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陌生人

HD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乔什·布洛林,娜奥米·沃茨,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芙蕾达·平托,艾文·布莱纳,露茜·彭奇,杰玛·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2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3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4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5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6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3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4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5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6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7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8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9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40年后的Woody Allen

     数十年如一日的对待一项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事业的后果是什么呢?Woody Allen身体力行的告诉了我们答案。

     自从Woody Allen他老人家终于放弃了所热爱的纽约,开始逐渐把眼光投向他所不熟悉却认为可以自来熟的欧洲地区,自从他放弃了(或者被迫放弃)和才华横溢个性十足的女文艺青年们的感情纠葛,转而对自己乖巧的亚裔养女投怀送抱的时候,我不得不说,他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的篇章。

      他依旧讨论人性中固有的自私,软弱和欲望,并且依旧冷嘲热讽,精灵古怪,却越来越温情,越来越小资,越来越走向《读者文摘》的中产阶级式的普适品味。年轻的时候他谈人生谈理想谈政治谈哲学谈艺术,当然顺便谈了爱情,现在他是谈爱情,顺便谈一下生死轮回不可逆转。
    
      难道他真的老了?

      爱他的人们,噢不,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是喜欢他那纽约东村的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和剖析别人,并且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同时偷着乐的阴暗嘴脸。 我看他的60年代第一部片子Anne Hall的时候,心里不禁感叹,这个瘦小干瘪的男人真是好处的占全了,可以批判现实却可以被现实紧紧拥抱,不主流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不主流还得到主流的认可,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和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当一拨又一拨的文艺青年们在约纽的地下室拼搏后铩羽而归,他老人家却独坐钓鱼台,名利双收,旁边是黛安基顿和米娅法罗这样绝顶聪明绝顶有品味的女人。

     他现在却越发主流越发异域风情,他眼中的纽约是真纽约,他眼中的欧洲却是美国人眼中的欧洲。他最近喜欢英国喜欢西班牙(谁不喜欢呢),可你却发现,他看到的和你并没有什么不同,英国人的装B和西班牙人的豪放众所周知,一个美国老头的诠释无非是把一拨操美国或澳大利亚口音的演员培训点伦敦音,然后把那种Lonely Planet里面介绍的风格配上相应的故事放在里面。这些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角落,效果都是一样的。

     对纽约这个拼搏了40年的名利场,他大概是厌倦了,纽约赤裸裸的金钱和欲望以及各种大量的不靠普,也乏善可陈了。他开始拍风光片,通过驾驭他所不熟悉的欧洲,来和这个世界和解,当然他仍然很悲观,他永远无法乐观起来,但毕竟他让人不那么难受了,让人看完了他的电影以后稍作思考就可以洗洗睡了。

     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或者早在40年前就结束了。这40年不过是漫长的惯性。

     他是绝顶聪明的人,我估计他知道自己就像“午夜巴塞罗那”里面的Scarlet,浑身是胆,哭着喊着要自由,可是无论是闷骚的保守的英国口音闺蜜,还是玩三P的西班牙艺术家两口子其实都比她更自由更不靠谱。这大概就是美国人的悲哀,自以为有文化有风骨又叛逆,可这仅在美国范围内。

     不管怎么说,Woody的电影很不幸的是我为数不多的感情生活中的催化剂(仅凭这一点,我就有理由再爱他40年或再恨他40年)。无论是和带着美国60年代知识分子气息某同学一起看了Anne Hall以后的互认知己,还是“午夜巴塞罗那”带来的意乱情迷,我都不得不说,Woody和我很有缘。

     于是以防不测,这次他的新电影我只敢去买碟自己看,并且很愉快的发现卖碟的是一个大妈。

     花了两小时看了的“you will meet a tal dark stranger”,我意识到自己就是和金城武一起看这个估计也不会发生什么。

     我终于明白,任何才子都有江郎才尽的一天,如同任何曾经浪漫的文艺女也只会最终洗手作羹汤。

 2 ) You will get what you need but not what you wan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I love Woody Allen's movi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his honesty. He never try to cover the dark side of human beings. This movie is about "Greed".
 
We want so much from life:
 
Alfie want to be young again, his wife want to have a new start after Alfie dumped her after 40 years together.
 
Sally can not help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 wealthy and attractive boss, her husband Roy can not help looking at younger girls.
 
it's a very good contrast Woody put together in the movie to exam what we really want in life.
 
When we are young, mone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hen he flashed back how Sally and Roy met, it's very obvious that Roy had the charm and humor to attract Sally. But that might only good for dating. In real life, man's wealth is like the beautiful tail of a peacock. Sally's boss is demanding but she enjoys working with the successful man. The ironic part about her marriage is that she got really angry not because of Roy but because of her boss. The timing of her decis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oy's failure, it's when her boss made his decision to break up with his wife. And, he did not choose to be with her. The balance broke in a funny way. For Roy, he need Sally to support him financially but still want something else. You see, we said we want love, but actually we want money and beauty. It's an endless game and we will never be satisfied. When Roy looked back from Dia's window and see Sally again, isn't she he really want?
 
Then if you have money, what's the biggest fear? Death or just purely getting old? Alfie tried so hard to stop the clock. He offered money to buy youth. Then he found out, he can only buy the skin or body of youth. The young hot chick only wants money not him! She need the money, he need the company, fair game. They screwed by confusing "Need" vs "Want".
 
Then what about Dia, the young, lovely girl Roy had been peeking at and flirting with? What she will get from Roy? What makes Roy better than her young, handsome and wealthy fiance? Nothing, but just someone new and fresh.
 
We get bored so easily of what we have and if there is a slightest chance we can get something new, we will do it! It's not for better when we try to change. In this movie, nobody changed for better, but the temptation of change itself is enough, because 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We called it 'Hope".
 
By looking at Dia, you know this movie is NOT about love, marriage, money, talent or even faith. It's about our endless greed and how the greed makes us so stupid. Further, the meaninglessness of our life that trying to cope with our stupidity.
 
Life is just like Shakespeare said: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3 ) 死神来了

看成熟导演的作品,往往就是看一个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叙事、他的题材,甚至镜头的长短、机位的选取。这一点也不玄,看得多了你自然会知道。

比如伍迪的这部作品,有大仰拍、大俯拍么?没有。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也没有。唯一比较“技巧化”的是中间那段吵架的长镜头,不过一般观众肯定看不出来这是一镜到底的。旁观、冷静的叙事态度,荒诞、悲凉的故事内核,却套着轻松、愉悦的外表,一出“喜的悲剧”。

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是伍迪的“老一套”、“重复”,当然你泛泛这么去看主题、风格什么的,是有一部分跟以往相似。但这种结论毫无意义。首先这片与伍迪老儿大部分“自己出演+自已唠唠叨叨”完全不同,也与“伦敦三部曲”+“午夜巴塞罗那”不同,它是一种比较冷静的多线叙事形态。我近半年重温了三十几部老头的片子,像《遭遇陌生人》这种形态的片子,老头拍得比较少。你不能因为都有个话外音旁白,都有爵士乐,就说这是“重复”。扯淡。

说偏了,回头说这部电影的中心,就是展现了“生活的喧哗与骚动”。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深度”。其实深度这玩意,有时候是躲在“现实表层”之下的,是靠观众自己挖掘的。当然这个“表层”一定要足够强大,足够扎实,形成自己的体系。《遭遇陌生人》就是这样的电影。

看最近的“动车事件”,其实也体现了某种“喧哗与骚动”,各种角度、各种声音交叉延伸,活生生就是一幕黑色荒诞剧。在国内不能拿这个当题材来拍,但伍迪艾伦的这部片子,反映的内涵其实也一样。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普遍性”,只要你挖到了人性于世的规律,拍什么都可以反应现实和社会问题。

回到开头说的,对这部影片喜欢与否,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问题。你是否认同导演的人生观?是否认同生命充满着自大的、盲目的满足(霍普金斯那条线),看似美丽却是绝望,越挣扎就越陷越深的希望(作家出书、老婆开店那条线),永远是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霍普金斯与作家的外遇),生活中那些阴差阳错一厢情愿(老婆与老板的恋情、红衣女与男友),看似不靠谱中的靠谱(算命线),看似靠谱的不靠谱(所有理性挣扎人最后的失落)……等等生命中那些表面如意、实际并不如意的事件。

这些大多是不开心的、悲惨的,但老头儿并没有用哭哭涕涕的方式来表现。相反,他是有种抽离的说故事的感觉,而观众,也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没人会把他们当成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伍迪艾伦一向阻止观众对银幕世界的过份投入,无论是拿手的人物直对镜头说话,还是大量运用的叙事画外音,又都在向观众说着:戏不是人生,人生如戏而已。

所以,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事件具备了更“抽象”的特质,它当然可以不发生在英国、美国,可以发生在中国,或是任何地方,也就是更接近艺术表达的“普遍性”,而且毫不留情。导演通过对“故事”和“人性”的掌控达到了这一目的,每条线索的发展、交叉与融合,几乎炉火纯青。我认为是伍迪电影在多年的叙事经验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像老头儿以前的绝大多数片子都有一个“Happy Ending”_即使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Happy。但这部影片Ending的几条线都很悲凉,甚至是达到全剧悲凉的顶点,唯一的称得上团圆的地方,就是那对“老年算命人”的相依了——而这种圆满恰恰是基于一种在影片中最不靠谱(被女儿女婿所不屑)也最不着调的方式。只有盲目的信仰才能让人觉得内心平和,面对现实的努力只有失败与徒劳,只会淹没在生活中,淹没在更多的“喧哗与骚动”里。这似乎是老导演在阅尽人生后给出的领悟。

似乎很悲哀,但看这部电影能真正感觉到透心凉的观众,我相信不多。一个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特征,也因为整部电影的温暖色调、轻快配乐,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温柔照顾(比如作家与红衣女在下雨的中午出去吃饭),包括全片最鲜艳的颜色给了红衣女……等等细节又让人觉查出导演对生活的热爱。是的,伍迪艾伦一向都是个矛盾体,他热爱又惧怕生活。虽然随着死神的逼近,他会越来越悲观,但他的另一面也会忍不住跳出来对抗自己。这部《遭遇陌生人》也正是这样的产物,所以影片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悲的喜剧”。

这不是一部会让你全情投入,但却会让你有思考反应的好片。如果你是那种会思考“在死神来了之前自己一直都干了哪些傻事”的人,那这部电影就是属于你的电影。

在听老头儿的历年电影原声,所以顺手写下了这些,为这一部容易被忽略的杰作。

 4 ) 人生的标准错误答案

Woody Allen的新片我看了,发现里面人物的命运虽然各个复杂倒霉而且貌似难解,但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解答的,或是犯了明显的错误。

里面最活该的人物是那个上了医学院却不愿意当大夫(嗯?听起来好像我??!)完了死后写不出书的最后剽窃他人作品的伪作家。

列此人罪状三条:
1. 快近40岁的人不能养活自己养活家。没出息罪。
2. 剽窃他人作品。不诚实罪。——在本人看来,美好的生活源自第一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别人在享受生活的时候,说谎的那个人不是忙着圆谎,就是坐在角落里纠结。
3. 不珍惜自己老婆,勾搭美女邻居,毁坏人家婚姻。

而美女邻居之所以会脑子一热把婚约推掉,有两个原因。
1. 男友长期不在身边,寂寞。——这是我不看好任何distance relationship的根本原因,这个时候爱情处于脆弱状态,再小的怀疑,一击即破。——我要是她,早和男朋友一起去欧洲了,音乐哪里不能学,非要两地分居……
2. 把少女的幻觉与生活的现实相混淆。女孩子都有当别人muse的幻想。可惜这不能当饭吃。更何况对方是个伪作家。过了18岁就可以不考虑跟学校里的风云男生交往,是一个意思吧。

作家前妻两件纠结的事,一个是离异的母亲偏信占卜者的话不借钱给她,一个是与自己老板暧昧却得不到回应。这个女人虽然美丽聪明,但是犯了两条错:
1. 不够诚实,不能向母亲从一开始坦诚说明占卜者是做假,反而为了逃避母亲的骚扰而附和占卜者的观点。至少,也要辩证一点,一边给母亲留点希望,一边帮助她客观的看问题。
2. 怎么没早踹了那个没用的老公?(附带说一条,怎么能看出男人不可靠?至少只有花言巧语没有行动的男人肯定是不可靠的。看看这位大侠在骗取两位姑娘芳心是除了花舌头还是花舌头。)
早踹早单身早向老板表明心意,猎物就不会被自己的好友抢去了…… timing非常重要但往往被人忽略。常人总是喜欢随波逐流、需要特别极端的事件来刺激自己做下原本明显的决定。可惜自己的惰性不知道耽误了多少时光和时机。

前妻老妈之所以离婚,就是因为老公在认识到衰老的临近并对人生有了新的态度和看法时,没有给予支持,结果被蹬了。其实就算没有离婚,夫妻之间如果不能包容对方的古怪念头和想法,婚姻质量恐怕也不会很高。很多老夫老妻就是常年挖苦讽刺对方,年轻时候的打情骂俏随着时间增长幽默感一变质,他们就变成了待离异夫妇,陈芝麻烂谷子就算不提,一方一有什么想法另一方就自动的排斥。哎,难怪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至于前妻老爸娶了一个口音古怪、长的无异于妓女的无脑姑娘,被花光了钱还扣了绿帽子,犯的错误就更明显了:仔细看清楚再娶好吗?不过那么朝气的女孩子,坐在爸爸甚至爷爷辈儿的旁边,看着目光贪婪的俊男和俊男们,我不禁觉得那样的下场反而是预想之中的。有钱没有勃起,到底也是不划算的。

结论:说到底还是说别人比较简单。不过我还是固执的认为,人生虽然没有正确答案,标准错误答案还是有的。多看别人犯的错误,自己多一条幸福的出路。

片子虽然结束了,但那个红衣黑发少女很快就会发现放弃婚约只换来了个没用的骗子。我们都引以为戒吧。

后记:故事情节里面最倒霉的是那个离了姻的老太太。但到最后居然只有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原因是什么?我想是占卜者到底还是给了她生活的希望。有时候,向往生活的人往往比那些忙的顾不上生活的人看的更清楚一些。

 5 ) 折腾

每条线都很好看,不过其实是非常残忍的4个故事啊...............1.没才华的中年男硬要当作家,以为朋友死了就偷朋友的稿子出版,大获成功报得美人归后发现朋友只是车祸昏迷 2. 对老板情愫暗生却发现老板即便婚姻面临危机 出轨对象也不是自己 3. 嫌弃老婆人老珠黄找小年轻后被绿 回来求老婆却发现老婆已move on 4. 被丈夫嫌弃之后迷信塔罗牌等算命活动 靠幻想继续活下去的老婆婆。总结一下,没有才华、青春、美貌的人寻求更高配置的生活时遇到的麻烦;用《麦克白》的台词很贴切,都是野心超过自己能力后反而把生活搅得乱七八糟的故事;人们忙忙碌碌,看似为自己的欲望而一直折腾、寻求改变,但其实不过是一出烂戏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罢了。这样绝望的人生要如何度过?只能像故事里的老婆婆那样寻求塔罗牌和神秘学,正如尼采所说;人们宁愿愿望虚无 也不愿没有希望

 6 ) 營營役役得個吉

Woody Allen的《遇上陌生情人》要落畫了。
昨天下午衝入bc看,不過也遲了五分鐘。
 
近年越來越喜歡看Woody Allen的電影,
因為這個老頑童嬉戲了大半個世紀,
對人生對人性有著深入的洞察。
 
《遇上陌生情人》要說的是:
「營營役役得個吉。」(邁克譯的字幕語)。
感情婚姻如是,事業如是。
 
不過,Woody Allen為這到頭來一場空的遊戲,
提出了讓人稍為安慰的出路,
那就是尋著興趣相近、相知相惜、甚至靈性互通伴侶。
 
這也許是Woody Allen在「得個吉」後悟出來的智慧。
他人越老,看人生也越通透。
 
我不夠Woody Allen頑皮,也「玩」得不夠他盡,
卻也漸漸有著同樣看法
——人生得一興趣相近、相知相惜、靈性互通的伴侶,
真的死而無憾。
如已找著了,
更不值得為什麼事犧牲掉如此珍貴無比的伴侶。

 短评

看伍迪时我常联想到耶茨,他们创作的母题都是中产阶级空洞而虚假的生活。只是在耶茨笔下这种生活就像是暗黑冰海让人绝望到底,到了伍迪这儿却成了荒唐的冷笑话。但我认为伍迪其实比耶茨更为冷酷。在他毫无怜悯,他对生活永远报以嘲讽,每一句台词都渗透了犬儒的世故。

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生活的幻影与真相---尽管是伍迪艾伦的自我重复,依然充满趣味与回味。

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大概是我看WA看得最意兴阑珊的一个片儿了。傻逼中产知识分子继续享受地活在美丽的大幻影里,只是他老头愈发悲观了。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爱逐渐消失的过程,所有的婚姻都是一种信念逐渐泯灭的灾难,所有的人生都是一种意义逐渐无意义的徒然。而那美丽的红衣女子并非我以为的圣洁稻草,我很失望。

9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幽默十足的伍迪艾伦式爱情群戏小品。现实是否真的是个爱情杀手,而是否只有想像才能孕育爱情尽管那可能是瞬间的甚至不存在的?

10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英式的幽默元素毕现,生活总是自己在造梦。

13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推荐

老头抛发妻反被娇妻戴绿帽子 女儿色心在先弃夫追心上人示爱遭拒 女婿为钓富家女不义于朋友落恐慌 一家子到最后只剩虔诚信仰老太太善终啊 好不工整的知音体...

17分钟前
  • 蕊蕊
  • 还行

昨天还看了伍迪艾伦的电影🎬今天发现蔡徐坤歌曲海报抄袭了这部电影的海报,简直一摸一样

20分钟前
  • 猪猪的鼻子
  • 推荐

1.即使不玩炫技不够话唠,伍迪的片也充溢着迷人的气息。2.陌生情人与算命控,盗书出版与昏迷中的清醒。3.糯米和盖玛表演出彩。4.一镜到底拍吵架。5.布洛林望着对面前妻脱衣,尴尬地放下窗帘。6.易卜生[群鬼]毫不吓人。7.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8.有时候幻想比药物管用。(8.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再好的婚姻,其实都是一场伪装。ps,老男人寻找激情的后果是什么?有没有比自掘坟墓,自作自受,有心无力,老房子着火更惨点的词儿了?总之失败的男人一定要从无知女人的崇拜中找回自信,美其名曰找自己?哈哈~而这结果除了和他自己的想象不吻合之外,基本符合大众的逻辑。上帝还是公平的,阿门。

25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力荐

最后只好躺下来

2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早在《安妮霍尔》里,他就表达过对这个世界(喧哗骚动却又毫无意义)的费解和纠结,到《奇招尽出》的开头,几乎又复述了一遍。何以解忧呢?至此总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幻想有时比药物更管用。是真理吗?这个时候伍迪艾伦已经七十有五了。

2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仍旧是伍迪小老头近年来重复的男女爱情观主题,但这次的矛头则直指婚姻。未来是美丽和充满讽刺的,每个人都想遇到一个陌生情人,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各有各的不同。你能从伍迪的电影中看到周围很多朋友的影子亦或是自己。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陌生人是逃避生活的一剂猛药,但并不一定是良方

35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还行

每年都能能看到一部伍迪艾伦的小情调、小感悟电影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对面窗子里的女人总是比自家的女人来的让人幻想翩翩,得不到永远在骚动;2.千万别太相信那么花枝招展又比自己年轻十几二十岁的女人;3.“既然生活如此飘忽不定痛苦不堪,我们如何才能熬过此生?-----有时候幻想比药物管用。”4.结尾与众不同,丝丝线条还在衍生,生活正是如此...没有完结点。

4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身边的人是深渊,陌生人则是幻觉;衰老是个悲剧,回头找寻青春则是地狱;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好,更大的可能是根本不会。

45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结尾句:“他们在苦熬”(They endured)。

5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这个家伙好像从没想过拍出什么旷世大片,只是每次都按他自己的方式讲个90分钟小故事给大家听,而且一把年纪还保持着如此的高产,光冲着这一点也要追看下去。

5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那些影评人:不能因为人家把一个主题讲了40年了就说一个主题不好,真相往往枯燥乏味...

57分钟前
  • yoshimi
  • 力荐

所有悲喜不必在意 所有扯淡都可当真 ……新瓶旧酒 但旧酒太够味儿

1小时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