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HD中字

主演: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赵有亮,周大勇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高考197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年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豆瓣东北五仙达芙妮抑郁症九段推拿陈真之困兽犹斗沉睡烈犬上帝之手第一季胡雪岩缘来是你风尘大师哈罗德与男孩寒蝉鸣泣之时·扩潮性办公室禁忌咒纹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一季猛龙特警之天罗地网(国语版)冬天的骨头疯城记第一季山菊花诡风怪谈超能电竞:传奇一代反击第八季新仙鹤神针粤语盖亚2021五等分的新娘剧场版今生只为遇见你父子攻防战左撇子女人生日末日巡逻队第三季生命花拆案2嗜血恶魔夜凛神探第二季我亲爱的小冤家寒夜星暖这时对,那时错方托马斯大战苏格兰场迷人的四月时间商人天机密令 (2018)生之欲傲椒的湘菜第一季本尼迪特天才秘社特战行动队

 长篇影评

 1 ) 看《高考1977》

昨晚苏老师打电话来,问想不想看《高考1977》,她多张票~想~约了今天早上9:20在影城门口见。

刚下过雨,车很难叫,等了半天叫到了,到影城刚好9:20,这时收到苏老师的短消息:我还在宜山路上 恐怕要迟到了 苏。我就在影城门口等着,这时候发现很多结伴而来的中年女人。说中年女人,其实是一些已经步入老年的中年女人了,穿得大多比较妖娆,但是岁月的痕迹很重。回沪知青本来是有回沪知青特有的腔调的,特别是在放《高考1977》的电影院门口。他们的出现让我很动容。

苏老师和她的干女儿迟到了一小会儿,进场之后正在演扛大包比力气。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发现2厅坐得很满。2厅是个比较大的厅,相当于以前一个很大的电影院的差不多半个那么大,早上9:30的电影,居然坐了这么多人。

电影很好看,比我想象的好看,主旋律得好看,很不容易。让我确信那个时候邓小平的出山确实是那样令人振奋的。特别是烧荒的大火蓬蓬勃勃地烧起的时候,我很少有地被一部新电影震撼了。大手笔啊,绝对大手笔!就凭这一个镜头,编导就了不起!

电影里感人的故事和场面可以说连绵不断,有几处我差点落泪,所以当剧终灯亮后看到苏老师在抹眼泪我一点也不吃惊。她说她一直在哭,因为想到很多事情,她的三个孩子当年都是插队知青,侯牧人到东北插队的时候才16岁。那天去送侯牧人,她忍着一直没哭,回家之后,发现女儿侯牧遐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于是和女儿抱头痛哭。

我拿的这张票本来是侯牧遐老师的,她坚决不肯来,因为来看了会受不了。她当年参加高考被录取了,但是名额被别人顶了,后来是结婚回来的。

这个题材能这样大张旗鼓地拍个电影,让我觉得很振奋。我刚才在豆瓣看了会儿评论,发现有些可能是非常年轻的年轻人写:没想到当年是这样的,没想到曾经这样地苦。非常年轻的年轻人们啊,曾经发生的事情只能更苦,更不可思议,更难以容忍。我昨天跟一位老师打电话,跟他说,正如鲁迅说的,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在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情,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是现在的非常非常非常年轻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没有人告诉他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所以无从去想象,无从去辨识,甚至无从去揣测。你怎么想象一个民族的未来是生活在对自己的父辈、祖辈刚刚经历过的苦难一无所知的基础上的?

(注:苏老师是配音艺术家苏秀老师)

 2 ) 感谢那些美好的情感

今天有机会来华师大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在上海的试映。想着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片子时,心中还是多少有些顾虑的,可随着影片中这些在伊春的冰冻土地上挥洒热血青春的年轻人几次心潮的起起落落后,如果要给电影一个五星评分的话,尽管还有不足,但我还会毫不犹豫的给她四颗星。这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有好多话想说,不得不提孙海英,老戏骨的实力快要遮住了所有年轻演员的光芒,将影片中这位一口东北腔的语言幽默顽固到可爱的革委会场长发挥的淋漓尽致,为这部本来沉重的电影现场带来好几次的笑声,有观众一次次的热泪盈眶,有最后女主角考入北大后观众爆发出的由衷的掌声,当然也有坐我后排的几个疑似香蕉人的中途退场(这几个满嘴英文的中国孩人中途退场,电影对他们似乎没有吸引力,我更愿相信他们是因急事离去)。

感谢电影导演有决心和想法去触动一个时代的话题,去解开长久的藏于老一代人们心中的一个心结,去唤回他们那段回忆。然而我更想谈另一个话题,关于亲情关于父爱。动容于女主角陈琼和她父亲间的戏,久久不能忘记。当女主角怒吼着喊出无法原谅自己的父亲的同时,我有些怀疑这一幕的真实性,就算看完很久仍然心存疑惑,一位父亲到底该不该被原谅?

父爱如山
    几个十年到底能不能将一件事情永久的埋葬,对于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混乱不堪的历史,我庆幸自己没有亲身经历,难以想象那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十年啊,是血雨腥风吗?是人性被极度扭曲?人作为一个个体所受到的屈辱和践踏到底有多严重,我不敢去想象,但我想知道就算曾遭受了再大的磨难,该不该去怨恨一个人,尤其是当这个人还是身养自己的父母。是该划清界限还是咬紧牙关支持着对方。女主角那么纠缠的始终不肯原谅父亲的,是父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所带给自己的苦难,或许会有人说当局者迷,所以置身事外的我才可以这样评判,“黑五类”所承受的不公正与歧视是时代给予你的伤而不是你那位同样遭受着失去身份失去亲人失去生活几乎失去了一切的父亲,作为飘萍般的个体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力和渺小,或许一个小小的插曲就会如蝴蝶振翅般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样的艰难时世下,连最亲的父女都不能站在一起相慰藉,还有什么更大的伤?

最后,我想片尾也许会是这样结局吧,一种像《百万宝贝》那般给人一个郁闷的想骂娘的结尾,一伙年轻人无望的看着火车开走,仿佛有人在上天嘲笑的说“你丫再努力也照样完蛋!”;另一种,场长开着拖拉机送他们进入考场,他们终于赶上了这场人生中重要的考试,镜头拉长,随着老场长目送着他们走进考场,出字幕。这时结束也算给人一个充满希冀的结尾;然而感谢导演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温馨的结尾,从场长与招办负责人间关于陈琼成分问题的秘密对话,让我再次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期待之情,“私刻公章这种罪你敢不敢干?为了我女儿我就敢”那种发自真心的生怕下一代再被耽搁的呵护溢于言表。

藏于影片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也如涓涓细流般沁入人心,两个偷书的年轻人被抓进警局,被放出来时一名警察还给他书包时在里面偷偷塞进教科书,片尾老场长那段如自言自语般对着空荡的农场广播高考成绩时,那种如自家孩子评上三好学生向邻居显摆时明明心里高兴,还要捎带的骂上几句“这个小犊子不成气”的恨铁不成钢的父辈才有的得意之感,真是让人面带笑容的时候还能心生温暖,感谢那些默默的在他人危难之时能一伸援手的人,感谢那个时代中让人温暖的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

此文已交相关纸媒体,请勿转载

 3 ) 八零后眼中的1977

许多人都说,这是一部八零后看了会笑,六零后看了会哭的电影。
作为一名八零后的女生,在经历过应试教育的高考制度之后,在刚刚步入大学不满一年的日子里,在经历过痛苦、挣扎、迷茫之后,看完这部电影,有了深深的思考。
这部电影给人的启示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反问自己,如果我在高考前看过这部电影,那么,我是否会比原来更认真学习努力念书呢?
我们总是为我们的懒惰找借口,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太过舒适,我们一路顺风顺水平淡安稳地过,可以说是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的波澜不惊。
所以,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他们为了高考要绝食;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他们为了高考可以去当小偷;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他们为了高考甚至可以付出他们的生命?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没有被历史的错误耽误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光阴。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的无知是多么的可怕。
我们不理解,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没有知识,我们该怎么办。
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大于高考本身。
这句话是条线索穿插在影片的各处。
可是真的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从影片最初潘志友踩着踏板放映着古板的新闻开始,我便嗅出了1977年被文革压迫着的知青对知识的热衷与渴望。
在被下放到农场的日子里,知青们忍受着生存条件的艰苦贫寒,忍受着周围环境的恶劣,在历史的错误里苦苦挣扎,他们从不敢奢望会有奇迹发生,他们只能疲惫地活着,等待着。
恢复高考这一制度,使推荐上大学从制度上就此成为了历史。
这意味着,不论阶级不论成分,人人平等的一个机遇砸在了知青面前。
可是,老迟的公章,成为了众人想上大学的一个障碍。
为了能上大学,为了能念书,为了能获取知识。
瘦弱的小根宝扛起了比他自己还重的大包;正直的强子半夜潜入图书馆偷书复习;陈琼父亲不顾一切禁锢,为的只是给女儿送学习资料……
这部电影里面有太多太多的片段让人觉得感动,许多人不解为什么这些骄傲、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八零后,从影片一开始便哭到结束?他们这些感慨从何而来?
他们不明白,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如何能感同身受地大彻大悟,如何能理解当年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期待,如何能明白这个1977年的高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八零后的学生,我只想说,这电影本身,太过真实,我们哭的不是自己,不是过去。
我们哭的只是历史错误下被耽搁的那些对知识渴望得可以托付生命的知青。
我们哭的只是庆幸1977年恢复高考的政策能帮助到这些知青们能重获新生。
从小我就是听着父亲用淡淡的语气,云淡风轻地讲述着他们那个年代发生过的酸甜苦辣,听着父亲说着我的爷爷奶奶是怎么咬牙熬过文革那段炼狱般的日子。
电影里面的陈琼,简直是我父亲的翻版。
我的父亲,就是参加1977年第一届高考的人,那年父亲16岁。而我的爷爷当年因为是大学校长的缘故,文革时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被迫害得差点丧命。
当时奶奶也被下放到牛棚,父亲一个人被扔在了离家三座山远的地方上学,当年邓小平被毛主席撤销一切职务,因为姓邓的缘故,再加上历史反革命的家庭成分,父亲从小便被人耻笑,有时候甚至大打出手。
我不敢想象儒雅沉静的父亲当年是怎么忍下那些辱骂,如何咽下那些拳头,如何面对那些嘲笑,如何无视那些讥讽。
但是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怨恨过我的爷爷,即使是把年幼的他一个人扔在了偏远的地方念书,即使是亲眼看着爷爷被人拖着戴着滑稽的纸帽子游街示众。
即使我没有身处文革时期,光是听着父亲讲那些过去的遭遇我的心已经战栗不已。
那些残忍的、无望的、茫然的、悲伤的过去。
那些飘渺的、憧憬的、期待的、希望的未来。
我不知道陈琼为什么要怨恨她的父亲。
她把历史的错误自己的悲剧通通推到了父亲身上,因为父亲是历史反革命,所以她被人看不起;因为父亲是历史反革命,所以自己没有上大学的资格;因为父亲是历史反革命,所以母亲才会去世。
通通是因为父亲。
可是,她却没有想过,把罪名全部包揽在身上的父亲,才是这个时代最沉重的悲剧。
一边他承受着妻离子散的痛,一边接受着女儿的怨恨,还要扛起错误的历史对他的批判。
这个在岁月磨损中苍老的男人,即使被女儿用言语伤害着,即使被女儿深深地仇恨着,即使知道自己是清白的完全没有错的,可是他依然默默地承担起一个数学教师的责任,一个父亲的责任。
当他哽咽着说:“上课。”的时候,我突然间哭得不能自已。
如今的我们早把这“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这些上课问候语当成了陈旧机械的模式,应付也好,习惯也好,也从来没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
可是当陈老师抹着泪笑着说:“好久没听到这句话了。”我们可想而之,文革使多少老师学生颠沛流离,文革使多少人失去了获得知识的机会,文革使多少老师丢掉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承担起骂名。
在陈老师身上,不仅看到了教师的责任喋喋生辉,还看到了闪着慈爱的光的永恒的话题——父爱。
我不知道脸上刻满沧桑的男人心里究竟有多强大才能支撑着他在这个错乱的时代活下去。或许,女儿是他的支柱,抑或许,是那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一直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心。
看着他在油灯下一笔一划地写着“琼儿”,最后又狠狠地划掉,最后写上“陈琼同学”,脸上尽是纵横的泪水。
他为了女儿,找来树干,日日耐心打磨,精心地凿刻,终于歪歪扭扭弄出了一枚印。任谁都能看出那印章的拙劣,老迟也不例外。可是就连这么一个铁石心肠的农场主也被陈老师这种伟大无私的父爱所感动了。
他难道不知道私印公章是犯法的么?他难道不知道那一张假证明很有可能使他再也不得翻身么?他懂,他比谁都懂。
可是,为了女儿,他不惜铤而走险。
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清白的。
因为,他希望,女儿能不再恨他,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未来。
而影片中出现的第二个有争议的印章,则是别在老迟腰上的那个宝贝。
那个决定知青命运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
影片用那枚公章耻笑当时社会的腐朽,制度的呆板与对人的藐视。以一枚小小的公章决定知青的命运来反讽文革时期的黑暗与无望。
在那个年代,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一个人的命运与人生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强子他们要绝食,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潘志友的迟疑与茫然。
而影片的转折点就在老迟在目睹农场知青对知识的渴望,潘志友对他苦口婆心的规劝,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转身离开时候轻轻放在柜子上面那枚印章,那枚代表一切的印章。
这意味着老迟开始改变。
或许他是被陈琼父亲对女儿伟大无私的父爱所感动;或许他是被强子他们对知识的强烈愿想所打动;又或者是潘志友的一番话让他有了新的思考。
他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着知青们跌跌撞撞边哭边爬地冲向火车站,看着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们哭了。
哭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冲破文革这个错误时代的一股新的希望,是打心底油然而生的一股新的生机,是一种感化人的爱的力量。
影片的最后,农场里的每个人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的大学,我不禁思考,历史上的这次浩劫,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或许这次浩劫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使无数人家破人亡颠沛流离。
可是,正因为这次浩劫,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真正地去重视它,才能明白自己肩负着的沉重的责任感。
而这对于我们八零后的人来说,是一次严厉的拷问,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4 ) 高考改变命运,你被变成了什么样子

1998年我考入高中,那时候高考对我来说,是一场紧迫的战役,我们都等待那一天的凤凰涅槃,那一天的鲤鱼跳龙门,于是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之后睡觉,参考书总是摞满了桌子,心里的所有位置都装满了数学,英语,化学,物理,语文。缝隙里,是对大学的美好畅想,来自杂志,家长,老师,前辈的描述,大学很好,花园一样的校园,有滋有味的社团,舞会,摆脱家长的压制,自由自在的心,美丽的男孩、女孩和爱情,那时候,高考是我们走入梦想生活的独木桥。

2001年,我进入大学,自由了,又进入另一个不自由。失望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游戏人生过,不知道是忘记了自己的梦想,还想梦想就是大学,进入大学一切就是终结。总之,那时候的我,逃过各式的课,学会了考试作弊和抄袭作业,打过网游,追看过流星花园,谈过恋爱,厌倦过人生。

读书,却好像是高考之前作做的事情。那时候学习很紧,却见缝插针的看名著看杂文看新闻看哲学。大学之后,只是在度过,每一天,想要快乐,没想要知识。

2009年我看了这部片子,它讲述的是第一年恢复高考的事情,那群已经失去回城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场自我斗争,他们并不高尚,他们并不是打算以此为机遇,成就自己或者说作贡献。他们只是想用知识改变自己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在每天工作在农场,而是回城,做文化人,体面人。

从1977-2009,32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飞上枝头成了金凤凰,脱掉沉重的贫困枷锁,成了城里人,文化人。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在这个独木桥上失败,再失败,再失败,因为走不过这个桥,认为人生灭顶,失意一生。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走过了这个独木桥,却不会在大学里生活,他们在高大的教学楼顶跳楼,自杀,了却一生。
也不知道这32年,有多少人,进入大学就进入了花花世界,学会了看片,赌博,网游,一生再也不懂什么叫责任和追求。

肯能正如电影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只给指明了,只有参加高考才能读书。于是,32年来,各家各户,无论贫富,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考大学。
只是,32年前高考的消息给人的欢欣鼓舞,32年后,早就销声匿迹。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大学生只能代表孩子有出息,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到2009年的今天,有的人已经开始选择不再高考,4年高成本的读书生涯,可能已经无法改变命运,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的在人才市场拥挤,回头开始羡慕那些早早进入生意场的“差生”。

看完电影,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充满遗憾,也许这样的上大学,读书去的理念应该早早灌输给我们,上大学,享福去的理念,以后不要再说了。

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拥有这么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涯,也许,我们会读几本书,明更多理。

当然,不能否认大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走出家乡的小城,在西安这个美丽又古老的城市生活了8年,经历过无数次考试,改变,我的人生在考场与考场之间辗转,命运也随之改变。如果不高考呢?我或许已经在那个小城谋一份工作,嫁人生子,没有现在见多识广,也没有现在对人生充满怀疑和失望,也不用承担漂泊的生活和居无定所。

我不知道哪个更好一些。我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只是我们必须的路,高考,考研,工作,结婚,供房,生子,一直到下一代的高考。

你呢?你的命运,被高考改变了多少,你又是否感谢这样的改变呢?

 5 ) 80后的隔代追问

    我简直不知道,到底是电影感动了我,还是心里印象的突然出现,震撼了我。
    你们的奔跑,你们千百次在我脑海里奔跑。从我第一次知道“知青”这个词,你们就在我脑海里奔跑。你们知道吗,我知道在火车驶出北京和上海时你们的复杂心情,我知道你们在蛮荒之的饥饿和孤独,我看见你们在东北奔跑,在西藏奔跑,在海南奔跑,在云南广西奔跑。我不知道你们要跑向哪里,要跑想什么。我甚至看见你们回到城市之后,粗糙的双手,不知所措的眼睛,独自徘徊在你们早已跟不上节拍的街道上。
    而今天我居然因为你们虚幻的影像而痛哭不已。
    那个因为纯良而显得那么残忍的年代,那个可以因为高考而绝食、说谎的年代。
    追问是温和的,然而毕竟是追问了:谁让我们不能有知识?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恶的故意,却一起完成了一个天大的恶?
   是什么让我们在可以善的时候,还善得那么不彻底?
   为什么我们要用恶的方法来实现善?
   是什么让我们可以自由的时候,却自己退缩了?
    时至今日,你们依然在我的脑海里,苦苦追问,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决定了这一群人的一生?到底谁要为此负责?如果责任在个人是不是只要惩罚特定的人就万事大吉?如果责任在集体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罪,因而每一个人都没有罪呢?
    影片看到最后,我几乎是哭自己了。
    人生的许许多多,其实是相似的。那一刹那的高尚,一刹那的卑微,一刹那的不顾一切。不知道怪谁,也不知道感谢谁,不知道谁把自己推向这里,更不知道自己这一步走的是对还是错。
    你们有,我们也有,未来的一代代人,他们都有。
    可是只有你们的姿态是奔跑的,是迫不及待的,是壮烈的。而且伴随着血腥。
    我们不会了。那样的姿态和酷烈,我们不会有了。我们在相同的痛苦里,用不同的方式奔向火车站,奔向考场,奔向未来。
    然而我不称赞苦难。何时何地,我永远不赞颂苦难,英雄不是苦难造就的,苦难只是英雄的一个契机。我不羡慕你们的苦难,而且不因此认为你们的青春比我们更有意义——尤其是,当我要追问你们的苦难时,我找不到答案。
    然而我无法否认,你们这一代人,是一个分水岭。
    你们是最后一代奔跑着的人,你们是最后一代能站在当地说“尊严”和“权力”的人。随后的我们,还有他们,只能疲惫地躲在银幕后面敲打键盘。
    我们不再奔向人生,我们等待人生经过自己。

 6 ) 高考1977:奉旨填词

题目叫“奉旨填词”,其实我有点想把它改成“奉旨调情”,但是之所以不改,一,身为一个不怎么勤快的写字者,我比较规律地能够接到约稿函,能深深体会“奉旨调情”的不容易,一言以蔽之:没感觉也要挤感觉,痛苦。二,我并不清楚影片的创作背景,不好贸然评判导演是“奉旨”行事,做人,要客观。三,我很尊重那些前辈为了获取知识,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奋斗,他们中间的确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精英人才。

高考1977是个值得书写的故事,这个事件的伟大之处,远远超出高考的本身。高考由推荐而变成人人可以报考,那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描写文革和知青,从诸多的负面故事中,寻求积极和向上的一个角度来讲故事,高考,对知识的追求,无疑是很讨巧和很安全的一条路。

但是,影片拍得实在比较一般。

一、 情节连贯性不够。从开头知青告别城市的轰轰烈烈,一下子就到知青拼死拼活要参加高考。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交代不够。也怪不得有年轻观众疑惑:他们看起来生活得挺开心的,为什么要回城呢?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交代,床戏来得也莫名其妙,突然就开始脱衣服了,没头没脑的。还前面后面拍了许多慢动作,跟MV似的,让我们把女主角白腻的背和浑圆的乳房轮廓好好欣赏了一下。

二、 老的套路在反复使用。比如,从影片刚开始我就觉得,肯定要有个把知青死在北大荒,不然不足以对得起那些残酷的青春,问题是——他们怎么死呢?是在伐木时候被压死,还是在冰雪中冻死,或者被军代表强奸致死,或者是抗完大包吐血累死?当小根宝终于被象征强权的大喇叭砸死的时候,我看看进度条出了一口气,估计就死这么一个了。

三、 真实性不够。那个大包,哪里是几百斤重,分明是塞满棉花团,软绵绵虚飘飘,演员扛着连个青筋也不露出来,汗也不出一滴,虚伪。女主角像是在苦寒之地的北大荒熬了八年的知青吗?细皮嫩肉,肌肤胜雪。野火烧荒的动画制作得太粗糙了,不过考虑到国产片筹钱很难,原谅一下。

四、 亮点突兀而散乱。几个高潮点是关于知识,关于命运,关于亲情的宣言。但是,做公益广告还好,激动人心,放在电影里就太突兀了。

五、 过于理想化。事实上,文革后期,知青问题和知青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激烈的地步,枪毙强奸女知青的军团干部的故事,在30年后读来还触目惊心,当然,当然,这些故事不和谐,吃力不讨好,不反映在电影里也可以的。但是,通观影片,除了开头有个面如银盘的驻中学女干部有奸诈之嫌,其他的,全是好人。知青可以无条件支援弱者上大学,录取人员为造假行为开脱,顽固的农场领导最终被进步青年感化,最终驾着拖拉机从天而降,一把把青年们拖上了奔向考场的康庄大道……

看完片子还是比较感慨的,毕竟它能够引发人的对比之情。但是,在最初的物我对比之后,看看那些青年们对于美好未来的畅想,再看看现在围绕着教育制度产生的一大陀问题,不由得让人深深为之无语。
    

 短评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6分钟前
  • 啼幽
  • 推荐

毕竟隔代了,没有那种感动的感觉。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12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这样了,假的让我想掩面而逃……一群演员里面除了老迟都应该去学学怎么表演,或者说学学怎么不表演

13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较差

重大的变革过度时期总会有牺牲。。。该怎么感谢邓小平爷爷。。。

15分钟前
  • KO DAN
  • 推荐

lj

16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还行

导演手法实在很拙劣,3月12日【讲堂】

20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那个年代。。。

25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还行

哭了

26分钟前
  • TinvanG
  • 力荐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28分钟前
  • 飞天PP猪
  • 还行

x

32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那一场大火真轰烈。

35分钟前
  • 我就是Outman
  • 推荐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39分钟前
  • jiji
  • 推荐

一块钱的小面包

40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很真实

41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又到一年高考时……突然想起我大概是不会再参加什么考试了……

42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看的有些触动,接触过不少知青子女,电影拍的太美好,一个农场里哪有那么多考上的,多数知青还是留在了当地,在当地成家立业,若干年后挤破头把子女送回大城市。虽然拍的过于煽情和美好,演员的表演也令人着急,但这个题材还是要鼓励一下

4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唯一的看点是各种腐

49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51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很感人的。

55分钟前
  • 一天清晨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