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1984国语

HD

主演:F·默里·亚伯拉罕,汤姆·休斯克,伊丽莎白·贝里奇,罗伊·多特里斯,西蒙·卡洛,克斯汀·埃伯索尔,杰弗瑞·琼斯,查尔斯·凯,肯尼思·麦克米伦,肯尼·贝克,Lisabeth Bartlett,Roderick Cook,Richard Frank,Patrick Hines,Nicholas Kepros,Jonathan Moore,辛西娅·尼克松,布赖恩·佩蒂福,文森特·斯卡维利,Douglas Seale,Cassie Stuart,约翰·斯特劳斯,Eva Senková,Ladislav Krecm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国语年份:198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2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3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4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5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6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3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4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5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6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7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8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19莫扎特传1984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莫扎特传1984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  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猛虎之家雷德怒潮命中住定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西厢记1927大江东去落日余情龙隐于雪命运之夜天之杯Ⅲ:春之歌生命快车加油吧威基基第二季阿玛迪罗情归延安鸳鸯劫藏历一年玛蒂尔达我的尴尬性之旅第三天风之信命中不注定西比勒心灵之地第二季鸣梁海战只有我不在的街道K星异客神秘洞穴2009血玲珑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秋收起义午夜快车豪门少爷俏佳人德云社张鹤伦郎鹤炎相声专场唐山站命定天劫婚礼季第一季王牌制片家白手起家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第三季OVA黑雪2017丹尼男孩

 长篇影评

 1 ) 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肉质问题


(预先声明,这篇文章的主角虽然是莫扎特,但和这部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是找个地方储存文章而已。)

从前,我可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我以为那是一群死去许久的老头儿谱写出的时而听不见时而轰隆隆的调调儿,没有多大的差别,乏味无比。还有一个暂时活着的老头儿,拿着一根棒棒,杀鸡抹脖地使眼色,威胁下边无精打采的乐手,还有离他最近的胖女人,警告这些家伙不要睡着,敦促这些家伙干得更卖力一些。尤其,那个胖女人很害怕老头儿的棒棒(没办法,她离老头儿的距离最近),非常努力地尖叫。

直到有一天读到了莫扎特的家书。其中有一封写给老婆的情书,因为实在精彩,兹征引如下——

如果把我对你的相片所干的事都说给你听,你一定要好笑的。 举个例子吧:把它从匣中取出来的时候,我会自言自语:“你好,斯坦查尔!你好,小坏蛋!你好,小猫咪!小翘鼻子!小家伙!喝一口,捏紧了!”等到把它放回到匣子里时,我总让它一点儿一点儿滑进去,一边放一边咕哝着:“呶!呶!呶!”到最后那刻,急忙说出“晚安,小耗子!好好睡吧!”好啦,我知道自己写了一些傻得要命的话!(至少对于外人是这样)但对相亲相爱的你我而言,一点也不傻!
  
还有一封是莫扎特写给妈妈的,他居然大说特说脏话,全是屎尿屁之类——

好吧,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礼拜,而我们天天都要拉大便。为巴黎人写的协奏曲暂且放在一边,更合我的意的是,我要一边拉屎一边把它写。等到星期一那天,啊呦!我将荣幸地拥抱你,亲吻你好看的手,可是且慢,首先让我把屎拉在裤子里!

我觉得这简直可爱死了,一下子扫清了我对古典音乐家那些沉闷的臆想。有这样的深情,有这样的促狭,有这样的灵动,自然能够谱写出绝对的天籁之音吧。

就这样,我开始聆听莫扎特了。欣喜与赞美的话无须赘述。当我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驶过灰色的城市,天色昏沉欲雨,身边貌似保险推销员的男子在口沫横飞地讲着手机,我虽然尽力拗过头去,仍是不免从他嘴角喷射出的气息里,判断出了他的午餐食谱,其中有一道蒜泥拌茄子是毫无疑问的。只要掏出MP3,带上耳机,调出《土耳其进行曲》,眼前顿时出现了璀璨的晨光中小鹿轻快舞蹈的场景,保险推销员和蒜泥拌茄子顿时离我远去……

莫扎特的音乐连蠢牛都会乐此不疲。神户牛肉价格最为昂贵,一头好牛可以卖到65万人民币的天价。据说它们生前每天都听莫扎特,心情愉悦,肉质鲜美。中国成语故事里,“对牛弹琴”那一位乐人,不应该肆意贬低牛的音乐品位,而是应该惭愧他不是莫扎特。不仅是最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单细胞生物都爱莫扎特。日本有个酿酒师,专门做了声音对于酵母的影响之研究。他播放各种音乐给醪糟里的酵母聆听,发现听了莫扎特之后,酵母数量大增,活性十足,死亡率降低,导致香气良好无杂味。

身为古典音乐爱好者,不免如同神户肉牛一般,自我感觉高贵。举个例子吧,倘若外星人侵占地球,却有食人的原始嗜好,古典音乐爱好者会是上佳之选,因为他们的肉质更为鲜美。可以如此预测市场肉价行情:超男超女的粉丝,一斤10块,周杰伦、王菲的粉丝,一斤20块,陈绮贞、苏打绿的粉丝,一斤25块, Miles Davis、Chet Baker的粉丝,一斤50块,莫扎特的粉丝,一斤100块!

各位,想要改善自己的肉质,至少改善一下自己的品质,不妨听听莫扎特,那样就算被吃掉,也不会散发出蒜泥拌茄子一样令人厌烦的气息……

 2 ) 三星,差不多了,很高了

我给的豆瓣评星:三星

标题:三星,不能再高了

莫扎特传的剧情确实很精彩,是一部大片的样子,的确莫札特也有一个大片式的人生。该片的阵容也是相当豪华,我指的不是演员阵容,而是演奏背景音乐的乐团——指挥大师内维尔·马里纳爵士的,世界最顶尖古乐团之一的圣马丁室内乐团。

但是,既然片名叫《阿玛迪斯》,中文译名又叫《莫扎特传》,那它应该是一部真实还原莫札特一生的传记性电影……

 

本片采用倒叙的手法,整个故事是由“害死莫札特”的萨列里讲述的。全片的主人公就是两个,莫札特和萨列里,讲述的就是萨列里如何嫉恨莫札特,描述的是萨列里视角中的莫扎特。当然,从某个人的视角来记录另一个人,是常见的人物传记所用的方法,但是……

全片(或者说全书),有一个核心的线索,就是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嫉恨。萨列里就是因为杀害莫扎特后,精神分裂被送进疯人院后,跟神父忏悔时说起整个故事的。但问题在于,“萨列里杀害莫扎特”的这件事,本身就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没有任何一丁点依据。也就是说,《阿玛迪斯》这本书,是一本小说,就像《三国演义》那样,《三国演义》只能叫《三国演义》,我们不能叫它《三国史》。而导演,把它拍成了传记电影,中译名干脆就叫《莫扎特传》。而我们中国的观众又把它当做莫扎特的人物传记来看,看到的必然是一个不真实的莫扎特,和一个不真实的萨列里……而从配乐由马里纳和圣马丁乐团演奏演奏这一点上来看,导演的初衷的确是把它当做一部传记小说改编电影来对待的。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也是最蛋疼的,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说了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时不时的还Fuck , Bitch,Shit……拜托,你是好莱坞大片,不是美国电影爱好者用iphone拍的手机电影……难道不能找到几个会说德文和意大利文的演员吗?我知道原小说是用英文写的,但我相信如果能成为畅销小说,不可能没有德文版吧?《切格瓦拉》的导演也是美国人,但它是西班牙语电影。《教父》中的演员也基本上是意大利人,完全用意大利式的英语和意大利语进行对白……就算蠢到极致的中国导演也知道,日本鬼子讲中国话是不流利的,是你滴我滴的,是死啦死啦滴的,日本鬼子不会说我操,不会说哎呦妈呀大爷您这是干啥呀大姐您甭管那小兔崽子傻了吧唧的爱干啥干啥切~……你知道看着说流利美语的莫扎特,有多么别扭吗?

还有就是,虽然我不是老脑筋了,不会动不动就想到淫秽色情有伤风化……但是,莫扎特老婆脱衣服露出酥胸那一段,在这部电影中,有必要吗?和主题有关吗?还弄了有那么长一段时间……哎,这又不是铁达尼号,也不是揭露“潜规则”现象的电影,这是莫扎特传,我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好莱坞大片的商业技法,而已……莫扎特传,和莫扎特老婆脱衣服有毛关系啊?哪怕安排莫扎特和他老婆做爱,也比这个强,这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下好了,萨列里不仅是小气鬼,又变成色狼了……

其他的,莫扎特是维也纳三圣之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这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说是传记,实际上根本讲的就是萨列里和他的恩怨……海顿是莫扎特重要的前辈,是莫扎特崇敬的人,而在电影中根本没有出现真人(只是在莫扎特家中有挂像)……中国一部著名电视剧,陈道明的《康熙王朝》中,那些康熙一生中重要的人物都出现了,比如福临、孝庄、吴三桂、鳌拜等等,最后康熙老的时候,康熙爷对皇孙玄烨的宠爱也预示了清王朝的未来……而被莫扎特高度赞赏的晚辈贝多芬也没有出现……在这部电影当中,维也纳城好像只有两个音乐家,萨列里和莫扎特……虽然如果既要出现海顿又要出现贝多芬,作者肯定也照顾不了那么多,剧本的内容是有限的,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因为一个脱离时代背景的孤立的莫扎特,怎么看都是虚无飘渺的。

本片的演员选择也不是很成功,不光是演员讲英语的原因,因为那个演员不太像他……还有莫扎特的那个假发,Oh My God! 导演你当那个是COSPLAY啊?莫扎特的肖像画里面的假发好像不是这样子的吧,虽然我相信真实的莫扎特肯定不会像在被画肖像时那么样去打理他的假发,但也不至于那样子吧——那里是宫廷,不是马戏团。

挑刺挑了那么多,不过电影看还是蛮好看的,就把他当音乐电影看吧……看在马里纳爵士带来的美妙音乐的份上,给三星……

 3 ) 天才之死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中国人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影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 Amadeus 的由来是:
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恐怕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如我,也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莫扎特确实是个天才,他六岁便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就如同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电影中的莫扎特,是那么的光辉夺目,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初次见到莫扎特之前,曾与自己打赌:那绝世的天才,是否会显露在脸上呢?谁想到,他遇到的竟然是个满地乱滚的顽童。看这部电影出于同学的推荐,他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莫扎特的笑声,尖锐而爽朗,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初次见面的时候,他时不时响起的放肆笑声,曾把皇帝和他的宫廷乐师们一次次惊得合不拢嘴,就像他卓越的音乐天赋。而在影片中,莫扎特也始终如他的音乐和他笑声一样,纯真,善良,浪漫。这样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难道天才不该是如此的吗?如果莫扎特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他能够写出美丽浪漫的音乐吗?如果天才如凡人样心思缜密、勾心斗角,他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昏暗黑色呢?是的!莫扎特就该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莫扎特在指挥自己作品的时候,以肢体语言,充分表现了作品的喜怒哀乐,散发出天使一般的的光华,而那吓了皇帝一跳的笑声,也同样预示了他跨时代的音乐创作,将震动世界。
20年后再看这部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的影片,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对比”。影片塑造了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位,是纯洁、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一位是阴险、伪善、对莫扎特满怀嫉妒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与上帝为敌的人。由此,天才对抗着平庸,友情对抗着陷害,真挚对抗着虚伪,甚至于在安东尼奥·萨列里心目中,恐怕也进行着钦佩赞赏与嫉妒相轻之间的战争,他在最后的忏悔中也说“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两个人”。那么,这种对抗的胜利者是谁呢?正如同影片最后安东尼奥·萨列里所说:“我死后不会有人人再弹奏我的音乐了,但是莫扎特死了,他的音乐却永垂不朽”。在疯人院里,他不停的忏悔着:“我杀死了莫扎特!”而他又不停的叫喊: “我宽恕你们!庸才!”没错,他杀死了莫扎特,但是虽然只拥有短短的35年生命,莫扎特依然是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有这样的一种伟大,抹杀肉身,也无法遮盖。你不得不说,莫扎特也许确实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帝之宠”。

我不想过多讨论影片中莫扎特之死,因为史实中,安东尼奥·萨列里是无辜的,莫扎特死于疹子感染(但是确实,他的死与过渡的劳累有关系)。我想说的是,影片中莫扎特死前与萨列里合作写出的乐章的一幕,毫无疑问是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戏剧张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庸才”宫廷作曲家,为自己精心策划谋害的病榻上的“天才”代笔,由莫扎特口述,萨列里记录,那波涛汹涌的美妙音乐,就如此被书写成谱,毫无疑问,萨列里是仰慕这位天才的,在影片中,他也是唯一一个能够理解莫扎特音乐的人,如同他自己所说“我嫉妒这种音乐,我动用权力让它只演出了5场,但我又每场都偷偷的来听”。萨列里明白莫扎特音乐的美丽之处,但是又对他疯狂的嫉妒,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时刻,当他听着这位仇人的口述记录下音符,当他在仇人的指点下豁然开朗,当他对这音乐的异常的兴奋时,尤其是当最后,莫扎特向他道歉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由此看来,“我宽恕你们,庸才!”萨列里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而莫扎特,虽然最后草草下葬,却终为后人铭记。

天才死了,天才死的不明不白,因为有些人始终不明白,天才的肉身死不死,真的没那么重要。

 4 ) 每一个“不会做人”的英雄都值得尊重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要不我怎么写下这么长一个影评的题目?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莫扎特的天才和成就不需赘述,他35年的短暂生命令人唏嘘和遗憾,无论真实的历史还是我们后来加工的历史,天才人物往往有些对手,这一次,这个叫莫扎特的人的对手叫萨列里,一个宫廷御用音乐家。关于莫扎特之死和萨列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今众说纷纭,其中最耸人听闻的莫过于莫扎特是被萨列里毒死一说。在本片中,导演米洛斯富曼选择了一条相对折中的设定,即莫扎特是被这个萨列里用暗下圈套加精神折磨法给阴死,虽然没有毒死那么可憎,但是却更凸现莫扎特人生的一层悲剧性。

    本片没有玩命儿去列举莫扎特的成就(那是记录片该干的事情),而是表现这他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单纯、桀骜不逊、恃才放旷的莫扎特,总之,你可以将任何形容一个人天才而又不通人情世故的词儿放这个大男孩身上。他少年成才,让很多尚未见其真人的人都以为这是个那种出场会风度翩翩乃至笼罩神秘光芒的人物,就如萨列里起初想象的一般,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和女友在高贵场合不得体的打闹、在一帮矜持的大人物面前不得体的咧嘴怪笑的孩子,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粗俗的孩子,创造了美妙的音乐,用片中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人可能很粗俗,但是我的音乐不粗俗”。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萨列里们的成就,他们在当时的歌剧领域同样名作颇多,但是莫扎特是这样一个人,他以惊人的才华,带着更惊人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创造了一系列出色,但是同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他刺激着很多同道中人的神经,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利益层面。而对于谦虚之类的劝告,他从不在乎,他直率的批评着他眼中的平庸作品,同时他又直率的向他人表达他的尊敬,当这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走进宫廷,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又与很多规矩格格不入时,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料他前路将何其凶险。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一次次的,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口头承诺,暗地使坏,甚至派女佣前往莫扎特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甚的莫过于他扮作黑衣人,从精神上摧残当时生活上已经陷入困顿,身体上已经无比虚弱的莫扎特,为了那《安魂曲》,莫扎特一边写“庸俗的”作品过活,一般带着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写一部将要从精神上折磨他的作品,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一部最终为他“安魂”的作品。他最终凄惨的死去,到死还带着单纯的心灵,这是个内心纯净的天使,他不上天堂,谁上天堂?尽管被埋葬于破乱的墓场,但是他的音乐和精神以高贵的姿态继续流传,几十年后,萨列里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却成为永恒,到他死去,都让萨列里的心灵不住震颤。当萨列里用精神摧残来将莫扎特逼如绝境时,没有想到这个人死后却给他终身的精神折磨,当他垂垂老去的时候,只能忏悔着回顾自己与莫扎特相处的日子,可悲可叹。

    从史实和电影对比而言,我们不排除这部电影可能对莫扎特的过分渲染和对萨列里过分丑化,但是正如莫扎特的为人一样,艺术作品要是过于瞻前顾后,考虑那么多可能的后果那也无法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本片很好的表现了莫扎特一生的精神气质,他的才华无人否认,但是用我们的俗话来说,他“不会做人”,他不知道如何专营,如何拍马,如何韬光养晦,如何卑躬屈膝,所以我们常常陷入一个对这类人的认识悖论中,我们赞赏他们,推崇他们,但是却又常常“引以为戒”,以之作为为人处事的反面教材。确实,虽然说对这类人物,常常终极结果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活着的时候被百般折磨,乃至折磨到死,死后的荣耀又“关我屁事”。常常有人事后诸葛的说,这些人如果怎样怎样注意下为人会如何如何如何,但是我说这是扯淡,想想莫扎特如果真的将一些精力放在那上面,他还是莫扎特吗?还会有那么多杰出的作品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前的生活还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没有那样的极品才华,也希望能安定富足的生活,我也时刻牢记前辈们的叮咛,每天琢磨如何好好与人相处,学习如何好好做人,这其实是常态。也正是因为如此,因为我没有才华和勇气如莫扎特这样的人一样,用生时的艰难为我们后人留下那么多宝贵财富,所以对这些“不会做人”的英雄,我总是心怀敬意。其实不光是天才们,比如那些在围观者的漠视中勇斗恶人而死去的英雄;那些明知官场险恶还要执着的举报贪官而终身困苦的英雄;那些坚持的投入慈善事业而简朴生活的英雄。很多事情,我们知道是对的,是应该有人去做的,却又知道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危险的而不去做,总是指望别人担当这样的角色,所以对做这些事的英雄我们更该尊敬,所以我非常反感一些人还事后说这些英雄多么多么“傻”,多么多么“不会做人”,想象一下吧,如果没有这些“不会做人”的英雄,我们的生活该多么的无趣,同时更加险恶。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c883c2af8b6ee3e5243c1ad.html

 5 ) 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玛丽•安东尼走上断头台的时候,莫扎特才死了两年。恍惚穿越回三十年前,小神童在奥地利皇宫中摔了一跤,上去扶他起来的,就是这位小公主。神童还嘴贱:你会嫁给我吗?时代动荡,命运诡异,这是多少大师的剪刀也剪不出来的蒙太奇。

  《颜子家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西方近代也有所谓的天才论,连康德都赞成牛逼者天生牛逼,天赋是努力代替不了的。大多数人如你我,都是“不教不知”的中庸。中庸最不理解天才,可也正是中庸,最喜欢折磨天才。

    电影初始,导演就给出这样的镜头:尚未脱去稚气的小童莫扎特在父亲的引领下向贵族们献技,蒙眼弹琴,当场作曲,钢琴弹毕拉提琴,提琴完毕自唱。可别真以为周围的贵族是在欣赏他。电影固然有戏说成分,可是看看保存至今的莫扎特十四岁时的音乐会节目单,贵族们指定要看的六个节目,竟然全是临场即兴创作和演奏。其中一项是一个咏叹调,当场看歌词,当场谱出,还要自弹自唱。那时,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名流关系密切的格林姆男爵有这样的回忆:“音乐家把所能想得出的最难的测验都提了出来”。就连英王也亲自出马考这孩子。甚至,臭名昭著的萨尔茨堡大主教为了证实作曲过程中没有作弊,把这孩子软禁了一个礼拜。神童莫扎特的才艺展示,说是表演,毋宁说是献技,是给贵族们解闷的一出玩具总动员。

    重重磨难之后,莫扎特终于在欧洲宫廷打出名头。每个无聊的贵族都要将这个活玩具叫过去狎弄一番,长长脸。云游四方,他渐渐对自己的天才愈加自信,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学会了对付庸人。他竟然对奥地利皇帝说:陛下,音符一点也不多。真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顾客给什么货。一个如此敏感的孩子,早早地就领略到了人生残酷,众生傻逼。

    古典音乐史上一个个璀璨不已的明星,彼时却大多沦为上层社会附庸风雅的工具。玉树凌风的才子生生给磨去棱角,剪去枝杈,发了制服,给了号码,混迹于俳优之流,夹杂于仆妇之中。为一口面包装孙子,海顿忍了;而狂人贝多芬拂袖而去;莫扎特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背地里净出幺蛾子。大主教实在忍无可忍,一声令下,令手下主管给他来了一记排山倒海,逐出门庭。

    本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最擅于在人物传记片中营造强弱对比,唤起观众对弱势一方的情感代入。他在自己执导的另一名片《飞越疯人院》中,就塑造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护士长瑞秋,堪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化身。主人公墨菲在瑞秋跟前的碰壁种种,不妨看做社会偏见的缩影。而在本片中,导演用同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一号反派——御用作曲家萨列里。这个角色承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其实,不过是导演为营造氛围进行的误读。历史上的萨列里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李斯特、贝多芬等许多大牛,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电影中,Tom Hulce饰演的莫扎特,招蜂引蝶,怪笑连连,满嘴脏话,放浪形骸,瞧着实在并不很像“天才”。可据传莫扎特就是这样不靠谱的。他不喜欢读书,从小就习惯了自驾游,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这个不世出的上帝之子,五岁时成人般的老成,三十岁时却孩子一样顽皮。比起音乐,更喜欢跳舞,他留下的家书中脏话连篇。不仅打得一手好弹子,还参加了秘密的共济社。这样一个不太“纯”的人,写的音乐却纯真如跳跃的小童。

    他去世百年后,有点为世人冷落,之后又再度热起来,一直滚烫到今天。萧伯纳认为,冷是因为从前热过了头,以及拙劣的演奏和指挥。公平地讲,是海顿给他以影响又反过来受他影响。而那比他小十几岁的贝多芬,《第一交响乐》中明明有莫扎特的的影子在逡巡,可暗暗又有新的英雄气概在迸发。莫扎特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对内行有交代,又满足了外行悦耳的要求。他自己有封家信中谈到刚谱成的钢琴协奏曲:许多地方只有内行才知其妙,至于外行,也会喜欢,但好在哪儿,莫名其妙。

    大主教的主管那著名的一踹,让莫扎特沦为沿街兜售脑浆的乞丐。他留下的许多乐稿,有些只开了个头,写了若干小节便搁下了。有人以为这是江郎才尽,可其实是因为无人订货,不能换面包,天才就懒得记录下脑子里天然的妙想。有人向他定制一首二重协奏曲,写好后订购者竟只给一半的酬劳,理由是:叫你到府里授课已经是天大的面子。

    活着的时候,人们总把他看成一个标新立异之徒。他死后百年,萧伯纳等人才顿悟:莫扎特其实是一代乐风的总结,犹似拉斐尔之于绘画,莎士比亚之于戏剧。至于莫扎特的死因,中毒之说早已澄清是子虚乌有,本片中风雪中下葬贫民墓地的镜头,也是艺术化了的。究竟葬身何处,已经不重要。倒是可惜了那些曲子,随天才肉身的陨灭而就此不见天日。影片的最后,导演很突兀地给了一声莫扎特招牌的怪笑,而观众却泪如雨下。

    庸才们是早已经习惯用半吃醋半嗔怪的口吻对上帝抱怨的:他是上帝之子,受上帝之爱,我们都是他妈的被抛弃的灵魂。多数人即正义,大众从来认为自己无辜。越是罪大恶极的,却越充满了罕见的委屈。是不是无论怎样的艺术,都不能做到遗世而独立?是不是无论怎样的天才,都免不了要为庸才甚至蠢材所狎弄?难怪古人云:“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早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晚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

    现世多奢谈“神童”,却不过是成年人无耻的嘴脸和庸俗的审美在儿童这个无辜客体上的主观投射与意淫。突然记起,那天有人招呼去看音乐会:“走啊,去看神童!”“哪个神童?”“郎朗呀!”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

PS:豆友补充,Amadeus翻譯成“莫札特傳”是一個明顯的偏離主旨的誤導:應該翻譯成“上帝之寵”,或“神之偏愛”。这个由头太多评论写过了,所以没在正文中提出,附在后边吧。

    这部电影的OST还是很棒的,建议找来听听。

 6 ) 刹那光辉便是永恒---《AMADEUS》评讲

  

  有那么一个人,他名字的中间有这么一个词Theophilus:这个词在德语叫的"Gottlieb",在拉丁文里叫"Amadeus",在意大利语叫"Amadeo",在法国叫"Amad ",在我们的语言里被称作"上帝的宠儿。" 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克利索斯托穆斯·沃尔夫冈古斯·特奥菲卢斯·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我们把"上帝的宠儿"简称为天才,或者干脆就简称为莫扎特。

  "莫扎特是个天才,我不是,那我怎么办?"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摄制的《莫扎特传》(《Amadeus》)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接近这个神,至少是神的宠儿,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
  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成为神把诸多苦难加诸于天才身上的帮凶。

  "我可以在我无往不胜的人间为所欲为地给他设置障碍。这人间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欺世者发财,盗名者成功。"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么地方,也许她认为莫扎特的不顺利只在于那个人对自己的肉体并不满意;也许她真的认为莫扎特随意涂抹在纸上的音符不过是排泄物,只有这种排泄物竟然能够为她换取帽子上的头饰的时候,那也许会提升为比较高级的排泄物;也许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列里兴奋地刺出最后一剑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上天已经不让凡人糟蹋他的宠儿了,上帝的宠儿要回家了。


  "透过音符构成的栅栏,我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美。"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如果考虑到莫扎特短短的创作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他留给我们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但是,他没有为我们留下来,而且我们永远无从知道的作品的数量更加惊人;因为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他都偏爱即兴创作,这就是说,在钢琴上自由虚构随意演奏:在公开的音乐会上也罢,或者更常常是面对几个听众连续演奏数小时之久。而此时所创作的东西事后并没有记录下来——这是整整一个曾经发出一次美妙音响然而却永远消失了的莫扎特音乐世界。而我们从萨列里的眼睛里看见了那个世界,我们在萨列里陪伴莫扎特的那个最后的夜晚疾笔如飞的指尖读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在萨列里无声却又鲜血淋漓的忏悔里听到了那个世界。当流星把夜空照得那么璀璨的刹那,我们读到了永恒,纵然我们再也无法和这个永恒擦肩而过。

  "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

  电影接近尾声,我们看见了萨列里缓缓挥动着枯干的双手:"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在短短三十五年的岁月里,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何止这些,每一个刹那都足以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被称为奇迹,那么多刹那在有限的空间里聚集在一起那就只能被称为神迹。二百六十年过去了,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


  "有耳朵可以听的,都听吧!"(可4:9)。
  让我用神的话结束这篇对神的礼物的膜拜,他从来不属于我们,但又和我们是那么的不可分离。

-------------------------------

  电影中用到的莫扎特的曲目
  
  1.歌剧《唐璜》(K .527)序曲 /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 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 "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20.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22.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
  23.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
  24.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
  25.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萨利埃里"的风格演奏
  26.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
  27. 第22钢琴协奏曲(K.492)第三乐章 /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
  28.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
  29.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
  30.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芭蕾音乐"Ecco la Marcia" /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约瑟夫二世的许可后配以音乐再次演奏
  32. 歌剧《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
  33. 歌剧《唐璜》(K.527)第二幕终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挥《唐璜》
  35.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佩带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
  36.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
  38. 同上 / 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
  39. 歌剧《后宫诱逃》(K.384)、《费加罗婚礼》(K.492)和《唐璜》(K.527)中音乐改编的喜剧音乐 / 莫扎特全家观看演出
  40. 歌剧《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
  41. 歌剧《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
  42. 歌剧《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间
  44.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弹琴
  45.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
  46. 歌剧《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 歌剧《魔笛》中的咏叹调"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训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Ein Madchen" /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 歌剧《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Pa pa pa " / 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
  51. 德国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离世、出殡
  54. 第20钢琴协奏曲 (K.626) 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的笑声,影片结束

 短评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7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11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15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16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

24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25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2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32分钟前
  • 周祺 Zhou Qi
  • 力荐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3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38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40分钟前
  • 冥王疗愈师
  • 力荐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42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45分钟前
  • 右手
  • 推荐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48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Too American

53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54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55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