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完结

主演:香里奈,加藤成亮,相乐树,户次重幸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剧照

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2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3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4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5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6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3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4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5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6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7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8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9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被讨厌的勇气日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原案的书籍,是将心理学权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的话,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这样的理论,以对话形式而展开浅显易懂的解说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 此次,该剧将原著改编成刑警剧,以由香里奈饰演的单干刑警·兰子等人来展现“个人心理学”的形式,来介绍“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兰子组成搭档、身为“不想被讨厌的男人”的后辈刑警·青山由加藤饰演,协助搜查的心理学教授、作为“什么事都知道的男人”而登场的大文字由椎名饰演。破茧杀机2003卡珊德拉之梦人生补时总之是纪念日印度版第一滴血达令我的爱巴黎最后的探戈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第五季密战黑茶山奥特英雄传赛罗与捷德 普通话版计中计状元财凶梦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追龙番外篇之龙争虎斗国语水银侠趣味妈妈晚餐粗麦面疙瘩五重塔的美女睡美人英语迫降航班安多第一季怪侠1968天眼归来之魔法一家掘密计划铠甲勇士拿瓦父亲2019第四阶段太乙仙魔录之灵飞纪 第四季美国谋杀故事:隔壁那家人天网行动大话食神天天向上嗜血新年等等啊我的青春2019侠探杰克老友记第一季福禄双全死亡实验2010老少五个半情迷安东尼政委萧墙暗斗第二季地久天长超人前传 第六季骇故事之无罪日打扰伯格曼半城明媚半城雨 第二季卧鱼

 长篇影评

 1 ) 不被周围声音迷惑而获得的幸福

作为一部基本上没有推理内容的推理剧大概没有什么可以剧透的啦,然而还是建议观看电视剧之后阅读哦。

首先恭喜shige上剧,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拿到的是女主的剧本,只想给导演和编剧说,干得漂亮啊。那么可爱的大眼睛,就适合笑得单纯和害怕得让人想要呵护的表情啦。

同名原著是用一位青年和老人的对话,浅显易懂的解释了阿德勒的“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的理论。(书有中文简体版,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哦。原著只了解一点,这部剧里面青山和教授的对话是亮点之一,让人有阅读原著的欲望。)

本剧是在这部作品之上加入了刑警剧情改编而成。 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说,案情不是重点,青山和大文字的对话才是重点(原著内容),而女主更像是位真人实例。

大概也是如此, 就播出的内容而言,案情非常薄弱,破案的过程单调而且模糊,如果当做推理剧来看可能不容易有追下去的欲望。

好吧,或许编剧本来就只是给一部心理学作品穿上了件推理的外衣而已。

于是,本剧的可看性大部分存在于男主和教授对话中所阐述的心理学理论,而女主的一言一行仅是为了用个真人更形象的演示一下刚刚阐述的阿德勒的理论而已。

至于推理过程,本剧基本上没有这种东西,不知道是因为编剧把侧重点都放在了心理方面,还是不擅长描写推理过程。所以作为观众而言,你只会看到女主怼了同事,犯人和路人之后,犯人就被直接找到啦。然后女主继续怼一下犯人,路人和同事,一集就结束啦。

原著的理论虽然很有意思,值得思考。可是电视剧的人物设定,以及理论和剧情的融合不是很好,使得剧情显得好像太过粗糙。作为观众也很难代入进去通过案情故事“感受”理论。

原著中的老者,剧情中设置成心理学教授大文字哲人(编剧起名字好直接,虽然原著也是“哲人”啦。),可是为什么总觉得这位滑稽又有点玩世不恭,不知道是不是toma《秘密》的影响,让人感觉他是坏人呢?

原著中的青年,剧中设置为雄,名字梗该说是随性呢,还是直接呢?

青山这个角色说是女主的拍档,然而主要的任务更多的是和教授一唱一和的阐述原著理论的,顺便帮女主跑跑腿,接接电话,附和一下对方的观点。以及,可能随着和女主更多地接触亲身感受一下“被讨厌的勇气”所带来的正能量,展示一下自身的转变之类的吧。

香里奈,久违的主役。

外貌上香里奈算是保持的不错,皮肤很好,要说看起来憔悴不如说妆太淡,至于为什么淡妆到这样的程度,或许为了表示女主不想随社会大流的喜好梳妆打扮而是自己舒服就好啦(个人猜测而已)。

性格方面的确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对于平时不得不“读空气”,“随大流”的观众而言会觉得超级爽吧。比如一开场无视熊孩子买下草莓蛋糕,简直让平日里困扰于熊孩子又被“不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之类观点束缚的人深感大快人心。

但是,要说这个角色设定的也不是非常好。

对于展示阿德勒的理论,女主的角色让人感觉有点过犹不及。诚然女主的角色就是展现“被讨厌的勇气”,所以偶尔有点讨人厌也是正常的,甚至是编剧故意为之的。但是问题在于“度”,到目前为止,女主“特立独行”的程度和方式似乎都有点问题。

原则问题要坚持,像是不要为了社会的观点而去选择工作,伴侣,生子,不要因为年龄性别等等而简单的放弃爱好,或者和剧中觉得酵素难喝的主妇一样放弃改变(进步)。在这些问题上慎重思考,不怕与周围人不同而被讨厌,坚持自我等等都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说是这部剧能够带给观众的正能量。

所以,有独立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工作能力强,办事效力高。这些方面女主的确让人敬佩。

可是另一方面,有着“不被讨厌的勇气”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完全无视周围人的心情,这一点还是有待考量的。

怼熊孩子,怼犯罪者是一回事儿,见谁怼谁,想什么说什么,只考虑自己痛快就是另一回事儿了吧?

进而具体到女主的职业,作为一名警察,不可能只靠自己侦破案件,团队合作必不可少,无视上司同事,不参与会议不分享信息,任意留同事的电话办案而不告知对方……剧情也挺理想化的呢。

日常生活中都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啊。毕竟,除了真的隐居荒山孤岛的世外高人和鲁滨逊们,谁也不能完全不顾他人的活在世界上。而且,直率和无礼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隔。

就目前而言,女主表现出的比起“勇气”,更多的是刻薄和没礼貌而已。

对于原著理论的演示也并不非常恰当。

像是女主在破案之后,面对犯人的言行,不能更好的表达原著理论,反而太过片面粗暴的阐述可能影响观众对原著的思考和理解。

以第二集为例,教授和青山所说的“目的性”理论有其道理所在,值得人们反思。然而具体事件分析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涉及到不同性格,经历,环境,心理,意识和潜意识等诸多要素。而女主面无表情简单粗暴的一通评价只会让人觉得是在耍酷而已。

总之,作为阿德勒理论真人实践的女主显然并不能很好的表达理论本身。

进一步说,阿德勒的理论,如何实践,方法,程度,也都是见仁见智仍需思考的问题。

本来因为对于推理剧和心理学都有兴趣而对这部日剧蛮期待的,设定很有新意。

可是就目前的剧情来看,推理几乎没有,女主全程面无表情装酷,对于心理学的表达除了青山和教授对话时有点意思之外,女主的演示太简单粗暴。虽然shige非常可爱,还是直接看综艺节目好啦。以及,op值得一听。

 2 ) 勇气的先决条件

勇气是个很美好的词,它包含着少年的热血,孤注一掷的胆量,以及奋不顾身的决心。不过,勇气从来都不止这么简单。尤其当它前面还被冠上了“被讨厌的”这个定语的时候。

阿德勒既要求我们从不惧讨厌出发做事,又要求我们以维护共同体为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做事应当随心所欲,由此招来一些人的讨厌,但我们却又要时时维护跟这些讨厌自己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将自己与讨厌自己的人绑在一起。要让自己为一群讨厌自己的人奉献,这样的要求应该很少有人能够实现吧。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共同体成员因为讨厌自己而给自己下套,使得自己虽然自由地生活但生活中却处处有让自己难过的小事,这时候自己就会为了避免这些难过而“自由地”修改自己先前的做事规则,由此,阿德勒自由依照他的行为模式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既然目的“自由”无法实现,那么手段“勇气”就无从谈起了吧。

至于庵堂兰子为什么能在影片中成为阿德勒的代言人,那是因为她2拥有两种很特殊的条件。第一是和善的同事关系。庵堂作为一名女警官,顺利成为了搜查一课里面出外勤的警务人员。而从其它的日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勿言推理》里面的女警在进入搜查一课之后被上级处处打压辱骂;《天国与地狱》中的女主,虽然性格较为强硬上进,但仍然难以争抢到案子。而《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庵堂兰子,却从来不缺案子,甚至能抢别人的案子。就算同事对她不满也仿佛对她无可奈何。由此她一展身手到了全警局破案率第一的警探。试问,必须要同事都是善良的草包才能够实现被讨厌的勇气吗?其次,不得不提的是庵堂兰子的个人能力。且不论她同事的能力如何,整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就是庵堂兰子要是聪明到像是神探一样的人。不然那个退休警察爆炸犯就不会点名要找她的麻烦了。可是拥有如此能力的人,若是她的性格也像工作能力一样能够服人,她早就不是现在这个地位了。不说升职之类的,至少应当是在同时当中非常有权威,能够得到大家信任的那种人。这么说吧,当你成为了一个组织的领导人的时候,你行为的自由度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毕竟你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并非一定要是反抗领导人才能表现自己的自由的。

所以我认为就算是庵堂兰子这样的人,她选择以被讨厌来实现个人自由亦是错误的。

聊完整个题目的大框架之后,再来谈谈本片中体现阿德勒思想的细节。

首先是第一个案件中提到的犯罪者心理:一个人为了掩饰自卑,会利用自己的不幸变的与众不同,凶手的目标变成了炫耀自己的不幸,把自己说成是轻信了她的可怜人。

其实在这一点上把人类的烦恼归结与人际关系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说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样的论断。试问不与社会联系的人有烦恼吗?独立生存的烦恼,孤独的烦恼,不可能存在吗?其次,把烦恼归结于人际关系,能够解决问题吗?

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忙于应付各种社交,他的问题在人际关系,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跟身边人正常的联系,变成了所谓问题的根源,那这一定不是真实的问题根源,因为正常联系无法切断,每个人都与自己周围的人有适当的交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打造成受害者来引起关注。所以第一个杀人案,用来佐证不应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看法,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其实第一个案件的凶手,与其说她是自卑,不如说她是想引起关注。想要跟周围人不同,想要引起关注时很多人天性中的一种,这种思想其实并不一定来源于自卑。有些非常优秀的人,自恋的人,虚荣的人,也喜欢引起关注。我觉得如果把自恋这样与自卑拥有相反意思的词,也归结于可以用自卑解释的话,那这两个词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由此,我认为自卑也并非可以完全解释想要引起关注。

想要引起关注在本片中还有另一个犯罪者思想,即“追求轻松的优越性”:犯人故意在犯罪现场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唤起注意”,也就是吸引他人注意,脱离平凡的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通过杀人,来变得特别坏,本来,不论是学习还是运动,我们要想拿出一些成果,都需要一定的努力,如果通过正常的不懈努力,拿出好结果,让周围的人认同自己,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人懒得努力,他们想要更加省事地,让别人认同自己,这时他们就会放弃变得特别优秀,而想要通过变得特别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阿德勒称之为“追求轻松的优越性”。

我认为不管是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还是将自己塑造成坏人,本质都是一样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关注。所以用第八集的案件中的理论来解释第一集,说不定会更合适。

第二集当中的“你是为了大声说话而发怒的,作为其手段,你捏造了生气的情感”,我也想说“我明确反对”。首先,如果感情是可收可放的,那么就不会存在迁怒这一说,也不会有冲动行事又后悔这种情况了。其次,为了大声说话而发怒,情感作为手段,使对方屈服作为目的,这隐含了大声说话者在此时是理性的运用手段达成其目的,即感性本不存在(是被捏造的),感性为理性服务,人人都拥有且只拥有理性。但理性并非生来就拥有的,而且一般认为幼儿并没有完全发育的理性。所以人人都有且仅有理性这一点与现实有所冲突。

说到理性,最后我还想说说第五集当中的课题分离。这里阿德勒的观点倒是与他自己提出的人人有理性相互贯彻:任何人都不应当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但回到我前面的并非人人拥有理性的观点,我认为正是因为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因为幼儿的理性未发育完全,家长,老师这些人才会需要去“干涉他人的课题”。我并不认为家长所有的“我是为了你好”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支配欲望,有时候确实是因为他们自己踩过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踩一遍而已。而且若所有人都将“不应当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奉为圭臬,那不会助长社会的冷漠氛围吗?所以我觉得,并非是干涉不对,而是干涉的方式和程度需要加以考量。第五个案件中,花艺老师为什么错了,不是因为她不应该在自己朋友婚姻不幸之际参与其中,而是因为她应当做的事情是沟通引导而非帮助杀人。阿德勒难道会认为,站在花艺老师的立场,面对这个自己曾经不小心伤害过的,多年的好朋友,自己应当说:“这不关我的事”吗?

 3 ) 《被讨厌的勇气》散评(不定期更)

所有动图在微博上。 【E1】喜欢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同学应该会觉得这部剧的某些台词挺有趣的。这种教科书版的台词模式是日剧很擅长的,也是我喜欢的。里面的很多台词说得深得我心。看日剧会觉得感动亲切,很多时候是因为我自觉日剧是理解我的,比我身边的任何人都要更深层地理解我。而我们能达到一致和共鸣,那种找到同类的归属感。此剧的片头曲MV怎么和《不好意思,我们明天要结婚》的结尾曲MV一个样式啊?!!!这是一部集心理、推理为一体的侦探悬疑类日剧。 “该剧原案的书籍,是将心理学权威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 “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的话,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 这样的理论,以对话形式而展开浅显易懂的解说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 此次,该剧将原著改编成刑警剧,以由香里奈饰演的单干刑警兰子等人来展现 “个人心理学” 的形式,来介绍 “个人心理学” 的理论。与兰子组成搭档、身为 “不想被讨厌的男人” 的后辈刑警青山由加藤成亮饰演,协助搜查的心理学教授、作为 “什么事都知道的男人” 而登场的大文字由椎名桔平饰演。”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大多会对日本人的自省态度和替他人着想的心理非常赞赏。但此剧就用西方心理学权威阿德勒的代表理论进行了反思,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直接和表里如一 vs. 东方的委婉和顾全大局;西方的个人主义至上 vs. 东方的集体利益至上等,便是两种代表性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来源,孰优孰劣? 青山:“完全无法理解。那个人太没有社会常识了。可能是想通过惹对方不愉快来获得喜悦的施虐狂?如何才能与那个人和睦相处?” 大文字:“井水常年保持着一定的温度,大约18度左右。但是冬天喝下去会感到温暖,夏天喝下去会感到凉爽。所有的人类都活在主观之中。只要改变自己的看法,世界就会改变。从那一瞬间开始,人就能获得重生。世界简单得令人惊奇。但是,人总是用自己赋予的看法和想法,主观地将事物复杂化。明明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你现在最需要知道的重要道理,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虽然我是犯罪心理学出身,但是关于心理学其他的领域我也有涉及。关于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的这一课题,其中的某些内容也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关于个体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病学家。他所创立的全新心理学理论便是个体心理学。他不仅确立了个体心理这一独立理论,而且给之后的众多人生哲学以及自我启发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这是个体心理学的根本思想。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他人的话,一切烦恼也会随之消失。” 青山:“这有点极端了吧?与他人无关的个人苦恼也有很多啊。” 大文字:“有的。但无论是什么烦恼,都必然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我个人认为这个想法运用到犯罪心理学上也是可以说通的。一切犯罪皆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无论什么罪犯,都不会因为单纯想做坏事就着手去实施。无论怎样的恶性案件,对于罪犯来说,都会有一个应有的理由。也就是罪犯所认为的『善』。” 兰子:“大家怎么看我是大家的事,不是我的课题。为什么(要听周围人的意见)?(为了和周围的人更好地相处)。我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的。(你这样做自己满足了,但是给周围的人带来了麻烦。)我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选择让自己感觉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你真是不懂变通。为什么啊?)我不想对别人、也不想对自己撒谎。我最痛恨撒谎。” 大文字:“根据案发现场的特征,可以将罪犯分为秩序型和无秩序型两种。” 大文字:“活在这个世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会被人讨厌却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做到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他们的眼光,绝不会编造谎言。这样的活法估计很多人连一天都坚持不下去。但是阿德勒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虽然她是我的学生,但是我什么也没有教她。因为她天生就掌握了阿德勒的思考方式。她就是一个天生的阿德勒。” (这句台词说得我[泪][泪][泪],椎名叔你再年轻点,我就嫁你啦!) —————————————————————————————————— 【E2】有些理论我还没有考证过,有些理论我并不十分赞同、或完全理解。不过先记录下台词: 青山:“虽然我可能还不成熟,但总有些事可以说,有些不可以说吧?” 大文字:“你知道为什么你现在冲我发火吗?你是为了大声说话而生气的。作为手段,你捏造了生气这一种感情。为了更简单地让不反抗的我屈服,你使用了生气这一种感情。感情是一种可收可放的道具。对于不相关的人你马上恢复了礼貌的应对。你是可以自由地控制怒气的。所谓感情,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活,这是阿德勒所倡导的目的论。” 大文字:“假如有一个男子几十年都闭门不出,你认为他为什么闭门不出?一般都会以为(是被他人欺负了、与他人人际关系不合等),然而阿德勒却否定了这一观点。阿德勒是这么说的,一切经验的来源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成功或失败,而是人们在经验中找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也就是说,那个闭门不出的男子先有了不想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制造出了不安和恐惧的情绪。否则那些人际交往有问题的人不是都应该要闭门不出吗?要是一直闭门不出的话,父母会担心。他就可以集父母的关注于一身,还能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料,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他在达成自己所定下的目的。人们虽然经常满腹牢骚,但仍然觉得现在的我更轻松和令人安心。虽有抱怨却不想改变的人们。。。” 青山:“想要改变需要勇气、改变自己也并不轻松,所以人们为了不改变自己而找着理由,不断地逃避着。” [good][good][good] —————————————————————————————————— 【E3】手机里拍的风景照真好看! 这是一部光从台词就可以学到浅薄心理学知识的日剧。希望大家看了之后都能找到幸福的勇气。 【如何获得幸福】的主题依次是: 第一集:(对自己和他人)真实面对人生的勇气。 第二集:(不逃避现实)改变不满抱怨的勇气。 第三集:(追求理想自我、抛却劣等和自卑感、不与他人比较)专注自我成长的勇气。 【一】 大文字:“只有你自己才会在意自己的脸。意思就是,人生并非与他人的竞争。” 【二】 大文字:“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不,我并不是在否定自卑感本身(不是说人不可以有自卑感)。健全的自卑感,并非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不过,我们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互相平等的。” 青木:“那只是人生赢家的论调而已吧?!应该也会有明显不如别人,抱有各种自卑的人吧?” 大文字:“阿德勒所指出的问题就是这点。竞争伴随着胜负,会经常意识到别人。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处于竞争之中的人内心一刻都不得安宁。不过,其实别人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在意你。” 【三】 大文字:“关于竞争,我希望你不要误会这一点。阿德勒认同对于希望自己进步的、对优越性的追求是人们的普遍欲求。不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从而得到晋升的追求)。对优越性的追求,是指自己向前迈进一步。而不是,要高人一等的竞争意识。也就是,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行进步就好。” 【四】 “没想到一个人玩国际象棋会这么有趣,有另一个自己在身旁、客观地观察这个自己现在的想法。” 【五】 女高中生:“其实我最讨厌读书了,想和朋友们一起玩。但是妈妈说她为了我是如此努力,我怎么能这么想呢?妈妈才不是为了我好,她只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了我的身上而已。所以,我被她吸引因为觉得她能理解自己。” 庵堂:“这是你软弱的地方,结果你还是没有离开妈妈的勇气。你之所以反抗你妈妈,是因为你想被她认同罢了。真正自立的人是不会反抗的。” 【六】 青木:“那个人(庵堂)有的时候话只说一半。从今往后,你只要选择一条专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在那条路上不断前进就好。” 【七】 青木:“确实从这次的案件中,我学到了要从竞争中脱身、并追求理想自己的重要性。但是就算教授您和我说别去竞争了、快把自卑感丢掉,能学以致用的只有庵堂一个人。我这样的凡人、普通人,就算您让我更加努力,也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这只是唯心主义的建议吧。” 大文字:“也就是说,你希望我提示给你具体的方法,对吧?那么下回就展开关于自由的辩论吧。请你好好想想,自由到底是什么?” ———————————————————————————————————— 【E5】这真的是一部依靠部分台词就能得到治愈的日剧。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 - 1937)关于如何幸福的心理学说值得研讨。 大文字:“她在实践阿德勒所主张的课题分离理论。比如说,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做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放在学校回家。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你会怎么做?” 青木:“我会说教他,要为了未来好好学习!” 大文字:“那么学习又是谁的课题呢?” 青木:“那当然是孩子的课题。” 大文字:“面对孩子的课题,家长命令他们去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这么一来就无法避免冲突。我们必须把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青木:“这。。。不对吧?为了孩子的未来,督促他们进行最起码的学习,难道这不是家长的课题吗?” 大文字:“的确,世间的父母经常会使用『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可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或者支配欲望。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与欺骗,孩子才会叛逆。” 青木:“那言下之意就是放任不管吗?” 大文字:“我并没有说放任不管。只要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而我们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之后,只要在一旁看着就好。无法割舍掉别人的课题,继而把自己的希望强加于人的话,有时候会酿成悲剧。” 大文字:“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是喝不喝水便是马自己的事。也就是说,不需要无视当事人意愿的援助。庵堂是不会有问题的,她并不在乎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阿德勒曾经这样说过,不对自己的人生说谎,直面自身课题的勇气和力量是非常必要的。” 庵堂:“我明确地否定你们之间的友情。你认为对于美沙来说自己是必要的,擅自介入了美沙的课题。这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你从以前就一直随随便便伸出援手,从而剥夺了美沙自己站起来直面课题的勇气。用受伤的脚活下去不是你的人生课题。就算是你让她受了伤而觉得亏欠她,你也不应该介入他人人生的课题。你不是想拯救美沙,而是想通过拯救美沙来拯救自己。你想抹去自己的负罪感,真正的目的是让自己被原谅。” 大文字:“最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知识),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不要利用知识做坏事)。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 ———————————————————————————————————— 【E4 —— 碎想和台词】 1. 某种意义上,艺术鉴赏也属于一种很主观的评判。 2. 这又是一个关于继承者的故事,只不过有些悲伤。两个不同的继承者,一个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梦想去为家族的使命而生存,抹杀并隐没自己的个性,不允许独立个体的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家族的利益和名望为先;另一个想要逃离家族的影响、声名、和援助,撇除一切与家族有关的标签和痕迹,完全地凭靠自己独立的打拼而获得世人的认可。两人都没有获得自由,也都生活地不幸福。前者总是在梦想和责任间煎熬,后者却选择背井离乡远离家族。他们都在逃避,想要得到家族的认同,所以前者没有勇气专注梦想;后者永远不敢轻易回家。想要得到自由的话,就必须清楚并坚持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就的。完全地掌舵自己的人生,不在乎外界的褒贬评判、支援或阻挠,才能滋生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大文字:“对你来说自由是什么?” 青木:“可以说是永恒的单恋吧。很憧憬,但是得不到。不是有叫束缚的东西吗?不管在哪里做什么,都有各种人际关系。” 大文字:“为什么人际关系会夺走自由呢?” 青木:“因为如果什么事情都随心所欲的话,会被人讨厌的,就像她一样。” 大文字:“她是不在乎被讨厌的。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 青木:“你是说为了追求自由而不惜被人讨厌吗?” 大文字:“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青木:“这。。。大概做不到吧?” 大文字:“被讨厌确实很痛苦。但是不被任何人讨厌的生活方式,极其不自由,同时也是不可能的。” 青木:“每一个人都不想被人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想得到他人认可的生物吧?也就是追求认可的欲望。” 大文字:“阿德勒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他认为没有必要被他人认可。” 青木:“这不太可能把。不管是谁,看见信息已读都会感到不安,没人给自己点赞都会觉得空虚。” 大文字:“那受害者如果没有感谢你,你就没必要抓捕犯人了吗?” 青木:“是我的工作,所以要抓。但实话说,还是希望被感谢。” 大文字:“这就是认可欲望的危险之处。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青木:“我的哥哥文武全才,很听父母的话。认真刻苦,非常完美。和他正相反,我。。。我在成长中充满了自卑,不管做什么都赢不了哥哥,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在那之后我想了很多。的确为了得到感谢而做事是不对的,但是想得到认可的心情总是没错的吧。” 大文字:“不对,那也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深入点说,就是活在别人的人生里。活着只要考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青木:“你是说自私地活着吗?” 大文字:“不是。如果自己不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下去,那到底谁会为了自己而活下去呢?这就是犹太教的教义,和阿德勒的想法想通。这种行为方式可能不会得到认可。但是如果不付出这种不被认可的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无法得到自由。不惧怕非议、自由地活着。” 青木:“你想逃离作为狸穴家女儿的这个身份,对吧?但你想逃离的这个想法本身,不就正是你被这个家所束缚住的证据吗?你要是真想变得自由的话,他人怎么看你,你不去在意不就可以了吗?” 庵堂:“面对自己人生结局的只有自己而已。” ————————————————————————————————————

 4 ) 剧中的一些道理摘抄

EP2: 所谓感情,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活。

一切经验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成功或失败,而是人们在经验中找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

虽然有抱怨但是却不改变的人,是觉得现在的我更让人觉得舒服和安心,为了不改变自己而找着理由。

EP3: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自己和他人的比较,而是来源于和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较。

竞争中的人内心会一直处于不安的状态。不过或许别人根本不在乎。在意你的脸的人只有你自己。

真正自立的人是不会反抗的。

EP4: 自由就是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强者与弱者被讨厌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不是“弱者”不愿意改变自我而编造的借口呢?)

EP5: 不要介入别人的课题

不对自己的人生说谎,直面自身课题的勇气和力量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EP6: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相信别人的基础是相信那个信任别人的自己。

EP7:被讨厌的勇气只是一个出发点。目标是共同体感觉。被讨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确实能感受到自己在为他人做着贡献。

EP8: 活在当下

 5 ) 请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怎么说呢,作为破案片没什么可看的,但是饿了很久的人,还请干了这碗鸡汤补补吧。这种自我探索式的课题,对心灵成长有益。 1.如果不为自己的人生思考,没有人会考虑你的想法。

2.不要深度参与别人的课题。

3.人类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

4.全心信赖一个人,才能建立有深度的关系

5.活在当下。 电视剧讲了什么并不重要,看完这部剧让我意识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请从今天开始。

 6 ) 《决定的力量》

原作是一流的,但是改编成了喜剧、和这不严谨的娱乐制作则很差了。

拾取其中原著一致的闪光点:人认为不能改变,其实是做了不去改变的决定,因为这样更加轻松、哪怕有所抱怨那样还是比较轻松。

而世界的本质其实是惊人的简单,是人们把自己的观念、先入为主的幻象代入才会造成复杂的假象。坦诚的、不欺骗自己的、不害怕被人讨厌的活下去——有所成就的话,人生无惧。

编导的策略在这部电视剧里非常清晰,因为只是原著不足以撑起连续剧的时长、拍成电影又没有相应的盘算——结果,改变成为了刑事剧、还天煞的喜剧不严谨的一个个滑演绎,每次”破案“固定的模式、J家男星主角的商业安排……”找到了“、放下头发……天啊。浪费了一部好原作。尽管如此,就算如此,每一次在原作阿德勒思想(阿德勒心理学、个体心理学)闪烁的时候,还是会有【从书本到影像】的短暂片段闪烁,毕竟、这部原作之所以大卖热卖狂卖(这么蹩脚的编导都要去搞电视剧)正是因为原作的精彩,这部原作、要么改编成风格短篇,要么直接塑造成电影,它可以。没什么好争论。

 短评

案件的确是比较薄弱,推理也不够精彩,女主角的人设和部分情节也显得牵强,各位主角的智商也时常捉急,但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心理学理念,我才追完了全剧,对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还是有所感触的,打算直接看他的书了。

5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我靠我给帅气,没看的都给我看!!不看不行!!L!O!V!E!lovely西给酱!!#我也情不自禁开始打尻#

9分钟前
  • 绿酱(咬牙切齿
  • 力荐

这部是心理学书籍改编的,本来就不是重推理的剧,肯定不会认真给你推理啊

11分钟前
  • 2146⋆͛
  • 推荐

电视剧就不评价了 每集只看了大文字老师装逼部分(喂)我非常感兴趣 这些部分对于阿德勒的中心理论进行的诠释还是很值得思考和辩论的 很多命题存在悖论或是极端情况 但却能在某种层面上让人被说服 我决定要再研读一下阿德勒了:)

12分钟前
  • 还行

我觉得还不错啊,香里奈经过那个照片事件之后确实星路打击很大,还能主演也是能力的体现吧。这个剧的主题我喜欢,勇气。

13分钟前
  • guji-jin
  • 推荐

2.19update:看着看着也追下去了,喜欢堆名桔平叔啊......剧情无亮点,推理弱。男女主让我想到大泽绘里香和花形,推理比boss还弱。相比草莓蛋糕的剧情,阿德勒的理论更吸引人。

14分钟前
  • 夏日何再来
  • 还行

发现了冈崎纱绘和堀井新太两个萌娃。饭丰万理江和相乐树算正常发挥吧。

15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还行

日本人在探索人性方面,超前意识了一百年。

16分钟前
  • Jiang
  • 力荐

根本看不下去🙄️……

19分钟前
  • 星崎 妙
  • 还行

不好意思,我觉得很好看。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兰子那样。人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PS:买草莓蛋糕那里真的爽死了!

22分钟前
  • Somewhat
  • 力荐

第一集!小刑警!超绝可爱!!!理论渗透得也很棒!!!

24分钟前
  • けんちゃん
  • 力荐

追!!!

27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又完了一部[流泪]大Boss真的猜不到 明明是搞笑角色

32分钟前
  • 阿点日剧日影迷
  • 推荐

第一波追新番下来最喜欢的剧,第一集杀人理由有点扯但据说是阿德勒书里的,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幸福的理念我还挺喜欢,想看心理学的书了~

35分钟前
  • 六朝悬鹑
  • 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有点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意思。拥有这种勇气的庵堂和害怕被讨厌的青山,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出发改编原作,还能恰当地渗透原作的哲理,很好啊

36分钟前
  • 福音柠檬
  • 力荐

就凭开场买蛋糕那段戏,我就要给五星!太爽了!

39分钟前
  • 澄霧酱
  • 力荐

日本人最怕給人添麻煩,被討厭。這劇提出的思路蠻新,但是還是太淺了。如果能深究就好了。目前來看稍顯扁平。

43分钟前
  • 痂蓝
  • 还行

昨天在a站闲逛发现的剧,貌似现在只有一集,比较对味,决定入坑啦

48分钟前
  • peggysue
  • 推荐

先给个五星,只要不烂尾就不改,有些话说的太他妈对了!

50分钟前
  • 麒小鹿
  • 力荐

可能是全日本仅存(唯一)的女汉子 添脸打四星

55分钟前
  • bettydraper
  • 推荐