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

更新至第08集

主演:陈辰,林宝军,赵东元,汪品先,蒲慕明,庞博,徐志胜,呼兰,张骏,张佳伟,唐骋,薛来,徐晔,林鹰谷,谈汪,刘博洋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未来中国 剧照 NO.1未来中国 剧照 NO.2未来中国 剧照 NO.3未来中国 剧照 NO.4未来中国 剧照 NO.5未来中国 剧照 NO.6未来中国 剧照 NO.13未来中国 剧照 NO.14未来中国 剧照 NO.15未来中国 剧照 NO.16未来中国 剧照 NO.17未来中国 剧照 NO.18未来中国 剧照 NO.19未来中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综艺清流!以青春的视角打开科学世界

被朋友墙裂安利的宝藏综艺,一口气刷完了5期,第6期播出后马上跟进。不得不说这节目质量真的是稳定发挥,每期都是高能输出,能把高深难懂的科技知识与多种有趣的形式巧妙融合,创意满满。

印象中的科普类节目的演播厅配色都是以白色或者单一深色为主的冷色调,科技感十足却也给人一定距离感。而《未来中国》则大胆运用香芋紫、珊瑚蓝、浅咖搭配的淡暖色系,第一眼就被吸引到,让人感觉活力满满,富有青春气。

《未来中国》每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科普:北斗、材料、深海、天文、脑科学、基因......都是近年十分火热的前沿领域。而且节目每期都会介绍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国黑科技”:北斗、3D印骨、海底通讯、FAST、植物人苏醒率测评、国产CAR-T细胞治疗药等。这些之前从没了解甚至没听说的科技,刷新了我对中国科技领域的认知。它们强大的功能通过学霸青年们的展示,清晰易懂,接受度更高。比如在第一期北斗中,李响以设想太空婚礼的方式,展现出北斗的工作原理,一句电视剧台词“你是我的BDS”,一下子就为冷冰冰的科技注入浪漫。

节目中,青年们不拘一格地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科普。庞博、徐志胜、呼兰用脱口秀的方式带梗科普,“从东西方海神看海洋文明”、“李白其实是理工男”、“古人日常甩锅星星”等,知识点和笑点齐飞。同时,自带造梗buff的他们金句频出,出人意料,为节目增色不少。张佳伟通过送外卖的方式介绍北斗与无人机CP,通过颁发证书的方式科普基因,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幽默感、生活感与科技感一同到位。此外,薛来以攀岩比赛展示神经控制义肢、刘博洋以自己拍摄的立体流星雨科普天文知识、谈汪以现场实验“口袋云朵”、“科幻液态金属”挖掘材料的神奇之处......狠狠拿捏了年轻人的兴趣点。

青年嘉宾们能量十足,科学家们也各有魅力。每位科学家都有过硬的专业背景,他们中不乏院士、国奖获得者、重要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在节目中,他们以最前沿的视角竭力做出最细致的科学知识和科研故事。同时,《未来中国》也让观众认识到科学家们鲜为人知的一面。比如林宝军院士擅长作诗、喜欢追剧,汪品先院士“兼职”网红科普博主,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还是个隐藏段子手......

无论是正片还是花絮,《未来中国》总能提出一些脑洞大开的问题:星际旅行否真的可行;最想增加的一个脑功能;宇宙的边界是否是多元宇宙;心灵感应是否存在;钢铁侠同款战衣是否能变成现实......这些问题提供了关于科学的多种思考角度,也启发观众关注科学、关注生活。

《未来中国》每期节目都以科学为先,在盛行流量为王的风气中显得中尤为特别。同时,她能够将科学知识丝毫不生硬地传达给观众,也十分难能可贵。在百舸争流的时代中,以科学为翼,中国青年方能鹰击长空。

 2 ) 科学的进步 科技的温度

说到“脑科学”,也许有些陌生,但是“脑疾病”应该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接触,在节目中蒲慕明院士也提到,跟大脑相关的疾病占了将近30%,有很多神经性疾病一旦患上那个,就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效果,就比如阿尔茨海默症,至今没有找到病因和有效治疗的方法。脑疾病的研究,也是中国脑计划的一部分,科学家们在了解我们的大脑的规律,也在利用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来满足一些紧迫的社会需求。

在第五期的竞演中,科学青年薛来提到了一个词,让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向善科技”,他在讲上海交大团队在做的软体机器手时用到这个名词。软体机器手,相较于市面上普遍应用的机器手,它拥有触觉功能,会更趋近于人真正的手,让残障人士恢复肢体健全的同时能再次重回手心相握的温暖,非常感人的一项发明。在我看来科技向善,顾名思义,是为了造福人类而存在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应该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有更好的发展,更具社会价值和意义。

同理,还有徐晔医生介绍的一款闭环脑机接口神经刺激器,由浙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张建民和朱君明教授的团队自主研发的,在治疗癫痫上有了重大突破。别看小小的一个脑机接口,它能让一个月能发作二十次以上癫痫的孩子能正常的走路甚至骑车,要知道,很多我们平时正常不过的行为,对身患顽疾的他们来说是望尘莫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生长。这也是科技发展想要的效果,提供每个人最大限度选择的权利,是希望,也是未来。

科技是有温度的,它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和数字,它是为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这也是这期《未来中国》想传递的内容。“脑科学”本身就是最贴近我们的研究领域,正如蒲慕明院士所说大脑是我们内在的宇宙,充满着未知和想象,我们掌握好它,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科研是理性的,但节目告诉我们科研人是感性的,他们有情怀有理想,就像蒲慕明院士他身上背负着是发展中国脑计划的使命,他带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奋不顾身投入科研当中,只是想让更多人享受科技的进步。

 3 ) 让科学面向需求,造福人类

第十期结束,整个节目也正式收官。还记得刚看节目时被北斗导航系统所吸引,又被化学神奇材料所震撼,之后被深潜勇士汪品先的探索精神所打动,最终被李菂老师仰望星空的内禀所折服,于是开始期待每一期新内容。因此,又见识了脑科学技术的突破,了解了人类基因的奥秘。尽管量子力学、可控核聚变与合成生物学高深莫测,但都开拓了视野,刷新了认知。最后一期节目讨论的话题很有意思,大自然中的昆虫。

昆虫几乎渺小而不起眼,很少有人关注。但是真的有科学家研究昆虫,并从昆虫身上获得灵感,制造了仿生科技。比如人造卫星的控温百叶窗设计,而且北京冬奥会时速滑馆内的超高清摄像头也归功于蜻蜓、苍蝇的复眼结构。原来小小的昆虫复杂程度不亚于人类。由此可见,昆虫有研究的价值,也有研究的必要。

比起之前期科学家研究的脑科学、量子力学、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学,王四宝教授的研究对象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高大上”。他自己也说对蚊子没有多大兴趣,但是却在研究蚊子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防治虫灾的主要开拓者。王四宝教授的选择,是在了解蚊子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后做的决定,因为阻止蚊子传播疟疾有很大的社会需求。

人类因为虫灾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昆虫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灭绝也不能放任不管。蚊子危害人体健康,于是王四宝教授就去研究蚊子,想出用基因改造细菌杀死蚊子体内的疟原虫,找到了阻断蚊子传播疟疾的方法,实现人与昆虫和谐共生。

其实,社会需求方方面面,不分高低。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科学研究。之前播出的节目中,李建刚院士是在偶然得知可控核聚变是人类终极清洁能源后,走上研究之路,与团队一起建造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希望点亮聚变之灯。金力校长在文章中看到“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后,转向遗传生物学研究,力图破解人类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生物医学界构建导航图。这些是人类的生存需求。

除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有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南海决定中国是否站得住脚”,汪品先院士主持南海大钻探,带领团队潜入深海研究,使中国赢得南海研究主导权。“北斗是我国不得不做的国之重器”,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此前从未涉足卫星领域,却顶住压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让中国将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信息科技”,潘建伟院士带领“量子梦之队”研发“墨子号”卫星、“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为中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记得蒲慕明院士说,国外的科学研究虽然获奖很多,但现实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的科学研究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目标是解决各类问题。而当下脑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脑疾病和类脑智能。脑疾病是关键需求,类脑智能是经济需求。

科学的真正目的是造福人类,而科学家们则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

 4 ) 我们仰望星空,我们脚踏实地

前不久,也就是在2022年3月18日,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看过《未来中国》的小伙伴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快速射电暴是一种天文现象,能在极短的时间显示出和太阳一整天释放的能量同等的亮度。对于它的起源和产生机制在天文学界一直是个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也曾表示,对快速射电暴的研究对物理学和天文学都会产生革命性影响,而如今被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它的起源。

当然,在这次重大天文发现中,FAST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天眼,也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洼坑,主要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之所以它的样子像一口大锅,是因为球面镜的镜型达到高精度定位。科学青年团成员张佳伟也在节目中进行了实地考察,看到了射电望远镜是如何运作的。他说到,FAST之所以建得这么大,是为了汇聚穿越这几亿光年来到地球那一点点微弱而信号。足以可见这一点点的信息,对于天文研究员来之不易,但也有可能对宇宙探索有突破性的进展。

每一项科学研究的诞生,都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而“天眼之父”南仁东正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科学家!二十年磨一剑,从天眼的选址、论证、立项到建设,攻克了多少难题,才将想法变成实际,可惜还没见证中国天眼的“高光时刻”,他就病逝了。在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的讲述中,南仁东老师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不仅预判了天眼对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而且他对于人才的留用不拘泥于一时,他对南老师是有感激之情,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南仁东老师成就了更好的他。

中国天眼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数据,增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到了人眼看不到的距离,而宇宙的奥秘仍然是一个深远的课题。茫茫之中,我们是渺小的存在,但人类是充满想象力的生物,总是会好奇地球之外是什么样的风景?有没有其他的生命存在,我们又是否能实现星际旅行?这一切的一切,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去领悟生命的意义。

星河灿烂,微光亦然,世间万物皆可盼!

 5 ) 从看星星到造星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以往总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但是这档节目很有意思,它的口号是“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节目邀请了顶尖的科学家以“科学榜样”的身份从实验室走到台前分享科学经历,同时,几个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进行科学演讲,讲述科学故事,与科学榜样一起探讨当下、畅想未来中国。第一期讲的是北斗导航系统,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定位系统。目前世界上有四个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BDS,原来我们说的GPS是美国的导航,而且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经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开放使用后用户已超过二十亿。

第一期嘉宾是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他介绍了我国北斗作为全球第四个导航系统,并不比其他的差,甚至更加精准,功能更多。未来青年说中,薛来分享青岛港无人码头对未来海运贸易的影响,张佳伟“外卖配送实验”引出无人机配送高精度定位和空中航线规划,庞博从古人的北斗定位讲到到今天的北斗定位,请大家记住“GPS信号弱”一语双关,李响用“你是我的BDS”土味情话畅想一场太空婚礼,刘博洋通过计算复原古代“过洋牵星板”并测试其定位精度误差并不大,看见他计算的数学公式太厉害了。

林总说北斗系统是国之重器,他们的压力很大,看到他说北斗人对北斗的感情比自己生命都重要,太感动了,正是他们的付出才让中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让中国更有底气屹立于世界之中。节目最后,林总分享北斗发射后他写的诗,还有用“湛卢”形容北斗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称霸世界,大国格局直接拉满。既然北斗回答的是时空问题,我在哪,你在哪,怎么到你那去,现在是什么时间……那么林总提问: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陷入思考……

 6 ) 《未来中国》:顶级科学大咖X青年脑洞,如何让观众对科学“上头”?

和普通的娱乐节目相比,科学类节目聚焦晦涩深奥的科学理论,天生有更高的观看门槛。

如何将高难度的科学理论变成趣味易懂的大众化综艺内容?

东方卫视的《未来中国》选择让顶级科学家和有脑有颜的“科学青年”进行思想碰撞。“科学青年”提供的青年视角和青年语态,让一档科学节目戳中青年痛点,形成广泛共鸣。而“顶级大咖”和“青年脑洞”的思想碰撞,则带来了科学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

《未来中国》,拿什么吸引年轻人?

在观众注意力被极度碎片化的当下,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段降低理解门槛,回答“这个节目与我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成了节目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青年视角、青年话题、青年语态,是《未来中国》为科学类节目给出的三个思路。

首先,如何为一档科学类节目引入“青年视角”呢?

为此,《未来中国》特意打造了一个“科学青年团”的角色,邀请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青年,围绕当期主题展开科学竞演,通过他们的青年视角,去看中国的前沿科学的发展。

在“科学青年团”的选角上,节目组并没有陷入“唯流量论”的陷阱中,而是大胆启用高智商的“脑性”青年,让专业成为科学青年最有力的背书。

学霸云集的“科学青年团”里,B站科普UP主“芳斯塔芙”其实是中科院神经生物学博士;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曾拍出史上最高清的中国空间站特写,并登上热搜。

而跨界科学青年同样专业背景强劲。脱口秀演员庞博是中国科学院卫星通讯专业硕士,和当期科学家北斗总师林宝军曾是同事;徐志胜也是“隐藏款学霸”,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硕士学位的他,首次凭借自己的“真实专业”上节目。

兼具专业背景和幽默细胞的科学青年的加入,为节目增加了一个年轻人看待前沿科学的视角。

那么,晦涩的前沿科学成果如何与“青年话题”相勾连,搅动青年群体的讨论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未来中国》筛选出了一批既具备前沿科学属性,又极具“青年话题”的中国前沿“黑科技”,并将这些“黑科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复仇者联盟》里,冬兵重伤左手安装机械手臂,从而拥有超人的力量和反应速度,甚至可以在一定距离内控制电子手臂,自动执行任务。

现在这样的机械手臂已经不再是幻想,渐渐进入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中。

科学青年薛来在科学竞演中就将这套高科技装备带到现场。在攀岩竞赛中,薛来的速度和力量都比不过穿戴了机械手装备的残障人士。这套装备甚至可以通过采集断肢处的肌电信号,远程控制机械手的动作。

除此以外,科学青年们还分享了“脑机接口”技术。这项技术在我国脑疾病的治疗中,已有较大的突破,可以通过神经刺激,监测和控制癫痫疾病发作。

而世界首创的3D生物材料打印技术,则是提取患者本身的细胞,用来仿真打印其需要植入的骨骼材料。

未来中国,其实未来已经不再遥远。

要让普通观众对前沿科学有更多代入感,还需要切中有共感和共情的话题。

《未来中国》中,用前沿科学解决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疑问,成为了竞演选题的切入点,也成为引发话题讨论的“流量密码”。

Z世代被称作“朋克养生”的一代,“保温杯里泡枸杞”的背后,是他们一边疯狂熬夜、一边追求健康的矛盾心理。

在唐骋关于脑科学的竞演中,他就从“熬夜”的青年痛点出发,讲述了睡眠不足可能带来的癌症和神经退行的风险,成功引爆年轻人的关注。

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睡眠不足5小时更容易引发癌症#登上热搜第一,目前累计已经获得了4.2亿阅读量,收获5.9万话题讨论。

与青年视角和青年话题相匹配的是,节目中竞演的表现形式,也需要采用年轻人熟悉和喜爱的语态。

为此,《未来中国》抛弃了传统枯燥的演讲形式,大胆采用“青年语态”讲述科学,结合“脱口秀”形式,配合实验短片和科技秀,让知识科普有趣又有梗。

首期节目中,天才程序员薛来选择用一个生活化的实验,展现了在青岛港码头,使用北斗定位系统引导下的货运自动驾驶的精确程度——远在万米高空的北斗导航能引导码头内的一辆车开到指定位置,将水笔插入固定点位的笔盖中。整个过程定位精准,误差不超过2cm。高难度的实验,让观众秒懂北斗系统的精妙。

凭借轻松活泼的表现形式和直击青年痛点的洞察能力,《未来中国》才能将深奥难懂的前沿科技,“翻译”成能被青年人轻易接受的Z世代语言,让年轻人成功对科学“上头”。

思想碰撞下,原来你是这样的科学家

作为国内首档前沿科学思想秀,在中科协和中科院的支持下,《未来中国》拿出了一套“顶配”的科学家阵容。

每期来到《未来中国》进行分享的嘉宾,都是这个领域中最具话语权的顶尖大咖,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其中,“布袋院士”赵东元曾因为用布袋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奖状,而走红网络。86岁的深潜院士汪品先还有一个身份,是B站网红up主。除此以外,还有“神秘大咖”罕见地从科研幕后走向台前,如引领“中国脑”计划的蒲慕明院士,打造中国骄傲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或是中国量子科技领军人物潘建伟院士。

而为了让顶尖的科学家与科学青年有深度的碰撞,《未来中国》打造了一个能够让科学家和科学青年自由对话的社交场。

在这个社交场中,看到了许多科学家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刻板印象中,科学家们总是严肃的,让人觉得充满距离感。

而《未来中国》中,他们却展现出了幽默、温情的一面,甚至偶尔抛梗调侃。

潘建伟院士在节目中显露出了自己的“好心态”。长达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慢慢来”并不是一件坏事。2001年,他曾因贪恋多瑙河畔春天荠菜,而推迟前往海德堡组建实验小组的计划,导致错过了科研成果首发的荣誉。

但潘建伟院士也不气恼:“慢慢做,10年20年总会有进展的。”

另一位B站的新晋“网红”汪品先院士,听完科学青年唐骋的竞演,调侃他虽然内容精彩,但和标题之间“不是无缝衔接,而是有缝衔接”。还拿神话传说《八仙过海》开起玩笑:铁拐李和吕洞宾一把火把海底龙宫给烧了很荒谬,因为“水底下的龙宫能烧吗?”

正是通过这些不经意间露出的诙谐幽默,让观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被逐渐打破,一个个鲜活多面、“可爱”的科学家被塑造了出来。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故事,传递科学精神和人生哲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独守科学岛40年,上万次的失败背后,唯一的窍门只有两个字:“耐心”——任何成功都不是几年实验或是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一个团队付出数十年的努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毅然回国投入科研事业的邓子新院士,至今印象最深的画面,仍然是出国深造前,乡亲们拉着手反复叮嘱:“别人可以不回来,你一定要回来”。也正是这种朴实而真挚的叮嘱,让他坚守合成生物学领域,将这个冷门专业“焐热”。

在科学家们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他们宝贵的科研精神浸入每一个观众内心:等身的研究成果背后,是他们对科学不灭的热情和坚守。

用“提问”打通底层逻辑,科学精神生生不息

“提问”是《未来中国》串联节目的底层逻辑,也是节目制作的核心抓手。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曾将科学的起点总结为“提问”,认为提问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所在,也是走向未来和创造奇迹的关键。

有问题才会有答案。“提问”是一切科学发源的起点,也是科学精神和研究精神的表现。

所有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都是对现状有所疑问和好奇,进而发问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

这个结论无论大小,都是科学家们带领人类认知向前迈进的步伐。

在《未来中国》中,“提问”的模式设计贯穿了节目始终。也是依靠“提问”,将顶尖科学家和科学青年之间的关系,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对话环节中,科学青年团向科学家提问,探寻科学问题和人生困惑。

每期节目的片尾,象征未来希望的中小学生们带着好奇,向顶尖科学家们发问。而科学家们也愿意倾囊相授,亲切回答孩子们稚气的提问。

每次“科学青年团”竞演结束,科学家都将选择1名表现最好的“科学青年团”成员,向他赠予一份礼物。

有些礼物珍贵,如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带来的礼物是一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授时的手表。也有十分平凡的日常物件,如中科院院士赵东元,曾经因为用帆布袋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登上热搜,而他的礼物,就是这个极其普通,却又极其不普通的帆布袋。

最终提问环节,当期科学家将代表人类向未知发问:未来当中国睥睨环球,中国的观天者,能否拥有远超韦伯望远镜的太空巨眼?硅基生命在地球上是否可以实现?未来中国科学对世界科学,将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是所有科学青年们未来探寻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个由提问串起的“闭环”里,我们能清楚感受到科学的精神,在两代人间不断传承,生生不息。

作为一档前沿科学类节目,《未来中国》引入青年的全新视角,将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用青年语态,讲述青年人共情的话题,引发了节目在青年群体中的讨论。

在两代科学人的碰撞中,我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认识这群行业顶尖的科学家们,听他们畅谈科学发展,从人生和感悟中发现科学家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科学的探究精神在两代科学人间传承。

节目名中的“未来”,不止代表着中国未来科学研究进步的美好未来,同样也指中国的科学青年人才——中国科学未来的发展都掌握在青年手中。

而《未来中国》为青年架起了这座科学知识和科研精神传承的桥梁。

 短评

这档节目真的不能没有这些有梗又有才的脱口秀演员!呼兰来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很好笑,说的内容又通俗易懂,很形象很生动,爱了爱了!

4分钟前
  • V叉叉無所畏懼
  • 推荐

大概因为疫情,停摆了一段时间,7月份终于看到了更新。//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平行时空”,科普书还没开始看,先看了科普视频,挺有意思的引导。

6分钟前
  • xwherself
  • 推荐

德育重在信仰,科学重在怀疑。

8分钟前
  • 天然呆小竹子
  • 还行

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未来的力量

9分钟前
  • 九爷家的凛遥
  • 推荐

青年科普向,每期请的大佬都很牛。

12分钟前
  • Miss想想
  • 推荐

等了好久这节目终于更新。第六期延续前几期脑洞大开的优良传统,再次被刷新了对科学的认知!用基因鉴别曹操血缘、从基因角度思考北方人的搞笑天赋、人是否还在演化......充满趣味及思考价值。

15分钟前
  • Annie
  • 推荐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材料学那期!真的好棒,有趣的基础科学,点亮大家对科学的惊叹好几次我都在“哇”!推荐

17分钟前
  • 桃桃乌龙茶儿
  • 力荐

有科普,有故事,有探索,有情怀。

22分钟前
  • 辰知然
  • 推荐

原来我们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涨知识了!这么一说的话,作为一个南方人确实爱出汗,疫情那么严重我还是很健康,是不是说明我免疫力还可以。

27分钟前
  • 芊芊
  • 力荐

感觉这档节目很真诚。每位青年都很用心地在做讲演,每位科学家都讲述的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林总谈及的北斗发射经历和南仁东先生的事迹都很让人动容。这节目真的有把传递科学精神刻进DNA里。

28分钟前
  • 楚夕
  • 推荐

非常优秀,前辈有精神,青年有追求,中国有未来!!!

30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喜欢这种,感觉又涨知识了呢

34分钟前
  • 阿布
  • 力荐

好久不看节目 也是去年知道的北斗 节目结构清晰 不足以引起热议的是 这些高科技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本身很难引起大众关注 需要故事去介绍 然而他们的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甚至至关重要 听前辈们的讲述 说不上来的感触 会是怎样的艰难 才能获得这样的成绩 节目很像反向的开讲了 刚刚看 没看完 只是记录一下感受 符合要求 把握方向 前辈榜样 精神引领 前沿技术 普及科学 多样传承 寓教于乐

39分钟前
  • ^_^
  • 推荐

每期的主题都不错,喜欢看科学家和科学青年交流的环节,不过现场看科学青年演讲是不是有压力啊,老师不在明显氛围轻松了很多。

40分钟前
  • 夏天结束了吗
  • 推荐

ppp那期看了~

45分钟前
  • Crazy Wen
  • 推荐

增长了一点认知,蠢蠢欲动,一觉醒来应该就好了,,,

46分钟前
  • 零贱穷
  • 力荐

能学到很多东西

51分钟前
  • 欢喜
  • 力荐

在一众娱乐节目中,确实需要一些科普节目,看了之后才知道我国科研探索有多厉害,希望更多旳人关注科学、讨论科学。

53分钟前
  • 青瓷
  • 推荐

不足在于有些演讲有点儿尬,但是大佬们的科普还是好棒

57分钟前
  • Bzdggsmmz
  • 力荐

一口气看完四期,我只恨怎么没有早点看到这宝藏综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几个科学家,不仅仅是在科学上的贡献,每个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匠人精神,我都深受鼓舞和感动。

60分钟前
  • 古灵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