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狼的日子

HD中字

主演:爱德华·福克斯,特伦斯·亚历山大,米歇尔·奥克莱尔,艾兰·巴德尔,托尼·布里顿,Denis Carey,Adrien Cayla-Legrand,西里尔·库萨克,莫瑞斯·德纳姆,弗农·多布切夫,雅克·弗朗索瓦,奥尔加·乔治斯-皮科,雷蒙·热罗姆,巴里·英厄姆,德里克·雅各比,迈克尔·朗斯代尔,让·马丹,罗纳德·皮卡普,埃里克·波特,安东·罗杰斯,德菲因·塞里格,唐纳德·辛顿,让·索雷尔,提摩西·韦斯特,Bernard Archard,Colette Bergé,格雷德·布尔,菲利普·莱奥塔尔,莫里斯·泰纳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2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3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4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5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6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3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4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5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6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7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8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19豺狼的日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男爵夫人改崩了

前段时间把小说看了,找来影片看看。跟现在的类型片,观感不大同。格调是慢的,没有现如今片子的紧张与压迫。有点长,好在废话不多,也不那么紧张,可以慢慢悠悠一边干活一边看。 巴斯蒂安·蒂里的刺杀行动匆匆带过;维克多·科瓦尔斯基,这条支线,一删了事;雅克利娜 迪马,背景也一删了事。 以上三部分,反映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删减对于法国之外的观众造成困难。不过,也许那不是观众。 男爵夫人一线,更改大,改不好。一般套路是案犯逃,警察追,猫鼠游戏,而且通常是警察总是迟一步。原著也是这个套路写的,电影里却改成警察先一步到男爵夫人家调查情况了,男爵夫人提早知道了豺狼的身份。这么一改,讲不通,而且显得所有人,警察、男爵夫人、豺狼都愚蠢无比。改出来的硬伤。 最有趣的段落是,泄密事件之后, 内政部长:“有一点我想问一下,怎么知道情报是由圣克莱尔泄露出去的呢?” 勒贝尔:“你们每一位的电话我们都窃听了。” 那一秒,画面静止了,所有目光都望向勒贝尔,勒贝尔自顾自的坐下。 演员奥尔加.乔治斯 - 皮科 Olga Georges-Picot,漂亮,有那个时代严肃认真的古典美。1940在上海出生。

 2 ) 如果六十年代的豺狼先生来到今天

1、作为见不得光的职业杀手,伪造身份的证件的难度极大。只有国家情报机构才有能力为自己的行动人员伪造出能够畅行无阻的“假的真护照”——例如2010年以色列特工持“合法”护照进入迪拜刺杀哈马斯高官

2、偷窃他人护照据为己有的方式也不靠谱。在联网的情况下,被窃护照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挂失、失效。

3、把改造过的步枪直接放在行李箱中过海关,简直就是死路一条。
当年的豺狼先生带枪过海关,真是运气极佳。
当年欧洲海关的检查真是形同虚设。直到70年代劫机事件频发,x光机才开始广泛应用。

4、豺狼先生跟踪丹麦牧师,从机场一路跟到酒店,然后用自制的工具溜门撬锁拿走护照。如果在今天,酒店大堂和走廊的监控录像会第一时间将他拍下;使用房卡的电子锁也不是靠随身的撬锁工具能对付的。

5、在广场、130米的近距离狙杀大国的boss,怎么看都不靠谱。
依稀记得boss们出巡t大的时候,所有窗户一律关闭,各建筑物内均有专人把守。狙杀,除非是用m200那样超远距离的步枪,否则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结论:以豺狼先生在六十年代的手段,放到今天恐怕会很悲剧。

 3 ) 一点点美中不足的狗血改编

福赛斯的小说以细节流著称,绝无不合理的狗血煽情桥段,而这部电影大部分也拍得冷静自制,深得小说三昧,可惜就乱改编了一个地方。

电影中豺狼由意大利驾车入境法国,在尼斯附近的旅馆邂逅男爵夫人,一夜情之后,得知杜保罗这个假名已暴露,白色小跑车也成为目标。警察也在旅馆中得知豺狼和男爵夫人有一腿,且也已经去拜访警告过男爵夫人了。给车子喷漆后豺狼出了车祸,这才去拜访男爵夫人,男爵夫人明知道有问题,却作死遣走仆人,被先睡后杀了。

小说里,警察并没有从旅馆里得知豺狼和男爵夫人有一腿,也没有去拜访警告。豺狼得知身份曝光后,起意去男爵夫人那避几天风头,把车子改颜色和车牌后,开到附近,小心藏了起来,改搭便车去找男爵夫人,书中描写,豺狼心想一星期后要离开时是困难的,可见也是陶醉在温柔乡中的,对男爵夫人也有点情意的。然而,藏起来的汽车意外被守林人发现,而男爵夫人也不完全是草包,以前曾是抵抗运动的通信员,偷听了警告电话,甚至翻查行李找到了枪,也准确判断出豺狼的目标就是戴高乐,如此也就让豺狼非杀她不可了。

电影中的警察太神勇了,竟然能追到男爵夫人这条线,而豺狼又完全是因为车祸才去找她,实在是太巧合了,而男爵夫人又完全花痴一个,明知对方是警察通缉目标还独处?在其他电影中也许是常见桥段,但这也太不“赛福斯”了。而豺狼的人设也崩坏了,明明车祸车子就丢在路边,分分钟被警察发现,还留在附近做啥呢?开着另外一辆车赶紧远离呗。还浪费时间特地去杀男爵夫人干啥?同时又显得豺狼只是个冷血杀手罢了。

小说中的描写,就完全与豺狼的冷静有计划,又能随机应变相符合,想利用男爵夫人那躲风头,就小心的把车子改颜色再藏起来,搭便车都分成两次,先搭到小镇上,再找一辆车到男爵夫人家。每次都趁爱爱后夫人疲不能起时偷偷打电话了解情况,敏锐的发现电话有两次挂断声,才脱了鞋子偷偷回房间,发现行李被检查,枪支曝光后,才痛下杀手。妙就妙在前面还描写豺狼想着一星期后离开时会依依不舍,这里杀人后却一句多余的描写都欠奉,把豺狼这样一个出身贫寒,向往富裕生活,喜欢勾引高雅美女,有正常人的感情,但又绝对自我中心,绝不留下任何隐患的杀手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电影里唯一较大的改编,就破坏了小说的合理性,也破坏了豺狼的行为模式一致性,实在是完全没必要呀,就不能老老实实按小说拍吗?

 4 )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似乎在西方,“豺狼”是一个比较让坏蛋亲徕的绰号,无论是杀手,或是毒枭,都喜欢以豺狼自居。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非常喜欢那类描写冷战时期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那个时期间谍比较猖獗,整个世界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的缘故吧。这个电影就是发生在六十年代的法国。

    刺杀戴高乐,影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唯一的悬念就是如何失败。法国警方的能力不能说不强,但是显然豺狼魔高一丈。可惜他最终失败了,他败给了运气,这就没有办法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人,关键时刻运气总是站在他们一边,运气这种称呼有些虚无缥缈,有些宿命论的感觉,好吧我们换一个称呼,偶然。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偶然不能改变历史。也许对于大的历史脉络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正是那些偶然,甚至是极其偶然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对于那些历史上的成功者,偶然是站在他们一边的,所以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在这部影片里,豺狼仅仅败给了偶然,而且是那种极其的偶然,也就是说从必然的角度讲,豺狼成功了。

    顺便说一说戴高乐,如果说二战时期涌现出来的各国领袖中,斯大林,丘吉尔是杰出的人物的话,那么戴高乐绝对是伟大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和罗斯福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戴高乐战后的表现比战前更为杰出。中国人喜欢讲谋略,并且分为阴谋和阳谋两种形式,那么戴高乐就是施展阳谋的杰出代表。他的戴高乐主义绝对是光明正大,气势磅礴。策略一旦抛出,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因为那是正确的,正确的事情无论如何是不能依靠光明正大的手段来加以阻止的,因此只能暗杀。有两种人非暗杀不能解决,一种是势力强大到不能抗拒的人,比如希特勒,但是这种人毕竟可以依靠更为强大的力量加以解决。还有一种就是行事正确,光明正大的人,如果再手握大权,那简直是非暗杀不足以消灭之的了,比如林肯,比如戴高乐,因此有了现在这部电影。

    尽管有些虎头蛇尾,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5 ) 1973年的惊悚片,放在今天依旧是标杆

对于一部通篇讲述某一个阴谋诡计的电影来说,我们作为观众期待的是什么?巧妙设计的计谋,惊心动魄的过程,紧张刺激的追逐,出乎意料的结尾?好像就是这么几个要求,别的什么都是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这几个基准线兜底,所谓的谍战也好,讽刺也罢都显得轻飘飘。做好基础框架的惊悚片都能收获不俗的评价,这一点在几十年前创作者们都知晓,然而很遗憾,坚持的却很少。

时至今日,我们的惊悚片中非主要元素逐渐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主要元素却在逐渐衰落。我们所期待的优秀的惊悚片究竟有哪些特点,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证明。

《豺狼的日子》是一部关于刺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故事片,本片讲述了在法国不同政党之间的争斗中,法国总统面临着生死危机,然而他却在一次意外中死里逃生。愤怒的反对派决心聘请外籍杀手来完成刺杀总统的任务。于是,一个英国杀手走进了观众们的视线。

杀手精妙的谋划着整个计划,且一切行动都是滴水不漏的执行着。警察们意外获得了这个消息,但是却找不到任何的头绪。在与杀手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警察们逐渐的利用手中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找到了杀手留下的信息。于是,一场关于时间的生死争夺战开始了,警察们从一次次的落后于杀手的步伐到越来越靠近杀手,而与此同时,留给杀手的时间也不多了。在这场生死争夺战中,最后一刻,戴高乐存活,杀手身死,一切画上了句号。

之所以对《豺狼的日子》侧目垂青。原因很简单,无外乎他已经完全做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对于一部惊悚片来说,对于一部已经预知了结局的惊悚片来说,如何用过程打动人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豺狼的日子》就是这样一部用过程打动人心的电影。对于上文提到的惊悚片的几个元素,本片无一例外的都适时的踩中了这些点。这样对于观众来说,显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局,本片因此获得很多人的赞誉。

首先来说第一点,那就是精心设计的计谋。刺杀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杀手来说显然更为棘手。更何况这个总统是法国最高领袖,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显著的影响力。这样一个高难度的任务,自然需要行动者想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计谋,然而本片并没有对于这个计谋提前进行预设。

很显然,创作者是需要观众一起跟进这个计谋的。杀手提出了方案,那就是自由行动,自己掌握完全的主动性,且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这些都是常规办法,但是对观众来说,显然常规的办法并不能令人信服,于是,我们便有了好奇心,看着杀手怎样行动。从给自己弄一个身份,到购买武器,从想到后路到步步为营。观众们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预知到任何有关刺杀计划的蛛丝马迹,但是却能看到一个一丝不苟的杀手在一步一步的执行着自己的计划,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继续跟进,看看杀手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接下来就是惊心动魄的过程与紧张的追逐了,整个过程中警察们通过对雇佣者的观察逐渐的知道了这个刺杀计划,从而一点点的顺藤摸瓜,最终获得了这个杀手的大部分信息。此时此刻,当警察已经知道了杀手的身份后,我们会自然的觉察出来这个杀手的身份要暴露。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杀手适时的用一系列行动来告诉给所有人,他总是能在最后关头转危为安,即使是发生交通事故,杀手也能幸免遇难。

这个过程惊心动魄吗?并不是完全的惊心动魄,但是却能引发观众的另一种思考,这样一个兼具冷静的思维,缜密的计划以及幸运的杀手,最终为何会失败?带着这个疑问,本片顺利的过渡到了最后阶段,那就是完成刺杀任务。同样的,创作者用这样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大疑问,如果想要回答,观众们就必须继续跟随杀手的步伐来看到最后的角力。

在设定上,这样的留有悬念的手法值得肯定,因为观众为了揭开谜底自然会看到最后,而对于悬疑片来说,这样的悬念对于整片来说也是点睛之笔,之前的所有故事不过是为了这个悬念做铺垫,如何在最后时刻完成反转,这就成了一项任务,一项可以让观众与创作者共同参与的任务。本片结束后,一切都有了答案,创作者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创作,观众也增加了参与感。

对于一部这样的作品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创作者挤尽水分后,看到本片都有哪些干货,而本片的创作者在这一点上做的也不错。这是一部1973年的作品,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然而却依旧能够打动现代观众,他靠的是什么?自然是自己对于观众的尊重。然而几十年过去,我们却没有能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不断进化,这才是值得创作者反思的。时代在进步,我们的创作质量却没能紧跟时代步伐。

……

你好,再见

 6 ) 《豺狼的日子》1973版电影及其他

总有一些老电影是常看常新,总也不厌倦的感觉,1973年英法合拍的《豺狼的日子》就是这样的一部老电影。片子接近2个半小时,严重符合老K喜欢的电影长度。

■电影

资料来自豆瓣


《豺狼的日子》电影剧本-摘自豆瓣-Maverick

解说词:一九六二年八月是法国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戴高乐总统承认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很多人认为,这是背叛祖国的行为。这些过激派几乎全是军人,他们为了报复,发誓要暗杀戴高乐。


影片中的雪铁龙DS19很酷。


《豺狼的日子》电影剧本-摘自豆瓣-Maverick

4.爱丽舍宫

部长们的座车——雪铁龙DS19型车排成一圈停在前院。

三色旗迎着晚风飘扬。一位象是管事的老头子,从正门走出,拍了两声手掌,提醒同机说:“现在内阁会议已经结束。”

门上的时钟的指针指在七点四十五分。

雪铁龙车一辆接着一辆地开到正门旁,依次把开完会的部长们迎进车里,向门外驶去。

相关新闻资料-百度

作为总统座驾的DS19在中了14枪,左前和右后轮胎爆胎的情况下,依靠先进的气液悬架支撑着满是弹孔的车身夺路飞驰,以领先的技术和强劲的安全性载着戴高乐将军冲出了重围。


定制的大阻更酷。

这部1973版的豺狼节奏看上去有点儿慢,但却十分有嚼头,情节设置,高潮铺垫都是精彩每分秒!本片的精彩也离不开英国演员爱德华·福克斯的独特表演!

资料来自豆瓣

他在《遥远的桥》中把英第30军军长霍罗克斯将军演绎的十分出彩!

《遥远的桥》1977

《遥远的桥》中的爱德华·福克斯

他在《遥远的桥》中战前高级将领动员一场的演讲十分精彩!

WIKI上的霍罗克斯将军本人照片。

爱德华·福克斯的弟弟也是一位脸熟的英国演员。

资料来自豆瓣和IMDb

1973版《豺狼的日子》的海报。

DVD封面

电影海报

这张海报的局部还被老K作为了论坛的头像。

其他关于豺狼的电影。

资料来自豆瓣

CC公司发行了长达近6个小时的3集迷你电视剧集《卡洛斯》,风格写实。

资料来自豆瓣

布鲁斯·威利斯和理查·基尔主演的《狙击职业杀手》,演员虽然大牌,却是老K看过的豺狼电影中质感最差劲的一部,这个1997年的新版无论是剧情,还是细节,还是节奏都远远不如25年前1973年的老版,甚至也不如同年的另外一只豺狼,1997年的《豺狼陷阱》。

资料来自豆瓣

■蓝光

N年前老K看过这片的DVD,3年前看过HDTV高清版,今年(2017)的9月份,英国的箭影公司即将发布该片的第2个蓝光版本。

资料来自http://www.blu-ray.com/

这一版的蓝光封面很酷。

图片来自http://www.blu-ray.com/

本片的第1个蓝光版本是澳洲于2017年3月份发行的。

资料来自http://www.blu-ray.com/

而老早就有预告了的美一区蓝光版本,至今还是预告中。

资料来自http://www.blu-ray.com/

■原著小说和小人书

有说法这片的原著是刺客必读的圣经,老K为了瞻仰一下圣经,购入了中文新版的正版原著。

这是新星出版社2012年的新版,下面是新星2009年的老板。

还查到197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也出版过同名书籍。

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阆阆书社

还发行过多个版本的连环画册。

中国连环画社92年版,曹辉绘,图片提供-连趣网-popeye

四川人民社83版,程国英绘,图片提供-连趣网-popeye

这一册封面上的阻击步枪完全是按照1973版电影中的绘制的。

电影中的大阻

山东美术出版社,图片提供-连趣网-cq大崽

福建人民出版社,图片提供-连趣网-cq大崽

岭南美术出版社,图片提供-连趣网-八月蝴蝶黄

有意思的是,这一版连环画内页的刺杀高潮并非是按电影中的场景,而更像是参考了肯尼迪在敞篷车上遇刺的情景,1962刺杀戴高乐未遂,1963阻击肯尼迪得手,那个血雨腥风的暗杀年代啊。

岭南美术出版社,图片提供-连趣网-八月蝴蝶黄

更多老K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KK影

 短评

影史奇特之负一秒钟营救。所谓“负一秒”是指刺杀行为到底还是发生!只是刺杀目标的突然动作(诗意正义却显俗套)躲过了首枪。不待二发,警方赶到将其击毙……等于影片虽强调了宿命天理(呼应片头那次刺杀也毫发无伤),却未把法兰西的前途彻底被动地扔给命运,而是兼顾肯定了警方的事在人为功不可没。

5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电影已经很好了,但依然没有小说精彩。从故事角度讲,豺狼的计划已经成功了,寄托在最后一刻正好问到放行豺狼的士兵,这本身就是依靠极大运气的,那么这场较量的胜负已经很明显了;全片对杀手和侦探的职业描写,触手可及地真实,实在震撼。

9分钟前
  • octopus
  • 力荐

这制作,这阵容,配不上经典的原著啊。福赛斯的小说恐怕很难拍得好,太细致太考究的细节,少了就没了魂。

11分钟前
  • 牛油果豆
  • 还行

近期看过小说改编电影中最好的一部。镇定、优雅、紧凑。福赛斯的精髓之一即是大量琐碎但必需的形而下细节,这一点上还原度相当让人满意了。

15分钟前
  • 橘 きよあき
  • 力荐

看了一个月才看完... 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拍得像本说明书一样细致精炼,风格像那只自制简易消音步枪一样帅气。狐狸爸爸的美好身材被儿子完美继承了下来真令人欣慰。

17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原来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正午》的金尼曼,那还相当与时俱进啊。忠实原著事无巨细的改编,想念以前没有规定二十分钟必须一打斗一转折音乐必须轰隆隆的硬核悬念片时代。不过,虽说不动声色纪实流,但使用全英语对白本身却又牺牲了一半真实性不过要让Edward Fox说毫无破绽的法语可能也有难度(不能配音吗?) 他相貌比James要悍上好几分,演杀手挺合适的。老大叔官儿太多个了,对脸盲症不太友好。

2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感觉拍的不太给力啊,节奏慢,剧情也有很多漏洞。就听起来挺牛逼,第五共和国初期职业杀手刺杀戴高乐的故事。

25分钟前
  • 王紫
  • 还行

【血缘和地缘关系塑造了非常亲密和私人化的议员与选民关系。议员要为选民家庭介绍工作,甚至于找对象。各家的红白喜事更是重要,议员即使不能亲自到访,也要派人上门。这种密切的关系往往要通过几代人才能建立。“日本人并不认为政治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他们把政治家称作‘政治屋’,‘屋’在日语里有商铺的意思。选举议员就像选择街边的商铺,如果不好,可以换一家。”政治世家就相当于老字号,大家知根知底也就顺水推舟了。】老大去年访承德的视察点正好在我家小区旁边,小区里能看到老大的居户每家进俩人安保,阳台一律不许去。安倍还是年轻啊。

28分钟前
  • 邮差总按两次铃
  • 力荐

牛逼,精密的政要刺杀教程,一匹豺狼和整套国家机器的缠斗。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豺狼和枪械专家谈买卖时,桌子上的杂志图片是肯尼迪的照片。

30分钟前
  • 希夷子
  • 力荐

原书照拍,还是那么刺激抓人;娓娓道来,仍是如此松弛有度。极简狙击枪影像化,赞

32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情节紧张,人物惟妙惟肖。最妙的地方就是读者明知道最后的刺杀不会成功,也非常愿意读下去,而且还抱有一丝幻想,希望结局能够改变,让那个高高在上的人被干掉吧,就为了这个酷到不能再酷的亚麻色头发的英国人。一部充满了异国风情的书,带着我们经历了一个无比惊险刺激的旅程

34分钟前
  • 寇思心扉
  • 力荐

久违这么质朴老练娴熟的表现手法,在如今这种浮躁的快餐文化下,老片子更多的是凸显匠心。剧本上乘,剪辑凌厉,没有一个废镜,全程不靠配乐渲染但节奏异常紧凑,情绪一直被引领。剪刀该落的点掐的精准无比,这才是艺术手法里最触顶的减法。

38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七〇年代沒有電影特效的政治刺殺影片,完全遵循傳統電影起承轉合的規則,過程緊湊、情節綿密,可看性非常高。唯一的缺憾就是全部演員都是英語發音,令人感到沒有接通地氣;但持平而論,法國人拍類似電影題材的技能絕對不如美英,應該拍不出這種大視角的境界。

41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力荐

8.0/10。142分钟,双线交织,思维缜密,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细节交代极为清楚,毫无废话可言,即便在没有任何大场面的衬托下却始终引人入胜达到最后的刺杀高潮!凭此就可让[拉登]等之后一系列好莱坞‘’刺杀大片‘’甘拜下风。PS:其实我挺希望最后戴高乐被干掉的。

4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戴高乐太高了,给授勋者整理衣领,势必要低一下头,这个细节太小太小,即便是算无遗策的豺狼也没有想到。然而就是这个细节,让超一流的杀手功亏一篑。整体上,影片比原著差了很多。但是影片的画面带着那个时代的精致绅士的质感,加上几乎毫无配乐的紧张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7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干净利落,冷静如英伦杀手,不啰里啰嗦,不感情用事,百般全能,头脑缜密,心细如发,专业的人才也是难得了;不过铺垫了这么多,最终的结局似乎太容易了。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豺狼是猎手也是猎物。后半段的围捕节奏很不错。有很多可以拍得更好的地方,但Edward Fox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迷人的形象:你怎能不爱上这样一位杀手,孤身挑战整个国家机构,不退缩办事干净利落,金发优雅如同大卫鲍伊?但他三次不眨眼的杀戮中两次都是向对他伸出援手之人,让我想起那个同样让人爱恨交织的永恒形象,几乎是"你只杀爱你的人",复仇在我里的槚津严。

50分钟前
  • _Esperanza__
  • 推荐

本来以为福赛斯这类写东西事无巨细全部要交代清楚的书是很适合改编电影的,结果却是不得不损失掉大量的有意思的情节,而且豺狼这种角色也实在是太难完美视觉化了,虽然靠着剧本,全片也还不至于无聊,但也就那样吧。

51分钟前
  • 女巫
  • 还行

作为一个结局非常明确的故事 可以说拍得非常非常不错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剧本实在太好以及看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断断续续地看的(于是谜之可以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总有一种“这个片子可以拍得再好一点”的错觉 看了下imdb确实是对的 但不管怎么样这部片子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55分钟前
  • Catete
  • 力荐

都是因为你低了一下头,从结尾来看,这一切只能算是运气了

57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