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

HD

主演:海拉提·哈木,玛尔江·巴依吐肯,丽娜·夏侃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2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3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4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5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6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3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4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5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6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7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8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19远去的牧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听那《远去的牧歌》

《远去的牧歌》影评

《远去的牧歌》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西北分会场的开幕影片,展现了哈萨克民族四十年来变迁的悠长画卷。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同时,以少数民族文化(包括生活习俗、历史变革、精神信仰)为题材的电影也成为了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远去的牧歌》结构明朗,分为四个部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之间有十年的跨度。横向来看,《远去的牧歌》以两个家庭的情感纠葛、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再现了哈萨克民族恢弘壮阔的游牧生活的景观;纵向来看,《远去的牧歌》以十年为一个界限,以小见大地谱写出哈萨克民族从逐水草而居的转场生活到改革开放后安定下来的民族史诗。

《远去的牧歌》为一部半纪录片式电影,是了解研究哈萨克民族的珍贵的影像,导演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民族的变迁始末。老一代人眷恋草原,即使转场无比艰辛,但逐水草而居住是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并且老一代人早已适应,对他们来说,草原是他们的家,是哈萨克人祖祖辈辈灵魂的归属。而随着时代的变革,新一代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比之艰辛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规守矩地原生态放牧,他们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质层面的生活,于是选择贩卖羊毛,于是选择去读大学当村官。导演并没有特别赞扬或批判某一种生活方式,只是呈现了四十年来不同代人们的选择。

影片中涉及了不同代人之间的矛盾,矛盾随着时间、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解决。最终,即使老人需要调整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生活,但他们不需要再冒着生命危险转场了(老人儿子及妇人丈夫死于转场),子孙代的生活也应改革开放而更加舒适。除了这个矛盾点之外,影片还涉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贩卖羊毛的小伙子要养山羊,可山羊吃草是连着草根一起吃的,倘若放牧山羊,整个草原上的草将会逐渐消失,时间一长,整个植被便会遭到破坏,成为光秃秃的山丘。老人因此不养山羊,因为要保护生育养育他们的草原。利益和自然之间的权衡,不仅仅是留给卖羊毛小伙的问题,更是是留给大众思考的问题。

老人的家人骑马追逐贩卖羊毛小伙子汽车那场戏,其实就是原生态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赤裸裸的隐喻。旧的东西总要随着时间被淘汰,而新的东西总会到来。然而马追上了车,似乎文明之间也能达到一种共存,平衡且持久。

《远去的牧歌》中老人所经历的转场的生活是哈萨克民族生活的再现,凭着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他们逐水草而居,永不停歇。这种力量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部少数品族题材的电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出自张杨导演之手,于2017年上映。《冈仁波齐》和《远去的牧歌》同为半记录式电影。《冈仁波齐》拍摄再现了藏民一家去冈仁波齐的艰难朝圣之路,虽没有一句话提及信仰,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伟大。中国当代大多数无神论者不理解藏民的朝圣之旅,而这种不理解,其实真是一种为中国当代大多数人所缺失的悲哀,即信仰。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我们能感触的仅仅是有关信仰的影像所带来的震撼,却永远触碰不到信仰的内核,也永远不可能想象到有信仰之后的生活及信仰所带来的改变。

鹰为什么不走,因为它早已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可总有一天,鹰还是要翱翔于蓝天。牧歌远去了,可余音犹在,在草原上终日游荡。

 2 ) 远去的牧歌

一部很文艺的片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哈萨克族的牧民生活,随着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变迁,离开草原,离开生活半辈子的地方,同时夹杂着感动和无奈,非常有深意的电影,希望多些这种电影,远去的牧歌,远去的草原,远去的雏鹰

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草原的魅力,牧民的淳朴,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文艺电影,

 3 ) 前世的记忆

李娟的书看到一半,突然想找个类似的记录片或者电影看看,那些人,那些山,想真切的看看到底是什么景象。

这部电影应该是很好的还原里《羊道》里面的很多细节,真实的摆在我面前了。

由于电影的篇幅有限,很多情愫实在无法展开,但是背后能带给人的思考却远远不止电影表现的那么简单。电影中充满了现代社会对古老文明的冲撞,物质文明对草原文明的冲击,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够抵挡这种文化的入侵。

政府会来动员牧民上缴猎枪,最后动员牧民放弃游牧的生活,去定居点生活。

是谁,规定了这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是谁,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难道是一种错误吗?又是谁,规定了对错,规定了何为体面,何为舒适?

结尾,哭了,特别难受,但是仿佛和自己所在的当下情绪又无关,我可以继续吃早餐,心里也清楚的知道这一世的自己并不难受,但是身体却涌出巨大的悲伤,仿佛上一世的记忆瞬间被唤醒,但是我什么也看不到,记不起,由着自己为了上一世的自己难过。

或许,我在某一世,也是这样的生活,也有那么多牵绊,不然为什么在某一刻会突然感觉不一样,会那么喜欢骑马,那么不害怕。在新疆,当我心底绝望,我会想到去草原,找个有马的牧民投奔,想去坝上帮忙做义工。

如果有一天,我心灰意冷,我能做出的选择,还挺多的。

 4 ) 远去的牧歌,最近的思念

那天和朋友突然决定一起去的,朋友是哈萨克族,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就因为这,我们也要去看,伊宁市几家大的电影院都没有排片,也没什么惊讶的,毕竟现当代年轻人都更喜欢流量电影。

电影一开始,我们两个都很激动,电影中运用大量航拍镜头,拍我们新疆的风景如果没有航拍是无法让人完全感受新疆的美,许多镜头拍的很好,拍起动物场面恢宏,拍起草原光线优美,这都是一个纪录片必须的,我要说起的是里面的叙事线,两家人的命运彼此牵绊着,爱恨情仇在这三十多年里纠缠着,里面拍老人与鹰和马的感情时,我被深深的打动了,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啊,许多地方我和朋友都在流泪,她是因为想到了她的爷爷,电影中那位老人有着太多她爷爷的影子了,而我,则想到了我的爸爸,电影里许多镜头都让我想起小学假期陪爸爸跑车的时候,记得有一次,下午天黑压压的,下着小雨,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荒草地,忽然看到一群野马在奔跑,那个景象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很震撼,很新疆,那一刻我深刻地觉得我是新疆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人,我和它有着一个无形的联系,那天看电影我又有了同样的感受。

这个电影很好,或许因为我是新疆人,感受更深切,但是抛开这些来说,我觉得它比【冈仁波齐】好太多,去年我去电影院看了【冈仁波齐】,可是宣传的有多好,我就有多失望,或许就是因为西藏有一种信仰,是人们眼中的净土,所以一提起西藏总觉得很向往,一提起朝拜就觉得很神圣,但是这个电影比起【远去的牧歌】差太远了。

多的话没有,只想说,如果你想去看,就去吧,而且我更希望像我们这种年轻人能去看看,也希望这部电影能在更多的地方上映,获得成功。

 5 ) 千古游牧传奇:远去的牧歌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巨幕电影《远去的牧歌》,即将在本月28日在全国首映。 《远去的牧歌》反映了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千百年来保持的游牧传统与新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以及与自然生灵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交织。 影片全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前后动用各类牲畜三十余万头,对春夏秋冬大规模转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拍摄,为观众呈现了一幕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画面。 千古以来,世界草原民族书写的游牧传奇源源不断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河。今天,面对游牧迁徙、转场这一即将消失的、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曾经非常重要的草原文化的载体,影片《远去的牧歌》完成了一次抢救性的、带有记录使命的拍摄。观看这部影片,不仅能够领略到大美新疆四季更替所带来的美轮美奂的奇光异彩,更能够激发我们对人类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文明之间和谐共存的深度思考。

 6 ) 如果换一个讲述的路子

大队随着草场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迁移到别的适合放牧之地。在崇山峻岭间穿行,隐约有点土尔扈特部当年东归的悲壮,牲口从高崖失足堕下,又让人想起了田壮壮的《茶马古道》,还有《马背上的法庭》。

牛羊人马到了春暖花开的大草原,撒欢奔腾,突然有了美国西部片《红河谷》等的意境,一扫压抑之气。

说教有时候太直白。

老鹰这一道具没用足。

最后居然落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点上!失望。一下子掉价了。

当以马代步,变成汽车队;当最后现代城镇的出现,人们的笑容,恰恰是意味着传统牧歌生活的一去不回头。

如果电影的讲述变通一下,开始是因时代变化,游牧聚居之地出现了生存危机(可能因为矿山等影响),他们不得不踏上漫长的迁移之路,到传说中的处女地,经历种种波折,终于抵达目的地,安上新家。电影结束。或许会顺点。

 短评

最单纯的最朴素的永远是最能打动人的,开场的暴风雪,结尾的安居乐业,由头至尾完整的展现了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变迁。男主胡尔玛大叔的几次特写都真实又有力,既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又推动了剧情发展。在新老时代变迁中的老人们,其实不是旧时代的淘汰者而是新时代的见证人。如果语言改成哈萨克本民族语言就更好了。

8分钟前
  • matinda
  • 还行

一首歌是短暂的,一首歌的高潮也应该是短暂而激烈的,而不是通篇铺叙的easy essay

10分钟前
  • Golovin
  • 较差

单位组织观看,竟然有点惊喜,新疆导演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还是值得鼓励的

15分钟前
  • 线条er
  • 还行

把其中的风光片段拎出来剪辑一下能看哭我。总觉得即使是这类型故事在新疆这种地方也能拍的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史诗”感,硬是被奇怪视听和故事时间线组合给搞的一言难尽……全程都被hdr效果和演技惊的智熄。不是谢飞老师要在结尾讲两句我才不想看到最后。一些音乐比较喜欢,想搞原声带。

19分钟前
  • 无我与我
  • 还行

国家项目…当然要说好!!

21分钟前
  • 较差

非常高兴地在学院看到这部独特、壮丽的影片。它是由我院毕业33年的81届民族班的新疆少数民族导演、摄影、美术、录音毕业生共同完成。影片采取Docu-Fiction,即纪录加故事的样式,以冬春夏秋为结构,跨越四十年,表现哈萨克族牧民迁徙劳动之生活变化,展示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艰辛和壮美,独特而精彩,令人赞赏!亮点还不仅是场景的真实与美丽,更主要是创作者们动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密不可分,并延伸出了对人类生存道路的思索。作品显示了我国这一代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者的成熟与光彩,值得祝贺!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不敢信竟然有一天会被组织要求看这类的电影

24分钟前
  • 迷惘
  • 较差

是传统败北发展的老题材,金钱展现魔力,旧有秩序在肉眼可见下亏崩,时代大势裹挟一切,没有选择,鹰自由,人蒙上眼,等着送上嘴来的肉块。

28分钟前
  • 乔大路
  • 较差

想起额尔古纳河右岸

30分钟前
  • 王祖贤
  • 力荐

每一只动物都是自由的

33分钟前
  • Aki
  • 较差

三星半。由迁徙到定居的悠扬牧歌

35分钟前
  • Balloooooon
  • 还行

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推移,我不愿,但只能顺应往前走,童年的迤逦和一生的向往永远在心底。

39分钟前
  • 我是你爸爸
  • 推荐

北影节自己买的票,结果到了现场取票机取不出来,正好片方也给媒体准备了观摩票,于是拿了一张招待券进场。虽然故事性生硬,也是政策方面的引导,镜头语言也不咋谈得上......但还算是有诚意的。黑走马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燃。(然而不会唱)

40分钟前
  • 若菲
  • 还行

为了国家发展可不可以终止一部分人世世代代的生活——被终止的不是农奴邪教之类的野蛮习俗,而只是生产力不够高的生活形式。虽然在牧民情感方面也有着墨,但还是令人感到对个体意愿的忽视。

43分钟前
  • 较差

刻意回避了所有的真问题,一本三十年的流水账,不知道自己要宣传啥的宣传片,让哈萨克人说汉语真有你的。

48分钟前
  • 安非他命
  • 较差

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吧

50分钟前
  • 葳蕤茝若
  • 还行

学校组织观影ˊ_>ˋ基本上对xxx献礼片都不太看好,zz性任务目的太刻意,片中几个桥段也都很emmmm,这类新旧交替在现代发展中传统的妥协是我不太喜欢的内容,当然那种执念和缅怀也不是不能理解,而且边疆放牧民族的风景和人文还是拍得不错+蛮值得纪念的,个人觉得作为文化体验是可以看看的,作为电影不太喜欢

55分钟前
  • akira
  • 较差

用诗意的艺术表达与拍摄手法反映牧民们真实的生活 近百分钟的电影让观众经历千年牧道的艰难迁徙 见证了数十年游牧生活的时代变迁 隐含贯穿电影最深处的人文情感与民族情怀使人十分动容 宏大的场面 人与动物和草原自然细腻情感 胡玛尔老人与临终老马的告别 放飞的老鹰久久不肯离去与老人的背影让人感动

60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人物形象不够爆满,烂尾,主人公胡玛尔怎么就突然接受了定居的政策呢?突兀

1小时前
  • do nothing
  • 较差

故事 镜头 乏善可陈 导演的内涵和功力 哎……

1小时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