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

第5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找手艺 剧照 NO.1寻找手艺 剧照 NO.2寻找手艺 剧照 NO.3寻找手艺 剧照 NO.4寻找手艺 剧照 NO.5寻找手艺 剧照 NO.6寻找手艺 剧照 NO.13寻找手艺 剧照 NO.14寻找手艺 剧照 NO.15寻找手艺 剧照 NO.16寻找手艺 剧照 NO.17寻找手艺 剧照 NO.18寻找手艺 剧照 NO.19寻找手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就这么回事:手艺人的真实现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谈什么情怀!

喜欢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没套路。

通常CCTV系统的纪录片拍摄团队想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都会先联系当地主管宣传的部门或当地电视台。这些部门就会提前安排好手艺人穿好行头,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场地里面,以表演的形式给导演和摄影来上这么一段。然后导演拿出朱军当年的套路对这些手艺人一通暗示、煽情加吹捧,让这些手艺人讲出一些或感慨或悲情或有内涵的道道出来,最后拍成一部气势恢宏、充满了时代精神、充满了精益求精精神的伟大纪录片。

可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这些条件并没有,导演他们没这个资源,不知道要拍啥的情况下就去了,基本上是逮着什么拍什么,其实我觉得他们不拍摄一下装修工人真的是挺可惜的,这可是目前中国存量最大、也最有活力的手艺人啊。

其实看过这个纪录片你就多多少少能明白手艺人是咋回事了,工匠精神又是咋回事。所谓手艺人就是一群由农民或准农民构成(没有歧视,我只是说他们的构成)在最恶劣的环境、使用最粗糙的工具、从事着最没前途工作的一群人。从这里面能找到工匠精神么?我觉得他们没有任何精神,因为太奢侈。当然部分因为为宗教服务的匠人是除外的,我觉得那也是宗教的力量,并不是工匠精神。

其实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工匠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就铺天盖地的了。后来想了想好像也就是从老罗开始喊以后才被广为知道的,加上最高指示的加持,工匠精神就成了中国人的某种追求了。

其实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工匠精神是有很多误解的,这里提供一点我的见解,首先声明这个见解可能是很错误的,因为这只代表我现阶段的水平,但我绝不是想当然的胡说,我也是有一点自己的依据的,因此也希望大家的讨论能带有依据:

1、中国文化是有工匠精神传统的,看看我们留下那么多NB的文物就知道了!!

的确我们的文物博大精深,其中不乏让我们现代人看了都叹为观止的东西,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的确也都是古代匠人们精益求精的产物。但这就能说明我们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么?我觉得首先要搞明白一点,这些东西是匠人们自己出于对工艺的不懈追求,还是因为需求方的强势压榨。

景德镇的瓷器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如果是匠人们自主对工艺的不懈追求,那么景德镇的瓷器应该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制作水准,至少应该是持平的。但事实上,明清两代景德镇出产的瓷器都是前期质高,而后期质次。康雍乾的瓷器是出了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实际上审美情趣从雍正开始盛极而衰,工艺水平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清晚期出品的瓷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认为是不具有收藏价值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已经可以做到很好,为什么反而越做越差呢,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工匠做什么、以什么样的工艺、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从来都不是工匠说了算的。工匠都是老百姓出身,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需求出发点就是能用就得了。所以景德镇的瓷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被官方按照不同的需求要求着,遇到强势审美情趣高的皇帝,他老人家要这样要那样,下面干活的人谁敢不给他做出来么,甚至像雍正皇帝这样审美情趣高,又深度强迫症的老板,还会派个督陶官,整天耳提面命,这个你给我改成什么样,那个你给我做细点。不好好做你大哥年某某的下场你懂的(潜台词)。您看看,老板都事必躬亲到这个程度了,下面干活的敢不好好做么。请问这和工匠精神有啥关系,工匠们心中应该只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吧。

所以有工匠精神的一直以来都是老板,因为只有老板才有资格深度强迫症,匠人们累的七死八活,冒着高风险职业病的危险哪有功夫跟你讲什么精神,吃饱饭保住脑袋才是要紧的。景德镇官窑的残次品率一直很高这个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来,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品质产品是用钱堆出来的,工艺提升节省成本这种事老板管不了那么细自然也就没什么人在乎了。

2、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们什么都玩得转,所以我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

现如今我们又有钱了,全世界买买买,搞的前几年全世界都在抱怨中国人所到之处无不物价暴涨。全世界大城市的房价就不说了,能源、矿产品、进口高档木材、珠宝、豪车、贵金属、甚至尼泊尔的菩提子也被中国人炒到天上。其实这些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明清时期就曾经发生过,明清家具大发展,我们买光过印度的紫檀,爆炒过缅甸的翡翠,导致亚洲象的大量死亡。但是否原材料的极大丰富就能带来工艺水平的极大提升呢,我觉完全不是这样的。

拿明清家具举个例子,明清家具三大流派,京做、苏做、广做,京做没什么好说的造办处的工艺,基本就是奢华路线,用最好的雕工最好的材料,基本和民间无缘。广做和苏做就看出区别了,广州地处沿海,是高档木材进入内地的关口,而实际上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大明大清,从海外运进来难,从广东运到内地更难,特别是没有大运河的南部地区。因此广州的家具行木材丰富,而工艺人才不丰富,相反苏州人才丰富而稀缺材料。这就导致了制作方向上的不同,广做家具追求用料厚重,雕工繁复,工艺水平特别是家具结构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而苏做则恰恰相反,工艺复杂榫卯结构的创新,工艺水平的进步从未停止,审美情趣也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有人说苏州师傅做一把椅子做完了就很少的一点锯末,而广州师傅做完了一把椅子大块大块的废料、刨花一堆一堆的。由此可见材料的丰富不但无法带来工匠精神,反而可能会扼杀工匠精神。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逻辑,材料便宜就多用材料喽,工人便宜就多用工人喽,材料和工人都不缺的土豪就随意任性喽!

3、工匠精神就是对工艺的变态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其实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都没自己做过任何东西,而且还有一点强迫症的先兆。什么叫好,合适就是好。这跟找老婆一个样子,自己是个屌丝就找个女屌丝做老婆,非要非白富美不娶,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么。就算有这个想法媒婆未必答应呢!

大家都有装修的经验,实际上如果你选择全包,和工长或装修公司谈好了,把钱一付你就不管了,等搬去装好的房子时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艳。但如果你选择自己找工人来施工。每个步骤都事必躬亲,你就会发现装修过程你要多糟心有多糟心。你会发现这些装修师傅一点都没有工匠精神嘛!干活的时候能糊弄就糊弄,只要能达到驴粪蛋子外面光的效果他们就满足了!不是拿胶对付一下就是东修西补给你糊弄好。这简直让人不忍直视,民族的工匠精神哪里去了嘛!!

其实B站很多弹幕都能看到这种吐槽,比如那个日本万年笔的纪录片,就有“靠,塑料,什么鬼……”,“看到502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工业用胶,不是应该用天然的么”,“这是化学漆,怎么不用大漆”……

人就是这样,你又不懂人家的工艺,强迫症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作祟,就嫌东嫌西,你怎么不想想塑料的都卖几万了,用象牙、牛角、玳瑁(能不能做都是回事)这种名贵材料做出来的你消费的起么。工艺应该是用合适的成本做出相应档次的产品销售给具有这种消费能力的人,不然呢!全都追求顶级奢华的材料,无以伦比的工艺,做出来没人买,这种匠人有生存的空间么,就是再有情怀的社会也不能养一群这样的匠人啊。

总结

其实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因为自己的机缘巧合(其实就是二把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匠人的世界。你说他们有多高大上么,并没有。工艺水平多高么,并没有。反而是一个个灰头土脸,做着有时候甚至都谈不上适销对路的过时商品,生活在温饱线附近。但这就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

工匠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并没有工匠精神传承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即将也必然被淘汰的行业。也许会有一些进化,有些工匠晋升为大师,成为艺术家,有些工匠晋升为表演者,有些工匠被晋升为商人或者厂长,但绝大多数工匠势必会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发展的大潮里面。这一点既不必痛心也不必纠结,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相信世界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是改变。我们从来不追求永恒,永恒是哪些小国寡民物质极度匮乏的民族追求的东西。

我们应该追求所谓“工匠精神”么,当然,我们应该追求这种精神,因为他代表的并不只是手工作坊、并不只是纯天然无污染、并不只是无限制的精益求精。他追求的是一种精度、一种适度、一种恰到好处。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矫枉过正。我们是大国,大国有大国的气度,没必要去学小国寡民的小家子气。在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没有工匠精神就从现在开始培养和发展适合自己的工匠精神。自信一些,千万警惕别给带沟里就好。

 2 ) 纯粹和信仰,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导演把这部片子取名为《寻找手艺》,“手艺”——“手工”和“艺术”,比工匠少了些正经,就像片子中的那些匠人们,朴实,却精致着。寻找,因为他们大多在商业文明不够发达,相对偏僻的地方。互联网再发达,也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

而B站的弹幕中,不断的出现“工匠精神”一词。前些年,我们常说日本比较有工匠精神,他们的很多工艺,都有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看完这部片子,才觉得,我们的手艺人更加了不起。日本的工匠精神幸运得能成为商业价值的一部分,让工艺品能被人更多地看见;而我们的手艺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精致着。任凭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们也不曾让自己手上的工艺卷入商业世界。这也给他们的消逝埋下了根。

片子中,不止一位手艺人说,刻度多少,簧片的厚度如何,这些都靠感觉了。就像武侠中,人剑合一,他们与手上的工具,手中等待切割的木头已经融为一体,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的技艺,是他们的日常。因此,也不会有人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供后人学习传承。Again,失去了传承的机会。

对大部分手艺人来说,手艺是用来谋生的,而艺术,与他们无关。不需要用此来谋生的现代年轻人,自然也不会再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不需要就自然被淘汰了。

而在日本,工艺会在家族中代代传承。每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守护家族的工艺。或许,产品会做一些改良和让步,但是,一个百年家族和产业就这样延续下去,充满生命力和活力。而我们,只能一边惋惜,一边抛弃。对于今天的中国,很多年轻人,或许宁愿去工地搬砖,也不会投入到一门手艺。

导演在寻找手艺人的途中,似乎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我们说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挂在嘴上的梦想,究竟是个什么鬼样。或许,卖房子,拍一部这样的片子一开始就是缘于他的一个梦想。但是看到这些一生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的人,才发现,当我们还在为梦想而迷茫时,有人已经将梦想变成了信仰。

影片尾声处,寻找着工艺,却找到整洁的公园。城市,像一只怪兽,用美丽蒙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技艺流落到人们足够忘却的地方。大厦之下,掩藏了多少精致,不得而知。感谢张景导演,让我们看到这一切。

 3 )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感动是我看完的第一反应,甚至觉得自己感动得有点奇怪。

今天早上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寻找手艺》,里面有一段是讲漆器的,为了给自己的漆器作业找一些视频资料就打开来看了。本来是想着一边写英语作业,一边当背景音乐来放的,等讲到漆器那一段再认真看就好了。

大概看了5分钟吧,完全舍不得走神,索性就认真看片子了。

我是个记性不好的人,看了东西也都只能记个大概,有做英吉沙小刀的麦麦提日木被砂石弹到眼睛里以后揉眼睛的样子,有胡达拜尔地在戈壁独自弹唱的样子,还有导演说自己想家的时候。

我好喜欢这个纪录片,喜欢到想写一些什么记下自己的感觉,可是我写不出来,我表达不出来我为什么感动。我说不出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信仰。

可能,于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一种过去,一段不会回来的时光,就像昨天。扎油纸伞的老人再也不会把伞绑在院子里的小矮凳上晒太阳了。妈妈或者外婆也再不会给张蜡云留下更多的枫香染了。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4 ) 手艺的记录和传承

今天有幸参加了一个观影会,观看了一部由非专业人员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片中,摄制组跑遍了整个中国,记录了很多手艺人的日常,我看到的是第五集,里面讲述了很多我只是听说过的手艺,比如做秤的手艺(话说我连秤都不会看呢),做纸的手艺,做扑灰年画的手艺,做面花的手艺。很明显能看出,导演和摄制组都是非专业人士,比如镜头中出现了占据大半个屏幕的话筒,解说词的朗诵断句也出现了小小的失误,还有所有的手艺表述因为时间行程的关系没有深入说明,有些流水账的感觉。但是,还是能够看出,导演是用了心的,把自己的情怀写入其中,比如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做秤的时候要用五味子水来洗秤杆,一个罗盘上面要写三千多字,染布的时候要用黄豆粉和生石灰等等,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而摄制组中的小姑娘,9岁的小闺女,我们的下一代,在摄制过程中可能还没有感觉到这些手艺传承的重要性,她更感兴趣的是手艺人家中饲养的小动物,漂亮的民族服装,美丽的年画之类的,但是,我相信,随着眼界的开阔和我们更多的了解深入展示,更多的手艺将会被发掘传承,匠人精神绝对不是日本的专有名词。

 5 ) 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这是一部导演大哥卖掉房子,司机叔叔拍摄的纪录片,光影拍摄太棒了!第1季解说的有些语言用词非常可爱,洞洞,山沟沟hhhhh 许多传统手艺现在仅仅存在于个别老人手里了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弹幕上一位网友说手艺是工业时代的乡愁,这句话说得非常贴切,也让我不由感伤。现在让我回忆,我能清晰得记得山东烟台那位做沙大碗的老爷爷,他做好的碗堆满了整个院子和屋子,已经卖了九年还没有卖完,他说要等这些都卖掉再烧制下一窑。我在三季中都看到他的身影,非常难过。这些碗可能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我特意搜了,做扣肉什么的,沙大碗是不二拍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买呢?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要联系爷爷,我要买的。我还记得那位做油纸伞的苗族爷爷,还有最后的邵阳布袋戏传人,还有吹巴拉曼那位维族爷爷,还有福建那些移动房子的几位爷爷(这个真的非常神奇),还有做英吉沙小刀的几位维族小哥哥,还有小黄村造纸的几位奶奶,还有那位制墨,那位制锡壶,制鸽哨的爷爷……不知不觉我记住这么多人了,我会一直记得他们,可是除了我,还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当有一天,他们离开了,有些手艺就真的消失了…… 我在伤感的同时,也无比庆幸这些都留下了影像资料,就算他们消失,总有什么能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可是,在工业化的这几十年间,在我们尚未来得及记录些什么的时候,不知道已经有多少老手艺悄然消失…… 虽然机器的出现极大程度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降低了制造的成本,但是,我们总希望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永远不变。 PS:我把影片中出现那些手艺简单记录下来了。

 6 ) 不忘初心

“行走在旅途中而忘记在行走,沉迷于爱中而忘记了爱。”——保持初心。 这纪录片让我想起之前看的《第三极》,又让我想起去杭州旅行时走马观花式地体验了油纸伞、刺绣、木雕的制作。我思考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看这一类纪录片,可能这让我体会一种在大城市里消失的纯粹与耐心,可能这让我更加深爱中华民族这个历史悠久的伟大的民族,震撼于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 影片中有一集介绍在藏区做铜佛像的大师土旦,每年从寺庙订单里赚来的大笔的钱又以钱或者真金佛像的形式捐赠出去。这样纯粹的匠人精神让作为导演的张景陷入低落,他说他曾以为自己卖掉北京的一套房毅然下决心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觉得自己做的壮举此刻显得很可笑,因为即使是拍纪录片也存在投机的部分(我理解可能是指他的纪录片拍得好可能盈利吧),在土旦面前他自愧不如。这里让我想起李子柒,只有在这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她对传播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作出多大的贡献,不管是国内视频网站上的高播放量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智慧的重视,还是油管上的千万粉丝让外国人有幸一睹中华民族文化。但是事情却以一种可笑的方式落幕了,李子柒被猜测视频背后有策划团队,随后也陷入各种恶意揣测中,刚刚去翻了一下她最后一条制作视频停留在一年前。又想到了一位朋友圈中的朋友,辞掉正职工作之后前往云南学习制作一项叫做“白族马甲”的工艺,现在还结合工作出品了手机壳,她跟我说她的计划是把全国所有的非遗体验集合到一个平台上。梦想是伟大的,现实是残酷的,她的梦想无法支撑她的生活开支,所以她要依靠做淘宝客维持生计。

以上所有这些人,让我思考艺术家或者传播艺术的人是否与商业是对立的?是不是有一丝想要赚钱的念头的艺术家都不配为艺术家呢?键盘侠们说来轻巧“你做这些不还是为了赚钱吗?”,但是这些并没有对非遗传承做出一星半点贡献的人凭什么对别人品头论足呢?不为财不为利的大师土旦固然让人敬畏,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对那些挣扎在非遗传承事业上想要平衡梦想和生活的人横加道德绑架。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现在的网络环境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dageming,全民皆“兵”,深有同感。

 短评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8分钟前
  • 元茜
  • 力荐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10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12分钟前
  • drafting_lane
  • 力荐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15分钟前
  • 午後紅茶年代
  • 力荐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16分钟前
  • 洛木
  • 力荐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18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20分钟前
  • ZhnWang
  • 力荐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2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29分钟前
  • 白灰
  • 推荐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34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37分钟前
  • Xao
  • 力荐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41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42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44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4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6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48分钟前
  • 朱青1900
  • 力荐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52分钟前
  • 貓科女孩
  • 力荐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55分钟前
  • 贝洛奥里藏特
  • 力荐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58分钟前
  • 哗嚓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