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图鉴

已完结

主演:戚薇,魏大勋,刘畅,王啸坤,陈龙,王柏杰,王龙正,张子贤,孔垂楠,李子峰,张晓谦,王耀庆,陈瑾,杨紫,肖雨雨,张檬,班嘉佳,吴越,余心恬,王一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3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4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5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6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3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4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5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6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7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8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9北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陈可,莫不是假的北漂吧

在百度词条上,“北漂”有种三种涵义:

1)“北漂一族”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指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

2)在北京生活但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他们主要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

3)这些人在心理上更是一种漂的状态,缺少一种心灵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的漂”应该是“漂”的第三层含义)。

陈可,不应自称是北漂,而应该称为投机者。北京在她眼里是一个捞金的地方而不是奋斗的地方。

第一:陈可的平步青云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

陈可,一个家在四川,在成都读大学的女生,因为渴望不一样的人生只身来到北京打拼。但是身单力薄的她竟然在北京接二连三地遇上了贵人。陈可的第一份工作是她发小介绍给她的,是一个咨询公司的前台。接着,她的老乡,即是嘴吐金句“有些女人因为一张床,就可以奋斗出一套房”的陈佳佳又帮她结识了吴总。再接着,在吴总邀请的一场饭局中,陈可又因为一位老总的醉话被推荐到了一家外企。然后,在随外企老总的一次出差中偶遇了赏识她的女老板,顺利实现跳槽,便宜租到了女老板的房子,获得名牌包包以及墨镜的使用权。甚至,在被誉为“遍地都是金子”的工体,她又结识了名企里的HR笨笨,获得面试秘籍一份,秘籍中的一句“北京就是标准不一”更是让陈可成功骗到了薪水可观的职位。(相反,小编在工体并没有碰到如此倾囊相授的女性朋友,反而是碰到了“小姐,约吗”的中年油腻大叔;另外薪资随便造假不怕应聘的公司一个电话打过去?在北京真的那么容易做坑蒙拐骗的勾当?)

张檬饰演的陈佳佳让人三观尽毁

发小、陈佳佳、吴总、刘总、顾总、笨笨都是她的贵人。陈可,一个毫无专业技能傍身的人,除了整天意淫着LV包包、在自己的岗位上毫无建树、靠着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竟然能平步青云,人生时刻处于开挂的巅峰状态。在剧中,除了陈可与日俱增的穿衣打扮的技能,并没有看到一星半点的努力;情商也是“时有时无”。难道陈佳佳口中所说的“女人就要让自己优秀一点”就只是外表上的升级,轻辄是在穿衣打扮上下功夫,动辄是像姚梅那样整个容吗?“优秀”难道不是在专业技能上的提升?譬如英语不好的陈可在一家外企不应该居安思危,好好地把英语搞定吗?

女人的优秀真的是外表上的吗

诚然,成功需要贵人帮助,但是自身的强大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编剧秀逗的脑袋让他几乎在陈可的业务水平上不着笔墨,反而一味推销所谓的“人脉”的成功学。现实是你所遇到的人跟你生活并没有交集,在你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的时候,别人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帮助你平步青云的

为什么我在工体就没有碰到那么好的HR朋友

第二:陈可是一个双重标准的拜金女

陈可在剧中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人。为什么面目模糊呢?因为陈可没有梦想,她来北京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具象在她成天想拥有一个LV包包的心思上。当然创作这样一个拜金主义脑袋空空的女主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创作会后继乏力,因为失却了“有趣的灵魂”的女主只能成天在男人身边周旋。这样的女主一点不都可爱甚至有一点讨厌。没有能力但欲壑难填的女人只能靠男人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自然而然也被男人“物化了”。

陈可这样的女主真心爱不上

可是,陈可在剧中申请了自地自白道自己是不愿意被“物化”的。

参加了一次吴总邀请的为了拓展人脉的酒局,陈可就不愿意再去了。理由是:那双可以去参加舞会的水晶鞋,既然全程的女孩都在抢穿,那我不如自己挣钱买一双。

陈可在这里完全是一个双标女。难道真的凭她的能力就可以挣钱买一双?并且她的能力以及个人魅力在剧中丝毫没有体现?她说完这话,就美滋滋地去刘总介绍的单位工作了;想问,是谁给她勇气说这话的?

买车买房,这口气

最后,想说一点,在2008年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工龄不满两年,随意跳槽的女员工,工资竟然有7000元。小编一个硕士海龟工资还不到这个水平呢。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在写到薪资待遇的时候,难道不应贴合实际一点,也免得引起争议。

编剧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不折不扣的“捞女”,更是一个心口不一的“双标婊”。她不配称为是“北漂”,可能“北捞”还差不多。另外“北捞”的下场真的说不好,可能有的真如陈佳佳所说“可以在床上奋斗出一套房来了”,但是绝大多数“色衰而爱驰”又何去何从呢?

 2 ) 北京非典型北漂女青年图鉴

陈可只能算是个非典型性小城市女青年,前几集升职记简直开挂,一路晋升如有神助,简言之就是靠姿色上位,装乖讨巧,工作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亮点塑造,不过如果预设就是漂亮女孩儿混北京就有些顺理成章了。小市民塑造的很写实,山寨机广场舞微信谣言考公务员嫁人生娃同学会吹牛逼办事找人什么的,标准三四五六线甚至十八线小城市模样。陈可在同学会上格格不入,看不起用山寨的美甲店小妹儿和电影院嗑瓜子儿群众,以及还有上网专门买高级洗发水被她妈说矫情,估计很多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的女孩子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目前看来算是个本土化的翻拍,抓住了一些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点,但是翻拍痕迹还是太明显,照搬套路的感觉特别没有灵魂,不知道要传达个什么,既不像职场剧也不像励志剧。《东京女子图鉴》的导演是位女性,从女性的角度更能体现女人除去温柔可爱贤妻良母之外的另一面。女主水川麻美一副精灵的样子,既不软糯糯也没有刻意的撒娇卖萌,始终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对工作对生活,从没见她随波逐流,有时也会无奈与失望,演出了一个精致女人的生活样子,不是迷茫与依附,也绝非苟且与对付,从一开始想要到东京靠可爱与外貌谋生,一路走来,到最后与梦想的生活擦肩而过也只是淡淡一笑。全剧没有说教,也没有强烈的价值观植入,安安静静地叙事却总让能人觉得“我要是这样的就好了”。

反观《北京女子图鉴》,编剧的意淫确实有点多,有些妖魔化了北京,标签痕迹也太明显了。戚薇面部表情太夸张,整个人总是张牙舞爪用力过猛的感觉,而且明明事业友情爱情啥啥都有,还给观众卖惨装可怜。《东京女子图鉴》是“小城市出身的女孩子不配拥有每天在面包和咖啡的香气中醒来的生活吗?”而《北京女子图鉴》是“小城市出身的女孩子不配拥有LV和45万的Birkin吗?”这种价值观实在是无法代表大部分女性,尤其是那些真正在踏实生活努力工作的北漂女孩儿。

北图千万别标榜自己是女性成功励志片,也别宣传自己是北漂一族真实写照。如果卖点在写实上还蛮有意思的,能换个IP挂个都市言情狗血剧就更好了。受够了那种骨子里透着正气头上冒着傻气弘扬正能量的女主角,这种时不时耍点儿小聪明,花花世界开了眼界有点攀高踩低又有点自以为是的正剧女配形象也挺有看点的。

 3 ) 来自2008年的外来妹,左手接地气,右手玛丽苏

我们不能靠天,不能靠地,不能靠别人,一个最成功人士,永远是给别人带来改变,一个最成功的人存在是让别人感到幸福。

这是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女士,在2016年在南京发表的一次演讲《格力甚至曾几乎死去》其中的一段话。“成功”、“改变”、“幸福”都是能够让人振奋的字眼,尤其配上众人皆知女企业家的身份,让这份振奋的情绪更加印证了人的发展需要努力就会完满,这成了一种社会人或者说都市人发展的要义。1990年,36的董明珠从格力电器基层做起,开启职场之路,2008年,25岁的陈可从四川来到北京,她渴望成功,当她面试第一份工作时被问到为何来北京,她会说“为了梦想”,这是陈可的理由,也是北京在她的认知里会给她带来的东西,即便这种认知在面试官的脸上显露出像是会心一笑,又像是嗤之以鼻的表情。《北京女子图鉴》讲述的就是关于陈可在北京打拼的故事,她有青春的激情和倔强的个性,同时也是围绕在陈可身边各色女子的故事,《北京女子图鉴》第一周更新七集,全部收看完毕,我直观的感受是很好看但缺少了点什么。

陈可面试
面试官表情值得思索

我们先不为整部剧来定调(没有全部播出),但目前剧中争议点和原版《东京女子图鉴》差异不小。

先是年代感成为鸡肋,故事是从2008年开始,讲述是这十年陈可的发展变化,槽点还是有的,比如,十年前能用上这么大电视的家庭很难想到是来北京租房的小年轻。最重要的是,剧中虽展示角色的手机和名牌包是10年前所用之物确实符合时间逻辑,也在每集结尾标注年份,但如此清晰的标注年限并没有对剧情产生太多的推动,或者与发生观众共鸣的内容,这让人费劲。

最重要的是,相较于《东京女子图鉴》,本剧中出现的女子角色特征不够鲜明,对比度较之于原版逊色不少,比如,目前(前7集)剧中出现的两位重要女配,陈可的两位女同学王佳佳和姚梅,在职业背景、性格特征(开朗外向)包括与女主的关系上都无过大对比,在总共20多集的电视剧中,前7集仍有区分困难,只有另外一个女性角色顾总(吴越饰)因身份和年龄的特点才有所差别。除此之外,剧中金句过少,较之于原本也稍显力道不足,没能狠狠的戳到观众的痛点,总觉得有点不痛不痒。

不论是年代感弱、角色不鲜明还是经典语录过少,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症结:一元化的价值观,这也是《北京女子图鉴》开播三分之一明显逊色于原版之处的地方,也是最核心的精髓没有被国内的改变团队抓住(不排除审核问题)。这种一元化的价值观,让所有人物,包括出场的男性角色,不论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统统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陈可初心就是这样,张超是这样(疯狂加班的直男癌患者),姚梅也是这样(在和老板发生关系之后难道不是安心等待豢养?但最后还回到公司升职工作),尤其对于女主角陈可的发展来说,这种趋势让观众可以明显预测到整部剧开始玛丽苏的走势:女主角对爱心灰意冷,开始练级打怪,途中借助男人升级(这点已有倪端,所有男性角色都主动喜欢陈可——吴总、于总、张超、王涛,这是个大槽点),最后女总裁诞生(都可以想象接档的是戚薇的《夏家三千金》),而原版《东京女子图鉴》所有角色更多追求的是的生活上的满足,不论是包养做情妇、下海拍情色电影还是升职不成心灰意冷回到乡下种树的男人,亦或是和服店各自找伴侣的假面夫妻,包括女主角自己都在不断尝试在东京生活让自己满足的路子(做第三者、被包养、甘为人妻等),女强人绝不是她唯一尝试的方式,感情也是追与被追或同时两情相悦都会出现,结局也仍是一言难尽的嫁了富贵人家。因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剧中会出现这些现象,尤其是对女主角陈可的刻画,可以刚到北京一年,就因对方寒酸而抛弃的心狠女人(至少面对张超这张帅脸,25岁的我是很难说走就走),但面对有钱的女强人顾老板却又能一脸单纯又羡慕的问出“您是怎么赚到这么多钱的?”这样的少女无脑问题。不可否认,矛盾是可以共存的,单纯与狠心可以兼顾,但生活哲学告诉我们,未经世事的女性才会随意袒露心声,深谙生活之道的女性才会不声不响、不动声色,陈可发展变化的线路未免乱了一些,走向玛丽苏了一些。

《北图》陈可抛弃张超离开
《北图》陈可害羞对话顾总
《北图》陈可害羞对话顾总
《东图》女主角对幸福的思考
《东图》不同女性的都市生活思考
《东图》不同人对都市幸福的思考

当然,这部剧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引进改编,《北京女子图鉴》已经足够接地气,三轮车、小平房、金钱豹、工体夜店,理想物质化,追求成功学都是符合北京这座都市文化特征的和国内流文化行特征的。同时,这部剧所有角色都在“说人话”,帮助情节快速推进不粘腻,虽然性格特征没有没有做到鲜明,但至少不会让观众反感,谈论的内容也是当下都市人会认真思考或茶余饭后的话题,让观众看得进去,就先做到了一部分成功。除此之外,《北京女子图鉴》中结尾的“番外小剧场”也称为本剧亮点,详解每一集中发生在陈可背后的故事,让一些秘密解开,也为后来的情节做了伏笔,可见编剧们的小心思。

《北图》张超没能送给陈可 LV 的原因

董明珠选择一个女强人的路线,她渴望挑起一个企业的大梁,陈可也许会成为一个女强人,完成玛丽苏走向的圆满人生,但女强人不是女人获得满足与幸福必不可选的人生之路,婚姻也一样,女人可以选择多种多样能满足自己幸福的活法。北京的美妙之处证实在于: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他期望最满足的样子生活下去。陈可能做到,你我能做到,如果审核部门能做到的话那就最好。

 4 ) 看到虱子,你们又不满意了

《北京女子图鉴》最近有点🔥 ,也许是大家被上一次黄磊版《深夜食堂》雷得外焦里嫩还没缓过神吧,以致《北女》一出,立马招致一片骂声。刷了一下豆瓣和知乎,发现被复制粘贴得最多的一条评论是这样的:从海报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两者核心的不同:《东京女子图鉴》关注的是女人本身,自我与伴随成长而改变的物欲之间的关系。《北京女子图鉴》关注的是被物化的女人,所谓的成长与改变都依附于男人之上。在这样不同的核心之上,谈再多触动人心的真实细节都有些苍白无力。。。。。。。 好吧,我的天,看着这神一样的评论,我又想起了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现在写个剧评影评还真是简单啊,看个海报就能盖棺定论,也让我再一次为键盘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真是后悔当初没好好听老师的话,认真写写电影观后感。 刚开始看《东京女子图鉴》,以为会看到像《半泽直树》那样对职场的拼搏和勾心斗角的描绘,但,其实并没有。剧中对职场斗争进行了彻底的虚化,只突出对女性欲望的描写,随着职位,年龄,阅历的不断变化,女主的欲望也在不断地变化,剧情表现上就是:换男人。初到东京,和同样来自秋田的同乡互相取暖。事业提升,傍上背景深厚的“不婚”男被放鸽子。跳槽GUCCI,和已婚和服店老板尽享奢华最后被甩。无爱婚姻,貌合神离最终分手。养小白脸,被更有钱的富婆横刀夺爱。。。。兜兜转转想回到原点,却发现,那个自己抛弃的同乡,也没有傻傻地在原地等她,而是早已结婚生女。不少直女癌在评论里跟打了鸡血四的,啊啊啊啊啊,现代独立女性就应该是这样啊,花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包,想换工作换工作,想换男人换男人。阿Q的革命观是:把地主家抄了,我来当地主,然后顺便把他老婆小妾也一起笑纳。如果,这就是你们对现代独立女性的深刻理解,那我只能说,你们开心就好。其实,《东京女子图鉴》确实也还是一部不错的日剧,片子通过女主,以及女主身边各色男女的多种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东京女性生活的浮世绘。剧很短,共11集,每集时长平均20分钟,有兴趣的半天就可刷完。 《北京女子图鉴》可以说是借用了《东女》的故事架构,讲述了北京自己的故事,用句大白话说就是:接地气儿。举一例吧,女主初到北京找工作,因为毕业的大学不属于“数字”系列,以致处处碰壁,薪资要求也从7000,6000,5000,到最后按你们公司标准。但纵使这样,还是没有公司肯要她,最后还是从性骚扰他的老乡那里得到了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后来,也就跟《东女》一样,女主在职场和生活中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有时候,是从这些男人身上获得资源,有时候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在对男性角色的塑造和艺术表达上,和《东女》又是异曲同工,中间加入了不少中国元素,如户口问题,房价问题,软饭男,妈宝男等,可以说,是地道的中餐。当然了,本剧被网友诟病最多的,就是女主靠男人上位,是贬低女性,物化女性。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在当下的中国,或者说在以东方文化为主的国家里(包括日韩等),虽然女性比以前获得了更多的权利,但不可否认,目前都依然还是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之下,部分女性要突破“玻璃天花板”,除了自身的奋斗之外,偶尔利用一下男人这个资源,也就理所当然了。只是,当有一部剧将这些虱子抖出来的时候,有人就不愿意了,高举女权主义的牌子,拿出《东女》对《北女》大加鞭挞。我想说,也许,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剧吧。也许,是你们看剧的时候用了和看某些生理卫生自学片一样的方法,把表现女主奋斗和挣扎的片段全部跳过。要不,怎么会得出这么人格分裂的想法,写出如此双重标准的评论。傻白甜们,你们还是去看白雪公主吧,灰姑娘嘛,其实,也不怎么适合你们看,因为,她很有“心机”地留了一只水晶鞋。 《北女》每集约30分钟,一共20集,可算是短小精悍了。每集后面有个小剧场,是对主剧情的一些小反转或者小补充,是个小创新。以往翻拍日剧可以说是拍一部死一部,这次的《北女》可说是为后面的翻拍立了一个不错的标杆吧。

 5 ) 从《北京女子图鉴》看吃屎的景观

在消费社会,人人趋之若鹜、自产自销的都是屎一般的垃圾食品和垃圾信息。

在50年代的美国,一首结尾是“买买买,今天需要什么你就买什么”的合唱曲,每天要在电台反复播放70次。

在21世纪的国内当下,电商造节、地铁广告、公号营销...到处都在告诉你:“来买吧买吧买吧”

所以,当看到《北京女子图鉴》里,女孩北漂的理想最后具化成了一只LV包——

作为同北漂的人,我感到有点哭笑不得,又觉得似乎也很理所自然。

©《北京女子图鉴》,北漂女把LV放在桌面作目标

就好像拥有某只口红,意味着你活得精致;拥有某个包,意味着体面而高档的人生。

一只LV包,就惚然成了你在大城市的价值、阶层代表,成了你是否取得事业成功的标志。

有人说,这是一种女人终于能够正视和追求自己欲望的“女权”;

可仔细一想,这种好像刚刚女权了又立马被消费主义裹挟着的身份认同,哪里女权了呢。

就好像最近在微博上爆火的一个词,「隐形贫困人口」,说的是那些在外挥金、回家吃土的年轻人。

©「隐形贫困人口」释义

自觉不自觉间,我们早已经身处以“文化”、“理想”、“爱自己”等为名的整个消费陷阱中了。

01.

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了你是谁

我们曾经都对放羊娃“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人生逻辑感到哭笑不得。

但其实,消费主义的怪圈也是一样:

工作-累-消费解压-贫穷-更辛苦地工作-更累-更拼命的消费。

这是因为,消费主义从一开始建构的一个神话就是: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了你是谁

婚钻是爱情的信物、玫瑰是浪漫的宣言;迪奥、香奈儿是优雅、轻奢、高贵的代表;

男人一定要有套像样的西装、手表和皮鞋;女人买奢侈品包包、口红才是爱自己,精致生活;

你穿什么、吃的什么,下班休闲活动是什么,都从整体上构建起这个人本身。

所以,《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刚去到北京,就被朋友的一番“包包决定地位”洗了脑。

©《北京女子图鉴》来到北京的第一道洗礼

刷信用卡买一个工资尚不能及的奢侈品包包,不是浪费,不是攀比,而是一种美德;

是自我犒赏,是体面的人生,是离梦想更近。

而事实上,这样,人已经不被当成“真实”的人了。

有的,只是工资单、各种收入、资产配置的必要外现。

有的,是通过消费实践,而获得的相应价值符号,以此而实现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

人们通过消费,满足自己对于阶层提升的幻想。

而这,正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02.

消费主义兴起

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消费者被称为“爱国公民”

在经历了多年的大萧条和战争后,大众消费成了美国复苏的起点。

50年代,电视机兴起,所有收入水平的家庭在当时都在家里供上了一台电视机。

电视广告和以工薪、中产阶级为目标的家庭剧,都为那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式样的生活模板

《我爱露西》里,家庭主妇露西的穿衣、发饰,甚至小肥皂都成了主妇们采购模仿的对象;

©家庭情景剧《我爱露西》海报

[度蜜月],可以让年轻人们婚后度蜜月变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广告里,去海边度假、买车、买房子的生活方式成了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幸福意识。

而另一方面,时尚报纸和杂志的出版发行量节节攀高。

迪奥、香奈儿等高端品牌从之前只向上流社会提供的高端定制,变得愈发亲民,开始有了向中产提供的成衣。

玛丽莲·梦露穿着性感泳衣在海边的时尚广告画,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女人第一次穿上泳衣;

©梦露穿着泳衣在海边的时尚广告画

也吸引着男人们,在假日带上家人、孩子,开上新买的汽车,奔赴海边度假。

那时候虽然没有Instagram,但你的邻居们,时时刻刻都在留意你的娱乐生活

邻居有的,我们也绝对不能缺;邻居的休闲、娱乐方式,我们也一定要有。

那时,所有致力于追求更多、更新、更好购物者的“优秀公民”们,对比对象就是自己的邻居。

所以,也难怪消费文化会迅速席卷整个美国了。

©美国50年代度假情景

但其实,往前追溯,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阶级差别的形成——

富人和中产已经开始用消费等级作阶级区分了。

要保持中产的身份特征,其一就是服装:紧身的花边衣裙,对劳动者来说既昂贵,又不方便干活;

然后是皮肤,肤白貌美,双手洁白,表明不用干活,在家养尊处优。

百货公司的出现、娱乐场所的增多、广告的出现等等,都是彼时消费主义在美国形成的起点和助推。

©20年代的广告画

但如果说,那时还仅限在上流社会的贵族式消费的话,20世纪后就真的是全民狂潮的“大众消费”了。

03.

反消费主义

从现代广告业出现以来,人们就不断地被推到广告品牌的浪潮中。

被文化工业制造的、虚假的需求驱动,生活在消费主义的美丽幻象与幸福满足当中。

无时无刻不被时装、休闲、旅游、汽车、广告、网络等等体系包围着和控制着的消费社会——

可以让人人活成丰盛而空虚的“景观”。

需求是被操控的,认同是被设计的,公众生活在有组织的欺诈之中。

我们有反对过它吗?

以现代商业广告画为灵感,诞生了拼贴、复制的波普艺术

©安迪·沃霍尔的梦露画

而其中一个波普艺术家克拉斯·奥登伯格曾经将一个冰淇淋甜筒放大到12米高,放大成为室外装置品。

此外,还有放大的汉堡、果核、酒瓶、垃圾等等。

就像他自己所说:

知道我们的文明居然是建立在小圆面包和加了甜味剂的番茄酱上的,真是非常别扭。
©克拉斯·奥登伯格隐喻消费社会的作品之一

帕索里尼拍[索多玛120天],让人们在其中吃屎,吃的还是自己拉的屎

无疑是对消费社会的一种隐喻。

在消费社会,人人趋之若鹜、自产自销的都是屎一般的垃圾食品和垃圾信息。

巨蟒团的[人生七部曲]中,那个不断往胃里吃东西,直到身体撑爆的人,自然也是同样的隐喻。

©[人生七部曲]吃到爆炸是对消费主义的隐喻

而六、七十年代的这些反思,理论基础自然是新左派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一针见血:

消费主义使人把不必要的虚假消费当做自己生命的核心,人人成为被同化的、不会思考的单向度的人。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更显睿智:

一个人在景观社会中的社会关系,退化为对商品化的身份标签的认可。景观带来的是一种被物化的世界观

所以,以此为指导的,60年代的嬉皮运动、70年代的朋克运动,本质上,都是出于「反消费」的初衷而出现。

只是,又众所周知的,它们都失败了。

80年代,苹果和维珍(Virgin)等公司声名大噪,成为标志性的消费品牌。

©年轻的乔布斯是个嬉皮士

而曾经的嬉皮乔布斯也自然成了成功学的最杰出代表,消费文化成了全球性的浪潮。

至于个体如何要在浪潮中保持清醒和反抗?

这大概又是个绝对不简单的困境。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6 ) 有没有从未靠过男人的《中年女子图鉴》

坦白讲,我很久不看国产剧,也特别怕翻拍剧,毕竟国产版《深夜食堂》光看演员表都无法继续下去的必要了,我大天朝这么大的人口体积,难道大家都没有创意,连记录生活都要借鉴大家都恨不得用口水灭了的霓虹国吗?

《北京女子图鉴》光听名字,我差点就放弃了,可能跟某篇影评调侃的那样,继《北京爱情故事》借鉴《东京爱情故事》,《北京女子图鉴》复制《东京女子图鉴》之后,下一部难道是众望所归的《北京热》?

不过,在百无聊赖中,还是点开看了几眼,结果一口气,看了十集。习惯性怼人的我,也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翻拍剧,虽然有《东京女子图鉴》珠玉在前,但是《北京女子图鉴》不失为一部好剧。

目前的影评都各种批判《北京女子图鉴》三观不正,甚至有人调侃说可以改名为《陈可的北京爱情故事》,哪怕片方的宣传语调,女主戚薇也是说,这是一部我跟11个男人的故事。优酷弹幕里,评论也很精彩,吐槽陈可“公交车”,失恋后迅速翻篇,到底谈了多少男人,最后是不是要找个老实人接盘的言论比比皆是。

是,从女主的奋斗历程来看,《东京女子图鉴》里的女主绫基本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稳稳地实现职场进阶,而《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女主陈可,第一份工作“前台小姐”是想非礼她的老同学给介绍的,第二份工作是饭局上的“已婚老男人”给推荐的,第三份工作是路上偶遇的女总裁主动示好得来了面试机会,第一次职位升迁是睡了金主爸爸才能弯道超车,是,陈可的职场进阶,可以说是主动或者被动的靠各种男人上位,哪怕是充当人生导师的顾总,也表示,我能够买四套房子,随便背爱马仕,是因为离了两次婚,这样的三观一点不女权,一点不主流,但是,谁能站出来说,身没有这样的姑娘呢?

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里,那些人生赢家,有多少是这样弯路超车的捞女,那些光鲜亮丽的网红,那些靠亲爸或者干爹逆袭人生的美女,那些通过嫁得好实现阶层上升的姑娘,有哪位大侠站出来否定过她们的成功,大家几乎都是跪舔的姿态,我们的周遭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不择手段都要赢的氛围,如果拍成《东京女子图鉴》里,杂志主编说,情怀满满地说,我们这代人奋斗了一声,才换的男女同工同酬的待遇,不是你用来钓金龟婿的敲门砖。绫纯怕凭个人努力的东京梦,是很难有共鸣的。

也许就如弹幕里的讲的,什么工作,什么职业选择,什么选男友的眼光都是其次的,决定你是否能够吊打同龄人,就是2008年的时候,你有没有买房,所以,身为房产中介的男闺蜜的呼声才会这么高, 这才是陈可身边,最大的潜力股。

《北京女子图鉴》是三观不正,有点点物化女性的,但是,并未脱离目前颜值至上,功利现实的社会舆论氛围。而且里面的细节太戳心了:

毕业分手的无力感,多少花心腹黑的人也许都有个大学里的他(她)。

很多姑娘,在职场菜鸟阶段,也十分有可能喜欢上自己的顶头上司,《欢乐颂》里的渣男白主管是少见的,像《北京女子图鉴》里张超,既稳重靠谱,又深情体贴,也有着吃自助餐吃到扶墙走的抠门,可能都是很多人的青春经历。20几岁的姑娘,拥有最美好的肉体和颜值,选择权很多,而这个年纪的阅历,根本分不清是陷阱还是机会。

而剧中,年轻姑娘对“老女人”的得意,猥琐的中年上司,工体酒吧的灯红酒绿,短暂的富贵男友,以才华撩妹的文艺男,这一切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甚至全国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不稀有。这一切或许就是我们搞笑化、放大化或者早早妥协认命放弃掉的青春。

《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第一年到北京,2008年。那一年,我也去了北京,在不知名的小公司里短暂工作,把行李箱藏在家里的地下室,跟父母讲,不像在县城里做一份一眼到老的所谓稳定工作,我记得那是我家吃的最沉重的一顿晚饭。

十年之后,我留在老家的老同学,基本都二胎了,房子也至少两套吧,他们觉得人生就是一条稳定的上升曲线,只要努力,会越来越好。2018年,我35岁,遭遇职业瓶颈,收入一个人可以吊打老家同学一个家庭的收入,但是,我基本不会去同学聚会,因为活得太low,也不会要二胎,因为一个孩子感觉都没有给他很好的照顾,偶尔会失眠,因为我没有四套房,不用说爱马仕了,我连LV都没有一只。

好处是,大学毕业以后从未靠过男人,到时见过不是靠男人(老爸/岳父)的聪明异性。这样没有富二代,没有工体疯狂青春,没有华丽逆袭,走上食物链顶端的、一辈子都是平凡且艰难的《中年女子图鉴》,你愿意看吗?

还是珍惜《北京女子图鉴》吧,起码戚薇的职业装穿得还是很精神的。

这是一个充满风口的魔幻时代,所以我们拍不出《当幸福来敲门》来歌颂我们的梦想,也没必要过分苛责我们的《北京女子图鉴》,细节已经够写实了。

 短评

难道不靠关系,不找金主,不谈恋爱,就不能在北京好好生活吗?

9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日本拍了《东京爱情故事》,国内跟着拍个《北京爱情故事》。日本拍了《东京女子图鉴》,国内跟着拍个《北京女子图鉴》。下一部是不是要拍《北京热》了?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看到十九集觉得还可以,一个月5000的女人,应该考虑创业,减肥,整容,换圈子,而不是考虑找有钱的男人。你当有钱的男人都瞎了吗?

16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推荐

戚薇的整容脸也太明显了吧

21分钟前
  • 这个浪味仙
  • 还行

一星尬黑细节尬黑戚薇演技的人... 你们是认真的?只要翻拍日剧或者韩剧,一律无脑一星? 🤔别管看没看过的都跟风黑呗 ┏😐┓ 现在果然是喷子的天下 🤗

24分钟前
  • Audrey•初丁
  • 推荐

去年看了《东京女子图鉴》,当时非常震撼,人生的每一章节都要狠下笔,才能写出最浓墨重彩的情节…当时就想着如果有北上广篇,一定也会很触心,没想到今年就翻拍了,一口气看了几集,四星完全可以打,非常棒,留一颗看完补上。

29分钟前
  • 蜜钥
  • 推荐

同作为北漂党第一集看得稀里哗啦,细节好评,十分写实。至于第二集遇到“贵人”提供理想工作就有点飞了。千里马常有伯乐难求啊,除非你长得好看

33分钟前
  • 凉野
  • 还行

大部分人表示这才不是普通人的北漂,不过女主的设定也不是普通人啊,是漂亮的聪明的,有心机还脸皮不薄的拜金女!三观很歪倒也还算现实……还有能不要捧隔壁日剧吗,没记错的话土掉渣的乡下女孩靠男人上位、当过小三为了在东京有房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经济适用男再离婚……半斤八两……谁嘲谁?!

34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推荐

一集35分钟讲了个啥,第一集女主要去北京,哥们是流氓,男朋友把女主甩了,然后每次面试都要问一句“为什么来北京?”,女主半个闺蜜貌似是个捞女,那女主呢,第一份工作流氓哥们找的,第二份工作认识的哥哥找的……北京教会你啥了,你别埋汰北京了。跟隔壁《东京女子图鉴》差了百八十个望京吧

38分钟前
  • 许唐果
  • 很差

久违的优秀翻拍剧!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可信。最重要是!点映会还见到了戚哥!!啊我的小心脏!PS:这部剧毒舌真的组织了点映啊,我不是水军,还请各位不要质疑了谢谢!国产翻拍剧有了好苗头就应该支持,五星。

43分钟前
  • 必烈
  • 力荐

才出6集,戚薇就经历6个男人了...初恋男友,屌丝同学,已婚老板,中层小开,色欲高管,富家公子。而且每个都对她有意思!这是北京男子集邮册吧...... #竟然有点羡慕#

48分钟前
  • 黎斯特·智
  • 较差

居然还行的翻拍剧,在翻拍日剧扑街案例众多的基础上,本剧做到了某些层面的良心,编导没有完全生硬照搬日版的人设和桥段,因地制宜的做了一些符合国情的改编,尽管还是差强人意,但起码回避了以往国产剧过度的意淫和鸡汤的弊病,力图还原北漂青年一代的现实体验,所谈论的话题具有现实意义,已然了不起

52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东京女子图鉴讲的是阶级,北京讲啥?

54分钟前
  • Lucky🦄
  • 还行

演员表就很让人生气,女人戏,女主之后排的全是男人,一长串男人。不难想象要把女主塑造成什么形象。

58分钟前
  • 本尼西奥
  • 还行

这海报真是让人醉了。。。这TM能叫北京女子图鉴?!这明明就是一个绿茶婊和十一个男人的故事啊!!!

60分钟前
  • 水瓶座女孩
  • 推荐

北京心机婊上位攻略。

1小时前
  • 梦工厂大爷
  • 较差

一直很期待中国版的女人上位记,看了第一集舒了口长气,幸好没把这块招牌给砸了,算是国产剧里的一股清流了。将象牙塔里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充分的展示了,微姐演技在线,小生魏大勋也眼神有戏。感觉大势。

1小时前
  • 阿呆
  • 推荐

正视女人欲望的国产剧真的很难得,竟然感觉比东京女子图鉴更细腻一点噢! 冲着晓芸我也要给五星!这个分有点苛刻哇

1小时前
  • 蓝色橘子
  • 力荐

3.5。比起之前毫无诚意照搬照抄的日剧翻拍来说强了不止一星半点。剧情在原版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贴合国情的改编,初来乍到的京漂艰苦生活,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跳槽面试的小伎俩...细节处可以看出编剧的用心,虽然不能说它有多好,但总归能看到翻拍剧在进步。

1小时前
  • 阿五
  • 推荐

看了五集,比东京女子图鉴差了500个欢乐颂吧……说是女子图鉴还是男性视角,被男屌丝非礼,陪男老板喝酒,被已婚男欺负,嫌男友没野心,女同事睡男领导上位,剩下就是蹦迪和买包…哎哟…傻不傻?东京女子痛苦来自自己,欲望太多,实现的过程中又迷失,北京女子痛苦都来自男人,不是一个境界

1小时前
  • 宋小卡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