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HD中字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斯蒂芬·瑞,弗兰西丝卡·安妮丝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哥本哈根 剧照 NO.1哥本哈根 剧照 NO.2哥本哈根 剧照 NO.3哥本哈根 剧照 NO.4哥本哈根 剧照 NO.5哥本哈根 剧照 NO.6哥本哈根 剧照 NO.13哥本哈根 剧照 NO.14哥本哈根 剧照 NO.15哥本哈根 剧照 NO.16哥本哈根 剧照 NO.17哥本哈根 剧照 NO.18哥本哈根 剧照 NO.19哥本哈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观后感

其实这就和莎士比亚戏剧是一样的,不论真实的历史人物究竟怎样,他笔下的人物单独看是立得住、值得琢磨的(当然我还是很讨厌这种为了政治目的抹黑一个人的行为)。

BBC这个话剧电影让我深受感动,我不喜欢曹天元科普书里说话剧作者福来恩是“押宝押错了”,因为这部戏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表明一个人有多么伟大,而是抨击了将科学用于政治的丑恶,旗帜鲜明地表示科学确实无国界——为了全人类不论是哪个国家都不该造原子弹,通过理想化海森堡来树立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应有的样子。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了,将来的人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才最重要,然而可惜的是在原子弹研发这件事上科学家们的重点是站边,战后在海森堡究竟是不是圣人这个问题上他们还是站边。

很喜欢电影最后一段旁白,说未来人类多半会毁灭在自己手上,到时候尘归尘土归土,知识也就没有了意义。准备找中英对照版看一看原剧本。

2021.9.9

 2 ) 科学家在政治面前,又总被动与尴尬

这部2002年拍的英语片《哥本哈根》就是一部话剧,就这么个场景,三个人物从头讲到尾没停过,典型的小剧场。直接表现的内容就是两位量子物理学家二战期间在哥本哈根的一次短暂的会面,德国的海森堡与丹麦的玻尔夫妻,三人激烈、尖刻的对话。海森堡为什么来哥本哈根,到目前为止似乎都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编导在整部电影里对其进行了种种推测。 看到一半了,都让人有些找不到北,直到最后,电影的深度才显现出来。观众看完后会对科研成果与道德伦理、哲学家的成就感与历史责任,有直接又深刻的体会,并对事件与历史、科学与政治、祖国与全人类,做进一步的思考。做为被占领国的科学家,玻尔夫妻只有恐惧和仇恨,而德国科学家的心理就复杂了,对祖国的认同,对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后怕,以及试探对手情况,想让双方都放缓研发推进步伐等策略,电影表现的都比较好。然而不久,广岛长崎方向的原子弹就爆炸了,没多长时间,世界进入了以核威胁和核军备竞赛为主要形式的冷战,科学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的福址,远不如与此连同的灾难。对于善良和有才华的科学家来说,总是锲而不舍、一往无前,而在政治和历史面前,又总是摆脱不了被利用的角色,摆脱不了尴尬的境地。

 3 ) 一切依旧是个谜团

故事很有趣,讲述原子物理的两大巨头——丹麦科学家波尔与德国科学家海森堡,以及波尔的妻子,在死后回忆与探讨1941年在哥本哈根10 min的神秘对话,以及为什么海森堡要在1941年来哥本哈根。

这两天看了两版:英文电影版、05年国家话剧院版。两者的剧本应该是同一个,所以结构相同,对话内容90%以上是一致的。更喜欢英文电影版,有场景的切换,也有体现出时间的变换,最重要的是波尔和海森堡的选角非常贴合,会让人觉得他们真实经历了这一切。而国话版的代入感更弱,能明显感觉到演员在演绎这一切。

海森堡为什么要在1941年战时来根本哈根找波尔呢?海森堡向波尔提问,大意是“作为一个有道德良知的科学家,能否从事原子能爆炸的研究”。海森堡的提问让波尔意识到了海森堡为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但海森堡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呢?他或许并不希望波尔告知同盟国的进展(在当时,波尔是否知道也是个谜),他或许更不寄希望波尔会劝阻同盟国停止原子弹的研究,而他处于恐惧与忌惮,回德国后也会继续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所以看了两遍以后,我仍是无法确认海森堡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是否10分钟的谈话并未有真正的信息传递,一切猜疑依旧?海森堡又为何没有成功研制原子弹呢?是他从未想过,还是他能力不足以造出原子弹,或者他自己的道德良知造成了他的能力不足?历史是由一系列偶然的事件组成的吧。如果德国研制原子弹成功,或者如果美国研制成功的时间提前后轰炸德国,一切将大不同吧。

非常喜欢这部剧的剧本,多处地方都可以相互呼应,例如海森堡滑雪极快,对应他在研制反应堆时为了尽快成功而没有设置防护层;例如众人玩牌时,波尔用一副并不存在的顺子唬住了众人,对应同盟国与美国对对方研制原子弹的恐惧。这种互相忌惮让我想起三体中的猜疑链,也让我想起美国的合法持枪,会让我觉得失去了中间的协商空间,从而让事件变得更糟了。

 4 ) 人性和终极意义

11月21日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看的,剧情像一层一层剥包裹一样,而连结每一层的线索就算玛格丽特不断重复的问题“海森堡为什么到哥本哈根来?”每个人看的感受不一样,我看到的主题是难以琢磨的人性和生命终极的意义。波尔和海森堡都不是纯粹的人,有着罪人的罪性和人的良善的特质。波尔说“我那屈辱又美丽的祖国”时是那样的深沉和凄凉。最后的时候,玛格丽特将主题升到更高的层次,不再限于德国,或者美国、日本,而是地球。她说,当我们都死去,当我们的孩子死去,当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也死去了,地球还剩下什么呢?这就关乎终极的意义了。话剧的结尾是三人出到屋外,一束金色的光芒照耀大地,他们三人的疑问似乎都终结,一切都有了答案。最后的结局留给人很多想象吧,美好的盼望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在基督徒的心里总是萦绕了千百遍,没有新鲜的答案,但是每一次的思考都更加感恩。如果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那这些都是意念上的,只能逗逗乐。但如果盼望是真实的,那么一切都有了答案和意义。

 5 ) 专业点,这是布莱希特

第一次接触这类的戏剧,看是中国版的,小剧场演出,主要使用语言的表现力。很考验演员。

印象深的除了深刻严肃的主题,再有就是情节的安排。反复反复的去说明一个情节,通过对方和自我两种角度,细致的反映每个人的处境和立场。这应该是这类戏剧想要使用的所谓“离间手法”的目的,多角度多角色的展现一个主题和人物。这种反复在深刻主题的笼罩下,并没有显得罗嗦,反而一层一层每每揭示出一些新鲜和出人意料的理解。并且编剧也善于使用悬念,在不断颠覆观者所得出结论的同时,让情节完美的契合,于情于理都能够说服人,的确是匠心独运。

往往中国的话剧,能涉猎到的最深刻的主题,往往是民族感情、社会民生。但是揭示关乎人类,关乎没有国家界限,没有文化差异的人本身的思考和讨论,却甚少。想到战争,往往中国人总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上去考虑和归置感情,所以说,还缺少一些广大和普世的东西在。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冲突是这部戏剧的中心。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都属于某个家庭,属于某个国家,属于某个民族。而人是不能没有感情的,人之为人而不是机器,有回忆经历存在,是有感恩之心存在。我们的感情自然而然的归属于一个集体。所以爱国主义一直并强烈的存在着。人道主义近乎人的本能,人生来就有着同情怜悯的能力,能够想他人之所想,能够相互理解,并产生共鸣。

有趣的是,战争把人放置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使得着两种伟大正当的主义,出现了冲突和矛盾。想要保护自己的国家,也不想帮助自己的国家伤害别国的人民。让那些头戴光环受到无限崇敬的科学家们,左右为难。科学与人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为什么要做研究,除了成就自己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最终目的,造福还是摧毁。这其中,有关“核武器”的震撼力冲击力,仍然让我们这些已经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被深深的触动。戏剧中间,插播的那些核爆炸时造成的毁灭性的景象,更加深刻的诠释了人物的感情和矛盾,非常有感染力。

据说原剧本有四万余字,戏剧毕竟有感官接受的限制,删减了很多,有些可惜。向原剧作者,一位思考着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的人致敬。

 6 ) 哥本哈根:立场、责任与交流

“A lot of people think the play is about moral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scientists should work on weapons. And of course, moral questions do come into it. Before we can make any judgments of anyone, we have to understand why they are doing what they do. You can’t make judgment about anyone unless you have some knowledge of their intentions.”

Michael Frayn 在一开始如是说。作为一个从事过核物理科研工作的人,即便我在事实上已经比大多数此剧的观众要掌握更多的核物理知识,却仍然无法声称自己对他们的意图有一星半点的了解。所以,以下的评论中,我也仅仅在谈论“剧中的二人”和剧目本身。而对于这场谈话中究竟发生了什么——2010年玻尔同海森堡未寄出的信件已经公布,却恰似戏剧的延续。


《哥本哈根》首先是一个关于立场的故事。

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催化剂,很大意义上是指在战争局势下已有的理论知识被迅速转化为技术产品。这个转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不少新生物在公众世界里获得一个固定的意义与定位之前便匆匆问世。对于武器来说更是如此:它们天生便带有“伤害他人”的原罪和“保家卫国”的荣光。事实上带有这种古怪的二元对立属性的物体不只有武器,还有发明武器的科学家们:他们一边属于自己国家的公民,一边又属于一个公开、联合的学术圈子中的成员。所以,在两者的诉求对立时,应该保留哪一方面的立场?或者说,哪一方的利益应当被首先牺牲?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部戏在谈论道德问题”,战争中的道德问题。

在以下两种情况中,知识的封闭比流通更有可能发生:一是没有公共承认规则的蛮荒丛林中,二是当该知识具有革命性、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世界大战即满足了条件一,而原子弹则满足条件二。并且,相比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和任何知识,以上两点都可以算作登峰造极。故而由此造成的壁垒,不仅高而且边缘锋利,容不下任何墙头草和中间派。理想的从属者应当接受自己单一的立场并且在行为上服从之。然而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中很少存在,所以戏剧中单纯的好人或坏人都会给人以轻飘飘的纸片感:或者说,正是这些立场及道德上冲突和选择赋予角色以重量。

而知识的封闭并不会阻碍实际上技术进步的发生,无论是在剧中还是现实中:轴心国和合众国阵营最后都踩在了核武器的门槛上。而障碍本身——即知识交流的不可能性——才是更为困难的部分。


《哥本哈根》其次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故事。

事物的缔造者往往怀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我应赋予我的造物以意义,让它在合适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用途。但事实上,一件造物自诞生之日起便不再属于缔造者自己,而是属于能够接触到它的整个世界。从这个方面来说,科学家,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发明创造的家伙,常常要背负许多额外的道德责任。所以在《哥本哈根》里,呈现出一番非常有趣的景象——那些强有力的政治家们隐去了身影,而柔弱无力的科学家们挺身而出,试图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去营造乃至欺骗:“造原子弹所需的铀量超出了人类的能力。”

《马兰花开》也是一个有关责任的故事,但是剧中的科学家们所面临的矛盾仅仅是国家和个人家庭的冲突。根本原因在于时间点的分异:即核威慑建立前后。在核威慑建立前,没有人能确定这头凶猛的野兽是否还缚在自己手中;而核威慑建立后,重要的事情变成了牵起缰绳这件事本身。

而耶稣因为背负那沉重的十字架而成为耶稣。其他人无知无觉是因为有人已替他们做出了选择。


《哥本哈根》还是一个有关交流的故事。

开放的交流是当今学术界最美好的品质之一,而秉承着开源共享精神的互联网则被视为未来时代的标志。在和平的年代人们拼命降低交流的成本,而在混乱的年代一切则完完全全背道而驰。曾经情同父子的尼尔斯•玻尔和海森堡再次站在哥本哈根的花园里时,却发现已无话可说——流血的时局,分离的骨肉,败退的战争,诡异的政治,逝去的美好,以及各自科研的进展。当名为“客套”的烟气散去后,冰冷而破败的现实便横亘出来:他们站在这里实际上并不仅仅代表着他们二人。如果说他们之前自由交流的日子是路灯下的所见的话,那么此时的对话就像是摸着黑在阴沟里寻找丢失的钥匙——而对路灯下的细节越清楚,越无益于在阴沟的寻找。所以,在哥本哈根的重逢,首先便要求二人忘掉过去的经验。

《哥本哈根》电影里,客厅相见的一段呈现得极佳:海森堡被玻尔夫妇二人驱赶似地局促不安地走到客厅另一端,玻尔低着头,海森堡搓着手,唯有玛格丽特神色泰然,然而却站在镜子里,书架旁,谈话场外的暗处。而他们的微笑里只有彼此。虽然二人是站在华丽的客厅里谈话,阳光从背后的窗户里温度地打进来,但一刹那沉默的寒意却让人仿佛置身于冰冷的宇宙中,而他们则是漂浮在无边黑暗里的两颗星球。而两颗星球之间会发生什么呢,在这样一个黑暗、残酷的宇宙中?刘慈欣在《三体•黑暗森林》中借面壁人罗辑之口说出了答案:猜疑,无法斩断的猜疑链。你无法判断我对你是善意或恶意的;你无法判断我认为你是善意或恶意的;你无法判断我判断你对我是善意或恶意的;你不能判断我是善是恶——你不能判断我是否会对你发起攻击。所以,我应当开火:因为不是我开火,就是你开火。

剧中的玛格丽特便是切断过去的这把刀:在大多数时候她呈现的是一种女人的刻薄而非温柔。每当玻尔和海森堡流露出一丝对“美好的旧时光”的幻想时,她便毫不留情地刺入。她让二人逐渐接受阴沟里的事实。所以到了决定性的对话时,完成使命的玛格丽特便不再在这个场景中出现。虽然这对话没持续几句便匆匆结束。


《哥本哈根》是一个有关(无法)理解的故事。

8月坐火车路过哥廷根时,我旁边的位子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他从手提包中抽出一支钢笔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翻到字迹与空白交接的那页,沉思、书写。彼时窗外是六点钟的夕阳,我和同学在桌子上吃着晚餐聊着天。我瞟了一眼他的笔记本,上面全是数学公式,不少符号我甚至都不认识。

当时我的反应非常奇特:我感到有点新奇又有点害怕,于是便收敛起来,直到老爷爷下车才告诉同伴有关笔记本和数学公式的秘密。现在回想起来,老爷爷在火车上推导公式的场景却让我感到一些坚持和孤独,正如只身留在德国从事核研究的海森堡。火车上的我们和哥本哈根的玻尔,实际上都无从理解他们的想法。

“Does one, as a physicist, have the moral right to work on the practical exploitation of atomic energy?”

海森堡和玻尔究竟谈了什么,已无法完全还原。剧中的设定是海森堡带着一个建立核威慑的诉求而来。问题在于他如何让玻尔理解这一意图。这个男孩以一种恳切的目光询问导师有关道德的问题——然而玻尔转身,大跨步地离去。冲突在道德,而悲剧之手是(无法)交流。

冷静的德国人和不羁的北欧人,有力的年轻人和权威的长辈,一切差距都是理解的壁垒。况且这是一次离不开立场和责任的交流。当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揣测出他人出于他们的立场会产生的想法,此时理解并没有发生,因为这想法还未经他人确认。但当海森堡鼓起勇气问出那个问题之后,友好的空气便已经消失了。确认不会发出,理解也无法建立。而海森堡却无法知道对方是否已经建立的单方面的理解——无论是故意或无意,他没有造出核武器,原因是对临界质量的错误估计。而猜疑链另一端的玻尔,却已经开了火。

所以,当最后核的恐怖真正肆虐于世的时候,那些手,那些制造并播撒了恐怖的手,会齐齐戳向海森堡。


“I thought this meeting suggested a very good parallel between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and the psychological uncertainty that I think exists. The theoretical barrier in knowing why people do what they do and the particular difficulty of knowing why Heisenberg went to Copenhagen seemed to focus the difficulty in one particular incident. And what the play is about is whether we can really have any absolute knowledge of anyone’s intentions. ”

确定一个粒子位置和动量的方法是用另一个粒子与之碰撞并探测,而确定一个人思想的方法是用谈话去推断。在被外界探知之前,粒子和思想都是黑匣中的猫,有着漂移不定的状态。Michael Frayn的《哥本哈根》也是一次思想实验:人是否能对他人的意图有哪怕一丁点的完全认知?剧中探讨了许多种可能,却从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短评

演员演技非常好。数次动容。

6分钟前
  • 然一
  • 推荐

以前真没认真想过假如被纳粹德国先倒腾出了原子弹会怎样。细思极恐啊!

10分钟前
  • 天使天天
  • 推荐

了解了二战期间世界上最顶尖的大脑都在想什么之后,就会觉得,决定二战结果的不是哪场战役,而正是这些大脑——奥本海默、海森堡、图灵……「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11分钟前
  • 276088996649
  • 推荐

看的是话剧,太经典了,在此记录一下。感觉有萨特《禁闭》的设计影子

16分钟前
  • Mike·Lee
  • 力荐

三人戏非常精彩!海森堡说他没有计算铀235的扩散率(后果深远,比如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因为他assumed不值得做,波尔说,assumed?你从来不assume,你是海森堡,你计算一切。真真鸡皮疙瘩都看出来了。打牌、物理学定理、蘑菇云在那座城市升起、你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一切皆为uncertainty。007不打架,犟嘴的样子更适合他。

19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推荐

艰难啃完生肉,导演很机敏地将话剧中的mind flow以摄影机在人物间游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客厅中三人对着镜子去剖析对方言辞的机位调度极为巧妙,可以说是把话剧的独白加上了电影的视觉张力。最大的硬伤和亮点是剧本对这种ambiguity的adoption,感兴趣历史的人只在此中收获了困惑,但转念一想如果历史研究本身也并不定论,这种剧本处理不失为一种有趣。

21分钟前
  • ToriAmos
  • 力荐

感谢b站上海契诃夫后援会

22分钟前
  • 张脑三
  • 推荐

不愧是话剧改的,台词写得真好,用那么浪漫那么诗意的话去描述测不准原理和量子力学。电影化处理也很好,最后一次会面,镜头一直如电子一般围绕着三个人做旋转,表现出每个人心态上的孤独和难以理解对方。结构上通过三次重演那场谈话,每一次都更加深入人物内心。丹尼尔·克雷格演的海森堡太帅了!

26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提到玻尔打牌打到海森堡质疑数学概率,笑翻,牌也算不准,电子也测不准😂

27分钟前
  • 王大力
  • 力荐

BBC电视版。迈克·弗雷恩1998年写完话剧剧本,原版百老汇作品于2000年4月11日在皇家剧院开演,共演出326场,并获得2000年托尼奖最佳剧目奖。剧本被用作电影版的剧本基础。对照国话版,BBC版保留了更多物理讨论,这其实增强了海波情感关系的拷问,进而让不确定性更永恒。

32分钟前
  • 丛二
  • 推荐

uncertainty principal 往事随风。

33分钟前
  • SHI NE
  • 力荐

本圈同人巨制的感觉。DC果然还是适合这类角色。

37分钟前
  • 真红羽莲
  • 力荐

15年前的老剧了,三人行思录,永恒的思辨与不确定,看的第四部话剧。居然是科学背后的反思,借历史公案来讽刺人类。北京与上海还是中国的两大文化中心,哎!

39分钟前
  • 张星翰
  • 力荐

好多镜头好棒的呀,特别主观,还好不是像把话剧录下来了而已。。。

44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B站真是个好地方。再看这一版,觉得还是用英语说出那些富有哲理的科学词汇才动听。到底是你的无能,还是你的善意,使得纳粹没有研制出原子弹;而我,虽然参与到奥本海默团队,但我没有起到关键的作用,到底是我的无能,还是我的善意。如果是我俩的无能,那么哥本哈根学派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虚妄;如果是我俩的善意,那么1941年的那次相会,我们的交谈使我们都在这个人类最恐怖的武器上无所建树。当然,此后核爆炸的成功产生了间接上的世界和平,是我们两个物理学家无法预测的。ps,考虑到原剧二十世纪末上演,花样年华的还原现场是否借鉴了它?ps,诺兰的新片是关于奥本海默的,有了信条的走得太远的教训,这部未来的硬科幻太值得期待啦!

45分钟前
  • 裴楷
  • 推荐

太精彩了 尤其是后半段通过玛格丽特 将三个死去的人对往事的回忆 对1941年谜之会面的重构 变成了一场灵魂层面的“”量子实验” 台词精彩到爆炸 最终并没有等来导演揭秘海森堡真正的来访目的 却看完了一场真诚与猜忌 温情与冷酷 科学与政治 人性善恶 言语真假 内心的平静与波澜的冲撞 有时间一定要收藏一个蓝光版

50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力荐

戏剧感依然非常浓。剧本没得说。回忆反复重演的手法层层深入,从各角度推敲海森堡的动机。历史发展一半因为人物的性格,一半因为事件的偶然。两位男演员都好棒。stephen rea的Bohr好迷人。

55分钟前
  • 苗儿
  • 力荐

BBC版。对照电影的空间转换,有助于对原剧本的结构进行深入理解,尤其是戏剧节拍的变化。表演自不必说,光看特写已经很精彩,前置的迈克弗雷恩访谈也很有营养。但是,电影版删去了剧作结尾的两段抒情独白,非常遗憾。没有玻尔与海森堡的这两段独白,《哥本哈根》就是不完整的。

58分钟前
  • Y2K-nostalgia
  • 推荐

一个用许多年把信写了又写最终也没寄出去,一个用尽余生去等待回应……以为有糖结果全是刀子,刀刀见血,心碎一地。港真,好久好久没这样全身心地爱着一个CP了,爱得我燃尽激情,爱得我心力交瘁,爱得我热泪盈眶。

60分钟前
  • 萝卜见光die
  • 力荐

十分想看电影版,话剧版十分!

1小时前
  • jojo『浊水是魔鬼纠结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