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说不

HD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理查德·德莱福斯,简·方达,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安东尼娅·泽格斯,佩德罗·佩拉诺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美国,法国,墨西哥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智利说不 剧照 NO.1智利说不 剧照 NO.2智利说不 剧照 NO.3智利说不 剧照 NO.4智利说不 剧照 NO.5智利说不 剧照 NO.6智利说不 剧照 NO.13智利说不 剧照 NO.14智利说不 剧照 NO.15智利说不 剧照 NO.16智利说不 剧照 NO.17智利说不 剧照 NO.18智利说不 剧照 NO.19智利说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智利说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在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广告救国”的传奇故事。皮诺切特的军政府用残暴高压政策镇压异己,引起了大量不满。但面对国际施加的压力,被迫举办公投,由人民用“Yes”或“No”的方式,决定是否由皮诺切特接任下一届八年任期。反对党领袖找来一位年轻的广告人雷内·萨维德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饰)为他们的反动运动做广告宣传。这场投票战争到底是否在广告宣传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导演帕布罗·拉雷恩长久以来关注智利政局,继《杀手夜狂热》、《后事》之后,创作了这部“皮诺切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本片荣获2013年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入围2012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东京电影节大奖,导演帕布罗·拉雷恩于2012年斩获第65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黄金马车奖。加油吧,兄弟儿女情更长当家的女人时光和你都很甜药屋少女的呢喃开膛街第三季肌肉混战美国角斗士传奇指环王:力量之戒第一季审讯室:英国第二季吸血鬼德古拉3客厅里的松永先生牺牲之旅妙探神威有人在吗?狙击手真相~聒噪吊唁的结局~寅次郎的故事40:寅次郎沙拉纪念日大猫空镜子完美武器探索·发现:南海一号发现记恋爱与义务老吕卖驴记惊爆银色选战回魂夜1995恋爱蜜令声临其境 第三季孟买之音新甜蜜的事业黑月初夏日记烟袋斜街10号内心引力Tinder诈骗王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欢乐家长群海上大教堂超自然2022棋差一招电竞之王艳倒群雌

 长篇影评

 1 ) 一人一票,对毒菜说不!

真实事件改编,真正历史的记录。 1988年,在军事毒菜专制掌权16年(两个八年任期)后,皮诺切特迫于国际社会压力,被迫同意举行全民公投。在多年的毒菜高压统治下,反对派长期遭受血腥暴力镇压,死的死,抓的抓,逃的逃;一般民众对现状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本来以为这是一场游戏,把非法军阀政府合法化。但没想到,通过反对派各政党的结盟,加之广告人加盟,通过精心设计的政治诉求及富有创意的宣传方案,在极为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支持,在十月五日的公投中,对毒菜者说不,以54%的支持率,否决了皮诺切特连任,为智利结束毒菜暴政、走向民主自由创造了条件。 广告救国之类的解读过于肤浅,这只是成功的一个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时刻,智利国内各个反对党放弃门户之争,结成NO同盟,团结就是力量。更重要的,智利有悠久的民主政治传统,在皮诺切特1973年911政变前,已经有16位民选总统。民主自由意识深入人心,即使在皮诺切特持续铁腕高压暴政16年之后,这火种依然无法被熄灭。

电影中有个关键事件没有提到:当选举结果统计完成但还没有公布时,皮诺切特无法接受这种结果,准备故技重施,发动军事政变,但遭到军方高级将领的反对,尤其是空军司令。在这种情况下,皮诺切特才勉强同意接受选举结果,于89年将总统权力移交给民选总统,但仍然保留军权直到1998年。并且,通过1975年的大赦法案和终身参议员资格取得豁免权,逃避法律的制裁。虽然后来西班牙、英国逮捕过皮诺切特,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到毒菜者死为止,也没有接受法律的制裁与历史的审判。

一人一票普选,是毒菜制的克星,即使是装模作样的全民选举,也能导致专制的消亡。

 2 ) 说“不”其实并不简单

       智利影片《No》因提名奥斯卡而出现在豆瓣上,有些不易。对国内的电影观众来说,智利影片一辈子可能也没有看过一部。更不要说智利的什么名导,名演员了。
    因旅居智利十余年,也陆续写过一些智利电影的影评,都收录在《裸体的智利》一书中。关于影片《No》的导演,国内的观众可能一无所知。但是对很多智利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他老爸是智利最大的右派政党-独立民主联盟党的参议员,前党主席。正是这个政党在皮诺切特执政期间支持军政府,在全民公决中带头投了“Yes”票。而这个右派政治家的儿子却说一个地道的左派。他的一系列作品都是批判右派及其政府的。
    说到这部影片,导演以一个参与制作反政府宣传片的广告人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智利社会的冲突。智利当时的争取民主联盟政党,雇佣了这个来广告人,在他的主导下,摄制了一部在该联盟内部也很有争议的短片。其实,那部广告片并不是决定那场全民公决结果的重要因素。皮诺切特当时已是强弩之末,大势已去。无论是国际国内舆论都指向一个结果,“No”的胜利。但是这位广告人的短片,传递的积极的信息却成为之后胜利带来的欢乐风暴的导火索。
“La alegria ya llego”
欢乐已经来临!
    这位广告人的成功在于,他的宣传片没有拍成控诉皮诺切特军政府的独裁暴政的影片,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即民主社会即将来临,人们内心的喜悦已经溢于言表。短片给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并让欢乐战胜恐惧。而全民公决结果公布之后,人民的喜悦之情,恰恰在投票之前的“No”的宣传片中已经展现出来。
     另外,影片在技术上也做得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可信,加上大历史背景。无疑是影片产生了一种厚重感。也许,这是其被提名奥斯卡的理由吧。

 3 ) 令人向往

       很好的题材,讲述手法却不是那么好,节奏忽快忽慢,慢的时候让人觉得犯困。政治电影,尤其是真实事件的电影,其实如果能够拍好绝对可以成为经典,本片是还不错的电影,却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经典的电影。。。
    台词有问题,废话太多,无关痛痒的太多,这样会让一部影片失去吸引力。。。
    无论这场政治运动是对还是错,那股投身于其中的人的热情都非常令人向往。。。

 4 ) 《NO》(2012)

1988年智利透過一場公投結束了軍事強人的獨裁統治,這故事和台灣現今的政治議題之間有不少讓人聯結之處,當然時空不同局勢和狀況也不太一樣,但看這個二十多年前地球半圈之遙的國家如何面對政治改變的契機,以及現代的眼光如何定位這個歷史時刻也是頗有趣的。

所謂獨裁、白色恐怖、政治改革似乎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共通的歷史記憶,在媒體這個領域如何反應了的民心的趨向或是自我審查也有很多和台灣可互相應照之處。但在強人統治已成為歷史的現在,媒體人要面對的箝制和挑戰我想並不能說是消失了,可能是要面對新的敵人或是敵人轉化成不同的形式,當然這不是電影所要描寫的主題。

1988年智利這場國際壓力下所產生的公投,按電影中的描述,投票前的一個月正反陣營可以每天推出15分鐘的宣傳廣告,而主張反對獨裁者連任的NO陣營所推出的節目則是十多年來第一次有反對政府的聲音在電視上播出,這是長久以來反對陣營在電子媒體的突破口,我猜想這自然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

電影呈現的兩方陣營的廣告攻防說複雜也不複雜,說簡單也不簡單,簡言之男主角身為年輕廣告人投入No陣營的宣傳活動,他認為廣告的重點是要反對恐懼仇恨,傳達出幸福的感覺。不只是Yes陣營用各種恐赫的宣傳,No陣營也有大老認為要清算對方過去的罪行還原歷史真相才是重點。但唯獨主角一開始就認為光是這樣不足以贏得勝利,這也定調了這部片的主題。

電影開頭和結尾用了一樣的台詞來強調智利這個國家已經到了改變的時刻,人民已經準備好面對新的議題與挑戰,畢竟智利是個向前看的國家。從正面的角度來說,與其清算過去的仇恨,活在當下的人民才是國家向前進的動力。這大概是所有選戰宣傳主軸的兩難,要正面還是負面?面對歷史的血淚仇恨,或許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選擇了哪一方不免要犧牲了些什麼。電影有提出這些衝突但這也不是真正要描寫的主題。

電影用了大量珍貴歷史影片,為了配合那時電視畫面的質感,電影也用Video拍攝特別做出粗糙模糊變色的畫質和4:3的電視比例,這也是用影像風格來營造復古效果的手法,只是我個人比較偏好精細的高畫質畫面,總覺得高畫質是對真實體驗的逼近,而對影像玩弄粗糙效果是一種對真實的刻意扭曲,雖然這或許是偏見,但用歷史電視影像的幻覺來重製對時代的記憶擺明就是種過濾與簡化,就如同電影中一個國家的傷痛與期望只能化成每天半小時的電視廣告節目。

所以我想這部片最大的主題可能就是重新確認這段歷史的價值,想像這一個月每天15分鐘的宣傳節目是智利十分珍貴的歷史記憶,而電影從這些八零年代的廣告影片重建出了這些影片背後的故事,是一種情感與記憶的召喚,重新肯定這群廣告創意人的勇氣與才華,還有當時智利人民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廣告影片成為了電影的重心,反而影片背後電影作者對歷史的詮釋以及角色內心的描寫並不算特別,甚至從現今眼光觀之,廣告創意的發想並沒有太多精彩的描寫。

當然電影整體是不錯看的,導演處理起來有一定的質感,情感營造不慍不火,尤其最後結尾所有人歡欣鼓舞的慶祝場面,男主角只是抱著他的兒子安靜地穿越人群回家,這種鬧與靜以及歷史的巨大與微小的對照還是頗有味的。然後主角和他屬於Yes陣營的上司在電影前後關係的緊張與變化也是頗有意思的,雖然這部份好像處理得還不太夠,但有這麼雖然政治立場上有所衝突但面對工作還是公事公辦的上司也真是難得了。

 5 ) 如何对独裁者说不

这可能是广告人在历史舞台上的巅峰时刻——用一支15分钟的广告促成一个独裁政府的下台。

一、既然有面包,为什么要自由

1988年,忍受了独裁政府15年之久的智利人要公投了:这一次投票只有两个选项,支持现任总统皮诺切特继续连任的投 YES,反之则投 NO。

这次公投的起因一方面来自于国际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来自于军政府总统皮诺切特的自负。

皮诺切特将军的自负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在率领军人推翻了羸弱的、饱受经济萧条折磨的阿连德民主政府之后,他实行了即使在民主国家也很难实施的经济自由政策,创造了一波“智利奇迹”,使得智利成为当时拉丁美洲最繁荣稳定的国家。这样的经济自由政策带来的变化,用中国的语境来说,堪称一次成功的“改革开放”。

所以,在皮诺切特将军的眼中,即使举行一次公投(选举)了,他依然能胜利在握,反对派的力量不足挂齿。不单将军这样想,很多普通人也这样想。

关于此,片中男主角的保姆Carman女士在被问到她为什么要投 YES 的时候这样答道:

我现在过得很好,我儿子在上大学,我的女儿也有工作。

是啊,既然有了面包,有了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要自由?

这个问题留给了反对派请来的一群广告人来思考。因为在公投之前,YES 和 NO 两个阵营各有15分钟的广告片时间在电视台轮番播放。

在这15分钟里,两个阵营要给选民足够的理由:为什么要投自己一票。

时任总统皮诺切特的 YES 阵营中有人这样说

If you want to scare people, you have to scare them with their past, their past poverty, long lines to buy bread…… But 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ests people is the scramble, and also they know that socialism is miserable. Instead you have a system in which anyone can be rich. Attention!, not 'everyone'... 'anyone'. You can not lose when all are committed to be that 'anyone'. 如果你要让人惧怕,那你得让他们惧怕过去,过去的贫穷,买面包时排起的长队。人们惟一怕的就是混乱的局面,而且他们都知道过去社会主义(阿连德时代曾实行社会主义)是悲惨的。而现在,人们处于一个任何人都能致富的体制里。记住!不是每个人,是任何人。当你向“任何人”承诺至此,你不可能输。

没有错,既然大家都能致富,总统你怎么会输呢?

皮诺切特的 YES 阵营的广告片是这样做的:

  • 用宏大、壮观的场景开场
  • 用吊嗓子美声歌颂伟大领袖皮诺切特带领智利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 最后的广告独白特别摄人心弦:“如果NO阵营统治了这个国家,将完全没有尊重可言,无论是对你们的财产,抑或是对你们的未来,还有对你们的安全。当你投票的时候,好好想想你将要失去的一切,想想你最为珍惜的东西,想想那些你爱的人”。

YES阵营的宣传片截图

二、控诉

电影 NO 中采用了大量的纪录片片段(据称全片1/4的镜头来自真实记录),而且整个电影色调带有纪录片的模糊观感,更是增添了几分真实。这个手法在韩国影片《出租车司机》、特别是《黎明到来的那一天》中使用得淋漓尽致。所以在看到反对派的 NO 阵营在最初的15分钟竞选广告中大量使用纪实的镜头时,又感到一阵熟悉:军警、催泪弹、示威人群被殴打、驱散,反对派们被失踪、被判有罪……世界上所有的独裁政府均是如此。(确定细节)

所以,那些为了推动智利走向民主国家的反对派们最初是想使用真实的片段控诉皮诺切特政府:

34690人遭到虐待,20万人被流放,2110项政治处决,1248位尚未判决的囚犯失踪,军警殴打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并开枪

总之,在片中列举时任总统、政府的罪恶,呼吁人们为了自由去选举,让皮诺切特下台。

这样的控诉能否为他们赢得选举?在作为广告人的主角萨维德拉(Saavedra)说这样的表达能打动人,“但并不算很有号召力”,因此几无胜算。

三、幸福将降临

当时的现状是,很多人如同Carman女士一样,对政治漠不关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关心:初期投票结果显示有35.1%的人投弃权票,更多的人是不去投票。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投票,并让他们觉得这选举是有意义的?

萨维德拉给反对派们的答案是一个很欢乐的、可口可乐风的竞选广告。

在 NO 阵营的这支15分钟广告中,有各种各样好看的男人、女人,还有琅琅上口的歌曲,全片一直反复唱“智利,幸福即将降临”,在广告片末还有非常贴心地、手把手地引导人们怎么投 NO 。

NO阵营的宣传片截图

这支广告当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NO 阵营中的民主人士破口大骂这是什么玩意——很显然在他们看来选举是严肃的事,这样的广告片太不务实,甚至是对失踪和因此而死的人的不尊重。

几经争论和周折,NO 阵营的广告片还是向着欢乐里去。

NO 阵营的广告片播出之后,堪称风靡一时。要知道,借助80年代末电视机的传播浪潮,谁不会唱几句琅琅上口的广告歌(口水歌)呢。

故事当然不可能就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了。手握大权的独裁军政府使用各种手段来制止 NO 阵营,控制电视台、控制军警、控制民意,甚至控制投票结果——皮诺切特控制的国家电视台直接宣布了他的获胜。

这个结果本身毫无意外,拥有一切权力的皮诺切特应当胜利在握。但现实比剧本更为戏剧化:军中将领倒戈了,智利自此(再度)走向民主。

在民主之后,智利并没有出现如皮诺切特所说的乱象,至今仍是拉丁美洲最繁荣、稳定的国家。

幸福最终在智利降临。

四、如何对独裁者说不

如果说仅靠萨维德拉们的一支15分钟广告就让独裁者下台,那是一句不诚实的谎言。这也难怪有人批评说,NO 这部电影将智利的民主历程简单化、娱乐化了。

毋庸讳言,在独裁政权之下的智利能走向民主,当然是离不开广告人背后的为其牺牲的仁人志士。然而在彼时如何靠广告赢得选举的情势中,广告人们迎来了其巅峰时刻:用欢乐和节奏对抗独裁者的政治煽动、恫吓和陈词滥调。

关于独裁者的陈词滥调,作为流亡于独裁国家(苏联)之外的布罗茨基在其诺奖演说中这样论述:

恶尤其是政治之恶,永远是一个坏的修辞家。个人的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他也就愈自由。

相比之下,电影中 NO 阵营的广告片与往常的政治宣传片不同,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

  • 用普通、为人熟知的语言,积极向上;
  • 保持欢乐,不宣扬恐惧和仇恨,倡导人们追寻欢乐/幸福(Happiness)
  • 避免陈词滥调和说教;
  • 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明星;
  • 广告歌带有传播性,歌词更是同义反复;
  • 带有明确的行动指南:精细到教人们如何投票,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人们如何投票。

与恫吓、控诉的刻板政治宣传对比,这一广告片更有号召力,更接近普通民众。

写到这里我能想起的不是如何提高民主参与这样的话题,反而想起片中提到将这次选举当成一个产品。如果这场选举是一个产品:该如何设计才不会让人感到困惑并能快速采取行动?

上述的问题其实还隐藏了更多问题:

  • 谁是该产品的最广大受众?
  • 该产品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
  • 用户要怎么行动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而且这行动的代价最小,步骤最简单…

毫无疑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智利的广告人回答得很好。

当然,在局外人看来,智利人有说不的权力。

这多让人羡慕。

 6 ) 真的是广告的力量吗?

广告救国?在生活优裕的情况下人们会不会为了民主自由这类理想主义的东西冒险对独裁说不?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是被这些噱头所吸引的,耐着性子看完纪录片风格的<<智利说不>>之后赫然发现影片是米法智三国合拍的,于是明白这不过是米国在炫耀自己家门口一次和平演变的胜利而已。因为虽然没有强调,但影片也提到迫使皮政权开展这场最终导致其自身下台的投票,并支持“否”阵营取得最终胜利的是是国际舆论,是“外国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这股外力舍米国其谁?更不用说“否”阵营广告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国化了。广告只能拉动人内心已经存在的欲望,而不能创造欲望。“否”阵营的广告片除了轻歌漫舞、廉价的幽默以及对人们叛逆心理的鼓动外并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充其量也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会出现这样一场荒诞的闹剧恰恰说明彼时的皮政权已是强弩之末了,在此之前米国必然早已做足了功课,而皮本人在公布这个决定时恐怕心里也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找个台阶,全身而退罢了(后来也果然借参议员一职得到司法豁免权,不必为之前的罪行负责)。

对于智利除了看过伊莎贝拉.阿连德的几本小说外了解不多,不过仅就电影传达的信息而言,皮政权靠着自由市场体制搞好了经济(显然并不够好),然后不得不靠独裁来维护统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由经济体制最终必然会支持西方式的民主,采用这样的体制本身就是饮鸠止渴,自掘坟墓,更何况搞不定国内的贫富分化问题,让40%的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数据也是影片提供的),加上专制统治的非常手段,人们心中本来就已经有了“否”的苗头,外力作用,稍加鼓动,不反才怪啊。当然,贫富分化本身也是市场经济必然的后果,因为人与人资质是有差异的,且人性多自私,放任自由必然弱肉强食。影片的最后人们为了民主的胜利额首称庆,却不知民主与独裁(或叫集中)从来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难题。看后不禁怀疑,最终那逆转局势的停电究竟是谁的杰作?皮独裁是推翻了,可是更高层次的独裁呢?民主了就真的皆大欢喜了?

 短评

7.5 手持摄影,褪色胶片,奇怪比例,纪录体质,说实话比起这样我宁愿选择好莱坞式主旋律。

6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不流血推翻了政府。

8分钟前
  • mr.tall
  • 还行

看见了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和简方达,还有一个理查德什么

13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诚意!

15分钟前
  • BB蓓
  • 推荐

三星半,正片没有预告片好看

16分钟前
  • 一个劳动人民
  • 推荐

竞选过程的片子也看过不少。。每次看这类电影。。总会有莫名的焦躁感。。这种历史背景。。让我想起了Argo。。

17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We, overthrowned the dictator, simply by saying loud and clear: NO!

21分钟前
  • heng
  • 力荐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皮诺切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纪录片的写实风格,录像带的质感。当消费者变成选民,广告救国,有些夸大,若不是最后军队的倒戈,政治的结果,真的很难说。不过,学广告的,倒是可以学学里面的符号学。

2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很好的题材,但是看得实在挺累人的,拿奥斯卡难啊。

27分钟前
  • Zach
  • 还行

这部相当沉闷拖沓的纯政治类影片入围了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我看来片子技术本身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情节乏味、手法粗糙、剪接凌乱、节奏缓慢,可是围绕皮诺切特执政智利时被迫公投的背景讲述真实“广告救国”的故事从而反映民主和自由的题材给这片子赢了不少政治分数。这是一部让金三胖颤抖的片子。

32分钟前
  • Jonathan
  • 还行

从去年9月份找此片资源至今,整整11个月了。让我等待最长的电影。《智利说不》和《逃离德黑兰》差别是它无聊点叛逆点。和《爱》打擂台也的确力不从心。最佳外语5部的高水平作品。录像带摄影质感大赞。第一部智利电影。4.35/5分。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个人觉得是很好的题材,可是,男主角的演技木讷,一群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讨论的民主

40分钟前
  • Mariner4Doc
  • 还行

电影有着剧情片的吸引力,同时带着纪录片的真实感,在时事大环境中关注个体细微的政治态度,从而使探讨成为一种自然的可能,这才是民主的真正含义。观众能在那一遍遍重复的呼声和歌曲中,找到发自内心的渴望、冲动以及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期望。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政治历史类剧情片。

42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豆瓣真是记仇 2013年标的看过 就写了个歌名 就给我删了 是有什么大🧊??

47分钟前
  • 唱²
  • 力荐

副标题--民主党派如何利用“糖衣炮弹”引导智利人民向皮诺切特的末代统治说“不”。

5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内容并不沉重的智利革命为背景的片(虽然也有那么一些必然要有的暴力段落),但总体双方的电视交战还是挺诙谐的,这是真的“广告狂人”耶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採用了偽紀錄片的形式。4:3的電視比例,手持攝影,過時的老磁帶錄影機質感,看似特別隨意的剪輯以及違背常規的打光,都在盡力還原老紀錄片復古的時代感。不斷插入歷史上的真實片段與新聞素材,也讓整個劇情達到了與現實融為一體的程度。特別有意思的是由於老鏡頭的缺陷,用最大光圈拍攝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炫光或光暈,造成影像上的瑕疵,但是這個瑕疵卻又正好呼應了「NO」陣營一直宣傳的彩虹策略。影響未來生活的選舉成了一次廣告宣傳大賽,廣告商用奇思妙想的創意喊出了新世代的召喚。整部片子使用了反高潮,即在結局用一種極簡單的方式把前面劇情所施加的矛盾、對立和衝突迅速消解,從而使片子顯得頭重腳輕。但這種設計恰好表達了男主末尾悵然若失之感,或許智利未來的路,尚處於一片迷霧之中。不过他們能有勇敢說NO的機會,已經很讓人羨慕了。

1小时前
  • 高詩遠
  • 还行

反高潮的剧作结构处理让影片显得有点虎头蛇尾,手提摄影和简略剪辑方式让影片呈现出一股老旧纪录片的特质,倒是在色温较高的逆光下拍摄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美的快要人命,但更出彩的编剧的智商和幽默感,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剧本将大量的纪实影像和虚构的人物及故事对接的天衣无缝!★★★☆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又是一部用全程游机来凸显纪实感的电影,加上了颗粒化录像式的图像后,显得八零年代十足。情节穿插着广告人的自由多变与政治题材的严谨,美中不足的是男主的扑克脸。

1小时前
  • 果樹
  • 推荐

檔案影像的使用很有趣,讓畫質有著錄影帶的色偏也很不錯。

1小时前
  • Amush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