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HD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德米安·比齐尔,桑地亚哥·卡布瑞拉,维拉迪米尔·克鲁兹,朱莉娅·奥蒙德,埃尔薇拉·明戈斯,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罗德里戈·桑托罗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上台,他所率领的政府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国外则推行亲美政策。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于1955年和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在墨西哥城相会,随后加入卡斯特罗组织的“七二六运动”。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午子风云私人会所粤语版魔法学院之见习女巫冷宫传跳过的青春红磨坊抉择2023冰上的尤里印度艳后高山上的世界杯智取华山传奇中途岛战役传奇魂系冰球罂粟花田中南海保镖粤语我的英雄学院试婚99天湄洲岛奇缘挑战惊魂夜校园规则北京等待胭脂杀手订阅女友天赐良缘你是我的春天(2021)吃货情缘受益人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迷失的兄弟探长薇拉 第十二季太阳的孩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绝密1950两个女人的房间沙娜拉传奇第一季无人行走做出来的爱波特兰迪亚第二季戈壁母亲故园风雨后可以全力去爱吗香烟女孩和平2019

 长篇影评

 1 ) 《切.格瓦拉》

       上周周四和周五两个晚上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了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切.格瓦拉》,因为时长的关系,电影被分为两部分放映,前一部分从切与卡斯特罗一行人偷渡到古巴直到古巴革命成功后切率古巴代表团到联合国参会;后一部分从切离开古巴到在玻利维亚被捕被枪决。
       同是描写艰苦卓绝的游击队生涯,电影风格和中国的《长征》等差别很大,我反而喜欢这种克制。克制,对一个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对艺术又何尝不是?越是克制的情感反而越有力量,越发人深省。有的观者或许会觉得平淡,而我却感受到那波澜不惊的海面下不断激荡的暗涌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内心。
       切给农民义诊,身旁的小女孩说,他是个庸医,对每个人都这么说。简单一句话就刺痛我的心,言外之意,落后的条件让农民们营养不良、缺乏保健药物,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切训练新兵,一段时间后给新兵机会自己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那简简单的几句话;切整顿游击队纪律,督促没有文化的队员学习,……
       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欢呼革命胜利了,切说“我们只赢得了战争,革命才刚刚开始”
       记者问切,革命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切的答案让她很意外,“是爱,对人民、正义和真相的爱”。
       古巴:茂密的丛林,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队员有的离开了,有的牺牲了,没有眼泪,更多的是静默;胜利了,欢呼的场面一带而过。
       玻利维亚:当地的农民不理解切,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来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为了让自己能够读书写字、看得起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农民的告密,切和队友们被捕了,然而他的眼里丝毫没有对农民的怨恨,“为什么农民还要反抗你”“或许他们相信你们的谎言”——切和捕获他的军官的对话。


       看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很难过,因为明知道切正一步步走向死亡。其实切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就是战死?


       还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天地间驰骋纵横的浩然正气~
       电影做到了

 

注:根据记忆复述的台词或有错漏。

 2 ) 《硬汉》

切·格瓦拉几乎是每一个热爱自由和摇滚乐的人的心中偶像和图腾,但是真的知道他一生的事迹的人就很少了。格瓦拉那标志性的叼雪茄和大胡子,让人印象深刻。电影说实话有点沉闷,除非你对格瓦拉有很浓厚的兴趣,否则的话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了沉闷的调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不断交替也无法彻底叫醒观众的神经。在古巴的城市战斗中,格瓦拉的身影让人觉得是力量和硬朗的象征。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显得很沉稳,另外这个扮演格瓦拉的演员真的长得很像布拉德·皮特……有时看侧脸会以为就是皮特在演。
               end

 3 ) 建议看之前先复习奥利弗斯通的《指挥官》

这个结构干枯、时间跨度很小的故事,没让我满意,可能期望值太高,整部电影我只对切的哮喘留下了深刻印象,总在不停的咳嗽,好演员,但剧本还是太单薄。斯通的《指挥官》虽然是纪录片,但在我看来却相当魔幻,斯通不是斯诺,但也似乎向斯诺看齐,仿照当年深入延安揭示毛的神秘,跑到古巴采访卡斯特罗,最令我惊奇的一段是卡斯特罗向斯通展示他的配枪,斯通接过来在手里端详,我想美国中情局看了肯定牙根痒痒,因为这是一个美国人拿着枪离老卡最近的一刻,要知道美国人上世纪谋划过无数次刺杀卡斯特罗的行动,但老卡还是好端端的进入了21世纪。

 4 ) 切的革命

(这是一篇去年给杂志写的旧影评,拿出来再贴一遍)

原载《新民周刊》2009年8月

CHE: 阿根廷人•游击队

宋明炜

        《切》是我在2008年最想看的一部电影,但直等到它在戛纳得了奖、在纽约电影节引起一番轰动,又苦等它的院线发行达半年之久以后,才在剑桥市专放艺术电影的Kendall Square Cinema看到由独立电影公司(IFC)发行的完整版本。四个半小时的电影分成上下两集:《阿根廷人》和《游击队》。果然很好——好到我第二天把下集又看了一遍。
         导演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曾经拍出过《卡夫卡》和《性、谎言、录像带》这些影像和立意都前卫超凡的作品,近年来在“十一——到十多个罗汉”系列电影中越来越趋向主流,好莱坞得让人头皮发麻。但《切》不可思议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是返璞归真的现实主义电影,在数字化、魔幻化空前的影像时代,以冷静真实的激情、抹平了技巧痕迹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质朴含蓄的本色表演,将一个“革命电影”变成了一场电影的革命。
         我说把下集又重看了一遍,实在是因为后半部分的电影,最具美学和思想的力度,而写实的形式自然、感人,更超越了前半部分稍嫌有遵传记片“常规”的处理方式。电影前半部分《阿根廷人》,在时空交错中描绘了主人公的革命生涯,仍含有历史的线性痕迹:阿根廷青年恩斯托•切•格瓦拉,在五十年代后期到古巴打游击战,一场场战斗打下来,从沉默寡言的“外国人”变成镇定自若的指挥官,这既是他个人的成长历史,也是古巴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上集结束在格瓦拉指挥的“圣克拉拉战役”大捷之后,经历了一年多苦战的游击队已经走出丛林,来到大路上;格瓦拉的车队正在逼近哈瓦那,一片金黄色的绚丽秋景预示着革命的最终成功。
         《阿根廷人》的素材取自格瓦拉的自传《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而《游击队》不仅根据格瓦拉的《波利瓦尔日记》改编,更是索德伯格在重返现场大量采访之后、试图重现格瓦拉生命中最后三百四十二天的影像“纪录”。这个纪录在《游击队》中逐日推进、展开——这种看似平铺直叙的叙事形式,是毫不含糊的大胆行为,它紧跟着格瓦拉的身影,追随他在一九六六年化妆潜入波利瓦尔,深入安第斯山脉的农村中策动游击战争,训练新兵,宣传革命,联系群众,谋取发动新的一场南美解放战争,直到遇阻、生病、被捕、被杀,这中间没有多少情节旁支,甚至没有音乐和情绪上的渲染,而是严谨遵循着事件内在的“现实”时间,以随着“动作”积累、加快到令人不禁屏息的紧张节奏,让观众“目睹”了格瓦拉最后一场革命的全过程。《游击队》重现了“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的辉煌成就,它无意于制造幻觉,而是从历史记忆的迷思中拯救了“真实”——人的真实,包括他的理想、爱、努力、痛苦和他的限度。
        传记电影多要呈现人物的一生一世,但《切》仅取格瓦拉生活中的两段经历,且在后一部分中仅仅专注于一个场景,却活生生地从中写出了这位早被神化的革命家的性格气质,这是极具艺术气魄的大手笔。在很大程度上,这也归功于主演戴尔多罗(Benicio Del Toro)不“演”而成的表演。戴尔多罗是这部电影的真正策划者,身为波多黎各人的他,说服索德伯格来制作该片,而与其说他扮演了格瓦拉,不如说他“经历”了格瓦拉的人生。在电影画面中的戴尔多罗,不是“溢出”自己的演技派明星,而仿佛在“吸入”格瓦拉的灵魂。大多数时候,他面无表情,言语不多,但他的身体与身体动作,或平淡,或冷静,或沉思,或痛苦,或(偶尔的)快乐,与“情境”紧密合为一体,举重若轻地塑造了人物的“真实”。
        电影中直到最后,格瓦拉被杀之后,感情才突然释放出来。格瓦拉的尸体被送上直升飞机,机翼转动扇起尘土,镜头转向站在不远处的一群“旁观者”:波利瓦尔的农村妇女们。她们目光茫然地看着这位来“解救”她们的革命者的躯体,举起袖子遮挡满天的飞尘。格瓦拉被绑在飞机降落支架上,随着起飞,他的身体越来越高地远离了青山和峡谷。他被蒙住了脸孔,而他死去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他为之战斗的土地和人群,这时响起了荡气回肠的南美民歌。
          “真实电影”本身已是一个潮流——远的不说,众多中国新导演在近作中对现实的影像记录都有着这方面的追求。但如《切》这样,在历史中再现“真实”,面面俱到却不琐碎,尽可能地脱离叙事成规却仍有“故事”好讲——并讲得那样令人神往,以平凡的画面打破革命神话、却仍旧能够让理想的激情继续燃烧在画面之中——这本身就是超越了题材和技艺的“革命”。

 5 ) 切·格瓦拉--最光辉的革命肖像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包括我看完上下两部传记电影,都没办法准确地记住这个名字。但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曾经看过那张在国际广为流传的照片,那张照片的名字叫《英勇的游击队员》,是一个头戴金色五星贝雷帽的人物肖像,它广泛地出现在T恤、水杯、海报等艺术工艺品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故事,只是当做时尚潮流的东西。我也是在看完两部电影,再去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才将这个伟大的人物跟那张照片联系上。那个人就是切·格瓦拉,阿根廷籍共产主义战士、游击队员、军事理论家、古巴革命核心人物、医师和作家。这部长达4个多小时的电影,就是他充满光辉人生的传记。

电影的上部主要是讲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电影是采用切·格瓦拉在联合国演讲跟古巴革命进程交叉的方式演绎;下部主要是讲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由于怀抱着革命的理想,对古巴革命胜利后的官僚化不满以及跟卡斯特罗在古巴发展方向持相反的想法,于是离开古巴到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斗争和背负就义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和人物,很有必要大概了解下切·格瓦拉的早期生活,才能更好理解他后来的很多行为和想法。

切·格瓦拉是阿根廷人,父母是来自西班牙和爱尔兰族裔的贵族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没有经验的目前带着他去游泳,由此患上了哮喘病,这也是电影里他一直咳嗽哮喘的缘故。切·格瓦拉受家庭左翼思想影响比较大,尤其是他的姨父母是阿根廷的共产党人。但真正让他思想产生深刻变化的是读书期间对拉丁美洲的周游,那时候拉丁美洲刚刚从殖民主义中解脱出来,到处是贫穷和痛苦,就像电影里说的缺少医疗教育和生活保障,这使得切·格瓦拉对人民充满了同情,希望通过革命的方法来解救他们。真正让切·格瓦拉转变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是在他为了逃避国内独裁政府的兵役去了危地马拉,在哪里是美洲唯一的左翼总统当政的国家,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干预下,当时推行改革的左翼政府被雇佣军推翻,人民生活和国家陷入动荡之中。这促使切·格瓦拉彻底坚定了通过暴力革命解决美洲问题的信念。

在电影的上部当中,切·格瓦拉跟随卡斯特罗从墨西哥前往古巴,当时船上有82个人,在古巴登陆后幸存下来仅有12人,但正是这12人在古巴山区迅速发展起了游击队,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支持,并且通过跟城市里的工人运动领袖达成了联盟,这也是为什么古巴的革命运动推进得非常顺利的缘故。卡斯特罗的政治和斗争经验能够把各个阶层的力量凝聚起来,通过主动出击袭击政府军营地,让所有人都知道了游击队的存在,极大鼓舞了古巴的革命士气,最重要的是跟工人阶级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和联合。切·格瓦拉则展现了很好的革命战士的素质,丰富的战斗经验,善于演说和宣传革命信仰,跟战士们同甘共苦,对待敌人和叛徒冷酷无情,逐渐成为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最终游击队占领了古巴首都哈瓦那,宣告了古巴革命的胜利。而电影中穿插的切·格瓦拉在联合国演讲的历程,正是在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出使苏联获得支持,并且说服苏联将核弹运往古巴,避免美国干涉古巴的革命,在联合国为古巴的独立和自主做出精彩的演讲。

在电影的下半部开篇就是讲切·格瓦拉离开古巴,并且留了信件给卡斯特罗说明自己继续革命的立场。这说明切·格瓦拉不被古巴胜利后的舒适安逸生活所羁绊,勇于投入到新的革命当中,同时也说明他跟卡斯特罗在古巴革命的发展方向存在严重分歧,同时也看不惯革命者胜利后的官僚作风,这跟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是怀抱着解救美洲各国百姓于水火中的信念的,所以不可能停留在古巴的胜利中安心度日,所以放弃了工业部长的高官继续去非洲和美洲的国家进行革命。当时正是冷战时期,有苏联倡导的共产国际输出革命理论,希望推动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进行革命,推翻独裁腐朽的政府。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切·格瓦拉最开始去非洲的刚果推动革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失败,而电影是讲述他带着古巴游击队去南美玻利维亚革命的过程。

玻利维亚革命最开始就不是很顺利,当地的共产党领导人对切·格瓦拉的暴力革命理论持反对态度,希望通过谈判来取得妥协,所以最初承诺的200人游击战士没有提供,而切·格瓦拉带来的古巴人很容易被当地人排斥,军政府也积极宣扬他们是外国人干涉玻利维亚内政的论调,而且美国中央情报局从古巴革命中吸取经验,从开始就组织特种部队训练玻利维亚政府军,从情报军事宣传上进行围剿。游击队不得不分成几个分队进行战斗,由于当地农民的出卖政府军获知他们的动向,很快派出大部队围剿。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附近矿山工人罢工的事件,并且捐款支持游击队,但始终没有双方进行更深入和做的下文。或许这就是玻利维亚革命失败的原因吧。最终切·格瓦拉也在战斗中受伤被捕和牺牲。

切·格瓦拉曾经访问过中国并且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在谈论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和刚果的革命游击战时,曾经提出批评的意见。认为有冒险主义和革命投机主义的问题,在当地条件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寄希望于游击战就能推动革命的大幅度转变,这是冒险和碰运气的事情。但从个人来看,切·格瓦拉堪称完美的革命形象,为了解救美洲的百姓,先是放弃了家庭的幸福生活,在去的古巴革命胜利后,不被高官厚禄和优越的生活所吸引和羁绊,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在做人方面极为廉洁政治嫉恶如仇生活简朴。那张流传全球的革命战士肖像,是他在古巴革命胜利后参加纪念活动时,由卡斯特罗的专用摄影社抓拍到的,登上了《时代》杂志,并且被评为20世纪改变世界的100名人物之一。后来照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并被广泛应用,他不仅仅象征着近乎完美的人格力量,也代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抗争。但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头像主人的身份和故事了。

怀抱着理想的革命战士,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人格,尽管有诸多争议和悲惨的结局,我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追随潮流地拿他的肖像当头像,购买那些带有他头像的纪念品,仍然是值得我们去深刻了解他的人生和他的故事

 6 ) 《切·格瓦拉:阿根廷》中的中心-外围论思想与古巴革命

《切·格瓦拉:阿根廷》中的中心-外围论思想与古巴革命

内容摘要:上世纪50-60年代,中心-外围论作为一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学说首先产生于拉美。该学说认为世界分为中心(发达)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而后者依附于前者并受到剥削。该理论提出后引起巨大反响,被认为是不发达世界像发达世界的现代化思想的有力回击。200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影片《切·格瓦拉:阿根廷》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提名,主演本尼西奥·德·托罗(Benicio Del Toro)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作为格瓦拉系列电影的上部,重点描写了切积极投身的由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影片力求真实地再现格瓦拉的传奇一生,特别重视描写切的思想。其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理论的影子。

关键词:切·格瓦拉 中心-外围论 古巴 卡斯特罗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兴起较早,许多国家在19世纪就获得了独立,但古巴的独立最晚。1901年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1901年古巴新宪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许美保留干预古内政的权利。1902年5月20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统治古巴,对抗议示威的人民群众采取高压政策,国家高层腐化堕落,大量侵吞国家财产存入欧洲或美国的银行。此时的古巴完完全全沦为美国的资本、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古巴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中20%的古巴人永久失业,1.5%的地主控制着46%的土地,一半的人用不上电,超过一半的人住在Bohio(一种简陋的窝棚)里,37%的人是文盲,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美国和古巴之间的贸易顺差已达到10亿美元。用电影中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话说:“这个可怜的加勒比小岛,正在帮助支持着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经济”。而正是这种内外交困引发了古巴的革命风暴。而革命领导者们看到了国家政治经济并不独立的现实,正是受到当时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影响,格瓦拉就是其中之一。
        
一、青年时期的格瓦拉
    埃内斯托·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的一个富裕的医生家庭;1947-1953年,子承父业的她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1951年,格瓦拉和他最好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一起骑着摩托车游历了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五国,亲眼目睹了拉丁美洲的贫穷与落后,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归程后写出《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一书,已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他那种朴素的社会良心与人道关怀已经开始萌芽生根。[ 师永刚、詹涓《切·格瓦拉画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月,P11] 但此时年轻的格瓦拉还远远没有意识到南美国家的经济地位实际上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之下。与此同时,距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也不过才经历了2年。此时的格瓦拉与其说称之为以为马克思主义者,倒不如称其为国际主义者,他的国际主义思想正在渐渐定型。[ 同上,P62]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乌戈·佩斯塞医生,他不仅仅是秘鲁的著名的治疗麻风病医生,也是秘鲁共产党的党员。1952年5月1日格瓦拉和格拉纳多二人来到利马的麻风病院,受到了佩斯塞医生的极大帮助,期间格瓦拉聆听了佩斯塞关于社会斗争中土著人和农民作用的思想后大受启发。就像10年后他在送给医生的《游击战》一书中写到的:“给乌戈·佩斯塞医生,也许他本人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影响了我对生活的态度。从此,虽然我的斗争精神一如既往,但我开始懂得如何将目标与拉美人民的需要更切实际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格瓦拉早年就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基本上在他人生的前24年里,还没有意识到依附论思想对于拉美反帝斗争的重要性。但这种转变已经开始,就像他自己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再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至少不是原来的那个我。这次漫游南美的旅行,对我的改变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深刻和剧烈。”而格瓦拉一家的反庇隆倾向也帮了他的大忙,母亲坚持让他洗冷水澡的决定家中了他的哮喘,从而免除了兵役之苦。
二、中心—外围学说与革命
        1951年,年仅37岁的危地马拉总统阿本兹开始了激进的改革,上来就拿这个国家的贵族和美国资本开刀。新颁布的土地改革法案规定:凡占有90公顷以上土地的,其中的未耕地和休耕地都要被国家征用,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后台老板为美国的联合国品公司。格瓦拉对此感到十分兴奋,两年以后他来到了这个国家,在这里他结识了第一任妻子伊尔达·加德亚,以及古巴流亡革命者安东尼奥·洛佩斯(尼科)。也正是在危地马拉的这段时间他得到了一个新的名字——切,在阿根廷的方言中就是“老兄”的意思。在这段时间他潜心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高尔基、托尔斯泰甚至是萨特、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著作,在大量的阅读中,他越来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 师永刚、詹涓《切·格瓦拉画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月,P69] 1955年,切·格瓦拉与菲德尔·卡斯特罗相识于墨西哥城,第一次见面二人就进行了长达10小时的长谈,可谓一见如故,电影中很好地再现了这一场景,而在二人的交谈中,都对古巴遭受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压迫有目共睹。正是这次会面造就了古巴革命的黄金搭档。1956年11月25日,载着包括菲德尔·卡斯特罗、劳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共82名战士的小船“格拉玛”号驶离墨西哥,前往革命的目的地——古巴,这其中,只有12人坚持到胜利。事实上古巴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都面临着相同的经济和政治处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美国家普遍采用商品出口换取外汇,或者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为发达国家加工产品的方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在政治层面上则出现了军人政府国家和民主选举国家并存的局面。尽管军人政府统治下的拉美国家能够保持政治上的稳定,但民主的缺失、国家财富大量外流、两极分化的状况却严重困扰着军政府。而文人组成的民主政府尽管为国家的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但他们面对着和军政府同样的问题,还要加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
        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中心-外围学说的大行其道差不多与古巴革命及建设同时,这个观点支持拉美的经济直到70年代,它认为初级产品的价格由于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长不如受益的增长那样快而下降,同时工业品的价格不断上升。[ 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7月,P406] 而古巴的重点经济作物就是甘蔗,每年古巴出口的蔗糖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此外拥有美国大量投资,它的统治者是加勒比海最强大的统治者,他的居民是拉丁美洲最富裕、最兴旺发达、教育程度最高者之一。[ 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7月,P383]故古巴的革命,震动了整个世界。
        
三、古巴革命的独特性
        在电影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革命者们来到一个村庄,切义务为村民们进行体检。衣衫褴褛、骨瘦嶙峋的村民们纷纷排队前来,切对其中一位叫玛利亚的妇女说道:“重度劳累和营养不良,玛利亚有机会就多吃点肉。”这时玛利亚的女儿小声对母亲呢喃:“妈妈,这个人是骗子,他对每个人都这么说。”还有一幅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农民在面对革命者们倾诉自己家的遭遇:“我老爹用四年的光景换回了100比索(古巴货币单位)!”这些都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尽管古巴在美国的实际控制下成为拉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并没有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土著人带来任何实际好处。在整个拉美也是如此,跨国公司在其中的影响巨大,跨国公司在拉美的扩张严重影响了拉美国家经济健全、稳定的发展;并造成跨国公司所在国的贸易支付出现巨额逆差,同时跨国公司的产品多在当地销售,也就逐渐占领了当地市场;此外跨国公司还以其经济实力派及当地民族企业,控制重要经济部门。而这一切必然要反映到政治方面。[ 高铦《战后拉丁美洲经济思潮概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7月,P52] 巴蒂斯塔无疑就是政治方面的代理人,而绝大多数古巴人民没有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取得任何好处,所以这场革命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民的支持。前人总结古巴革命的特点是:首先,这是一次民族民主革命。领导这场革命的主要组织是卡斯特罗领导的、具有激进思想的“七·二六”运动,而不是1925年就已成立的古巴共产党(后改称人民社会党)。第二,古巴革命的道路是武装斗争的道路,而不是议会斗争或其他和平过渡的道路。第三,古巴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开展游击斗争、建立根据地,从农村到城市,直至取得全国胜利。第四,古巴革命的胜利,是以“七·二六”运动为核心,建立反对巴蒂斯塔独裁统治各种政治力量联合统一战线的胜利。[ 徐世澄《拉丁美洲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P120] 值得注意的是古巴的革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背景都不相同:其一,古巴处在世界上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眼皮底下,距美国仅90海里,且地处西半球,不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连,革命过程中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直接支持;其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均是在世界大战之后,而古巴革命是在对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国内独裁高压统治下的武装斗争取得的胜利;其三,古巴在革命成功后面临着道路的选择问题,而不像其他国家一样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时期。第三点尤为重要,因为在古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中,格瓦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1960年,卡斯特罗仍然表示他并不支持“社会主义”,而格瓦拉则是“七·二六”运动中对政治思考得最多的人。他在与墨西哥的一位医生朋友大卫·米特拉尼的谈话中表示,他希望将古巴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而卡斯特罗并不支持。[ 师永刚、詹涓《切·格瓦拉画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月,P98] 而在这期间美国的态度也是暧昧的,有种种证据表明,在1957年至1958年间,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暗地里向“七·二六”运动提供了大笔资金。[ 同上,P103]
        
四、理论与现实的落差
        当时赫鲁晓夫曾经讲过一个笑话颇为著名:
        上帝召见古巴的领导人,问道,“你们谁是共产党人?出列!”
        格瓦拉第一个出列,紧接着劳尔(劳尔·卡斯特罗)也出列了,但菲德尔·卡斯特罗无动于衷。于是上帝质问道:
        “你怎么不出列,你不是共产党吗?”
        卡斯特罗委屈的哭喊道:
        “上帝啊,我怎么成了共产党了?我不是啊!”
        这个笑话生动说明了古巴革命成功后的领导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卡斯特罗曾经公开表示他实行的土地改革是基于“人道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他不愿古巴受到左的专制,也不愿受到右的专制。格瓦拉的意见与其相左,他认为这场土改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正义战争。土地改革剥夺的是那些强占别人土地的人,而强占的最多的,是国家部门中的权贵,获美国政府中的人。”[ 同上,P124] 这中思想实质上与中心-外围理论不谋而合,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格瓦拉本人与劳尔·普雷威什有过直接交往,但从侧面也可以印证了当时这一思想的广泛影响。中心-外围理论的提出本质上是为了能使拉美国家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独立发展之路。古巴的革命领导人们显然也是希望如此的,但由于古巴缺乏相应的工业基础,想要发展困难重重。卡斯特罗对社会的改造一开始并不激进,也就是说,还无法和美国完全撕破脸皮。但由于1960年情况出现了变化,此时冷战达到了高潮,他从苏联那里找到了抵消美国压力的平衡力量。[ 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7月,P385] 于是卡斯特罗敢于在经济政策中抛弃美国,并于同年与苏联签订了互惠条约,将原本销售给美国的糖转售苏联,以换取苏联对新生古巴政权的支持。到了第二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从中不难看到的是,尽管革命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古巴从此摆脱了依附地位,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后台老板。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格瓦拉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960年8月8日出版的《时代》杂志曾有有过这样一段话:“卡斯特罗是古巴的心脏和灵魂,劳尔是革命的拳头,而格瓦拉则是将古巴革命推向左翼的大脑。”在新成立的古巴政权里,格瓦拉担任工业部长兼国家银行总裁,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他宣称早在1953年他就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但尚未理解其中精髓,夺取政权后,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是他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深信不疑。[ 师永刚、詹涓《切·格瓦拉画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月,P132] 他本来对苏联模式抱有信心,1960年11月他第一次访问苏联,但这一次出访却让他大失所望。赫鲁晓夫对帮助古巴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含糊其辞和苏联官员和百姓的差距让格瓦拉感到十分不舒服,用他自己的话说:“苏联就是个狗窝!”这次访问苏联之旅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的思想无疑是理想化的,他所希望的是世界革命,而苏联的做法仅仅是将古巴作为其世界战略中的棋子,尤其是苏联企图全面控制在古巴的导弹部队、军港和机场时,切更是坚决反对。以至于赫鲁晓夫指着他的鼻子怒斥道:“格瓦拉同志,你的名字在我们的亚美尼亚语中就是‘不’的意思,请你离开吧,我们之间合作也一笔勾销,而责任全在你一个人!”
        尽管在苏联发生了种种令他不愉快的事情,但1960年11月17日的中国之行却让他获益良多。来到中国后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想见一见毛泽东,当两位游击战的大师会面的时候,切已经“因紧张说不出话来”,而毛泽东用湖南话问候他:“切,你好年轻哟!”[ 同上,P136]而看到中国的财政部长李先念也是一名军人时,他倍受鼓舞。这期间他不仅走访了北京,还到西安、成都、上海等地进行了访问。他看到了中国和古巴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为传统的农业国家的现实让他倍感亲切,这使他的立场向中国有所倾斜。再后来的中苏论战中,他站在中国一边,这或许成为他最终离开古巴的一个原因。但此时,古巴投入苏联的怀抱已是不可逆转。


        古巴的革命成功了,但美国绝不会允许第二个古巴出现,迅速加强了对其他拉美国家政权的支持,企图共同形成一个联合体系以阻止革命的蔓延,无心当中也加强了南美的威权主义政体发展。1964年,切·格瓦拉作为古巴代表出现在第19次联大上,受到了媒体的热烈欢迎,同时也有许多许多尖锐的问题等待着他。电影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位女记者问道,如果美国最近帮助拉丁美洲人民的计划成功了怎么办?如果统治阶级同意进行土地和税制改革,如果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那么古巴革命的宗旨不就失去其效力了吗?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的。美国一方面制造武装干涉事件企图颠覆古巴革命政权,最著名的就是“猪湾事件”。电影中格瓦拉在美国会见了大名鼎鼎的反共参议员尤金·麦卡锡,双方友好地握手致意,切对麦卡锡表示了感谢,感谢美国组织了“猪湾事件”,因为“没有什么方法能比革命更有效地巩固人民主权”。另一方面由于古巴导弹危机,险些将世界拖进三次大战。危机最终得以成功解决,美国方面作出的让步就是默认古巴政权,但同时一直没有放松对古巴实行贸易禁运。[ 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7月,P385]
        对共产主义感到恐惧的并不仅仅是美国,还有拉美各国的上层阶级-军人联盟。在古巴革命成功后的20多年里,拉美出现了左翼运动风起云涌,1970年智利社会党人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总统,在尼加拉瓜桑迪诺民族解放阵线建立了政权,萨尔瓦多和秘鲁的革命者无限接近了国家政权,当然不能不提的是格瓦拉本人也投入了这场拉美大陆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最终于1967年10月9日牺牲在玻利维亚。游击队不断扩大势力也引起了军人政权的报复,但是在20世纪的60至80年代军政府严密的威权统治之下,拉美各国的政局得以相对稳定,至少说明了拉丁美洲的多数国家——开始寻求建立没有民众组织和政党的新型社会。[ 同上,P382] 但到了80年代以后,在民众的压力下军人政权纷纷下台,90年代拉丁美洲所有的国家都实现了民主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心-外围理论在拉美受到了极大冲击,由于进口替代型工业的失败,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智利)接受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自由主义在拉美占据了主要市场,但这显然也不是万能的灵药,中心-外围论的影响尽管降低,但也不是完全消失,与此同时世界体系论也代替了中心-外围理论的位置。
        “显然,要打败帝国主义,却不消灭其根源美国是行不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生活在无形的牢笼之中,举个例子,你相信自力更生的神话,却不理解绝大多数人的机会是由无形的力量决定的。”电影中的这段台词是切对于女记者提问的最好回答。不仅仅是个人,这种牢笼同样可以引申到国家层面,针对二战后西方国家提出的现代化理论,中心-外围论可以说是最好的回击。在过去的50年里,西方打着现代化的旗号将畸形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向外输出,在全球蔓延。[ 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英】《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8月, P155] 或许现实当中最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就是环境的恶化。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从环境意义上讲,“国际竞争”意味着世界大公司为争夺资源而互相竞争,而这正是第三世界的穷人赖以生存的资源。[ 同上,P157] 发达国家为此还宣扬全球化贸易将促进各国经济的增长,最终使世界各国均能得到发展,最终消除贫困。可以说——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但这种全球化是以破坏边缘地区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成千上万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迁移到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贫困,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就连发达国家也有学者在惊呼:“如果在自由贸易状态下,污染和废弃物流向南方国家,生物多样性、财富和知识控制着知识产权的体制(例如GATT等‘自由贸易’协定相联系的制度)流向发达国家,那么全球化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环境上的种族隔离。”[ 同上,P158]
        格瓦拉显然认识到了上述情况,他在1965年2月24日阿尔及尔举行的亚非团结组织经济讨论会上提出了“全新的国际关系”概念:第一,知识与技术应公平转让(即放弃现行的专利许可制度,让发展中国家能以较低的代价得到技术支持),第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等;第三,重启债务谈判。这一设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连在巴黎的左派大学生们都争先恐后传阅他的演讲稿。
结语
        中心-外围理论的提出,可是说对古巴的革命和格瓦拉本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表明格瓦拉读过此类著作或与持此理论的学者们有过直接接触,但他在革命前后对未来国家发展模式的设想实质上是与其不谋而合的,双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选择问题。作为一名国际主义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全心全意地贯彻自己的世界革命,他放弃了工业部长的头衔离开古巴,给卡斯特罗留下了情真意切的辞行信,先后前往非洲和南美洲,他希望整个非洲、美洲都能在他的引领下走向革命的道路,遗憾的是这种尝试最终失败。但是,这种为使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民族独立、富强,敢于和压迫者进行斗争的精神始终鼓舞着全世界人民。尽管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拉丁美洲国家仅有古巴取得了成功,尽管古巴还没有摆脱经济依附的地位,加之苏东剧变和美国经济封锁的巨大打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古巴进行了经济改革,特别是2001年以来,古巴逐渐走出了经济困难时期。而与此同时拉美国家左翼势力有了极大发展,可以说格瓦拉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①师永刚、詹涓《切·格瓦拉画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月
②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英】《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8月
③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7月
④徐世澄《拉丁美洲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⑤中科院拉美研究所:《拉美研究:追寻历史的轨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7月
            
    
    
    
    

 短评

Che.Part.One.2008.DVDRiP.READNFO.XViD-RUSTLE

9分钟前
  • 金英俊
  • 还行

看得我那个困啊。边看边想,这是谁导的呢?其实早先就知是索德伯格了,但一下子闷得俺愣是想不起来了~~不过大概不能说片子不好,只能说再次论证了我对大长片的恐惧~~

10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革命是枯燥无味的~

15分钟前
  • 盈盈美黛子
  • 还行

丛林游击,穿插访谈和联合国演讲,传记的真实感爆棚。先看《摩托日记》再看《切》,确实很多细节可以对照;而切真是一个浪漫而心怀大爱的理想主义者,又不同于其他革命家,有着很温柔的人格。难怪他已成为一个流行符号,有无数的人追随却成为难以企及的偶像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The inevitable downfall of an idealist. I like the way Soderbergh portrays guerrilla warfare - down & dirty...

20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一位传奇人物的史诗

23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格瓦拉是极其伟大的革命家,希望还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反映他的革命之路

28分钟前
  • 追忆
  • 力荐

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

32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看到最后有的革命者理所当然的开着前政府的跑车前往新的目的地,被格瓦拉呵斥,在想到动物农场,革命的悲哀就在于,当那些没自由平等的人通过奋斗取得胜利之后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我为今天付出了这么多,那么有点享受又有什么不可以,既然现在还没有彻底的自由,那么为了大多数人的自由,你小部分人的

36分钟前
  • F.L
  • 力荐

粗鲁地抽出了历史中的点,暴风骤雨似的一连串名字,对于不懂古巴革命史的人,确实看着难熬,打瞌睡。后半段城市战还拍得不错。

41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还行

说实在的,片子还是有点令人昏昏欲睡。但不可否认导演确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切·格瓦拉!

46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明显的去传奇化的努力。优点在于展现出古巴革命冷静、平实的那一面,比如有组织有计划的攻城战,毕竟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容易低估革命的智商,缺点在于对革命理念等主观信息的交代几近苍白,怎么可能完全没有情感动员。最后,跟切相比,男主实在长得太抱歉了。

48分钟前
  • 57
  • 还行

格瓦拉的人格魅力德托罗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故事说得饶有趣味,相当难得。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50年代的场面用彩色而60年代的用黑白。顺便说一句,在看《摩托日记》之前,我对切这个人的了解接近于零。

53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这般平静,真是意料之外。不过,剪辑还是一如既往的赞!

54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做为一部传记片,不可避免的给人以拖沓的感觉,不过开头的古巴地理介绍还是很有新意的。

5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Che the romantic adventurer, the Red Robin Hood, the Don Quixote of communism, the new Garibaldi, the Marxist Saint-Just, the Cid Campeador of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 Sir Galahad of the beggars, the secular Christ, the San Ernesto de la Higuera revered by the Bolivian peas

58分钟前
  • 放开那个女孩
  • 推荐

我觉得看这部片子之前最好能读一遍《切,格瓦拉传》不然片子太缺乏代入感了。那些黑白镜头拍的真美。

59分钟前
  • kindsos
  • 还行

★★★☆ 作為全世界文青的偶像,Che Guevara和某些小清新放在一起實在是有辱他的威名,他一生對於自由的追求,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值得人崇拜。影片太專注于塑造Che Guevara,以至於其餘角色的形象變得甚是模糊,不過主人公的形象豐滿立體至少做到了傳記片最起碼的一點。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对国外革命人物传无感,无法带入,不过整体影片的效果很好,主题鲜明

1小时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索德伯格选择的冷观角度非常好,对于格瓦拉这样一个毫无理性可言的英雄和刽子手而言,如果再不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就只能是灾难了。黑白段落里索德伯格惯用的晃晃悠悠的近景手摇摄影和快速剪切很舒服。德尔托罗的表演做到了神似,戛纳影帝没有白拿,期待下半部。

1小时前
  • CynicDogAldaev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