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风雨后1981

完结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安东尼·安德鲁斯,戴安娜·奎克,劳伦斯·奥利弗,约翰·吉尔古德,克莱尔·布鲁姆,菲比·尼克尔斯,西蒙·琼斯,查尔斯·基廷,Jeremy Sinden,莫娜·沃什伯恩,约翰·格里洛,尼古拉斯·格雷斯,迈克尔·比尔顿,珍·爱舍,罗纳德·弗雷泽,斯特凡·奥德朗,约翰·内特尔顿,珍妮·鲁纳奎,理查德·霍普,奈杰尔·勒·维兰特,罗宾·萨奇斯,马廷·张伯伦,肯内斯·库兰汉姆,雷蒙德·梅森,Barbara Atkinson,约瑟夫·布雷迪,盖瑞·沃尔东,Robert Gallagher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1

 剧照

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2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3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4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5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6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3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4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5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6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7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8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19故园风雨后198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园风雨后1981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以见证人、叙述者查理斯·赖德(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的视角讲述了二战爆发前的英国,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兴盛与沉沦,描写了这个天主教家庭的生活与命运。牛津大学,查理斯结交了贵族出身身份显赫的纨绔子弟圣巴斯蒂安·弗雷特(安东尼·安德鲁斯 Anthony Andrews 饰)。圣巴斯蒂安严苛的母亲马奇曼侯爵夫人(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饰)掌管着布赖兹赫德庄园,庄园上下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然而父亲抛弃妻子与情妇久居威尼斯的丑闻,给子女从小就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日日饮酒作乐纸醉金迷的圣巴斯蒂安,邀请查理斯到庄园参加他的家族晚宴。查理斯对圣巴斯蒂安的妹妹朱莉娅(戴安娜·奎克 Diana Quick 饰)一见倾心。三人间扑朔迷离、暧昧不清的感情纠葛从此展开,跨越数十载,那些爱与生活,痛苦与信仰,都...英式碟中谍浪漫医生金师傅异教徒之恋撒旦探戈月亮是太阳做的梦嚎叫非正式会谈第四季小鸡快跑大侦探第八季超前聚会学院版将军在上之芙蓉密案庙街十二少神宠鲁弗斯大冒险暴走财神5涟漪效应2013四月是你的谎言家庭经济学 第一季咖啡公社2016萨里玛珂少年巴比伦剧版白色荣光最终篇:地狱犬的肖像绝招贤者之爱细菌浩劫4个人各自有着自己的秘密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 第六季英雄HEROMAN边缘人国语老头子第一季不疯不狂不爱你萌族酷狗侦探黄金兄弟好人寥寥北京55日人间失格2010奴隶区 The Animation重拾人生雷玛根大桥一部塞尔维亚纪录片春秋封神之乱世长歌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第一季太空孤航第五共和国

 长篇影评

 1 ) The sacred and profane memories

I have been there before,I knew all about it.

一次在tumblr上看到一个人给自己写的简介就只有短短的这一句话,便把合上小说就忘记了的许多都记起来了。

有一瞬间觉得隔了将近一年,再来写这本书,都不知道何处落笔。去年夏天,漫长而炎热的午后以及回凉而浮闹的夜晚,一个人在卧室里捧着一杯滚烫的茶,终于看完一遍,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都不好意思擦掉。

突然想起它是今年的3月31日,重看了一遍春光乍泄一夜辗转难眠,何宝荣抱着黎耀辉的被子哭得弯下背像是再也无法承受爱情的重量,让我联想起了最后一集里Charles伸出手去抚摸墙上画中Sebastian模糊的脸庞。第二天我坐在公交车上听Cucurrucucu Paloma,心里一阵忧伤然后不负众望地坐过了站。

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样想是不合适的,我也知道在这两对男人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但我依旧想说,他们在表达感情的方面依旧是相似的。又或许在男人之间的感情,表达的感情都是如此的,上帝把一根肋骨抽出来化作骨血相连的柔情,但没有给本就是独立个体的男性这样的机会。于是,当何宝荣在弥漫着烈酒、烟草与汗渍气味的探戈酒吧,醉眼迷蒙地与鬼佬跳舞时,他想起的是他和黎耀辉轻轻相拥,在公寓之中缓缓旋转,把自己的下颌和一心的依赖都靠在他的肩上。而流落在摩洛哥的Sebastian,只淡淡地说了一句,I kept thinking I was back in Oxford。

也许我们可以过早说到从小说1945年问世直到今天一直热论不休的话题,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是爱吗,或者,是爱情吗。

在Anthony Andrews和Jeremy Irons处,他们的回答是“是的”。我想也是。这种爱甚至到了一种毁灭性的地步。

全书最聪明的一个人Cara在威尼斯窗前那段话是剧本改得再烂都不可以删掉的,她说“It is a kind of love that comes to children before they know its meaning.It is better to have that kind of love for another boy than for a girl.”她也预见了这样的爱带来的后果,a volcano of hate。

她当然是就Lord Marchmain和Lady Marchmain来说的,这个聪明的,清醒的女人在当时,处在两个男孩爱的最高浪头的时候,是无法预见到自己的后半句话是错误的。Charles当然是爱Sebastian的,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他一直以一种冷淡、疏离的,克制、敛蓄的态度在讲这个故事,努力让它听起来平淡,寻常,不过多了一些诗意,但我觉得只有一次他没有控制住自己,一头扎进了汹涌的浪潮,尽管反复地强调Sebastian是forerunner,终于在和Julia近乎冷战般的简短来回交锋后,他用一种近乎如同春水挟着浮冰奔去的语态说,I had not forgotten Sebastian.He was with me daily in Julia;or rather it was Julia I had known in him,in those distant Arcadian days.I had not forgotten Sebastian,every stone of the house had a memory of him.在枕边人的香气已换了两种后,这样的坦承,无疑像是直白地说比起女子梭梭作响的衣裙,叮叮的钗环相击,他难忘的却依旧是那瓶Cointreau的味道,在午餐会的最后Sebastian借以拖住他留下的那瓶酒。

而对于Sebastian,这个抱着泰迪熊的男孩感情的一进一退也是意味深长的,他对Charles个中不合情理的态度陡转并不意味着友谊变味的失望,或者是对精神之爱的消退,或者更荒谬地,就像是电影里演的一样,是嫌弃Charles贪图他家钱财亦或是自己的妹妹(电影编剧也下得一把狠手)。他对Charles,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是你买了一条最喜欢的裙子,只在最值得的场合才舍得拿出来穿。他很聪明,知道一个中产阶级的男孩不可能在自己冠冕堂皇的家人前永久或是暂时沦陷。他也许是不舍得牺牲Charles,来换取一个夏天的不寂寞。但他最终还是在孤独面前退缩了,一个长不大的男人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早已不能再用泰迪熊和保姆的房间来满足,一个在成长期失去父亲,从出生就被剥夺了母爱,在保姆喃喃的宗教灌输与全心奉献下长大的孩子,在虚情假意与有着同样经历,所以不对他的痛苦感到分秒关心的同辈中成长,爱才是他所缺失的一切。于是Charles成了无辜的一个献祭品,为了爱他被暂时隔离,为了孤独他又被找回。但当Charles真的和Flyte一家混熟了,Sebastian起初当然痛苦,当然会疏远,当然会失去信任,当然会觉得Charles成了母亲的眼线。至于后来,我觉得Sebastian已经知道Charles没有背叛他。当他逃到Charles的家里,两人如约碰面,Sebastian问他“Have you gone over to her side?”,而Charles的回答是No之后他应该相信了。但是冷漠比爱更容易发芽,而世界上没有一种爱与激情可以重来。Sebastian依旧爱他,只是再也无法唤回当年可以对抗世界的错觉,他知道Charles救不了他,看得更开,人情反而渐渐淡漠,所以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二人怀着爱而渐行渐远。

如果这样说能让我们大家都感到宽慰的话,Sebastian从来都不会去恨Charles,就算没有Charles,就算那个夏天他忍住了寂寞,他依旧会流落异乡。Charles的错,不过是被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爱上了。

在Sebastian,这种爱只是一种无用功,它救不了自己,而对于Charles,这种爱毁灭了一切。他爱Julia吗,他爱Celia吗,他爱他的子女吗。老实说,Anthony的那句话我没有读懂。但我的理解确实是,有一种爱攻心,有一些爱流于皮肉,而扼杀了Charles的,也许是我没读懂为何物的“charm”,也可能是爱。

没有人会去想他和Celia,但Julia,后半部小说的主角,却是个问题。在我看来,他从来没有爱过Julia,而Julia也没有爱过他。Charles对她的爱,只能建立在她是Sebastian的妹妹,并且和Sebastian惊人的相似,她只是短期的自我放逐没有对生活起到任何质的改观后的替代品,去替代那个男孩消失后再也无处发泄的激情,用肉体与性格的相似,来代替自己没有抓住柏拉图般爱情后心灵的空虚。Julia也没有爱过他,同样是惊为天人的造物主之作,Sebastian要求的只是爱与快乐,而作为长女,她却要求全世界为她的美与出众,回报以荣光与羡慕。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Sebastian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爱他,而Julia顶着同样的皮囊,只能招来一段段的无疾而终。她的不满足,那种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而心比天高的危机感,就是她不安的自述,过去与未来在两头逼迫得太紧,留下的是一个拼命寻找存在感的现在。Charles只是一个接替Rex的港湾,到了中年,她依旧需要万人艳羡,依旧需要别人说,她年轻时做过呼风唤雨的政客的妻子,后半生依旧有小有成就的画家陪她走过余生。这种双向挫败感的激情,只是暴风雨中两个无檐可借、无衣可蔽的孤儿短暂的互相暖身,却从来不能互相拯救。

或许在谈完爱这个奇奇怪怪的话题后,我该说说它的银幕、荧屏改编了。

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我写这篇文章,和08版的电影很有关系,我也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我是先看完了08版才接触到书和电视剧的。

08版对剧情的扭曲,对想传达的东西的扭曲我不想再讨论。关于这个版本的争论焦点也在Sebastian身上。一个只出现了1/3的时间的人物,所有人却用了剩下2/3的时间想念他。

看完08版,再加上我对Ben Whishaw有一定的了解,我对他演绎的Sebastian,当时是非常认可的。也许Whishaw,以及他塑造的Sebastian,是合这个时代的口味的。尤其在女孩,这个Sebastian也算是能住在心中的一个主。

但读完原著,我才知道Whishaw版本和原著里的那个男孩离得有多远。那个纽扣孔里插着兰花,抱着泰迪,坐在轮椅上吃着新鲜的浆果,祈求着永远都是盛夏的男孩,到那个秃顶的、醉倒在教堂门口、祈求只为当个僻远教堂看门人,拖着扫帚,挂着一串钥匙,那个可爱的老醉鬼塞巴斯蒂安,这样的命运转折,不是所谓的摩洛哥修道院里45°角仰天融化在阳光里就可以演绎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剧本的问题,Whishaw对Sebastian的演绎,说好听点叫流于表面,说不客气点儿叫略带矫揉。毕竟,不是所有会对同性产生感情的男人都具有“浓浓的女性特质”,也不是所有有情致抱着个泰迪熊的贵族少爷就一定要娇弱无力。至少,原著里想塑造的Sebastian,不是这样的人物。我第一次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在读小说时读到Charles眼中的摩洛哥景致:gentle streets,walled city,windows open to the stars, aire scented with cloves and incense and wood smoke,我知道那个Sebastian,是欣赏不来这样疏朗的景致的。

主观来说,我更偏爱81版,这也逼迫我在谈及Anthony Andrews版本时更加谨慎。平心而论,AA叔是一个个人痕迹非常强的演员,而故园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他后来的发展,但他在诠释Sebastian时,最出彩的一点,是他用一种真诚、清澈,不刻意赋予Sebastian更多的娇弱色彩,在保留男性特质的基础上,依旧让你为他心痛。关于他,我不会再说更多,否则有被指责抬一个贬一个的危险。

至于Charles,我想没有可比性。

在小说里,Charles这个人物,就像我多次重复的一样,尽管语调冷淡疏离,但Evelyn Waugh依旧慷慨地给我们展现了他的小算盘。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甚至可以说出身平凡、家境一般,面对这样的世袭贵族,谁没有点儿小心思。在Lady Marchmain企图用书稿拉他站队时,他坦然承认这样被拉拢和看重的经历是令人愉快的。后来Lord Marchmain表示要将Brideshead留给他和Julia,他也小小无良地流露出了激动,Sebastian和他去威尼斯时,他也坦然享受了地位与财富带来的闲适与愉悦。野心不是没有的,但绝不等于就可以将它肆意放大。如果Charles一心要送上门,做Samgrass那样流着涎水的哈巴狗,早该在Lady Marchmain指责他“callously wicked”“do something so wantonly cruel"时害怕得跪地求饶,但他却没有受任何触动,Jeremy Irons在演绎这个情节时,更是在带上门时露出了一抹浅笑。

Julia我不会再说,他和Brideshead反而是我完全没有受到两个版本的演员影响,有自己想象的人。Hayley Atwell是连门路都没有摸索到,Diana Quick味道是有了,总是比我心中的Julia差了一些。

其实写到这里我会想,我花了将近一天的功夫,写下了真是堆渣滓。不过还是谢谢每一个看到这里的,无论是快进还是一字一句。我也算了愿,写下这一个月甚至一年来徘徊在脑里的点点滴滴。今后随着理解的改变,也许会再改这篇文章吧。

我买的那本Brideshead Revisited,已经快翻烂了,带去旅行,在多哈转机时夹了一张Stella McCartney的试香纸,香水叫Lily,是Stella怀念Linda推出的,香水的前调很女人,也许是Stella愿意给这个世界呈现的她的母亲的样子,但夹在书里快一年之后,和着纸与灰尘,积淀出的味道,早已超过了Stella的掌控,是最澄澈却又缱绻的怀念,对于她是怀念亡母,对于这本书里的人,可供追忆的似乎又太多了。

当然,在81版里演Celia的Jane Asher大概和这香味略不协调,当年如果她放下她的骄傲,他放下他的大男子主义,早已没有这一半的凭吊了。这是题外话。

 2 ) 他爱你 初遇时他来不及思索,半生辗转之后,他还是这样说

Sebastian与Julia的一体两面 Charles看Sebastian的时候常常带着羞赧,坚硬线条下一派天真柔软。自从在牛津里第一眼看见S,他的眼光就无法控制地黏着他,带着笑意,带着渴慕。即使有对他小小怪癖的不理解—喜爱与向往仍然止不住地从眼底溢出来。S是C的“序幕”,带来他冷淡克制生活里最初的清新之色。因此他模仿他、珍视他、袒护他——在和S的交往中C几乎是毫无原则地顺从、迁就的。 表兄责问他花钱过分,他讥诮反驳(而那些钱大部分‘是花在S身上或者和他一起花的’);S欺骗他自己重病,他因为一腔真情被戏弄而恼怒,但是……看看铁叔后来那柔情四溢的眼神吧。直到后来S酗酒,心软的C仍旧在明知他会出逃的情况下给他金钱、为他掩盖与kurt厮混的难堪事实、一桩一件 他永远比所有人都维护小少爷。 在他身边有一个安东尼清晰地指出S的弱点、对C提出警告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安东尼与塞巴斯蒂安那次小小的“交锋”中,安东尼有什么呢?切中肯綮、有条有理的长篇大论,他了解S,对S的软肋一语道破一针见血,面对C的迟疑犹豫步步紧逼。而S呢?一脸懵逼。等他警觉的时候,C对他的质问已经开始一大半了。他毫无防备,全部仰仗一派天真无辜与天生charming——然而神奇地扳回半程。 公正客观?不存在的。 Charles始终偏心,他也不忍心相信Sebastian的困境。 而面对J,C显然也是充满柔情的。如果说S与C的柔情是朦胧晨雾里的山茶花,是天上流到人间的第一捧清泉、第一缕清风,是灵魂在温柔月色里回归为婴孩,那么C与J就是孤独的流亡者辨认出同伴,在氧气稀薄的海底互渡对人世的残存念想。当C真正意识到J的存在时他们二人都已受过伤,. C有了死寂的十年,J背后是痛苦的扭曲婚姻。所以他们的相爱更像是互相拯救,他们是破碎的、疲惫的,相遇使他们趋于完整。他们相爱,借以反抗汹涌人世,逃离年华悲凉。 C与S是本能,C与J是回甘 。 S是少年情事老来悲,醉后不知天在水,J是天地为炉,众生煎熬,罪人贪欢。 C永远不会将他对S的爱外化到“性”这一个层面。而当女体化的S—Julia出现的时候,这种欢爱就不再是禁忌,而可以顺理成章了。 永远忘不了J问C,为什么会娶现在的妻子。C答“可能是因为寂寞吧。因为失去了Sebastian。” J沉默,并且理解。 我忍不住猜想,这个原因除了“大家都说她是画家最好的妻子”,还会不会也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在与S的关系之中,S是堕落者,也是光源。C在获得欢欣的同时也被灼伤了,他需要时间回避情感。 Charles可能从第一眼就开始爱上Sebastian了,然而在他们分别的那些年里,他才慢慢开始理解S。而还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他才能明白那份爱在他的生命里有多少分量。 他爱你。初遇时他来不及思索,半生辗转之后,他还是这样诉说。 2 全片带着英式独有的疏离与克制,旁观着那个庞大家族的苦痛与衰落,直至缓缓离场。宗教,即使教义完美,却常常都引向毁灭。可是,它是有用的。 在爱都无法到达的角落才有神明。 S的冷与克制,C的自我与脆弱,天然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他们都最爱自己,C是成人式的冷静,S则是孩子式的本能。 3 现世适于赎罪,水仙存于伊甸.

 3 ) 关于contra mundum——影版的错放和剧版的深情

其实电影版里的一个细节是我无论如何不能忍的——就是那句重要的、在原著中反复出现、甚至在标题中都出现了两次的“Sebastian contra mundum ”在电影里被错放了位置,甚至被大大亵渎了。

在David Cliffe 给BR原著写的注解里,对这句拉丁语是这么解释的,“ With Sebastian, against the world’ (Latin); an expression of profound loyalty ”,而这种“profound loyalty ”在之前许多波折之后简直让我忍不住眼泪。

BR唯一的中译版里,这句话被译成“不合世俗的塞巴斯蒂安”,我看过的另一种翻译是“塞巴斯蒂安挑战世界”,但不论哪一种,都漏掉了那个“with”,更淡去了那种让人痛心的“profound loyalty "。而这句话其实是Charles 夹在Sebastian 和他家庭之间以来,几经Lady Marchmain拉拢,深思熟虑之后的一句对Seb绝对忠诚的承诺——“和你一起,对抗世界”。

在Charles对Seb讲的那许多隐秘晦涩而无声的情话里,这句无疑是分量极重又掷地有声的,而不论是在原著里,或是在TV剧中,Charles从未违背过这句承诺,甚至在我看来,他后来同Julia在一起,也是对这个承诺的一种扭曲的维系。TV剧里Charles说出这句承诺后,轻蔑地将Lady Marchmain赠给他的小册子往桌上一扔,而一旁的Seb则露出了一种“不愧是我看上的人”的近乎得意与骄傲的表情,然后他就要酒喝,Charles也不拦。而电影却把这句如此重要的表白放在了Charles和Seb第一次造访白庄归来的途中,甚至让Seb自己说出这句话,前面还接着一句“you have me”,而Charles之后跟着重复了一遍“contra mundum”,用的是一种戏谑调笑的语气,加之后来他对Seb的辜负,简直让这句忠心耿耿的情话完全变成了凉薄的笑话。如果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拍什么三角恋搞噱头,那只能说影片的制作方完全误读了原著最根深蒂固的情深与无奈。

ps:我非常喜欢小本,但喜欢不代表无脑吹,也许在这一版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电影里,小本演一个受尽辜负的少爷是合适的,但却并非是一个盛极而衰的少爷,而是一个落魄已久、无法骄傲、只剩敏感易碎的少爷——像那个小了一号的Aloysius、仅仅一抔的草莓和区区一束用来道歉的水仙。

忍不住去想如果AA的Seb出现在电影里,那他大概带着自己那种无顾绘画与教堂,而寻找花香与蝴蝶的半梦半醒的眼神,早在他们第一次午餐会时——当时Charles在长桌另一头大谈绘画较之相片更有情——Seb早就把他囫囵和教堂之流归为一类,弃之不顾了,哪还有给他辜负自己的机会。

总之对我而言,小本“演过”Seb,而AA“就是”Seb。

 4 ) 《故园风雨后》1981、2008版比较

《故园风雨后》,原名《Brideshead Revisited》,由英国著名作家伊夫林.沃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二战前夕伦敦近郊Brideshead庄园里一个贵族家庭两代人的命运,由主人公查尔斯以第一人称叙述,颇有英国的《红楼梦》之风范。

这部小说1981年被改编成11集迷你剧上映,演员阵容强大,制作精良,获得多项艾美奖提名,劳伦斯.奥利弗获得最佳男配角。安东尼.安德鲁斯扮演的赛巴斯蒂安迷倒了一众妹子,这个角色是他自己演艺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该片也是杰瑞米.艾恩斯的成名作,此后星途坦荡。2008年被翻拍成电影,还是英国人自己拍的,主角也是一众大牌明星。如果不看电视剧版,观影体验也还行;看完10个多小时的电视剧,再回看电影版,简直不忍直视。我就想问电影版的编剧:你难道不怕伊夫林老先生从棺材里出来揍你吗?好东西是这么糟蹋的吗?

下面来对比一下两个版本:

1. 人物

1) 安东尼布兰奇

赛巴斯蒂安中学和牛津的同学,娘娘腔,口吃偏又爱说话。标志性动作是端着酒杯,嘴里滔滔不绝,身段风骚妖娆,媚眼翻飞,头呈45度角上扬,一结巴就翻白眼。他是赛巴斯蒂安牛津早期的朋友,认识了查尔斯之后,赛巴斯蒂安就和他疏远了。电视剧版里安东尼每次出场都特别抓人眼球,惊艳无比,演得太有特点了。电影版里他依然挺娘的,人物完成度比上一版逊色不少。

2) 马奇梅因侯爵夫人

天主教徒,美貌与财富兼具,和侯爵育有二子二女,一生致力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丈夫和孩子。在她的苦心经营下,丈夫逃离了Brideshead庄园,和情人在意大利定居;四个孩子里茱莉娅和赛巴斯蒂安反叛,一生不幸福;长子布莱德行为古怪,以未婚身份娶了个已过生育年龄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小女儿科迪莉亚献身宗教,一生未婚。这个美丽的女人手握一手好牌,却打了个稀烂。

电视剧版里的侯爵夫人美丽端庄,说话轻言细语,如春风拂面,乍一接触觉得温柔可亲,周到体贴;实际上“粉面含春威不露”,精于算计,步步为营。为了掌控赛巴斯蒂安,她先是不动声色地拉拢查尔斯,无果,接着派人监视自己的儿子,到最后直接要求赛巴斯蒂安要么从牛津退学要么和她安排的人住在一起,接受24小时监督。这是有多爱儿子呀!

电影版的侯爵夫人气场强大,处处显示出碾压之势,像个高高在上的女王。有一场戏她直接把赛巴斯蒂安教育哭了,把查尔斯看得如雾里看花。这还是侯爵夫人迂回曲折的风格吗?让人感觉少了层次感。

3) 查尔斯

电视剧版的查尔斯是杰瑞米.艾恩斯演的,此君挺拔瘦削,眼睛里自带失落感和某种迷离,最适合演文艺调调的片子了。查尔斯是本书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见证了Brideshead庄园的兴衰,他原来只是一个过客,因为和赛巴斯蒂安、茱莉娅产生了感情,也被附赠了不幸福大礼包,人到中年,孑然一身,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和茱莉娅相爱却不能相守。

查尔斯自己说,他的牛津生活是从认识赛巴斯蒂安开始的。言外之意,之前的大学生活是虚度,二人相见恨晚。他和赛巴斯蒂安一个理性,一个感性,查尔斯可以全然地包容赛巴斯蒂安,他俩在一起彼此感觉舒服。赛巴斯蒂安喝醉了,查尔斯看他的眼神里满是关切和心痛;赛巴斯蒂安深夜跳墙来找查尔斯,摔下来被抓住,歇斯底里发作,只有查尔斯能让他平静下来;赛巴斯蒂安要退学,查尔斯为他收拾行李,温柔地把他的泰迪熊放进箱子里,枕着枕头;在邮轮上茱莉娅问查尔斯为什么娶了现在的老婆,他的回答是:“生理上的吸引;野心,人人都说她适合当画家的妻子;孤独,想念赛巴斯蒂安”。和茱莉娅在一起,一方面他们互相吸引,另一方面他觉得通过茱莉娅感知到了赛巴斯蒂安。有的人说查尔斯寡情,在我看来,赛的悲剧是宗教和家庭造成的,查尔斯救不了他,从某个方面说,查尔斯也是受害者,他只不过比较理性而已。

电影版的查尔斯是马修.古迪演的,高帅,了无生气,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电影版把查尔斯改编得很不堪,让这个人物顿时猥琐起来。

4) 赛巴斯蒂安

贵族出身,拥有绝世容颜和大好前程,却自甘堕落,读不懂的人物。电视剧版由安东尼.安德鲁斯扮演,那时的他正当盛年,满头金发,眼波流光溢彩,体态活泼轻盈。前半段的赛巴斯蒂安阳光帅气,走哪儿都抱着一只大大的泰迪熊“阿洛伊修斯”,是牛津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他喝醉了吐在查尔斯的窗子里,既无奈又无邪地看着查尔斯,让人恨不起来。能把呕吐的戏演得这么俏皮,安德鲁斯是多有魅力呀?

到后半部分,赛巴斯蒂安日渐消沉,越来越沉默寡言,用酒精麻醉自己。他的母亲笃信天主教,家里有私人教堂,但他的性取向在宗教里是十恶不赦的罪过,他称自己为sinner。他既反叛又迷惘,真实自我和理性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尽管逃离了Brideshead庄园,心灵上并未挣脱,用酗酒来获取心灵的平静。

侯爵夫人晚餐后读过一段圣经,这个故事是侯爵、茱莉娅和赛巴斯蒂安命运的隐喻:“是的,他说,我抓到他了,用一个看不见的钓钩和看不见的线。那条线足够长,能让他就算徘徊在世界尽头,也能感到线带来的背上的刺痛”。他们三人殊途同归,终其一生对抗宗教,最终还是皈依了。

电影版的赛巴斯蒂安是本.威士肖扮演的,扮演《香水》的男主,有些黑瘦,气质阴郁和安德鲁斯版的赛巴斯蒂安截然不同。本演得很娘,因为电影版对赛巴斯蒂安的定位是同性恋,呜呼!据我看来,电影版里本是演得最好的了,但是改编太不着调,演员的发挥空间有限。最不该的是,电影里的泰迪熊也缩水了,版型不可爱了。

2. 故事情节

对电影版最不能容忍的是编剧把查尔斯和赛巴斯蒂安、茱莉娅兄妹前后二段式,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感情线改成了三个人之间的三角恋爱。这种狗血剧情在琼瑶戏里出现倒也罢了,出现在这部戏里,实在有些low。电影版里的查尔斯和茱莉娅从一见面就眉来眼去,查尔斯明知道赛巴斯蒂安喜欢他,他给不了赛巴斯蒂安想要的,还是继续和他交往,利用他接近茱莉娅。活脱脱一个处心积虑的感情投机者。

在威尼斯,赛巴斯蒂安目睹了查尔斯和妹妹亲热,黯然神伤,然后就整日喝酒。电影版简单粗暴地把赛巴斯蒂安酗酒归罪于查尔斯,弱化了宗教主题。

电影里茱莉娅的订婚舞会上,查尔斯很伤心,微醺的赛巴斯蒂安欲安慰查尔斯,举动有点亲昵,查尔斯反映过激,脱口而出:“不要!”立刻引来全场的注意,赛巴斯蒂安伤心地说:“You don’t care about me. All you ever wanted is to sleep with my sister.”原谅我出戏了,一点儿也没被打动。这话从一个贵族口中说出,在妹妹的订婚舞会上,感觉不符合角色设定。电影版对剧情改动太大,加之时间受限,故事铺垫不能充分展开,剧情发展感觉突兀,说服力弱了。

总之,电影版里最大的牺牲者是查尔斯。原著里和赛巴斯蒂安灵魂相通的画家被刻画成一个感情骗子、觊觎Brideshead庄园,野心勃勃往上爬的中产阶级形象。呜呼!我为查尔斯一大哭!

3. 旁白

电视剧版是杰瑞米.艾恩斯朗读的旁白,铁叔得过艾美奖最佳旁白奖。他的朗读让人感觉人物历经沧桑,从尘封往事中走来,从雾气笼罩的Brideshead庄园走来,有极强的带入感。声音历久弥新,久久萦绕在耳畔。电影里好听的旁白没有了,年代久远的感觉也随之消失。

最后,建议想看的直接看电视剧版吧。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也建议看看,不要步了马奇梅因夫人的后尘。

向经典致敬!

By Jessica

2018-06-10

 5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从片头旋律开始的压抑一直延伸到全片终结,历尽沧桑的Brideshead庄园,熟悉的风景一点一点残败,眼看着Charles从繁华回到孤单,不禁浮现一个身影,Sebastian,他还好吗?
或者应该问,如果他还在人世,看到自己曾经无限叛逆过的生活如此变迁,这位天真的少爷又当作何感想。
Charles性格里多少带着软弱,以至于一旦面对抉择,他通常是无从把握的。Sebastian偏偏相反,抱着泰迪熊的忧郁少年骨子里异常坚韧,完全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认准了便不再回头,哪怕在别人眼里,他是一心一意要堕落下去,什么都顾不及了。
依然是假设,如果当初Charles不顾一切带走了Sebastian,那么,他们后来的人生会有所不同吗?还是到底争不过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
风暴中的游船上,Charles和Julia重逢,应该是幸福的故事,偏偏在信仰冲突中无疾而终,当然,也可能无关信仰。当远方归来的Cordelia偶然提到Sebastian时,Charles的眼神叙述一个事实,自始自终,他都没有忘记,Julia的确很像Sebastian,可惜,她不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他以为辗转曲折的生活可以改变些什么,然而,一如从前。
Sebastian病重迷糊的时候以为自己回到Oxford,那些时光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境,甚至他一生都活在那梦境里,靠着酒精的麻醉浑浑噩噩。Charles总是清醒,他谨慎知礼,小心翼翼把叛逆的灵魂藏好,顺应时势寻求生存,每一步都没有踏错,只是太美好的梦境和梦魇一样纠葛,无论后来怎样,他的心底有一份思念掺杂着遗憾如影随形。
一个人,终于,他要寂寞终老了,渴望拯救的、曾经得到的,随战事逼迫、年华似水纷纷扰扰散开,张爱玲用一句名言道出真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无论是情、是景、是人,还是心,当时我们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就让那年暑假泛舟湖上的肆意如同未加盖白兰地的酒香一起飘散成过往,青涩不再。

 6 ) 故园犹在,人面何处——《故园风雨后》两版对比

《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改编自英国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天主教家庭的命运浮沉。1981版的11集迷你剧集当年风靡英伦,佳评如潮;2008年,英国BBC等几家公司合作,又将它重新搬上大银幕。

600多分钟的电视剧变为2小时的电影,剧情必然有大刀阔斧的修改,不过虽有思想准备在前,电影版的某些关键性改动还是令我相当无语。
电视剧版中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的感情大概是全篇最美丽最吸引人的段落了。美就美在暧昧不清,似是而非,捉摸不透。电影版正好生逢耽美盛世,于是同性暧昧顺势发扬光大为彻头彻尾的BL。更不惜添加一幕同性之吻,将男男暧昧一语道明,落到实处。

不过最让我难以接受的还是对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朱莉娅的感情故事的颠覆性改动——原本前后两段式的渐进发展,变成了同步进行的查尔斯与兄妹二人的三角恋?!查尔斯与朱莉娅十年的沧桑演变,竟然成了初相逢时就眉来眼去的情苗深种。而三人在威尼斯的狂欢夜,塞巴斯蒂安目睹查尔斯与朱莉娅亲吻一幕,基本可用狗血淋漓来形容了……

当然电影版绝不是一无是处。故事中涉及了大量的天主教相关内容,我没有读过原著,所以电视剧看起来多少有些困惑。电影改动虽多,但还是保留了原片中非常重要的宗教主线,而且如同一本名著的缩写梗概本一样,你不能指望通过它就一窥全貌、理解深意,但它的确更为简洁明朗、通俗易懂;再加上有青春养眼的帅哥美女,有富丽堂皇的庄园风光,美仑美奂,更为顺应当今流行风尚。
 
电影版《故园风雨后》仿佛古迹重修,光鲜亮丽,可一睹风采,却无从怀旧。
这样的电影好处在于它也许可以团结大多数可以团结的群众,将曲高和寡的宗教、人性纠结,变为大多数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命运悲剧;它的坏处在于恐难免间离知己,那些原著、原剧的粉丝必然会心有不甘地出来挑鼻子挑眼,感叹好好一部时代悲剧就这样被庸俗化。
 
我倒是建议二者都没有看过的朋友,如果有兴趣,不妨先去看电影版,白纸一张,也许会得到更多简单的乐趣;如果有心深入体味,不妨再去看电视剧、读原著,恐怕会发现其中意境更有一番天地。

下面来对比一下两版中的主要人物及演员:
 
 
查尔斯·赖德Charles Ryder
1981版: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2008版: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查尔斯是本片的主角,这个故事的见证人、叙说者,也深深卷入了这个家族的命运。看电视剧时就觉得查尔斯这人很难完全看透,隐忍淡漠,鲜见波澜,虽然故事由他之口说出,却总觉得最多的潜台词恰恰藏于这个人物之中。
杰瑞米·艾恩斯扮演此角色时,已经年过三十,还是默默无闻的后起之秀,不过他也正是凭此片开始走红。这个角色就带有他经典的失落气质,他日后扮演的多数角色也都会流露出那种若隐若现的精神失落感,无论外表如何风光,在灵魂深处始终是一个痛苦而静默的落寞者。
查尔斯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多少是有些凉薄无情,电影版里拜三角恋的设置所赐,更加让人觉得是个瞻前顾后,有渔利之嫌的角色。马修·古迪颇具杰瑞米·艾恩斯当年的优雅挺拔之感,只是气质过于温柔敦厚了些,缺了那么点韵味。

朱莉娅·弗莱特Julia Flyte
1981版:戴安娜·奎克Diana Quick
2008版: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无论是哪一版,朱莉娅在我看来都是个不讨喜的角色。说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许夸张了些,但现实冷静的反抗的确同样命运不济,只不过她难以引发我对塞巴斯蒂安的那种同情。
两版演员初看颇有些相像,轮廓分明,气质干练,不过细看来,新版的海莉·阿特维尔样子更为甜美,气势却过于直露,欠缺戴安娜·奎克那股有点冷冰冰的高傲劲。
写到这正好想起片中查尔斯与朱莉娅的所谓激情戏。
原著里只一句:“仿佛占有她的纤细腰身的转让契约已经拟定并且盖了章。我作为一笔财产的完全保有者而正在把它记入我的第一笔账目中,这笔财产我要从容地享用和开发。”
电视剧里视觉展现了一番,被董桥评为:“电视连续剧把这段小说拍成抵死缠绵的镜头,香港电检处把它剪掉了。”
董先生如今要是看了电影里恣肆汪洋、激情四射的一幕,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马奇曼侯爵夫人Lady Marchmain
1981版: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2008版: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对比两版的多款海报就会发现,电影版与电视剧版的最大差别不是二人行变成了三人行,而是艾玛·汤普森的身影无处不在。当然,她算得上是这部电影中最具知名度的演员,由此就担负起影片明星卖点的重任。
马奇曼侯爵夫人是故事里的重要一环,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位笃信天主教的女人的阴影中。旧版的克莱尔·布鲁姆风度高贵,乍看温和亲善,实则冷若冰霜,那种控制儿女的强势阴影逐渐显现。而艾玛·汤普森的戏份倒不算多,但气场则更为强大,甫一出场,咄咄逼人的气质弥漫在画面的每个角落,不过也许是顺应新版改编,她也比旧版人物流露出更多人情的味道。

马奇曼侯爵Lord Marchmain
1981版: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2008版:迈克尔·刚本 Michael Gambon
电视剧的后半部分略显沉闷压抑,马奇曼侯爵的重归故里算是一个亮点,让后半部分多了不少看点和玩味之处。劳伦斯·奥利弗的精彩表现让他获得了当年艾美奖的最佳男配角。新版电影里的演员迈克尔·刚本也是老戏骨了,不过受篇幅所限,这个角色多少有些稍纵即逝的遗憾。

塞巴斯蒂安·弗莱特Sebastian Flyte
1981版:安东尼·安德鲁斯 Anthony Andrews
2008版:本·威士肖 Ben Whishaw
我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塞巴斯蒂安放在最后来写。
“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原著里查尔斯这样形容塞巴斯蒂安的美。
虽然以今日的名声,安东尼·安德鲁斯也许比不上杰瑞米·艾恩斯,不过出演此片时他已经是名满英伦的当红小生。而且据说两人是自愿互换角色,不然我还真有点难以想象杰瑞米·艾恩斯演塞巴斯蒂安会是什么样子。
安东尼·安德鲁斯眉目顾盼生辉,步态摇曳多姿,当真演出了塞巴斯蒂安魔法师般的魅力。特别是他的肢体语言,晃悠的步伐,妖娆的腰身,透露出的那种骄傲、任性、可爱非笔墨所能形容,光看图片也很难体会,但我想所谓风情万种,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吧。
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流露,断然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会让你不自觉的就被他的魅力所吸引。“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可以获得人们的爱,这是永远伴随他的东西”。
直到这次看《故园风雨后》,我才真正知道安东尼·安德鲁斯的名字,但人早前就熟悉,因为多年前在电视里他的身影并不鲜见。看过他和简·西摩尔演的《爱情与王位》,他就是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早几年央视放的《大卫·科波菲尔》里,他扮演可恶的Murdstone。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二战系列剧,他演的男主角是一位拆弹军官。这剧现在译作《拆弹组》,当年电视上放肯定不叫这名字,只是我完全想不起那时的名字了。
安德鲁斯这张面孔,反正于我是断不会用英俊、美丽之类的词来形容的。不过这张脸却混合了奇妙的魅力,既可以如《拆弹组》中那般的刚毅深邃,也可以如《故园风雨后》里这样的媚眼如丝。结果一路看下来,就会心悦诚服地认定他是位英伦美男,这实在是魅力、气质、演技等诸多因素的完美融合吧。
塞巴斯蒂安大约是两版里差别最大的角色。本·威士肖黑发深肤,与安东尼·安德鲁斯的金发雪肤,截然两样。电影明确将塞巴斯蒂安定位于gay,举手投足间不免有点娘,连带着泰迪熊也如同本·威士肖的身材一般瘦小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那种活在童年时代的纯真感的流失。本·威士肖略显阴郁的形象也许更符合如今的审美吧,不过我依旧觉得安德鲁斯的塞巴斯蒂安才是不可复制的经典。

我觉得自己看《故园风雨后》,更多看的是那种气质,那种氛围,那种盛极而衰的繁华落尽,那种无力回天的物是人非,那种旧日英帝国高贵矜持的风骨与日后颓败寥落的慨叹。
所以,最后全部用来怀旧吧……








(本文完整图文版见:http://www.mtime.com/my/176879/blog/1676085/

 短评

Physical attraction. Ambition. Loneliness. Missing Sebastian.

9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在它面前,电影不值一提

1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尽管塞巴斯蒂安只出现在了前几集,但无疑比作为旁白的男主查尔斯更加出彩。最后一集中年人查尔斯以驻军身份走入已然破败的庄园,抚摸着自己亲自描摹的少年塞巴斯蒂安。之前几百分钟的剧情,或许就为了铺垫这一刻两秒钟的万种苍凉。

16分钟前
  • Ayuan
  • 力荐

整部剧都太太太太太虐了!!!过去了就回不去了!!!!!!

21分钟前
  • DJ發逹!
  • 力荐

Charles Ryder & Sebastian Flyte

23分钟前
  • Tangerine
  • 力荐

有大放光彩的人物的小说,成败都在选角间。这个故事就看Sebastian啊,当时夜深人静看到再三叹息。就要那样毁灭,还要有那样的风流。后来看到张敏仪写当年出公差,刚好住进戏里大宅,看见他们拍摄S和C在喷泉边喝香槟喝到掉进水里的戏份,他们拍通宵她就倚窗看通宵。再没有这样绮丽的回忆!

24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有时候我觉得过去和未来在两头夹得如此紧,根本就没有留给现在的时间。

26分钟前
  • RoseTeller
  • 力荐

挚爱的英剧!Jeremy Irons年轻时候好美好嫩啊!!电视 电影和书都看了个遍!

31分钟前
  • 🍬Candy🍬
  • 力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再现英式缓慢优雅,此等怀旧怆然唯有在这些地方、这些人身上开放。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在异乡的某个角落里,永远是英格兰……

3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和Sebastian一起的时候,是我一生中最生气勃勃的样子。

41分钟前
  • 一梦十一年
  • 力荐

基出血 一个眼神 老子都要暂停下来缓一缓 所以我看了半年才看完

42分钟前
  • 真可惜🥺
  • 力荐

仿佛一出英格兰的红楼梦。再也回不去了的Arcadia。Charles用世故、Sebastian用放纵来放逐自己所有人都不知道“我是谁”。电视剧十分忠实于原著,Castle Howard美哭了,等我整理照片。2015-09-01 想看 2016-02-27在看

44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撕裂 陨落 对于曾经那么一点英伦的美妙的幻想的祭奠 那些光华和繁荣都已经在少年情事无疾而终之后风化剥落 最终成了记忆低端散落的如梦般不可把玩的碎片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charles从不争取,sebastian从不强求,唉

46分钟前
  • MajorZiggy
  • 力荐

神作。安东尼·安德鲁斯,演活了一个难以描述和定义的角色,集脆弱、美丽、优雅、天真、活泼、颓废又自我的塞巴斯蒂安少爷。电视剧的后半段,我和主人公查尔斯一样,一直在寻找着关于他的片言只语。

47分钟前
  • silmarillion
  • 力荐

我们都爱塞巴斯蒂安,可最终都成为了查尔斯,成为了旁观者。

49分钟前
  • 五百藏森罗
  • 力荐

我要给十颗星,谢谢

53分钟前
  • rerun
  • 力荐

十多年前的深夜,懵懂年少,日日追看,至今念念不忘。-不错,几乎是场梦。

58分钟前
  • danzhu
  • 力荐

虽然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可是那份隆冬的寒冷还是丝丝点点的渗透出来,犹如砒霜慢慢地腐蚀你,最后让你细细绵绵地疼痛,而这种痛,即使没理解,却已无力再经历一遍。

1小时前
  • 三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