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

HD中字

主演:Mads Mikkelse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布拉格 剧照 NO.1布拉格 剧照 NO.2布拉格 剧照 NO.3布拉格 剧照 NO.4布拉格 剧照 NO.5布拉格 剧照 NO.6布拉格 剧照 NO.13布拉格 剧照 NO.14布拉格 剧照 NO.15布拉格 剧照 NO.16布拉格 剧照 NO.17布拉格 剧照 NO.18布拉格 剧照 NO.19布拉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布拉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福特(麦斯·米科尔森 Mads Mikkelsen 饰)拥有成功的事业优渥的收入和一位美艳性感的娇妻,俨然一副人生赢家的姿态。然而,克里斯福特拥有着并不快乐的童年,他的父亲在二十五年前离家出走从此音信全无,而如今,克里斯福特终于得到了父亲的消息,只不过是死讯。  克里斯福特带着妻子返回布拉格,去处理父亲的后事。对于这早已经物是人非的陌生故乡,克里斯福特只想尽快离开。然而,悲伤的回忆和过去的阴影却不愿意放过他,接二连三的意外让克里斯福特意识到,自己原来并未从缺失父爱所带来的伤痛中走出来。不仅如此,克里斯福特还发现了妻子惊人的秘密。勿忘我1982三江之源Specialist特别篇家有喜事(修复加长版)黄金时刻有处为家造物至尊特警(国语版)29+1(国语版)死亡笔记3:L改变世界日语亨特之谜第三季无间道长我自己的爱达荷初三那年犯罪现场调查:纽约 第一季街舞营业中第六季宫锁沉香茉莉花战略特勤组(2010)后妈的春天 繁花 国语版绿水对吸血鬼的欲望夜访吸血鬼第一季千谎百计第二季兄弟有你就知足第一季相亲对象是老板记者返乡爱情舞台2022圣爱之旅最后通牒:不结就分第一季魔力家族无间道恐雨黄花铺007之八爪女英语印尼版猛鬼街密查强殖装甲:暗黑英雄一起音乐吧2023旧货猎人第十季

 长篇影评

 1 ) 《布拉格之恋》这个破片子~

前进后退,后退前进,
MSN上挂了好多天的签名“托马斯和特蕾莎”,扔过来的“你有病啊”之类的问候,关掉窗口,沉默不语。
终于看了《布拉格之恋》。
本来你要我去看的东西,我是一秒钟都不会拖,但这一次我说我要准备一下,拖了好多天。
准备什么?你不懂的。要准备出来的不仅仅是三个小时的时间,还得在心脏底下放好垫子。
原著的名气实在太大,两次读,止于四分之三的地方,能记得的,只是爱情的那条线,电影里的展示的,也就是这些吧。

人都太喜欢欺骗自己了,觉得韩剧美丽,贾樟柯的电影残酷,
谁都知道美丽的是假的,残酷的是生活本身,但谁都不说破,就像所有的人都穿衣服那么自然。
好女人没故事,我的闺蜜都是些这样的好女人,我不能跟她们聊聊这个电影,要不她们肯定会对我“另眼相看”。
其实我没有很仔细看,同时在写一个稿子,关于政治的情节仍旧忽略不计。
而且我依旧是无法面对那些“很A”的场景,闭着眼睛对自己说“生活就这么丑陋”。
但已经足以让我哇哇不已。
我的生活它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还不够老,至少在心理上还嫩得很,就像某人16岁时一般愚蠢,所以,哭过一场,我明天恐怕还是会相信那种“童话的结尾人们永远相亲相爱”之类的句子。

特蕾莎说:“我每天都在对自己说,那些无所谓,你只是和她们玩玩,你是爱我的。”
特蕾莎说:“你下次去找女人时带我去好不好?我会替你给她们脱衣服,我帮她们洗澡,让她们的身体成为我们两个人的玩物!”
特蕾莎说:“我知道我应该尽力来帮助你,但是我现在做不到了,不但没有成为你的支持,我还成了你的负担,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在这些时候我哭泣,就好像相同的话我自己说过一样,其中一句的时候,DVD很配合地在光驱里发出了一声巨响,我以为闹鬼了呢~

那最后的最后,不管那绿色变成白色到底象征着什么,我知道,托马斯和特蕾莎是永远不可能拥有一个“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的,除非一个情愿背负,或另一个情愿放下,所以故事只好让他们死去,以维持生活的原貌。
我躺在床上,脑子里印着两个人微笑的画面,任由眼泪弄湿头发,
我竟然见鬼地以为这个结局是一句关于我的谶言。

如果不想要了,就什么都能放得下,
可是,亲爱,你真的能什么都不想要吗?

我还是不了解,为什么托马斯跟多个女人的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毫不矛盾?
特蕾莎很想知道一些事情,我了解,比如,她跟其他的女人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质,
你能帮我讲讲明白吗?
轻为虚幻,重为真实,一辈子都不面对现实,我们能有那么好命吗?

 2 ) 布拉格之恋——爱比死更冷

合肥晚报“我爱菲林”
文/饭小鳗
 
丹尼尔·戴·路易斯的电影从不让人失望。
尤其是菲利浦·考夫曼编导。
这次他们两个要震撼并且侵占我们的主题是爱情,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布拉格,原著出自一个颇具争议但是同时才华横溢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
 
城市差异日益缩小的时代,小资盛行,于是几乎人人都知道米兰·昆德拉,几乎人人都听闻那个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就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选择什么呢,是沉重,还是轻松。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另一半是消极的。那一方是沉重,还是轻松呢?
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米兰·昆德拉无疑很聪明,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说“一个作者企图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们都曾经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那么看来菲利浦·考夫曼深深领悟了这句话,他让影迷们相信,如果《布拉格之恋》这部电影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完全相符合,那是毫无意义的。
我曾经长时间不愿意去尝试这部电影。我说过,对于改编原著的电影,一定会让人觉得仓促或者轻浮,似乎火候不到,半生不熟的别扭。但是因为菲利浦·考夫曼,因为那天想看看某些沉重的爱情,结果我毫无防备爱上了丹尼尔·戴·路易斯。爱上他的眼睛。有些片刻我甚至有种错觉,以为我就是特蕾萨,甘愿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献给他,直到没有回头路。
 
我不知道除了丹尼尔·戴·路易斯,还有谁能出演托马斯。他那浅蓝色迷人的眼睛,只需一秒专注,就能让女人心醉。只是他从不停留。
电影开头是这样描述的,“在布拉格,有位医生……”。曼妙的陈述方式,缓慢但是不显得罗嗦。
接着便是支撑电影的五个大的部分:
托马斯去特蕾萨的小镇和特蕾萨相遇;托马斯和萨宾娜;布拉格政变;瑞士的特蕾萨和萨宾娜;最后,是回归田园的托马斯和特蕾萨。
整体构架和原著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菲利浦·考夫曼添加进了无法细数的只属于电影镜头的美感,配上背景若有若无的音乐,伴随长时间的人物面部表情定格,模糊的背景,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构筑人物命运的主线,反而显得苍白而不重要。
 
米兰·昆德拉在设计托马斯的年龄和阅历上的时候,把托马斯定义成了40多岁的离婚单身男人,家里除了沙发床没有正式的床,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也无法忍受做爱后女人睡在身边。
《布拉格之恋》中,关于托马斯的性格都没有变,但是他的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丹尼尔·戴·路易斯30多岁,单身,“了解女人比了解脑部结构更加专业”。
这样设局的好处,一方面更加符合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气质,另一方面,就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而言,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更加容易投入。
而作为女性观众,无论站在特蕾萨的角度还是萨宾娜的立场,在爱这个男人的同时也恨起了这个男人,但是,又是谁也无法阻挠我们逐渐原谅他。
 
对特蕾萨而言,她的整个世界是重的,她的重心都在丈夫托马斯身上。她恨托马斯的出轨,但是又不能离开他,她恨自己,却没有解救的方法,于是精神处在混乱的边缘。
因为她同我们大多数女人一样,永远也无法理解男人的身心分离——他们对你说爱你,但是又告诉你身体不能忠于你。而这一点,恰恰是托马斯已经习以为常的秉性,对他来说,追逐别的女人,同别的女人做爱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和心属于谁一点关系都没有。于是剩下的问题就全在特蕾萨那里,走或者留,看你是不是能最终割舍。
但是此时此刻,在这样一个男人发现自己竟然和女人有了共眠的欲望,他称之为爱情后,他不知道他自己既是罪人,同时也成了受害者。他,真的就还可以像原来一样心安理得去找别的女人玩性爱游戏么?
到是萨宾娜,对现实生活中的女人还是男人来说,显得更加洒脱和前卫。
我一直觉得米兰·昆德拉塑造萨宾娜这样的角色是在暗示些什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萨宾娜的极力不愿媚俗和崇尚自由的个性,使得她的性别模糊起来。或许她也爱托马斯或许她也想过要过正常稳定的生活,但是她都没有让这些想法阻挠过她的自由。她用男性才有的调侃式的玩世不恭来忠于自我,那么她在整个剧情中体现了中性特有的魅力。
 
电影毕竟是电影,对于厚厚的原著来说,在萨宾娜身上,还是显得仓促了。但是一点都不影响美感。
托马斯带着特丽莎和他们的朋友来到小店喝酒跳舞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生命将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结束,他们在最后狂欢着,喝着酒,跳着舞。
菲利浦·考夫曼故意地设计了一个场景,让托马斯与特丽莎来到一个“№ 6”房门前,对应了前面他们一开始在小镇见面的时候的机缘。
第二天早上,是山间的绿树环绕小道,雨水混合着雾气,托马斯开着车,微笑着看着坐在边上凝视他的特蕾萨。
朦胧的镜头,充满水气和绿色,伴随着音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一切厚重的轻浮的,未解脱的开放的,完成的未完成的主题,也到此随之结束。
 
我用以前写过的一些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片断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托马斯的隐语,特蕾萨的压抑。
托马斯是圣徒是好色之徒更是思想者。他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
而特蕾萨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到托马斯身边的孩子。河水汹涌,怎么就能把这个放着孩子的篮子往水里放,任它漂呢?
有时候所谓命定的东西,就是有不断轮回的剧情,即使枯燥,也要上演。
欲罢不休。身心疲惫。却丝丝入扣。
这,就是爱情。


2004年11月7日 上海

 3 ) 两年前的影评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也许应该说,米兰·昆德拉是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没有他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也不会有这样精彩的电影。据称昆德拉的作品是"Unfilmable"的,读他的作品确实有这种感觉;因此这部片片确确实实堪称佳作了。

      开篇并不吸引人,英俊的医生Tomas(丹尼尔·刘易斯)颇有女人缘,"Take off your clothes"似乎是他的口头禅,有点搞笑的感觉;不过自从他去了小镇,女主角Tereza(朱丽叶特·比诺什)出现之后,流畅的情节、优美的景致、精巧的铺陈、叙述和对白,都慢慢地展露出来了。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雅那切克的音乐尤使这部片子意境凄美绝望,真是回肠荡气。

      通常来说,我对女主角不会有太深刻的感觉;不过朱丽叶特是个例外。她第一次出现,我就惊呆于她纯洁的大眼睛。真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纯洁的眼睛,当然了,那是1968年嘛……

      这个故事里凝聚了太多的东西,1968年正是“布拉格之春”,苏联人进入捷克,这个大概高中历史课都学过吧。捷克也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捷克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实中难以归属的漂泊感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带着宿命的悲剧感。捷克历史上受外族统治似乎从未停止过:德国人、奥地利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似乎将捷克这片山林环绕、郁郁葱葱的国土视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再后来是苏联人,《布拉格之恋》正是描述了这种背景下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情感生涯的悲欢离合。

       在电影里,Tomas是一个著名的脑科专家,这个在他流亡到瑞士和回到捷克后受到的待遇可以看出来。同时他又是个风流成性、颇有女人缘的英俊美男子。在影片中,比较明显的一条矛盾线索就是他和Tereza对性的不同看法;也是表面上一层"lightness"的所指。Tereza认为性和爱是不可分离的,而对于Tomas来说,"Sex is very light"……Tereza离开日内瓦时留给Tomas的一封信中写道"Life is so heavy to me, but it is so light to you..."

       应该说Tomas是非常爱Tereza的,他们离开捷克,流亡到瑞士,又从瑞士回到布拉格……但是Tomas的风流性格一直没有改变。Tereza最后在矛盾的自我中无以解脱,在和一个"engineer"发生了一夜情之后,站在河边神志恍惚大概是想要自杀吧;这时候Tomas出现了,他们一起去了乡下 Tomas的父亲家(不确定是他父亲还是证婚人)。

      我非常喜欢Tomas在乡下耕地的造型;这时候Tereza正在他对面的院子里拔草。当然他们来到乡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Tomas曾经写过一篇讽刺苏联人的文章,苏联人进入布拉格之后,当然不能轻易饶过这件事。Tomas工作的医院让他签一个自白书,不然他们也不能让他在那里工作。Tomas拒绝了。因为他很牛,所以后来他们又来劝说他,让他承认是受人指使的,只说自己不知情就行了,Tomas又拒绝了。所以他不能在医院工作了,只好去做一些体力活,整天给人擦玻璃什么的。我挺喜欢Tomas,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而且在生活最最艰苦的时候,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能够默默地承受,从来不会因为生活的种种而向Tereza发脾气什么的。而且即使是在擦玻璃的时候,他也仍然保持着一个绅士的仪表和风度;他的笑容,依然是那么迷人。

      他们在乡下度过了一段朴素而美好的田园时光。日子虽然平淡,但他们却得到了心灵的平静。这段时间里,他们的爱犬卡莱宁不幸得了癌症;他们给她打了一针,让她安乐死了。

      在一次去参加舞会时,他们玩得很尽兴;而且要了一间和他们初识的时候Tomas住的房间号码一样的6号房间……

      影片通过他们的朋友Sabinna收到的信件写到了他们的车祸,两个人双双遇难。然后用倒叙的方式,描绘了他们在回去的路上遭遇车祸前的情形。两个人都很开心,Tomas开着卡车,Tereza坐在他旁边,问他:“你在想什么?”Tomas说"I'm so happy."车子的前方越来越亮……片子结束了。

      这是一部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但是他们的死,并不让人觉得太过悲伤,这也许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另外一个"lightness"吧。最后越来越亮的光,真的让人觉得好轻……

       其实他们的朋友Sabinna也是片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是个画家,是Tomas众多情人中的一个,不过我更觉得,她更像是他的"红颜知己"。这个人物也很有性格,不过就没地方多说她了。

       确实这个片子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太多的细节,太多的情感,竟没有办法一一描述。这些沉重的东西,和生命中的“轻”却是这样的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后不知该叹息,还是该庆幸。

 4 ) 茱丽叶的微笑


    布拉格,多么浪漫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已经成为文艺的代名词。电影帮助了我,让我重温昆德拉书写的隽永。原本读米兰•昆德拉真的不能太懂,只是对里面的片段描写印象深刻,比如特丽莎与托玛斯在床上的情节,也不能说清楚托玛斯性的游荡与游侠浪子有哪般不同,迷惑于生命的轻与重之间。
    开始看到菲利浦•考夫曼,还有那个在基耶洛夫斯基认识的法国女星茱丽叶•比诺什,然后我深深地爱上这部片子,我就以为我爱上了米兰•昆德拉,可是当我拿起《生活在别处》时,我发觉我错了,原来如此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甚至可以说是这个女子,她独特的魅力,我当然也喜欢托玛斯式的人格,把一切看轻,生活的潇洒,而后作到了回归,生活得庄严。但是仔细分析之后还是茱丽叶,她那种可以净化我的微笑。
    她的微笑毫无神秘可言,甚至带了少许笨笨的幼稚,可是就是这种天然的笨,使托玛斯放弃了以往笃信的生活方式,我爱她的微笑,我常常想假如我是托玛斯我也会义无返顾的爱上这个女子。而萨宾娜呢,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知己,而不是爱人。
    那些生与死,灵与爱,忠诚与背叛,失望与期待,在这里可以暂且搁下,我只是迷醉于影象和音乐,河边的白鹅,安静的土地,神秘的黄昏,特丽莎的微笑……爱情居然有了史诗般的神采。

 5 ) 从结尾,明白电影

    对这部片子,已经垂涎已久。不是因为它是一部情色电影,而是因为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朱丽叶·比诺什。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总是充满哲学意味,小说也不是传统的结构。所以他的小说有时显得晦涩。但他的小说中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是值得我们阅读后思考的。他喜欢讨论一些矛盾的哲学问题。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慢与快(《慢》)、别处与此处(《生活在别处》)……
    朱丽叶·比诺什是我最爱的法国演员,美丽、高贵。
    于是垂涎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很久了。那天终于看了。
    影片结束,我对自己说了一句:“结束了?就结束了?”。于是开始思考整部电影。
    影片的结尾,喝了酒的托马斯和特丽莎开着车在雨中树林行进,他们幸福。因为他们背负着生命的重量。而最后他们面临的是死亡,车祸。但影片的结尾却不是他们的车祸的场景而是强光,也许预示着死亡的来临。他们的死亡信息是通过寄给萨宾娜的信给出的。当托马斯和特丽莎在幸福的时候离世,突然想到前一个镜头,萨宾娜哭了。突然明白过来电影或小说的含义。
    当萨宾娜说出她的最好朋友去世了,她哭了。那一刻,她明白了生命是沉重的。她一直过着“轻如鸿毛”的生活,只享受“性”,轻视爱或者说害怕爱。因为爱需要责任。有了责任,生活不再轻盈。
    萨宾娜和托马斯一样,追求性的刺激。也许他们通过性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苏联的憎恨。而生活之于特丽莎是沉重的。她坚持先有爱才有性,不赞同无爱的性。所以她无法忍受托马斯的花心。于是她试了无爱的性,可带给她是更深的痛苦。萨宾娜在瑞士认识了弗兰茨,一个有妇之夫。当弗兰茨与妻子离婚,萨宾娜却逃到了美国。她怕“重”,“生命之重”。可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离世,她认识到了生命是重的,逃也逃不掉!托马斯是“性”追逐者。他和萨宾娜一样。但他遇到了特丽莎,于是他许下了爱情的承诺。当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之后不久,他们离开了祖国来到了瑞士。但特丽莎无法忍受托马斯还在追逐性时,她决定回到祖国,因为她和她的祖国都是软弱的……离开了特丽莎的托马斯应该感到轻松才对。可他渐渐发现他不能承受这般生命的轻盈。于是回了布拉格,代价是护照被没收,不能出国了。托马斯回国之后不久又“旧病复发”,最终在特丽莎的要求下他们来到了乡村。也是在那儿,他们享受了幸福,也失去了生命……
    小说的简介写道: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仔细考虑了一下书的英文翻译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为什么不是The Unbearable Lightness,而是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原来 of Being 代表的是一种状态,一种进行时。这就是书中与片中托马斯远离特丽莎与祖国的状态。
    你会选择什么?轻还是重?

 6 ) 不能承受的妥协

(一)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特蕾莎离开了瑞士日内瓦,她的丈夫,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角色,外科医生托马斯感到了无比的轻盈。他在旋转木马边的报刊亭前肆无忌惮地凝视来往而过的年轻姑娘们,对她们轻盈地微笑;他穿着鞋子走入池塘,用面包喂洁白而美丽的大天鹅;他站在水里,双臂张开,深深呼吸着那美妙的、自由的空气。

但回到家,一个人盘坐在低矮的咖啡桌前,他又望着桌上一盆小仙人掌发呆。他打好箱子,装好行李,一个人开着汽车走上了回到布拉格的旅途。

然后他敲门,蹲下拥抱从门里冲出来的小狗卡列宁,站起来斜靠在门框上,望着面前又惊又喜的妻子,轻轻地说:“一切都好?”

她回答:“很好。”

“那么卡列宁呢?”他又问。

“也很好。”

“你在这儿要做什么?”

“我会找到些什么的。”

然后是一个长长的,长长的凝视。他俯身靠近,在特蕾莎脸上轻柔地探索,吻她。他的面颊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二)

这是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最喜欢的的改编片段。但电影整体跟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很不一样。当然,没办法一样。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既不是托马斯,也不是特蕾莎,或萨比娜;最重要的人是那个叙述者,旁白,是米兰·昆德拉自己。而作为小说主线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分量也并不比配角弗兰茨的政治媚俗更加重要,它们同样都是昆德拉用以否定,从而剥离出真相的手段。讲故事只是接近最终真相的手段之一,哲学思考也是,对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历史再现更是。它们同等重要,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但小说改变为电影,视觉化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就没办法不进行取舍。书中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的三角情事被拎出来成为了主线,而布拉格之春向后退屈居历史背景,弗兰茨与萨比娜无法沟通的语义之差和他的政治媚俗进军行动终被舍弃,就连特蕾莎在镜前拼命要从肉体内分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这么有代表性的片段也被去掉了。电影只关注轻与重对比关系的一个方面:男人的轻盈与女人的沉重。

托马斯的轻盈在于他可完全不带内心谴责的追逐女人,与此同时,他又深爱妻子特蕾莎。尽管因自己的放荡行为为她造成的伤害与无尽的噩梦令他痛苦,托马斯却依然无法消除想要探索女人肉体的原始冲动。让他终于从轻走向重的是特蕾莎的离去。在没有了特蕾莎,没有了责任与道德约束的日内瓦,托马斯终于第一次体会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放弃了工作、护照,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动身回到了街道上苏联坦克横行的布拉格。


(三)

电影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剧本作家是让-克劳德·卡里尔(Jean-Claude Carrière)。这位著名的法国作家曾经与西班牙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合作过六部电影,包括获威尼斯金狮奖的《白昼美人》(Belle du jour)和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及被提名的《朦胧的欲望》(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除此之外,卡里尔还同多位名导合作,改编过很多世界名著,比如《铁皮鼓》、《屋顶上的轻骑兵》、《危险关系》等。

布努艾尔的电影里不可或缺的总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幽默元素,在卡里尔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中,从一开始就出现的搞笑偷窥片段不知道是否在无形中受到了布努艾尔的些许影响。从托马斯命令护士对她宽衣解带起,电影的语调就与小说大为不同,幽默成了抓住观众的手段之一。导演菲利普·卡夫曼自己也说,“观众当然可以笑”。不管是特蕾莎只身跑到布拉格找托马斯,从矜持到激吻摔倒,还是弗兰茨对萨比娜的不顾一切的追求,或者舞厅里捷克与苏联官员被骂作流氓的胖脸,都滑稽可笑,让这个沉重的故事布满了轻盈的瞬间。

我很喜欢让-克劳德·卡里尔安排给片中人物的几段点睛的对话。比如在小说中第四部分“灵与肉”才揭晓的托马斯对女人不可遏制的滥交动机,在开篇就借由戴礼帽的萨比娜的问话被揭示了出来。特蕾莎从日内瓦独自逃回布拉格,给托马斯留下关于男人之轻和女人之重的诀别信既动人心魄,又点名了主题。托马斯用自剜双眼的俄狄浦斯在舞会闲聊上讽刺那些拍苏联政府马屁的捷克官员,比小说中的单纯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生动;把这个情节提到布拉格之春事件之前,就如同把特蕾莎本在重返布拉格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年的照片被用作政府进行政治清算工具的片段挪到1968年事件之初一样,可使情节更加紧凑,还能造成前后呼应的强化效果。


(四)

除了对话,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当然还有剪辑与布景。

引出1968年8月20日凌晨的苏联武装入侵布拉格历史事件的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一场争吵。气愤的特蕾莎深夜跑出公寓,到了巷口被隆隆而来的坦克惊呆。从这个时刻起,彩色画面转为黑白,质感变粗,历史资料和电影镜头交织一体。因为不能进入捷克拍摄此片,电影的巷道镜头都是在法国里昂完成的,从博物馆借来20辆原苏联坦克在街巷上来回行驶。但因为有着相同的质感与角度,这些镜头能够与布拉格广场上坦克冲向公车路障的历史镜头完美结合一体,天衣无缝。

托马斯与萨比娜的镜中调情一场对剪辑的要求也较高。据导演菲利普·卡夫曼所言,为了使镜像与直视角度的切换流畅顺利,在拍摄时不得不增大视角重叠的范围,并在剪辑时让镜像镜头与直视镜头在交接处有所重复,骗过人的眼睛。

萨比娜公寓房间内的画作是捷克画家伊莱娜·戴蒂科瓦(Irena Dedicova)的作品。根据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戴蒂科瓦就是萨比娜的原型。而透过托马斯擦净的玻璃窗外,布拉格的城市轮廓则是令人惊叹的栩栩如生的布景。就连特蕾莎第一次出场在疗养小镇酒吧当女招待,房间被蒸汽吁湿的花墙纸,木架子上的酒瓶跟豆罐,都是剧组央捷克友人特意从布拉格带出的,可见其良苦用心。


(五)

但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非没有问题。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结尾安排托马斯拥抱乡下的生活,获得真正的快乐,是背离了昆德拉原意的。在小说中,托马斯与特蕾莎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命抛物线,托马斯因对特蕾莎的爱与内疚,一步步远离他在女人肉体丛中所享受到的生命芳香和无牵挂的轻盈,这个过程是与他的理想和灵魂背道而驰的。在他同意与特蕾莎一起撤退到乡下之时,他的世界便已退到了尽头。按照昆德拉在“卡列宁的微笑”一章中的描述,托马斯的末路是“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了。”

特蕾莎在最后无疑是快乐而幸福的,但她的幸福并非来自于托马斯一步步的妥协退让——即使在乡下,特蕾莎看到托马斯儿子的信件,还是怀疑那究竟是哪个女人偷偷寄给托马斯的情书——而是小狗卡列宁,一种超越(或者说背离)人性,建筑于简单重复之上的更加美好的、牧歌式的幸福。昆德拉充满无限柔情地描述了卡列宁生命最后的微笑,就是为了最终否定人对幸福追求的可能,也让作为代表的特蕾莎终于意识到此点,从而与人生达成妥协,脱离灵肉互搏的痛苦泥沼,由沉重飞向轻盈。

那么托马斯呢?托马斯在乡下小酒馆的舞池上的确对特蕾莎说了他在那里很幸福,“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这里,我觉得重点在于“解脱”,而非“幸福”。托马斯人生最轻盈的时刻莫过于特蕾莎离开日内瓦跑回布拉格,他一个人享受呼吸无比自由的空气。电影对这个片段的绝妙刻画是改编的最高潮,也是托马斯人生抛物线的转折点,他在体会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转身扑向沉重,扑向爱情、责任及义务,直到退至一个偏远而枯燥的末路,放弃所有,获得人生的解脱。托马斯幸福吗?也许……但我始终觉得那个状态并不能用“幸福”来形容,至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特蕾莎所曾追求的幸福;他最后的形象是一只梦中被特蕾莎贴在脸上的野兔,“这意味着忘记他是强者,这意味着从此谁都不比谁强。”对托马斯来说,他并未如他所说那样获得纯粹的自由,他最后的沉重是异化成为一只野兔令特蕾莎感到快乐;而特蕾莎却终究是从卡列宁的微笑中体会到了幸福的悲剧真谛。男人的轻盈与女人的沉重因为爱彼此有所调和,却依然无法达到牧歌的最终境界,无法重返伊甸园,获得最高境界的幸福。

我觉得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始终是一个悲剧,里面所有的人物,不论是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还是终与生命达成妥协的特蕾莎,他们都在不断的否定自身,不断的逃离、寻找、剥离人生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却是血淋淋的,是一种不能承受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否定:历史的无序、灵肉的背离、人性的悲剧、幸福之永不可得。但电影改编却给予了作为主体的男女关系一个温暖的尾音,抛弃了布拉格之春的灰色基调,以快乐的获得作为结束。这既是个充满了慰藉之意的和解,同时也是一种可怜而又无可奈何的对媚俗的妥协。




相关评论:不能承受的否定
http://www.douban.com/review/3129691/

 短评

以前一直感觉此片仅是昆德拉小说的通俗化改编,经学者指点后,赞叹于导演对以往被批判的male gaze的颠覆运用,达到对女性欲望的展现,以及间接的政治指向,这点足以证明其改编的功力;对两女主互拍一段有了更深感受。纪录片一段的神剪辑更不用说。几年后的重看只有更喜爱。

6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力荐

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吗?冗长却不沉闷,剧情足够的张力避免谱成一首催眠曲。好是好,只是导演和原著表达的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费脑筋了……

1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经典的“来,叔叔给你检查身体”段落

13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情人是轻,是离经叛道与绝对自由;妻子是重,代表世俗的选择。民族历史、个人生命只有一次,选择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更大的媚俗?托马斯在轻与重的两极之间游走,在被虚无吞噬之前顿悟出轻之不能承受。我们都是托马斯: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

16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对文艺片感知迟钝。依我看这片就在讨论俩问题:一伦理问题:你出轨就允许我出轨;二交通安全宣传片:雨天驾驶小心路况车况。ps,大概影响我看片情绪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蹩脚英语,急了我竟然还在其中一段调了国配;二是演员我都不喜欢,尤其比诺什,到底什么地方让我抗拒啊?大概是她某一类形象。

18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爱情,欲望的多重选择,沉溺在其中的人是幸运也是挣扎

19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推荐

b站3分钟 “分析型的智者一般不会去勾引抒情型的(有浪漫主义幻觉的)女性,因为后者实在过于喜欢纠缠、喜欢死去活来那种悲剧性,而这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分析型的智者最常青睐那些明智的、知道何时该放手的女人。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关系,就是这种爱情的绝好注脚。”

23分钟前
  • NARUMI
  • 还行

比诺什美人

24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死在彼时也不错。

26分钟前
  • A-sun*
  • 推荐

男女主角影帝影后级的人物不必说,戴·刘易斯的小绿豆眼睛把Thomas那点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诺什也把Teresa的不安惊恐表现得十分传神,唯一不满的是电影把Teresa母亲那一段完全砍没了,如果不是再返回去看原著根本就不知道Teresa的性格成因了,电影篇幅那么长完全没必要这样

28分钟前
  • 乌云上的银边
  • 还行

6/10。名著改编通病:内涵表达太不完整,主题纷杂以至一时找不到重点,结构零乱,人物心理刻画面面不俱到。没看书的话根本看不懂电影,走神次数之多,最后40分钟的意识流叙事干脆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摄影挺注重细节(动作、表情特写),坦克入侵那段纪实手法运用到位,但三小时也难拍出史诗气魄。

3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书里的涵义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的很有限.

36分钟前
  • 2013
  • 推荐

电影在结构上无法超越小说,但是抛开小说不看,就成了一部难以超越的电影。结尾忠于原著的结构安排很好,原声很棒。比诺什阿姨很迷人。

3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在情欲海里沉浮总有上岸的时候,在政治河里漂流却总难找到岸标。

42分钟前
  • 萬和生
  • 力荐

女主角很迷人,剧情基本还原原著,文艺片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4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一般般,看睡了,其实无关情色

4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生命中有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如此之重,对于你来说却是如此之轻……

53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托马斯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特蕾莎说: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最后我终于知道卡列宁的微笑意味着什么了,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放弃一切,放弃乌有和现世生活。

57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我喜欢萨宾娜。

5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8.3 爱情、性和政治是六七十年代故事永恒不变的主题;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迷茫;那是个最特殊的时代。

60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