仑在招呼你了,你无路可退了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不用担心会失去什么了
现在你已经透明了,已经没啥可隐瞒的了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1663年,Bob通过一个奖项,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美丽的灵魂,在电影中,Christian Bale用精湛的演技交付了一份精彩的演讲: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变年轻,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年轻了。而且,我为此而自豪。这已经不是那些老头子的世界了,我的意思是,坐在这里的不应该是你们,我是说······时代不同了,没有什么黑白分明,没有什么左翼右翼了,现在只有上翼和下翼,你知道吗?我觉得那个朝肯尼迪开枪的人,我在自己的内心里发现了和他相同的想法,我在这里想说,你可以嘘别人,但是光动嘴巴根本做不了什么事。”这经典的一幕可以说是Bob将自己从“美丽的”反抗英雄的圣坛上卸任下政治傀儡的重担,他开始了自己的反抗。我们可以看到Bob人生不同的两面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前期民谣诗人一般的Bob是抵抗的时代之音,代表着一个弱势群体的咽喉与扩音器,而后期摇滚阶段的Bob就是彻底阴暗的灵媒,他始终会看到“行动”导致的最真实的丑陋面,抵抗是无效的,靠嘴巴同样也是无效的。艺术相对于这所有的一切,是属于一个独立的场域,这个场域与政治无关,与媒体无关,与时代也无关。
当整个民族都在呼唤自由,都渴望成为自我的主题,掌握觉得的自主权,在经过共同的抗争得到这些的同时,我们造成的罪责以及邪恶的世界,也会同步存在。这就是最为彻底的现实。Bob当然是不希望自己被“他们”当做开宴会狂欢庆祝的对象,当做某个群体的代表从而完成他们的事业。
“美丽灵魂”对于Bob来说,意味着什么?——屠杀。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美丽灵魂”的。也可以说,成为一个“美丽灵魂”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预谋,这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擅长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了说出自己为什么停止为了抗议而抗议这件事:“没有人会因为一首歌,就彻底改变,让运动和罢工继续的。歌曲只能表达自身的政治理念,就好比烧了征兵卡和自焚一样,除了表达你的不认同之外,什么也做不到。”而这个政治理念的孕育以及相对所作出的行为,就是“美丽灵魂”的预谋。因为大的社会时局,罢工、游行足以把每个人都变成受难者,从而在受难的同时,达到一种迷人的幻象。
所有人都迷恋自由,所有人都希望行为高尚,希望纯粹性质的清白和无辜。但是这并不是Bob所倡导的“行动”的最终目的。真正的行动的有效性在于对世界真实的感知,而Bob所感知的世界疯狂和不可理喻的一面,与他的创作本身并不能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链接,他在民谣、在反抗中找不到“真挚的”“表达的”歌曲的言语功能。
当民谣成了社会现象和大众群体的“阿谀奉承”,正如当Bob在舞台上唱起民谣就欢声一篇,转变成摇滚,就被叫做叛徒,犹大的滑稽经历一般,民谣不再是音乐本身,失去了“发出真正时代声音”的作用,而成了完全不符合Bob内心信念的空洞的音符和词句。
我在想如果是我,也会同样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到摇滚的彻底作用,从而在自我挖掘和自恋性质的身体里,去破坏所感受以及所看到的一切,貌似只有这样,Bob才会找到那些没有失去的珍贵感受——反抗的真实意义。

世界逐渐变得疯狂
我们生存的世界,永远是感性——现象的表层肤浅和没有责任感,并且在理性完全缺失的环境中能够找到自我满足式的崇高和快乐,但是经历的这一切那么愚蠢。在《No Direction Home》中,有一段表现“疯狂”的世界最特殊的段落,美国大兵在越南纵火烧毁了一户平民的房子,并且在一群越南老年人和小朋友面对媒体的求救下,无动于衷。当时具有同样影响力的Joan Baez和一群反抗歌手集合在机场进行歌曲抗议,但是没有Bob。
Joan Baez面对镜头说:“我不认为他想变成义无反顾的那种人。后来的时代变得壁垒分明,枯燥乏味,要么是赞成战争,要么是反战,要么是痛恨黑人,要么是支持马丁路德金,感觉像是被迫选边站立。”
这就像是一个摇滚歌手,在面临变成崇高和伟大,或者变成不朽和优美之间进行选择一般。在是否涉足政治之间的抉择,直接影响人人们对于音乐的判断力。同样也是民谣与摇滚之间的完全对抗。
这之间没有平衡点,如果存在,大众找到了接受Bob的平衡点,那就是老年的Bob一直才强调的,时间。如果在同一个当下,要求大众接受Bob的政治反抗民谣以及内心崩塌和腐朽的摇滚,这必将奔溃。面对成为艺术家还是成为抗议歌者,Bob自然会有自己的抉择。
之前和一个朋友提到Bob故事,他觉得Bob是个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绝不会把自己置身以两种不同面的夹缝之中。他的优先选择是内在的优美,然后才是崇高的道德。这即是一条少有人走的正确道路。
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狂热,往往容易引发一种没有缘由的热情和快乐感,当大众怒气冲冲的杂碎路边的汽车时,当偶像走向街头被推高至人群顶端,成了牵线木偶时,或者全世界此起彼伏的静坐、绝食、游行、抗议······世界彻底变的疯狂了。
所有人都在努力的超脱于感性之外,去索取平等和自由,从而产生一种“成为主导“的幻象,这种幻象完完全全是现实世界中的不足面,抵抗力的不足,意识形态层面的不足。
真正的事实是,在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不存在仅仅对于自由和民主等简单的欲望,一种社会体制对于另一种社会体制的代替,并没有变的更好的可能,这也是人人都能够知道的道理,但是大众毕竟是大众,他们的愤怒和对于崇高感的需求,要求他们借助于歌手、借助音乐、偶像的声音去传递这种虚假的不真实的体验。
没有人能够真正相信“纯粹的自由”真实存在,但是每个人都不惜一切的去维持,去争取这个不切实际的自由梦,从而保持着政治的热忱。而就在群体的这种无知的感性行为中,那些Icon,逐渐就变成了“异化”的符号,变成了争取权利的武器,变成了每个人用来表达自己反抗行为的武装和外部力量。
他们表现出来的崇拜和爱,就是他们内心的对于崇高的欲望以及对于反抗的分身之间的和解。

摇滚革命

电影的后半部分进入了一种超现实的彻底的摇滚式样的内在的迷幻。毒品、诗歌、爱情、正义等诸多的命题构成了整个错乱的神经质的叙事逻辑,摇滚表现的是什么?欲望与情感。摇滚制造一种彻彻底底的幻觉,通过嘈杂的、孤独的、垃圾式的、迷幻的、毒品的、欺骗性质的、性诱惑的假想的幻觉来演绎出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掩盖了现实的丑陋。
Bob选择摇滚,选择和电子、时代、群众一起创造了自己的新的方向。“我不是那种表演者,想变成群众一份子的那种表演,我不想跟听众拉近距离。”Bob在回忆创作《Like A Rolling Stone》的经历时说。他的摇滚是在玩一种不在场的状态,玩一种纯粹的自我的缺席。Bob通过摇滚来达到自我的否定与扬弃,通过内在的否定,从而来否定外在的所有事物,达到否定性摇滚革命。
这也是Cate Blanchett在电影的后半段沉醉在一种嗑药般的迷幻意识中所要表达的终极命题,他渴望成为受难者,渴望被拯救的犯错误者,甚至成为基督的歌颂者,时代的救赎者。这完全超乎逻辑之外的故事表现形式,拥有一个真实的本质的相互对抗的内核。

对于自己不断的否定后,通过摇滚乐以及听众进行重新塑造与建构,从而实现外在与内在的统一,进行思想的表达,达到自我的彻底主宰,这是Bob选择摇滚的终极意义。这并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抗,也不是对于反抗行为带来的道德层面的幻觉无休止的迷恋,这是用一种内在的主体的现实与外在的固有的现实之间进行勇敢的博弈。

现实世界本身就是致命的、坚硬的以及靠一己之力无法穿越的。当面对愤怒的人群、面对两极化的世界政体,无论如何想要通过音乐区拯救世界的希望几乎为不存在的偶然。将艺术工具化功利化,永远也不能够达到被铭刻的历史效应。
而恰恰是指涉在内心的,对于主体思维的觉醒力的冲击以及对于欲望等最真实的本质的表达,才是永恒的命题。
Bob试图让我们通过摇滚,更加接近自我,接近世界的真实本质。
这必将是一场永垂不朽的革命。
<图片1>

 短评

你本来要的只是鲍勃.迪伦,马丁.斯科塞斯却给了你鲍勃.迪伦和他的时代——这就是老马丁的大格局。

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首先作为一名老Bob的歌迷,给五星那是一定的。婴儿肥,邋遢,公鸭嗓,怪异起伏的调调……喜欢果然是盲目的。还在不停的悔恨4月没能去北京听场他的演唱会时,一晃竟也过去半年了,也不知他有生之年我是否能如愿以偿的去听场现场。p.s Joan Baez这老太太咋越老越好看呢- 0 -真是是个有范儿的老太太啊

9分钟前
  • 小锅炒豆
  • 力荐

长达3小时的纪录片。个人觉得比我不在那儿要好。大量的原始影像资料。穿插大量的乡村,蓝调,民谣歌曲。大量的人物访问实拍。很纯粹地记录了鲍勃迪伦半生的音乐旅程。值得收藏。

14分钟前
  • Daisy范黛西
  • 力荐

马丁大叔不止是影迷还是乐迷哦

16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除了黑帮片犯罪片传记片,马丁·斯科塞斯就喜欢拍点儿音乐纪录片。而且拍的都是传奇大拿。这部三个半小时鲍勃迪伦纪录片说实话挺不错的,集中展现了鲍勃迪伦成名前后的那段时期,也可以叫《60年代的鲍勃迪伦》。访谈、音乐、演唱视频穿插剪辑。不过对鲍勃迪伦没有热爱之情的我就不怎么感冒了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说话都想唱歌一样好听~老了有点儿像chancellor 我不是故意的 哈哈

19分钟前
  • 洗狗
  • 力荐

虽然吧我第一次听bob dylan这名的时候大哥已然七十多了= =不过我那会儿看过的所有关于他的书、照片还有听的所有歌全都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所以我每次看到他七十多岁的样子都有一种特违和的穿越感= =不过还是太喜爱大哥的声音和各种萌!!!他那声配上口琴和吉他high的不能够了简直!!!

23分钟前
  • Squidward
  • 推荐

作为纪录片接近完美..以前不感冒的Dylan原来也很酷!娱乐媒体不管哪个时代都一样让人想扇他们~

25分钟前
  • サー
  • 力荐

我終於明白妳為什麼如此愛他了!

28分钟前
  • L
  • 力荐

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吹口琴的男人好迷人···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like a rolling stone?

29分钟前
  • 顾北
  • 力荐

how does it feel? like a rolling stone!

34分钟前
  • china blue
  • 力荐

斯科塞斯关注点更多在迪伦的音乐形成和转变,其他懒懒一表,不太有感触。他被拥趸为民众期待的政治领袖,差点走上天朝艺术家的道路。他朝着上方,张狂歌唱,像是面对一面涌上来的石墙。感激那场车祸,拯救了他,也清醒了民众的狰狞可爱的憨样。

39分钟前
  • bird
  • 推荐

why would i become someone you are expecting me to be?

40分钟前
  • willow
  • 力荐

细致而客观,可惜以前对他不了解。。

45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7j_cTKPYCs/ B面: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REe-T6-BHQ/

48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年龄,只会给没有内在气质的人带去为难和困扰,而他们是不老的。

52分钟前
  • SHAN
  • 力荐

除了确实是了解文学史/音乐史/社会运动的一课之外迪伦对我来说主流得有点无聊(还不如读迪伦托马斯

57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长的又帅唱歌又好听又会弹吉他

6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歌曲基本上都是准确的,可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Edie,对工厂也只闪过了一个镜头,马导和滚石乐队那么熟,对工厂却讳莫如深,真是匪夷所思啊

1小时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推荐

乔布斯无比崇拜鲍勃迪伦,就像鲍勃迪伦无比崇拜伍迪革西一样,看起来鲍勃迪伦倒没有那么喜欢乔布斯,不过这部纪录片仍是Apple presents。两个人都没有什么家庭背景,都是辍学生,依靠伟大的个人魅力和才能引领时代。偏执、自负却善变,他们本身就是艺术品

1小时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