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天使

HD中字

主演:周璇,赵丹,魏鹤龄,钱千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其它年份:192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马路天使 剧照 NO.1马路天使 剧照 NO.2马路天使 剧照 NO.3马路天使 剧照 NO.4马路天使 剧照 NO.5马路天使 剧照 NO.6马路天使 剧照 NO.13马路天使 剧照 NO.14马路天使 剧照 NO.15马路天使 剧照 NO.16马路天使 剧照 NO.17马路天使 剧照 NO.18马路天使 剧照 NO.19马路天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70年后,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一部70年前的电影,市井小人物表现的那么真实生动,充满人性关怀,而70年后的今天,中国电影除了主旋律就是飞来飞去的所谓大片。以贾樟柯的为代表代表的第六代 有了回归,但是这些人镜头的小人物集体表现的悲观与沉闷,站在一个高度的怜悯与关怀显得那么生硬。中国电影还站在一个十字街头,彷徨没有目标。

 2 ) 八十年写一段风流,美人尚小,英雄年幼

晚上看了30年代的老电影《马路天使》,看完之后百感交集,久久无法入睡。周璇那两条黑亮的麻花辫似乎还在我眼前甩动,赵丹抓起水果隔空扔过去划出的抛物线似乎也在我眼前闪现,竟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了啊。

周璇说演《马路天使》的时候是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光。屏幕里,赵丹拉着二胡、她隔着窗子唱着《天涯歌女》。大白嗓清越嘹亮,琴声悠扬调皮,麻花辫上的蝴蝶结随着跑动的节奏上下飞动,少女的婴儿肥小脸蛋圆嘟嘟的,少年穿着条纹海军衫、歪戴着吹鼓手的制帽……如果戏里戏外的人,他们的人生都定格在这一刻,那该多好。

1937年,赵丹22岁,周璇17岁,赵慧深23岁,田汉39岁,贺绿汀34岁,袁牧之28岁。

1936年,谈瑛21岁,夏衍36岁

1935年,聂耳23岁,阮玲玉24岁,郑君里24岁,王人美21岁,金焰25岁。

这些优秀的演员、导演、剧作家、音乐家,是那么的活力无限、青春无敌,每个人的眼睛里都仿佛有着一团燃着的火光。设备简陋没关系,条件艰苦没关系,内忧外患没关系,他们眼里的火光总是让人相信,有这样年轻的队伍,中国电影和音乐事业在再大的逆境中也能飞跃成长。

我一张张地翻动他们的黑白照片,照片定格了他们最青春最美好的微笑,那微笑里看不出对风雨的畏惧,有的,只是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信念。

从“国民男神”到“牛鬼蛇神”,需要多久?从“田老大”到“文艺黑线头子”,需要多久?

1980年春节,66岁的赵丹拖着满是伤病的身体,又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他的脸浮肿了,可从他的眼睛我依然看到了一种叫作“希望”的东西。他拿起麦,笑着唱起了他那首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春天里》:

春天里那个百花香,啷哩个啷哩个啷里个啷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为了吃来为了穿,昼夜都要忙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

没有钱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哩个啷哩个啷

……

他们眼里的那团火,就此熄灭了吗?就找不到曾存在过的痕迹了吗?我依然坚定地相信着,艺术家眼睛里的火光是不会熄灭的。无论沧海桑田,艺术的火光会永远年轻。

 3 ) 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市井百态

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市井百态
                                  ——通过《马路天使》看江湖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美丽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笑傲,对辛酸一笑而过;江湖是无奈的,看着世间百态而自己却不能退出其中。
在《马路天使》中我们看到了天堂,也看到了地狱,更看到的是天堂与地狱间的市井,人与人之间的江湖。虽说有这样一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而正是在江湖中有缘人最终会走到一起,相互扶植在乱世中飘摇。
                                                        ——题记
(一)江湖的时间
每个江湖都有时间背景,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如果在这个江湖漂,但是江湖失去了背景,就会失去其中的厚重感,每个人物,每个成员的命运,情感纠葛就失去了意义。那我们看一下《马路天使》发生的时间。
《马路天使》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翻开历史书我们就会发现有这样一些事情在那时已经发生,“围剿共匪”“9.18事变”“华北五省自治”“一二八事变”,“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当时中国名为统一,实为分裂。实在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具有了其中的可能性。
第一,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机器是很难深入民间的。这个时候中国的合法政府是蒋介石为首的民国政府。这个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完成了其存在的使命,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以及代表的利益关系,终极任务很难达到。可以这么说,你不要指望一个连自己的统治工具都无法统治城市里(尚不包括农村)每个角落的政权在中国可以长治久安。这样后面的阶级以及阶级的表现就有一定的依据了。
第二,这个时间是中国文化冲突最严重的时段,类似于有一种大分裂的感觉,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似,同时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这时候还有一种中西文化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讲,正在不自觉的影响着最底层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造成的人的冲突,在下文的江湖的人中将会继续说明。
第三,这个时间是思想大变革时期,许多的激进思想在这里产生,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一些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开始思考别人的命运。
正是由于这个时间,这个特殊的时期,很多事情的发生变自然而然。同时由于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对现在的影响,现代人看这个电影依然觉得亲切。而且,很多的事情只有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分析才有意义。
(二)江湖中的上海
我们要注意的另一件事就是故事的发生地是上海。这给了我们一种普遍性和一种特殊性。所谓普遍性,那就是说在这个当时中国甚至现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底层人生活尤为艰辛,那么其他地方呢。所谓特殊性就是很多的事情只有在上海发生,也只会在那时候的上海发生,因为只有此时此地才具备了发生的条件。
我们来看上海这个城市,这是我国开放的最早的港口之一,这里面最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是租界最大的城市。这里也是最有中国传统的一个城市,以中国“义”“忠”为信仰的黑社会帮会也在这里滋生壮大,并且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走向。这里还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这样很多的无产者在这里云集。这里还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是当时中国物价波动最大的城市。这里还是许多逃难人的避难所。同时也是最复杂最矛盾的城市,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背后却是最悲凉的人生。下面我们就结合影片对这几点进行分析。
(1)在影片中,我们注意到这样就个细节,第一个是女房东对她的婴儿说“你看,陈叔叔像不像外国兵”“看,叔叔给你操练”还有在律师事务所里,小陈慨叹:“看,我们到云彩里了。”以及“天堂怎么这么热”这里面表现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其他地区的人闻所未闻的。因为这些东西是当时的上海特有的。同时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小陈他们是游离于上海这个西方文明充斥,中西文明融合的大都市之外的,尽管他们也知道“我可以装在海关工作”“外国兵”但是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精神世界。
(2)再看上海当时的黑社会。上海的黑社会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从许文强到马永贞,从杜月笙到黄金荣。在国家机器无法深入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统治国家机器无法深入的地方。这也是由于一种矛盾,中国绝大多数地方接受的是伦理礼教教育。但是国家机器所用的治理办法是西方的法治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们手中的玩具,要是想治理基础,还是要靠中国的传统的东西。在这些区域便是和社会猖獗的区域,黑社会靠暴力统治社区,但是内部却用“帮规”等东西进行约束,“义”“忠”是他们的信条。所以说当时的上海几乎是由黑社会帮助治理的。片中的古老板,充其量也就是那一片的流氓头,真正大哥的小马仔。
(3)正是由于上海的工业发展,很多来自农村的无产者来到这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就像美国当年的淘金热一样。想必小陈他们就是这些人或者这些人的后代。小红小云则是由于家乡沦陷,流离失所被迫沦落红尘的女子。正所谓鱼找鱼虾找虾,于是老王爱上了小云,小红和小陈相爱。
(4)记得小红唱《四季歌》的时候,那时候的画面切换的是故乡沦丧,人们抗争。这在另一个侧面我们看出在外患的时候,城市中的精英人物做的是什么,是一次500两银子的诉讼,是夜夜笙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形容当时的上海在恰当不过。
(三)江湖中的人
这个片子的人物悲凉大于其中的浪漫气息,尽管他们曾经或者一直罗曼蒂克。影片一开始的时候以一种喧哗但是宁静的画面出现,在一片鼓乐升平中,主人公以近乎哑巴的形式陆续登场,让很多观众忍俊不禁。紧接着画面一转,我们看到了弄堂,形形色色的人陆续出现,各种阶级一目了然。
我们看到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陈少平,老王,剃头的,卖水果的,失业的,他们在一个阁楼里本来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他们的阁楼对面是小云,小红两姐妹,为生活所迫,小红卖唱,小云卖身。紧接着琴师,古老板等阶层出现。我们对现在的阶层进行分析,我们会看到的是这其实是一个阶层,都是市井阶层,都是很多知识分子看不上眼,被整个城市边缘掉的一个阶层。但是在这一个阶层里却是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以古老板为首的流氓头子,他们主导着在国家机器不能进入的灰色地带,控制着整个阶层——这个被整个城市精英边缘化但是却构成城市基础的阶层。中间的层次是琴师,琴师老婆,理发店老板这一类人,他们要看着古先生的脸色行事,巴结古先生这样才混得开,但是很多小人物的命运要掌握在他们手里。在塔的最底层的就是那几个在弄堂的阁楼上的兄弟,还有小红,小云。但是那几个兄弟和小红,小云还是有区别的,他们虽然是无产者,但是人身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小红和小云则是连起码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这就是边缘阶层的分析。
在这个阶层之外就是所谓的精英阶层,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律师,那个一个官司就500两银子的人。这时候法治思想以及国家的司法工具已经在城市精英的思维里,整个精英阶层在国家机器可以涉及的领域过着精英的生活,但是无论是这个阶级还是这种生活都与城市的基础绝缘。
就这样,他们成为构成了上海滩这个让人感觉很神秘的江湖的一分子,他们的喜怒哀愁也变成了江湖的无限变化。
这里面的工人阶层,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他们尽管可能识字不多,但是并不是什么都不懂,有时候甚至比较风趣,浪漫,甚至小资。比如他们苦中作乐变戏法,还要卖个关子,“白银出口”。只要没有那么多事情,他们会生活的快快乐乐,乐观的过每一天,然而命运却不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的。一旦被别人改变,他们为了逆转可以应用的手段却非常少。所以在小红得知自己被卖掉后,那么无助。当得知司法手段仅仅是富人的玩物以后,他们几乎陷入了绝望之中。由于像前面分析的那样,他们是受现代社会影响的传统人,所以在提出要私奔的时候,小红是不敢的,这有悖于她心中的道德。再比如小陈不能接受小云,认为她是从事下贱的职业(尽管妓女并不高尚)等等。在这个阶层,他们心里并没有国家这个意识,抑或他们根本没有从国家拿到什么。他们要的仅仅就是够生活,可以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仅此而已。
这里的中间阶级则让人感觉有一些憎恶,比如琴师,在客人面前卑躬屈膝,总是对小红大声怒吼。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群人可以说是已经在江湖上变态的人,但是这和品质无关,是一种社会整体的产物。在外出拉琴时,他面对的是客人,这时候唯一比他下等的人就是小红,所以他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不惯,但是这是一种常态。
再说古老板这个阶层,他们也是在一个矛盾体中生存。一方面他们属于国家机器笼罩不到的阶层的顶端,在这里,他们可以作威作福,但是毕竟他们不属于精英阶层,上流社会的事情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有一些通过保护费一类东西得到的钱财,然后用来买姑娘一类的事情,似乎是毫无现代人类而言。但是如前文分析的那样,他们无非是在精英阶层影响政治走向的黑社会的马仔,能力也就是一个贫民区的范围,他们要做的是根据自己以及黑社会里的规矩,管理这个社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农村的里正相似。只是他们靠的更多是内部的“忠义”外部的暴利,而传统的农村治理更多的是以礼教治理。这样从某种意义上很多由这些人作威作福的贫民区永远被现代文明隔离,在无数个这样的社区包围下,这个城市好比一座孤岛。
(四)江湖中的国家
上文我们总是提及这样一个词——国家机器。透过这个电影,我们来看当时的上海,在这群人中间,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在影片中,代表国家的力量事情一共用这样几个:第一,警察夜晚巡逻。第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理发店老板收租。第三,他们打算要走司法程序解决小红被卖的事。
这里面包括了在当时国家机器运作的一种模式以及所涉及的领域,对于他们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们来看第一个,警察夜间巡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这个电影里所反映的国家机器中,最深入底层的。可以说是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有没有作用却值得考虑。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小红在路上走是被警察抓捕,盘问。但是在最后小红被琴师杀死,却没有任何一个警察出现。这不能简简单单的看成是代表什么利益的问题。首先,警察为什么盘问小红,由于她是妓女?我想更大的因素是和那个时代有关。大量的难民涌入上海给上海增加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警察在夜里看到不明身份的人自然要盘问下。只是警察此时的这种行为给很多一无所有的人在精神上予以了知名的打击,使之丧失了最后的尊严,精神的支柱。其次,在电影的最后警察没有出现。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报警。为什么没有报警?我想有这样的原因,第一是不知道要报警,第二是对警察不信任。但是这两点对于一个国家机器来讲是致命的。因为无论到底是什么原因,这表明的是公民寻求的救济渠道首选不是国家,甚至是公民没有直面国家的渠道,没有国家的存在感。试想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都如此,其他的城市,农村又怎么样呢?
第二个就是国家收租。这时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是一种比较严肃无法与普通百姓沟通,不耐烦的形象。他所收的租金足以使一个本来的有产者——理发店老板——变成无产者。这两点使国家政权,国家机器在最底层人民心中的印象大坏,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最底层这个国家政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第三,关于500两银子的上诉费。这么高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把最底层人拒之门外。要知道这些城市的边缘阶层是不懂现代司法程序的,在他们想打官司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代理。但是这么高额的费用却饱含着这样一句潜台词——法院这个国家的机器,不过是上层社会的东西,这和你们穷人无关。当一个国家的司法机构——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发挥作用时,你不要指望这个国家其他地方可以弥补。而底层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时,他们一方面要向黑社会寻求保护,另一方面就是期望出现陈胜吴广或者马恩列毛。
这个电影中,并没有涉及到立法问题,但是涉及到了司法和行政,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司法,还是行政,这都是与最底层人的生活是绝缘的。人们出事不会想到国家,而是自己寻求解决途径。固然这和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是有关的——很多事情依靠宗族以及社区内部的自治机构解决。同时也有国家机器的无用。在当时国家的整个运作机制并非自然而然发展的,而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真正掌握其中道理的,往往是精英阶层。然而这些精英阶层(仅仅是在电影里面的)并没有将这种观念深入到每个市民心理,也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使每个公民直面国家,公民已经对这个国家不认可,意识里并没有意识这个国家政权的存在,那么通过这个电影,这个三十年代的上海,我们发现,这个政权在国家治理上已经失败了。
(五)后记
透过那个时代上海的小人物,来看国家机器的运作,其实未必有很大的意义,但是这是我们在一个电影里能看到的比较值得借鉴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江湖就是国家,国家也是江湖。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权不稳,不能使社会各色人群面对国家时,这个政权就免另这垮台,然后国家动乱,江湖动荡。
联系当今,其实有很多地方又何尝不像当时的上海呢?人们遇事首先不去想国家政权,而是靠黑社会解决。城市中精英阶层基本和底层绝缘。甚至城市中一般的人也许城市人自居,鄙视农民工。城市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住房日益成为富人的商品等等城市发生的事情。以及大量的乡政府群体性事件,农业税取消(国家机器取消了与农民的对话机制),农村土地兼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或者第二代农民工等等农村发生的事情。我们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其实我们的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太平,国家机器尚没有渗透到江湖的每一个角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法律与电影课上的作业,找来和大家分享下当时的感觉)

 4 ) 中国三十年代古典主义叙事电影的巅峰

从1905年的《定军山》开始,到1937年的《马路天使》,历经三十二年。中国电影终于洗尽铅华,褪去了舞台剧的痕迹和早期默片电影的弊端,在传统叙事上达到巅峰。相对于同时期蔡楚生《渔光曲》的镜头的诗意,吴永刚《神女》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马路天使》则更有现代主流电影的风采,结构的清晰和视听的严谨,以及人物的代表性与故事的完整性都堪称集大成。即使按照现在的技术重拍一遍,也根本看不出任何落后的痕迹。

贾樟柯曾经评价道:“ 中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品了。 ”没错,相对于早期电影浓烈的棚拍和摆拍感,《马路天使》将镜头放到真实的街道上,电影开篇的人声鼎沸,热闹的人群,是一种灵活的真实感。再加上袁枚之导演错落有致的镜头,时而将镜头对准混乱的观众,时而对准调皮的男主角,偷偷掀开轿帘子的小动作,这种复杂和热闹带来了极强的现实感。 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 甚至认为这部电影是超前体现了“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实无论什么主义不主义,人们渴望从电影中获取真实感是不言而喻的。《马路天使》的出现,使其他电影都显得呆滞起来了!

在人物塑造和故事上,其实《马路天使》最大的特点是高超的完成度。作者无意去塑造人物的复杂性,和故事的真实性质感。而是用了很强的设计性来完成影片。比如小红的单纯,小陈的热情,小红父母的狠心,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一点脸谱化。当今社会,不给反派加一点苦衷和无奈似乎都不是好电影了?但是好就好在,《马路天使》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完成度都特别高,这些角色就是代表了青年男女身上的那些单纯却热烈,更多是作为故事符号性的一种东西出现。而电影情节的波澜和设计也相当完备,兴高采烈的开头,与沉默死寂的结尾,在无言中结束。男女主角先隔窗示爱、然后闹别扭到小红跟着小陈私奔,以及姐姐这条副线对主题的衬托作用,加上前欢后哀的两遍《天涯歌》。即使在现在的许多中国经典电影里,我们也都可以发现这种叙事的痕迹。

因此,《马路天使》不是一部个人风格浓烈的形式主义,也并不像《渔光曲》《神女》那样将哀伤进行到底。而是将中国早期电影古典主义的传统叙事推向巅峰,既有对于中国市井和青年男女的真实写照,又用精准的叙事将这些串联起来,可谓中国早期电影的集大成之作。

无论如何,《马路天使》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5 ) 现实主义的表现与再现——以《马路天使》为例论左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差异

(不怎么成熟时写的口水文,但有人收藏,就不准备删了。)

中国左翼电影是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节点,它一方面还残存着之前影戏的影像习惯,有着旧式文人的审美偏好,继承传统的叙事习惯;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电影正在西方文艺理论的浪潮下发生自觉蜕变,一大批导演陆续拍出比20年代”连环画式电影“更加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影片。这一时期,中国影坛主流电影风格是现实主义,为数不多的浪漫主义导演也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诗化”的调整。20年后,意大利同时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浪潮,对世界电影产生不小的影响,两个电影流派同样展现了那个时代平民百姓的辛酸苦辣,揭示出现实的黑暗和生活的困苦。本文将以《马路天使》为范例,来探讨中国左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间电影语言的不同。

一、武器与哀嚎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终于发起了救国救民的号召,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逼迫中国观众终于从逃避现实的神怪武侠片中如梦初醒,呼吁文艺界充分发挥宣传教化作用,以一切力量拯救中国。1933年,中国电影协会成立,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正式开始,人们创作了一系列以反帝反封为主题的电影,其中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以其自然流畅的影像、丰富多彩的声音运用赢得了不错的反响,被誉为左翼时期中国有声电影的最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路天使》不仅是左翼电影,更是国防电影,它以报纸上的文字游戏暗示抗日救国的重要性,以小红的悲惨遭遇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黑暗势力对人民百姓的欺压,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此时,中国电影变成了一个与黑暗做斗争的武器,它启迪人们的思想,叫醒还在沉睡中的人民。

如果说左翼电影是武器,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就是第二次战争后对命运的控诉,是对那个大批人没有工作、流离失所的现状的真实反映。它以最简朴的影像呐喊出心中的痛苦,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哀嚎。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父子为了得到工作,砸锅卖铁购买了一辆自行车,结果车被偷了,他们苦苦寻找无望,只能去偷别人的自行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逼的好人不得去做坏事,坏人却没有相应的惩罚,而父子之间互相依存,希望之中又带来绝望的心情,显现导演的人道主义。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神的视角观察这个侵略之后的城市,它被战争折磨地残垣断壁,人民繁琐无望的生活后是沉重的叹息。

二、场面调度与蒙太奇之争

左翼电影时期,中国受到苏联蒙太奇的影响,夏衍、郑伯奇等人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同时学习了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人的文献著作,积极引进苏联电影并进行翻译。从《马路天使》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太奇学派对那个时代的印记。在电影的开始,街道上乐队的游行和楼上观看的小红的笑脸反复交互出现,是叙事蒙太奇中的重复蒙太奇,不断深化、突出了热闹的气氛和小红青春活泼的性格。小红和男孩在窗户边的交谈,导演不断切换双方镜头,伴随音乐的节奏,自然交替,通过两方的主观镜头,使观众感受到两人情投意合的美好感情。几个年轻人一起看墙上报纸的片段,导演给报纸上的字特写,然后又切换到年轻人正义凛然的中写镜头,暗示救国危机时刻,人民应该觉醒。除此之外,导演还学习了苏联的运动镜头,如表现恶人欺人太甚,想要买小红的片段,导演使用了仰角镜头,而对小红使用了俯角镜头,给人一种恶人的压迫感和小红弱小无助的视觉效果。这样镜头语言的使用,摆脱了中国影戏阶段水平线视角,摄影机位于中心的死板拍摄,更加灵活且符合电影摄影规律,这是当时电影创作者潜心学习苏联电影理论,积极融合中国民族文化,拍摄中国自己民族电影的努力的结果。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收到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影响,选择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镜头运用方式。他们使用大量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为了表现出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景象,具有纪实性。巴赞认为,影像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东西,不应该有拍摄者主观思想,要保持空间的统一、时间的延续,而影片内部所产生的多义性,正是影片最重要的价值。巴赞创办了《电影手册》,得到了意大利当时一批年轻人的跟随,他们喊着“还我普通人”的口号,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德西卡拍摄了《偷自行车的人》,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沉沦》《大地在波动》。这些导演不使用职业演员,而是选择普通人,如《偷自行车的人》演员本身就是工人阶层的父子,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在街上直接拍摄,选择自然光,展现出真实的空间,使影片朴实、自然。在《罗马十一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厦中前来应聘人焦虑、悲伤的表情。在叙事方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佳随意,它不像左翼电影的叙事情节那么具有戏剧性,如《偷自行车的人》中下雨的片段,剧本里是没有的,拍摄期间突然下雨,导演剪辑在电影中,使影片更加生动感人。

三、声音的使用

在西方出现有声片七八年后,中国才有了由腊盘配音的电影《歌女红牡丹》,有声的出现丰富了电影表现手法,使电影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马路天使》被誉为左翼电影时期有声片的高峰,因为它不仅使用了有声这一元素,而且突破了中国早期还是以默片思维拍摄有声片的习惯。声音也不是单纯的在人物之间对话时使用,而且起到了烘托影片基调氛围的作用。如开头乐队歌声,导演用了将近一分钟的时间,主角没有对话,反映出袁牧之已经不再像有声片刚刚进入中国时导演们过度使用在人物对话中,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性使用,使电影更简洁明了,为主题服务。《马路天使》中两次使用了《天涯歌》一次是小红与自己所倾慕的少年对唱,歌曲是愉快且轻松的,第二次是小红经历悲惨遭遇后带着沉重的心情唱的,节奏明显缓慢,营造出悲伤的气氛。同样的歌在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基调,可以看出导演对电影中声音的使用规律有了基础地把握。

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了呈现生活最真实的面貌,选择录下现场的自然音,在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更减少环境之外的声音对纯粹影像的打扰,忠实自然的客观性,不作主观评价。因此,像《天涯歌》不同的使用,声话同一和声画对位的概念将不再出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声音被当成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使用。如《偷自行车的人》中,找工作的人群中嘈杂的声音,你一言我一语争抢工作,还有几个社会无赖和起来欺负父子二人的景象,就是底层人民最现实、自然的环境。

从广泛上来说,只要反应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电影都属于现实主义电影。左翼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个是主观上的表现,一个是客观上的呈现。左翼电影努力想要告诉观众创作者给出的信息,于是他们将苏联理论为工具,使用蒙太奇“冲突”和“对比”的手段将具有主题元素的信息拼贴在一起,为的就是使观众不只沉迷于电影的幻觉,而且得到理性上的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想方设法还原现实生活,但最终也不过是“现实的渐近线”,尽管街头直接拍摄最大程度使得空间立体感与人眼相似,但有计划的叙事、选择性的拍摄也使我们明白这不过是“伪真实”。从电影发展之初,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就将电影分化为再现主义和表现主义,而左翼和意大利新现实,是现实主义层面的表现和再现。

 6 ) 笔记

    袁牧之“在影片创作过程中,他曾到上海八仙桥、大世界附近和四马路一带的妓院、茶馆、澡堂、理发店里去观察他所要表现的生活。”
底层人生活:妓女、小歌女、吹鼓手、报贩、失业者、剃头司务、小贩等

弄堂阁楼,住着一个乐队的青年吹鼓手陈少平(赵丹)。他有四个结拜兄弟——报贩老王、水果小贩、剃头司务和失业者。
陈少平小阁楼对面,住着一对姐妹小云、小红。他们是东北人,小云被迫做了下等妓女,受尽鸨母打骂;小红则跟着琴师,茶楼酒肆,卖唱度生,被流氓古成龙看见,于是买通琴师和鸨母,企图霸占小红。

程季华(442-443)

社会背景:
流亡(东北)、国难当头(报纸)
请律师、

 短评

【那些烂片大导看过这部73年前的电影后应该感到无地自容】【电影极力地避开大坏境而着力于小人物,但几个从报纸上找字的情节中却可以看到导演对时代的隐喻和担忧】【这片子堪称琼瑶小说和琼瑶剧的鼻祖啊】【透过斑驳的胶片和无数的噪点,依旧可以看到周璇那挡不住的美丽】

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挺好玩的。甚至有点无厘头。尺度也宽。桥段和表演都很老派,但是老派得很好。

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的确,有萝莉吻戏啊!对白的节制,和空间的运用,太值得学习了

9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赵丹您是在是太帅了

13分钟前
  • Q
  • 力荐

市井人性是左翼电影的血肉,也打通了文艺与政治的关节。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何那时的摄影机架得那样低,即便在表演和视听语言上都不够现代(也不该现代),但创作者的朝向却无懈可击——在高楼大厦之下,如蝼蚁一样的人民。小云那句话说得真是壮烈:“大家都是一样的苦命,谁也说不上原谅谁。”

16分钟前
  • 57
  • 力荐

左翼电影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间佳作频出,才子如云。在蔡楚生、费穆、吴永刚等导演的光环下,袁牧之似乎并不耀眼,但《马路天使》在八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充满活力,虽是描绘黑暗时代的底层人物群像,也丝毫不显沉闷。电影开始时,镜头自繁华的都市摇向地下,对于“地下”的穷苦百姓来说,灯红酒绿的上海就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嬉笑打闹,有着属于小人物的乐趣和生活意义,诙谐、轻快且隽永。影片诞生于“国防电影”口号提出的次年,时局的动荡让导演不得不隐晦地指出社会现实,同时透过背景来展现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特征。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些限制让导演将目光不得不转向场景调度和镜头方向:《马路天使》不仅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走得更远,所使用的蒙太奇技也丝毫不逊于欧美影片,极具艺术魅力。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马路天使”精彩极了,丝毫不输德法苏联的同期电影,幽默浪漫悲喜交加而且很具现实意义。调情吻戏的桥段在一部1937年的国产电影里出现很让人震惊。赵丹帅得让人窒息;周旋可爱得让人崩溃...

18分钟前
  • 费迪飞
  • 力荐

发现过了几十年,世界仿佛又回转了。现今这个社会,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好的电影,总是能抓住过去将来的真实。

20分钟前
  • 被迫改名
  • 推荐

早期中国电影的表演真是一塌糊涂的可以,小红的姐姐一开始还以为她是哑巴,后来居然说话了,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23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妈的,打官司还要钱”,那个年代的演员现在看起来还是蛮有灵性的,而且这样看来80年前和今天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相似的审美趣味的,“姐姐”的设定很有意味,看到一半以为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个哑巴,赵丹是帅的。对中国电影史意义重大的一部片

27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赵丹很潮很潇洒,周旋很俏很可爱,那个年代的片子居然比现在还活泼~~

28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一部马路天使捧红周旋。。一曲天涯歌唱遍上海。。两小无猜的一对银幕搭档。。蛮好看滴。。

31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

周璇表演非常自然,和赵丹的KISS让我惊艳,中国那么早就那么开放了,反而建国后开始男女授受不亲了,赵慧深的表演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眼神儿,绝了,话不多照样抢戏。赵丹小伙儿那叫一个帅啊。

33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我们可以将《马路天使》形容为“报纸的力学”,是报纸中的律师广告而非小红的“被奸污”划分了影片的前后两个46分钟,人物从想象的,封闭而隐喻的低下层中转向代表法律系统的“高层空间”,最终被拒绝,折反,关于恋人暧昧的爱情喜剧逐渐终结为社会问题剧。而“白银出口”如同咒语般将人物转向城市空间,在影片中,是一个蒙太奇,自此《马》几乎是狄更斯的,默片如卓别林,基顿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通过追逐以及人物与空间的对立性展现喜剧效果。但《马》并不仅仅是一部类型片,在袁牧之这里,个体作为国家/民族的隐喻,在小红(周璇)的《四季歌》中出现的战争片段以及以阴影展现的“动员”,以及以小云之死结束的“未完成”结尾都展现了某种程度的对位,一种仅仅存在于早期左翼电影的“春秋笔法”在49年后被“意识形态询唤”替代。

3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镜头和表演能看出国外黑白片的影子,比预想的活泼很多,完全没有建国后电影的死板框架,说清新也不为过。

4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赵丹好帅

44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8/10。实质上没有摆脱戏剧味,注重单个空间的内涵,譬如木板上的旧报纸与人物活动(查字、魔术)衔接,是了解国难当头、白银出口的社会窗口,窗帘在小陈用影子表演鼓励小红逃走一幕充当了幕布功能。镜头隐喻不难看出本土化的特色,譬如古先生手拿着花一瓣瓣撕掉,联系成语辣手催花,工人粉刷城墙上太平二字,寓意粉饰太平。开头快速剪辑五光十色、迷失方向的城市气氛,从大厦顶部向底层下摇至结尾上摇,然后用迎亲队伍的纵向拉移,拍摄小陈东张西望的滑稽神态和阳台、市场招牌的环境造型,镜头结构的对比关系富有节奏感。利用鸟笼道具转场、和尚们笑理发店的日常趣味,小红在街头接客看到小云和小陈、老王欢快奔走,以及路截小陈,暗处躲藏的肢体语言、抚摸小陈胸前的纽扣表达的炽热情感,细节性自然隽永,结尾处理也避免了私奔投入革命队伍的左翼说教。

4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大概是技术的原因,电影语言呈现出无声向有声过渡的风貌。场面调度、镜头剪辑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开头的一组镜头展现了灯红酒绿的上海,从高楼一直摇到地下打出字幕“上海的下层”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幽默、苦中作乐的爱情故事,隐藏着底层人民的真实苦难,结局和片名更是充分强调了这点。可贵的老王。

5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赵丹好帅 周旋好萌 那个时代的片子居然这么幽默。。

55分钟前
  • freeup
  • 推荐

周璇好可爱啊,长得像三十年代的周迅;赵丹也比照片好看。拍的真好,蒙太奇、调度、叙事,都比现在的中国电影强多了!

60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